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兴庆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卷
基础知识(本题共8小题,16分)
1.下列词语的字音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烟霭 纰谬 吮吸(shǔn) 悚然(sǒng) 妃嫔媵(yìng)嫱
B.鄙薄 沸反盈天 朱拓(tà) 炮烙(luò) 架梁之椽(chuán)
C.矗立 窈陷 赍发(jī) 逦迤( lǐ yǐ) 盘盘囷囷(jūn)
D.蹙缩 怨腑 浆洗(jiànɡ) 草窠(kē) 休恁地说(nèn)
2.下列选项中,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暴霜露,斩荆棘 虫跃去尺有咫
B.昂其直 振之以威怒
C.不复一一自辨 翼日进宰
D.手裁举 以地事秦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2分)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思厥先祖父
B.复道行空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C.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必固其根本
D.可谓智力孤危 齐楚之精英
4.下列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赵尝五战于秦 ②戍卒叫,函谷举 ③虽董之以严刑
④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⑤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A.①②/④⑤/③ B.①④/②③/⑤
C.①③/②⑤/④ D.①⑤/②④/③
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貌恭而不心服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C.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D.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以兴利除弊 不赂者以赂者丧
B. 故天子一跬步 故今具道所以
C. 臣闻求木之长者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7.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布衣,指平民百姓。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织物,“帛”指丝织品。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我国古代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黔首、黎民、庶民、苍生、黎元、元元、氓等。
B.西席、西宾是旧时家塾教师的代称。唐以前,俗以东向座为尊。宾客至必请入西席面东而坐,故尊称私塾教师为西宾,亦称西席。
C.致仕,古代官员奉命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表示退休。
D.《谏太宗十思疏》,“疏”通称“奏疏”。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
8.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祝福》中,都有对雪景的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暗示人物命运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B.《变形记》最突出的艺术特征是整体荒诞而细节真实,中心事件荒诞,陪衬中心事件的环境真实,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相反。
C.林冲在雪夜被逼上梁山和蒲松龄《促织》中成名因促织而家破人亡的深层社会原因有相通之处,都表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D.《水浒传》作为“侠义小说”的源头以及“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塑造了以林冲、武松等为代表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形象。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題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9-12题。
材料一: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己》。《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
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的叙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无论“内部”或“外部”,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摘编自姜振昌《<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材料二: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祝福》节选)
材料三: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9.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点是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地刻画人物形象,能统揽全局。
B.小说叙述者扮演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角色,而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所知有限,这符合限制叙述原则。
C.在作者看来,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戏剧张力。
D.《狂人日记》虚构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体验到的“吃人”的世界。
10.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以《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为例,论述了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区别。
B.文章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鲁迅作品对中国旧小说的突破和改造。
C.文章的开头两段和结尾部分对概念进行了具体阐释,以突出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
D.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
1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会使虚构的故事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动。
B.只有让小说中的叙事者所知有限,才能充分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C.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
D.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12.根据材料一的观点,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的人称的异同,并说明理由。(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13-16题。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曹雪芹
一时女眷散后,王夫人因问凤姐:“你今儿怎么样?”凤姐道:“太太只管请回去。我须得先理出一个头绪来,才回去得呢。”王夫人听说,便先同邢夫人等回去,不在话下。
这里凤姐儿来至三间一所抱厦内坐了,因想: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
