《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第2课时)
【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
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的特征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选择的区域尺度有大有小,先让学生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的学习时以偏概全。因此,本章教材在整个《中国地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但对新旧知识的衔接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课程标准】
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他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学习动词是指出,学是运用,学习内容是“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
【教学目标】
1.知道区域的划分,了解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
2.运用地图说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指出它们大致的位置和范围,分析确定其分界线的主导因素。
【教学重难点】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标准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对本班进行不同类别的分组,并说出划分依据。学生会以“性别”、“身高”、“头发长短”、“是否近视”……为依据来分组,从而得出班级分组可以分成多种类型的组,同一个人可以是很多组的成员。其实地理区域划分的方法与班级小组的划分方法类似,只是划分的依据应是地理要素而已。
任务1 知道区域的划分,了解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
我国的地域差异很大,为了方便认识,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把我国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
说说你想像中的中国区域划分。
这个问题旨在调出学生已有知识,老师稍加点拨即可。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很多区域划分,在回忆的过程中,学生间经常发生思维碰撞,想起一个又一个,老师则在这里顺便带领学生复习,纠正偏差并追问划分依据,从而总结区域划分是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依据进行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我国的地理差异很大,既然存在差异,自然就会划分出一个个的区域,请你回忆上学期学习过的区域划分,列出来说一说!
回忆上册所学内容,气候类型区的划分依据?(气候特征)
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降水)
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气温)
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任务2 运用地图说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指出它们大致的位置和范围,分析确定其分界线的主导因素。
参与小组探究,合作完成表格,并能够对照地图说出来。
我国划分为哪四大地理区域?
你能说一说每个区域的位置吗?(填表位置和范围、主要省区)
活动: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读图5.5,5.1,完成下列活动。
1.观察图5.5中的界线A,并与图5.1中的等降水量线相比较:
(1)界线A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400mm)
(2)确定界线A考虑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季风)
2.观察图5.5中的界线B,并与图5.1中的等降水量线、1月等温线相比较:
(1)界线B大致与1月哪条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0℃)
(2)界线B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800mm)
(3)确定界线B考虑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气温、降水)
(4)界线B与秦岭一淮河一线是否接近 (接近)
3.观察图55中的界线C,并与图5.1中的三级阶梯分界线相比较:
(1)界线C与哪级地势阶梯的边界线基本吻合 (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
(2)确定界线C考虑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地势)
完成表格:
我来填一填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