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期中检测卷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期中检测卷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0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30 10:5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期中检测卷
(考试用时:150分钟 满分:100分)
阅读下面文段,根据要求完成1~3题。
一、语文知识积累(1~5题,每题2分,第6题8分,共18分)
近年来,传统文化类节目成为荧(yínɡ)屏上的一大亮点。节目制作组沥尽心血,制作出一档档精彩节目。《典藉里的中国》让厚重的历史变得愉悦可亲,《国家宝藏》用故事化演绎的手法讲述国宝文物背后的传奇,《上新了!故宫》以全新的视角梳理故宫的历史脉(mài)络……
这些节目无不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 ,用符合当代人审美的表达方式与历史握手,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 ,感动于中国文化的弦(xuán)歌不辍。
这些节目推动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处走来,让那些 着历史烟云,凝(nínɡ)结着先贤智慧的文字、文物、文化“热起来”。它们展示了更多的文化元素, 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更多滋养。
2.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
1.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沥尽心血 B.典藉 C.演绎 D.先贤
【解析】B.典籍。
【解析】C.弦(xián)。
A.荧(yínɡ) B.脉(mài) C.弦(xuán) D.凝(nínɡ)
3.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源头活水 博大精深 积淀 也
B.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积累 又
C.源远流长 博采众长 积淀 又
D.源头活水 博采众长 积累 也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①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屡屡与命运顽强搏斗和抗争,每一次都能挺过来、走过来。
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③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个国家、民族,如果没有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④翻开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有强汉盛唐的雄风、大国盛世的荣耀,也有外国铁蹄下的山河破碎、军阀割据中的民不聊生。
⑤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A.①③②④⑤ B.①④③②⑤ C.③⑤④①② D.③④⑤①②
5.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D )
A.“记”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
B.《社戏》讲述的是鲁迅小时候在平桥村看社戏的真实经历,文章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D.“生”“旦”“丑”是中国戏曲里的人物角色行当,其中“生”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旦”是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
【解析】A.“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B.《社戏》以鲁迅的生活经历为依据,但小说中往往有脱离生活的叙述成分,非“真实经历”。C.《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6.根据提示填空。(每空1分,共8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的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1)蒹葭苍苍, 。(《蒹葭》)
(2) ,如三月兮!(《子衿》)
(3)微君之躬, ?(《式微》)
(4) ,各具情态。(《核舟记》)
(5)《桃花源记》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来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句子是: , 。
(6)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佳句,虽然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着悠悠不尽的情意,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 。
白露为霜
一日不见
胡为乎泥中
罔不因势象形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示例: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一)学习与探究。(3分)
二、综合性学习(7~10题,共10分)
7.你所在的学校开展“低碳生活,改变你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上图是活动手册上有关低碳生活的公益宣传画,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向小红解释图中“自行车”和“树”的含义。(2分)
示例:“自行车”指低碳生活方式,如少开私家车,尽量步行或骑行;“树”指低碳生活给地球带来的盎然生机。
(2)听了你的解释,小红说:“原来低碳生活就是要加强体育运动啊!”小橙说:“不是吧,应该是平时生活要注意节俭。”对他们的观点,你怎么看?(1分)
示例:低碳生活不只是简单的加强体育运动和生活节俭等形式,更是一种节能减排的生活方式,也是我们每个人保护地球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名著阅读。(4分)
到了宋代,又有“话本”。这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话本是“说话”的底本;“说话”略同后来的“说书”,也是佛家的影响。唐代佛家向民众宣讲佛典故事,连说带唱,本子夹杂“雅言”和口语,叫作“变文”;“变文”后来也有说唱历史故事及社会故事的。“变文”便是“说话”的源头;“说话”里也还有演说佛典这一派。“说话”是平民的艺术;宋仁宗很爱听,以后便变为专业,大流行起来了。这里面有说历史故事的,有说神怪故事的,有说社会故事的。“说话”渐渐发展,本来由一个或几个同类而不相关联的短故事,引出一个同类而不相关联的长故事的,后来却能将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了。这是体制上一个大进步。
8.阅读《经典常谈》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话本留存到现在的已经很少,但还足以见出后世的几部小说名著,如元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明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是从话本演化出来的;不过这些已是文人的作品,而不是话本了。就中《三国演义》还夹杂着“雅言”,《水浒传》和《西游记》便都是白话了。这里除《西游记》以设想为主外,别的都可以说是写实的。这种写实的作风在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得着充分的发展。《三国演义》等书里的故事虽然是关联的,却不是连贯的。到了《红楼梦》,组织才更严密了;全书只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虽然包罗万有,而能“一以贯之”。这不但是章回小说,而且是近代所谓“长篇小说”了。白话小说到此大成。
(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1分)
介绍了白话小说的起源和形成(过程)。
(2)根据文段提供的相关信息,仿照示例,为“近代长篇小说”下一个定义。(2分)
示例:章回小说是由“说话”发展、将许多同类且相关联的短故事组织起来的一个长故事。
示例:近代长篇小说是指由文人撰写、组织严密(“故事联贯”或“一以贯之”)的章回小说。
(三)临写与鉴赏。(3分)
