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点21 人体的内环境及神经调节
关于内环境和神经调节的考题,多数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内环境成分、神经调节相关知识,对这部分内容的概念和调节过程原理不理解、不能准确获取已知有效信息等是失分的主要原因。在复习备考中,需要加强练习,强化对概念及调节过程原理的理解,提高审题和解题能力。注意以下细微易错陷阱,对提高解答这类题的准确率有所帮助。
易错陷阱1:分析内环境中的成分及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或生理现象。对内环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到位造成判断错误。
易错陷阱2:组织水肿原因分析。对体液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及组织液的来源和去路辨识不清造成判断错误。
易错陷阱3:神经冲动的产生与钠离子、钾离子的关系。没有掌握神经冲动产生的原理、混淆钠钾离子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式导致错误。
易错陷阱4:神经递质。没有掌握神经递质的分布位置、释放方式、去向等有关知识导致答错。
易错陷阱5:传导和传递方向。不理解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造成错误判断。
易错陷阱6:产生兴奋和抑制的机理。误认为神经细胞兴奋释放兴奋性递质,神经细胞不兴奋才释放抑制性递质。
易错陷阱7:人类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混淆人类大脑皮层的各言语区功能造成错误判断。
例题1、(2022 广东·T3)在 2022 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B.血糖 C.肾上腺素 D.睾酮
【解析】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的“内”是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是生物体内,“环境”则是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细胞的外部。所以体外或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红蛋白、有氧呼吸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均属于细胞内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葡萄糖是血浆的组成成分,肾上腺素和睾酮等激素分别由肾上腺和性腺细胞分泌后进入血浆等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因此A项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
例题2、(2022 山东·T9)药物甲、乙、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药物甲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 NE 增多
B.药物乙抑制 NE 释放过程中的正反馈
C.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 NE 的回收
D.NE-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解析】
A、由图可知,NE是一种神经递质,可以被单胺氧化酶破坏,药物甲抑制单胺氧化酶的作用,从而阻止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进而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A项正确;
B、由图可知,药物乙抑制神经递质与突触前膜的α受体结合,进而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B项错误;
C、由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被突触前膜摄取回收,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C项正确;
D、神经递质NE与突触后膜的β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项正确。
【答案】B
1.关于内环境
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的“内”是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是生物体内,“环境”则是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细胞的外部。所以体外或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例如输尿管、汗腺导管、消化管、鼻泪管均与外界环境相通,所以其中的液体尿液、汗液、消化液、泪液均不属于内环境;血红蛋白、有氧呼吸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细胞内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细胞膜上的载体和受体也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属于内环境的物质有①调节物质,如:激素、神经递质等;②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水、氨基酸、无机盐等;③代谢废物,如CO2、尿素、尿酸等;④其他物质,如血浆蛋白、抗体、细胞因子等。
2.明确发生和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3.组织水肿的原因归纳
4.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1)a点之前——静息电位: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主要表现为K+通过通道蛋白协助扩散外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注意:此时神经细胞膜内K+浓度依然高于膜外!)
(2)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神经细胞受刺激时,Na+通道打开,Na+通过通道蛋白协助扩散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注意:此时神经细胞膜外Na+浓度依然高于膜内!)
(3)ce段——静息电位的恢复: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大量外流,膜电位逐渐恢复为静息电位。
(4)ef段——一次兴奋完成后,钠钾泵主动运输将流入的Na+泵出膜外,将流出的K+泵入膜内,以维持细胞外Na+浓度高和细胞内K+浓度高的状态,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5.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方向
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或一个神经元上兴奋可以双向传导;在突触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到突触后膜;在一个反射弧中或完成一次反射活动时,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传递途径是: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此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6.有关神经递质的6点提醒
①存在部位: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②传递途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③释放方式: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④类型及机理
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谷氨酸等,引起兴奋的机理为该类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增强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使Na+内流,从而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即引起下一神经元发生兴奋。
抑制性递质——如甘氨酸、γ 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等,引起抑制的机理为突触前膜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该类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增强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使Cl-进入细胞内,强化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从而使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
⑤去向:神经递质发挥效应后,会很快被相应的酶降解,或被突触前神经元回收,以免持续发挥作用。
7. 人类大脑皮层的言语区
1.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
A.消化管内的液体 B.输尿管内的液体
C.汗腺导管内的液体 D.淋巴管内的液体
1.【答案】D
【解析】消化管内的液体、输尿管内的液体、汗腺导管内的液体均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体内的外界环境,不属于内环境,ABC项错误;淋巴管内的淋巴和血浆、组织液组成细胞外液,即内环境,D项正确。
2. (2022 浙江·T24)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刻①处 Na+内流,②处 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B.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一直稳定不变
C.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
D.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会发生偏转
2.【答案】A
【解析】
A.根据兴奋传递的方向为③→④,则①处恢复静息电位,为 K+外流,②处为动作电位,Na+ 内流,两者均通过离子通道蛋白协助扩散完成,不需要消耗能量,A项错误;
B.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总是一样的,不会随传导距离而衰减,B项正确;
C.图中仅为反射弧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而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由轴突传导到轴突末梢,即向右传播出去,C项正确;
D.将电表的两个电极置于③④处时,由于兴奋传递的方向为③→④,会存在电位差,指针会发生偏转,D项正确。
3. (2022山东·T7)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
B.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
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
D.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
3.【答案】A
【解析】
A、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患者与讲话有关的肌肉和发声器官完全正常,能发出声音,只是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说不出话,A项错误;
B、下丘脑是生物的节律中枢,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B项正确;
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但是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此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 C项正确;
D、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D项正确。
1. (2021海南·T5)肾病综合征患者会随尿丢失大量白蛋白,导致血浆白蛋白减少,出现水肿。有的患者血浆中某些免疫球蛋白也会减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患者体内的水分在血浆与组织液之间不能相互渗透
B.长期丢失大量的蛋白质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
C.免疫球蛋白减少可导致患者免疫力低下
D.临床上通过静脉输注适量的白蛋白可减轻水肿症状
1.【答案】A
【解析】
A、水的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因此患者体内的水分在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A项错误;
B、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因此长期丢失大量的蛋白质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B项正确;
C、抗体属于免疫球蛋白,可参与体液免疫,因此免疫球蛋白减少可导致患者免疫力低下,C项正确;
D、根据题干“肾病综合征患者会随尿丢失大量白蛋白,导致血浆白蛋白减少,出现水肿”可知:临床上通过静脉输注适量的白蛋白,补充血浆白蛋白,可减轻组织水肿症状,D项正确。
2. (2022全国·T3)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A.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C.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D.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2.【答案】B
【解析】
A、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会加剧肌肉痉挛,不能达到治疗目的,
A项错误;
B、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以中断信号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的过程,能够阻止肌肉组织持续兴奋,从而达到治疗效果,B项正确;
C、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会使得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不被降解,从而持续作用于肌肉组织,不能达到治疗目的,C项错误;
D、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有利于突触后膜接受神经递质传递的信号,不能达到治疗目的,D项错误。
3. (2022 广东· T15)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
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见下图)。据图分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B.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
C.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
触后膜
D.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
巴胺的释放
3.【答案】B