9.请仔细观察下面的碑文片段,从中挑选八个不同的简体汉字,用正楷将它们书写在田字格中。(2分)
10.对下列四幅书法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1分)
【解析】D.丁是草书《千字文》,不是行草。
A.甲是隶书,形体宽扁,横长竖短,工整精巧。
B.乙是篆书,下笔多用方折,末笔多作尖锋,即“悬针”笔法。
C.丙是楷书,点画分明,形体方正,笔画无粘连,粗细均匀。
D.丁是行草,开篇章法疏朗,虽有欹侧之态,但更多的是平实妥帖。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3分)
三、阅读(11~23题,共32分)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11.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2分)
全诗由望洞庭湖起兴,以“欲济无舟楫”巧妙双关,再以“垂钓者”“羡鱼情”设喻作结,委婉地表达出渴望得到举荐,以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1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简要赏析。(1分)
云梦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这两句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展现出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意近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10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甲】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初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遶观①俯览,遂忘箠辔②之劳。翌日,饭于林虑③,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④,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遶(rào)观:四顾,环视。②箠辔(chuí pèi):马鞭和缰绳。泛指御马之具。③林虑:在今河南省林虑县西。④晡(bū):申时。
(1)日光下澈 澈: ,
(2)其岸势犬牙差互 差互: ,
(3)初自马岭入龙山 自: ,
(4)亭午抵桃林村 抵: ,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穿透
交错不齐
从,由
抵达,到达
·
·
·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山泉叮咚作响,夹道而流,路边怪石和珍奇花草多得数不清。
(2)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
15.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树、石等自然景物,但景中所含之情不同。结合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体会两位作者情感的不同。(2分)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2)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遶观俯览,遂忘箠辔之劳。(《游天平山记》)
示例:(1)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把周围环境与个人的感受结合起来,含蓄地反映了作者孤寂、凄凉的心境。(2)句“忘箠辔之劳”写周围的美景让人忘记了旅途的辛苦,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16.阅读甲文,简要概括第1段从哪些方面描绘了小石潭的美。(2分)
①动听的水声;②清冽的潭水;③形状各异的岩石;④葱郁的树木。
【参考译文·乙】一开始(我们)从马岭进入龙山,山间小路崎岖难行,(我)觉得有点疲倦。又走了几里,进入龙口谷,山色相映,曲折环合,树木青葱翠绿,(我)时而环顾,时而俯视,竟忘记了旅途的劳顿。第二天,在林虑吃早饭,正午时抵达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山泉叮咚作响,夹道而流,路边怪石和珍奇花草多得数不清。顺着山势绕回来,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石头上,抚弄着山泉,不知不觉到了申时。在环翠亭休息,环顾四周清秀脱俗的景色,恍惚间疑心是在人世之外,(我)流连美景,缓步而行。傍晚时,到了明教院,当晚住宿在连云阁。
陈夏法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9分)
人从水中来
原文见试卷P15
17.第④段中的加点词“曾”“过”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不能。“曾”“过”表示时态的变化,如果删去就不能说明人类有鳃是过去的事,这不符合事实。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
用生物进化论来解释,人类与鱼类一样,也是起源于水中,人类的远祖也曾有过可在水中呼吸的鳃。
18.请分析第⑦段中的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青蛙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年后在陆上生活用肺呼吸的例子,有力地说明了“生命的进化过程是由水中到陆上的”这一结论。
19.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3分)
逻辑顺序。文章开篇提出“生命起源于海洋”的观点,然后从多方面说明了“虽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鳃逐渐退化了,但在人的胚胎早期仍留下了鳃的痕迹”,最后说明原始生命从海洋中诞生以后逐渐进化,完成由海登陆,进化到用肺呼吸这一结论。
巴 金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3题。(10分)

原文见试卷P15—16
20.围绕“灯”,文章具体写了哪几盏灯?请概括作答。(3分)
①平房里射出来的几点灯光;②雪夜里摸黑走夜路见到的豆大的灯光;③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④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⑤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⑥陌生人家中桌上的一盏油灯。
21.文章开头作者写道:“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到文末作者写道:“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从“感觉到窒闷”到“微笑”的原因。(2分)
①黑暗中看到和联想到的几盏灯,给“我”带来了安慰、鼓励和指引;②“我”想明白了人间的光明和温暖尽管可能显得有些微弱,但它永远不会消失。
2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静寂的大地比喻成沉睡的大海,把灰白色的马路比喻为浪花,形象地描写出了天刚微明时,灰白色的马路在深暗的大地上逐步呈现出来的情景。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
23.同样是写灯,本文的“灯”与吴伯箫《灯笼》一文中的“灯”的情感内涵是否一致?请联系两篇文章的内容作答。(3分)
不一致。本文是以灯光的“光和热”象征来自他人或外界的温暖、鼓励以及人生的指引、信念。而《灯笼》一文中的“灯”则是承载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对国运时事的关心,对物是人非的感慨等多种思绪。
24.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40分)
四、写作(40分)
每个人的心底,都涌动着对远方的渴求和向往。在一次次蜕变或坚守中,总会有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叮嘱……它们像一束光照亮你,给予你力量,引领你追寻属于自己的远方,让你在生活、学习的路上顺境不骄,逆境不惧,有勇气迈开脚步向前奋进。
题目一:请以《有 才有远方》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请以《我心中的那束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若选题目一,请在横线处将题目补充完整。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4)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