A.多巴胺是乙释放的神经递质,与丙上的受体结合后会使其膜发生电位变化,A项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多巴胺可在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不能在甲和乙之间传递信息,B项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乙膜既是乙酰胆碱作用的突触后膜,又是释放多巴胺的突触前膜,C项正确;D.多巴胺的释放受乙酰胆碱的调控,故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D项正确。
4. (2022 湖南·T4)情绪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调控,常伴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此外,学习和记忆也与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剧痛、恐惧时,人表现为警觉性下降,反应迟钝
B. 边听课边做笔记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C. 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
D. 情绪激动、焦虑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心率加速
4.【答案】A
【解析】
A、人在剧痛、恐惧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
频率加快、心跳加速等特征,A项错误;
B、边听课边做笔记是一系列的反射活动,需要神经元的活动以及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B项正确;
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C项正确;
D、情绪激动、焦虑时,引起大脑皮层兴奋,进而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够促使人体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反应灵敏,D项正确。
5.(2021河北· T11)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
B. 主动运输维持着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这是神经细胞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C. 内环境K+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增大
D. 谷氨酸和一氧化氮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
5.【答案】C
【解析】
A、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聋但是不能听懂话,A项正确;
B、神经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维持内外离子浓度差,静息电位是由于细胞内外一定的K+浓度差导致的,B项正确;
C、神经细胞静息状态是K+外流,内环境K+浓度升高,K+顺浓度梯度外流减少,膜电位差减小,C项错误;
D、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有谷氨酸、一氧化氮、肾上腺素等,都可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D项正确。
6.(2021辽宁·T16改编)短期记忆与脑内海马区神经元的环状联系有关,如图表示相关结构。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下列有关此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①
B.M处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时,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
C.N处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
6.【答案】B
【解析】
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为轴突到树突或轴突到细胞体,则图中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②,A项错误;
B、M处无论处于静息电位还是动作电位,都是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B项正确;
C、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则N处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C项错误;
D、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被灭活,不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D项错误。
7. (2021浙江·T23)当人的一只脚踩到钉子时,会引起同侧腿屈曲和对侧腿伸展,使人避开损伤性刺激,又不会跌倒。其中的反射弧示意图如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兴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受抑制。甲~丁是其中的突触,在上述反射过程中,甲~丁突触前膜信号对突触后膜的作用依次为( )
A. +、-、+、+ B. +、+、+、+
C. -、+、-、+ D. +、-、+、-
7.【答案】A
【解析】从题干信息可知:若一侧受到伤害,如踩到钉子时,会引起同侧腿屈曲和对侧腿伸展;且“+”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兴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受抑制。图示对脚的有害刺激位于左侧,则应表现为左侧腿屈曲,即与屈肌相连的甲突触表现为兴奋,则为“+”,伸肌表现为抑制,与伸肌相连的乙突触后膜表现为抑制,则为“-”;而图示右侧表现为伸展,则与伸肌相连的丙表现为兴奋,即为“+”,屈肌表现为抑制,但图示丁为上一个神经元,只有丁兴奋才可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与屈肌相连的神经元,使屈肌被抑制,故丁表现为“+”。综上所述,甲~丁突触前膜信号对突触后膜的作用依次为+、-、+、+,A项正确,BCD错误。
8. (2021湖南·T11)研究人员利用电压钳技术改变枪乌贼神经纤维膜电位,记录离子进出细胞引发的膜电流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图a为对照组,图b和图c分别为通道阻断剂TTX、TEA处理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TEA处理后,只有内向电流存在
B. 外向电流由Na+通道所介导
C. TTX处理后,外向电流消失
D. 内向电流结束后,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8.【答案】A
【解析】
A、据图a和c分析可知,TEA处理后,阻断了外向电流,只有内向电流存在,A项正确;
B、据图b和c分析可知,TTX阻断钠通道,从而阻断了内向电流,说明内向电流与钠通道有关,TEA阻断钾通道,从而阻断了外向电流,说明外向电流与钾通道有关,B项错误;
C、据图b分析可知,TTX阻断钠通道,从而阻断了内向电流,内向电流消失,C项错误;
D、内向电流结束后,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仍然低于膜外,D项错误。
9. (2020浙江·T20)分布有乙酰胆碱受体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它普遍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参与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改变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
B.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抑制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受体发挥作用
C.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
D.注射阿托品可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所引起的生理效应
9.【答案】B
【解析】
A、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会影响突触后膜接受到的刺激大小,所以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A项正确;
B、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乙酰胆碱分解减少,会使乙酰胆碱持续与受体结合,促进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B项错误;
C、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参与学习和记忆等调节活动,所以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这些调节活动,C项正确;
D、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所以能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引起的生理效应,D项正确。
10.(2020江苏·T13)下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或④处必须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
B.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传导到②和④处,且电位大小相等
C.通过结构③,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也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
D.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但不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
10.【答案】A
【解析】
A、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需要足够强度的刺激,A项正确;
B、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以传到②④处,由于不知③突触处产生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递质还是抑制性递质,故电位大小不一定相等,B项错误;
C、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兴奋只能从细胞a传到细胞b,C项错误;
D、细胞外液的变化可能影响钠离子的内流和神经递质的活性或扩散,故会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也会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D项错误。
11.(2021广东·T18)太极拳是我国传统运动项目,其刚柔并济、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是通过神经系统对肢体和躯干各肌群的精巧调控及各肌群间相互协调而完成。如“白鹤亮翅”招式中的伸肘动作,伸肌收缩的同时屈肌舒张。图为伸肘动作在脊髓水平反射弧基本结构的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是___________及其相应的运动神经末梢。若肌梭受到适宜刺激,兴奋传至a处时,a处膜内外电位应表现为___________。
(2)伸肘时,图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是___________,使屈肌舒张。
(3)适量运动有益健康。一些研究认为太极拳等运动可提高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在胰岛素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该激素能更好地促进肌细跑___________,降低血糖浓度。
(4)有研究报道,常年坚持太极拳运动的老年人,其血清中TSH、甲状腺激素等的浓度升高,因而认为运动能改善老年人的内分泌功能,其中TSH水平可以作为评估___________(填分泌该激素的腺体名称)功能的指标之一。
11.【答案】
(1) 伸肌、屈肌 外负内正 (2) 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导致屈肌运动神经元抑制
(3) 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4) 垂体
【解析】
(1)图中有两条反射弧:感受器(肌梭)→传入神经→脊髓→伸肌运动神经元→伸肌;感受器(肌梭)→传入神经→脊髓→屈肌运动神经元→屈肌;故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伸肌、屈肌及其相应的运动神经末梢;若肌梭受到适宜刺激,兴奋传至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时,使得抑制性神经元上有兴奋的传导,发生电位变化,从而使a处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2)伸肘时,图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接受上一个神经元传来的兴奋,从而发生电位变化,但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从而使屈肌运动神经元无法产生动作电位,使屈肌舒张。
(3)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的去路,即加速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存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降低血糖。太极拳等运动可提高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在胰岛素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该激素能更好地促进肌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存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4)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TSH(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从而使甲状腺分泌TH(甲状腺激素)。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可通过检测血液中TSH、TH、TRH等激素的含量评估相应分泌器官的功能,从而判断老年人的内分泌功能。其中TSH水平可以作为评估垂体功能的指标之一。易错点21 人体的内环境及神经调节
关于内环境和神经调节的考题,多数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内环境成分、神经调节相关知识,对这部分内容的概念和调节过程原理不理解、不能准确获取已知有效信息等是失分的主要原因。在复习备考中,需要加强练习,强化对概念及调节过程原理的理解,提高审题和解题能力。注意以下细微易错陷阱,对提高解答这类题的准确率有所帮助。
易错陷阱1:分析内环境中的成分及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或生理现象。对内环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到位造成判断错误。
易错陷阱2:组织水肿原因分析。对体液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及组织液的来源和去路辨识不清造成判断错误。
易错陷阱3:神经冲动的产生与钠离子、钾离子的关系。没有掌握神经冲动产生的原理、混淆钠钾离子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式导致错误。
易错陷阱4:神经递质。没有掌握神经递质的分布位置、释放方式、去向等有关知识导致答错。
易错陷阱5:传导和传递方向。不理解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造成错误判断。
易错陷阱6:产生兴奋和抑制的机理。误认为神经细胞兴奋释放兴奋性递质,神经细胞不兴奋才释放抑制性递质。
易错陷阱7:人类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混淆人类大脑皮层的各言语区功能造成错误判断。
例题1、(2022 广东·T3)在 2022 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B.血糖 C.肾上腺素 D.睾酮
例题2、(2022 山东·T9)药物甲、乙、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药物甲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 NE 增多
B.药物乙抑制 NE 释放过程中的正反馈
C.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 NE 的回收
D.NE-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1.关于内环境
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的“内”是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是生物体内,“环境”则是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细胞的外部。所以体外或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例如输尿管、汗腺导管、消化管、鼻泪管均与外界环境相通,所以其中的液体尿液、汗液、消化液、泪液均不属于内环境;血红蛋白、有氧呼吸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细胞内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细胞膜上的载体和受体也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属于内环境的物质有①调节物质,如:激素、神经递质等;②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水、氨基酸、无机盐等;③代谢废物,如CO2、尿素、尿酸等;④其他物质,如血浆蛋白、抗体、细胞因子等。
2.明确发生和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3.组织水肿的原因归纳
4.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1)a点之前——静息电位: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主要表现为K+通过通道蛋白协助扩散外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注意:此时神经细胞膜内K+浓度依然高于膜外!)
(2)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神经细胞受刺激时,Na+通道打开,Na+通过通道蛋白协助扩散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注意:此时神经细胞膜外Na+浓度依然高于膜内!)
(3)ce段——静息电位的恢复: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大量外流,膜电位逐渐恢复为静息电位。
(4)ef段——一次兴奋完成后,钠钾泵主动运输将流入的Na+泵出膜外,将流出的K+泵入膜内,以维持细胞外Na+浓度高和细胞内K+浓度高的状态,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5.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方向
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或一个神经元上兴奋可以双向传导;在突触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到突触后膜;在一个反射弧中或完成一次反射活动时,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传递途径是: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此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6.有关神经递质的6点提醒
①存在部位: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②传递途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③释放方式: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④类型及机理
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谷氨酸等,引起兴奋的机理为该类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增强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使Na+内流,从而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即引起下一神经元发生兴奋。
抑制性递质——如甘氨酸、γ 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等,引起抑制的机理为突触前膜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该类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增强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使Cl-进入细胞内,强化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从而使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
⑤去向:神经递质发挥效应后,会很快被相应的酶降解,或被突触前神经元回收,以免持续发挥作用。
7. 人类大脑皮层的言语区
1.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
A.消化管内的液体 B.输尿管内的液体
C.汗腺导管内的液体 D.淋巴管内的液体
2. (2022 浙江·T24)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刻①处 Na+内流,②处 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B.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一直稳定不变
C.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
D.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会发生偏转
3. (2022山东·T7)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
B.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
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
D.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
1. (2021海南·T5)肾病综合征患者会随尿丢失大量白蛋白,导致血浆白蛋白减少,出现水肿。有的患者血浆中某些免疫球蛋白也会减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患者体内的水分在血浆与组织液之间不能相互渗透
B.长期丢失大量的蛋白质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
C.免疫球蛋白减少可导致患者免疫力低下
D.临床上通过静脉输注适量的白蛋白可减轻水肿症状
2. (2022全国·T3)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A.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C.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D.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3. (2022 广东· T15)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
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见下图)。据图分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B.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
C.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
触后膜
D.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
巴胺的释放
4. (2022 湖南·T4)情绪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调控,常伴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此外,学习和记忆也与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剧痛、恐惧时,人表现为警觉性下降,反应迟钝
B. 边听课边做笔记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C. 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
D. 情绪激动、焦虑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心率加速
5.(2021河北· T11)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
B. 主动运输维持着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这是神经细胞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C. 内环境K+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增大
D. 谷氨酸和一氧化氮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
6.(2021辽宁·T16改编)短期记忆与脑内海马区神经元的环状联系有关,如图表示相关结构。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下列有关此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①
B.M处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时,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
C.N处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
7. (2021浙江·T23)当人的一只脚踩到钉子时,会引起同侧腿屈曲和对侧腿伸展,使人避开损伤性刺激,又不会跌倒。其中的反射弧示意图如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兴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受抑制。甲~丁是其中的突触,在上述反射过程中,甲~丁突触前膜信号对突触后膜的作用依次为( )
A. +、-、+、+ B. +、+、+、+
C. -、+、-、+ D. +、-、+、-
8. (2021湖南·T11)研究人员利用电压钳技术改变枪乌贼神经纤维膜电位,记录离子进出细胞引发的膜电流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图a为对照组,图b和图c分别为通道阻断剂TTX、TEA处理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TEA处理后,只有内向电流存在
B. 外向电流由Na+通道所介导
C. TTX处理后,外向电流消失
D. 内向电流结束后,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9. (2020浙江·T20)分布有乙酰胆碱受体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它普遍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参与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改变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
B.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抑制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受体发挥作用
C.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
D.注射阿托品可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所引起的生理效应
10.(2020江苏·T13)下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或④处必须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
B.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传导到②和④处,且电位大小相等
C.通过结构③,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也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
D.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但不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
11.(2021广东·T18)太极拳是我国传统运动项目,其刚柔并济、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是通过神经系统对肢体和躯干各肌群的精巧调控及各肌群间相互协调而完成。如“白鹤亮翅”招式中的伸肘动作,伸肌收缩的同时屈肌舒张。图为伸肘动作在脊髓水平反射弧基本结构的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是___________及其相应的运动神经末梢。若肌梭受到适宜刺激,兴奋传至a处时,a处膜内外电位应表现为___________。
(2)伸肘时,图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是___________,使屈肌舒张。
(3)适量运动有益健康。一些研究认为太极拳等运动可提高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在胰岛素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该激素能更好地促进肌细跑___________,降低血糖浓度。
(4)有研究报道,常年坚持太极拳运动的老年人,其血清中TSH、甲状腺激素等的浓度升高,因而认为运动能改善老年人的内分泌功能,其中TSH水平可以作为评估___________(填分泌该激素的腺体名称)功能的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