话说宁国府中都总管来升闻得里面委请了凤姐,因传齐同事人等说道:“如今请了西府里琏二奶奶管理内事,倘或他来支取东西,或是说话,我们须要比往日小心些。每日大家早来晚散,宁可辛苦这一个月,过后再歇着,不要把老脸面丢了。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众人都道有理。又有一个笑道:“论理,我们里面也须得他来整治整治,都忒不像了。”正说着,只见来旺媳妇拿了对牌来领取呈文京榜纸扎,票上批着数目。众人连忙让坐倒茶,一面命人按数取纸来抱着,同来旺媳妇一路来至仪门口,方交与来旺媳妇自己抱进去了。
凤姐即命彩明钉造簿册。即时传来升媳妇,兼要家口花名册来查看,又限于明日一早,传齐家人媳妇进来听差等语。大概点了一点数目单册,问了来升媳妇几句话,便坐车回家。一宿无话。
至次日卯正二刻便过来了。那宁国府中婆娘媳妇闻得到齐,只见凤姐正与来升媳妇分派,众人不敢擅入,只在窗外听觑。只听凤姐与来升媳妇道:“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说着,便吩咐彩明念花名册,按名一个一个的唤进来看视。
一时看完,便又吩咐道:“这二十个分作两班,一班十个,每日在里头单管人客来往倒茶,别的事不用他们管。这二十个也分作两班,每日单管本家亲戚茶饭,别的事也不用他们管。这四十个人也分作两班,单在灵前上香、添油、挂幔、守灵、供饭、供茶、随起举哀,别的事也不与他们相干。这四个人单在内茶房收管杯碟茶器,若少一件,便叫他四个描赔。这四个人单管酒饭器皿,少一件,也是他四个描赔。这八个单管监收祭礼。这八个单管各处灯油、蜡烛、纸扎,——我总支了来交与你八个,然后按我的定数再往各处去分派。这三十个每日轮流各处上夜,照管门户,监察火烛,打扫地方。这下剩的按着房屋分开,某人守某处,某处所有桌椅古董起,至于痰盒掸帚,一草一苗,或丢或坏,就和守这处的人算账描赔。来升家的每日揽总查看,或有偷懒的,赌钱吃酒的,打架拌嘴的,立刻来回我。你有徇情,经我查出,三四辈子的老脸就顾不成了。如今都有定规,以后那一行乱了,只和那一行说话。素日跟我的人,随身自有钟表,不论大小事,我是皆有一定的时辰。横竖你们上房里也有时辰钟。卯正二刻我来点卯,巳正吃早饭。凡有领牌回事的,只在午初刻。戌初烧过黄昏纸,我亲到各处查一遍回来,上夜的交明钥匙。第二日仍是卯正二刻过来。说不得咱们大家辛苦这几日罢。事完了,你们家大爷自然赏你们。”
说罢,又吩咐按数发与茶叶、油烛、鸡毛掸子、笤帚等物。一面又搬取家伙:桌围、椅搭、坐褥、毡席、痰盒、脚踏之类。一面交发,一面提笔登记,某人管某处,某人领某物,开得十分清楚。众人领了去,也都有了投奔,不似先时只拣便宜的做,剩下的苦差没个招揽。各房中也不能趁乱失迷东西。便是人来客往,也都安静了,不比先前一个正摆茶,又去端饭,正陪举哀,又顾接客。如这些无头绪、荒乱推托偷闲窃取等弊,次日一概都蠲了。
凤姐儿见自己威重令行,心中十分得意。因见尤氏犯病,贾珍又过于悲哀,不大进饮食,自己每日从那府中煎了各样细粥,精致小菜,命人送来劝食。贾珍也另外吩咐每日送上等菜到抱厦内,单与凤姐。那凤姐不畏勤劳,天天于卯正二刻,就过来点卯理事。独在抱厦内起坐,不与众妯娌合群,便有堂客来往也不迎会。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三回、十四回,有删改)
【注】前情简介:宁国府贾珍的儿媳妇秦可卿死后,王熙凤受贾珍之托协理宁国府,料理秦可卿的丧事,加之凤姐有主事之才能又喜好卖弄才干,便欣然答应,走马上任,迅速对症下药……
13.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凤姐一接受贾珍的邀请就立刻投入工作,而不是“从明天开始”,可见凤姐做事具有极强的行动力。
B. 宁国府的治理确实非常混乱,这从宁国府里有下人说,宁国府里也须得凤姐来整治整治可以看出。
C. 文中“不在话下”指一般性交代,不必细说,但又要尊重中国读者阅读小说的习惯,不得不交代一下。
D. 文末写凤姐十分得意,一是得意于宁国府的人都对她惟命是从,二是得意于她把宁国府的丧事办的井井有条。
14. 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选文描绘了凤姐协理宁国府的一个场面,情节跌宕起伏,人物众多,人物刻画手法多样,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B. 文中的凤姐语言泼辣,行动果断,神态威严,与《林黛玉进贾府》中笑语盈盈、粉面含春的凤姐截然不同。
C. 从凤姐对葬礼的安排可以看出,贵族大家庭治丧的繁文缛节和铺张浪费,为后文贾家的衰落起铺垫作用。
D. 凤姐的语言没有什么书卷气,却又一肚子生活真气,她的能言善辩都来自生活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和智慧。
15. 选文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塑造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6分)
16. 曹雪芹评价王熙凤是“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王熙凤的“齐家”才能体现在哪里?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19题。
文本一:
太宗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有言征阿党亲戚者,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状,奏曰:“征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帝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征入奏: 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帝瞿然改容:“吾已悔之。”征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稷、契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纳其言。太宗宴丹霄楼,酒酣,曰:“魏征、王珪,昔在东宫,尽心所事,诚亦可恶。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发言辄即不应,何也?”征对曰:“臣以事有不可,所以陈论,若发言辄应,便恐此事即行。”帝曰:“但当时且应,更别陈论,岂不得耶?”征曰:“昔舜诫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臣面从陛下,方别陈论,此即‘退有后言’。”帝大笑曰:“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适为此耳。”征拜谢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
(摘编自《旧唐书》)
文本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17.下列对文本一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B. 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C. 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D. 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18.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温彦博查办魏征被谤之事,尽管查无实据,他依然认为魏征行为失当,理应受责。太宗先接纳了温彦博的意见,后经魏征辩驳,才醒悟过来。
B. 魏征希望做良臣而不做忠臣。在他看来,良臣不仅有美名,而且使国君显扬;忠臣却难逃身死国灭、徒留空名的下场。太宗认可了他的观点。
C. 面对太宗“发言辄即不应”的质疑,魏征引用舜的话进行回应,认为“退有后言”不合先贤要求,太宗虽然认为他举止轻慢但还是称赞他。
D. 魏征向太宗谏言,治国应当“十思”,弘扬“九德”,让臣子各尽其能,才能达到垂拱而治的境界,这体现了魏征直言敢谏、公忠体国的品格。
19.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4分)
(2)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20-21题。
连雨江涨①(其二)
苏 轼
急雨萧萧作晚凉,卧闻榕叶响长廊。
微明灯火耿残梦,半湿帘帷泥旧香。
高浪隐床吹瓮盎②,暗风惊树摆琳琅。
先生不出晴无用,留向空阶滴夜长。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岭南所作。②隐床,即殷床,声彻于床。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照应标题写雨势之大,点明“江涨”原因。“萧萧”“凉”渲染凄清的氛围。
B.颔联用词生动,体物深细,“耿”“渑”分别再现微火映照、雨湿残香的萧瑟之景。
C.前六句诗中无“我”,结尾有“我”,“晴无用”表达诗人被贬之后的孤寂之感。
D.全诗处处扣雨,多角度落笔以激活想象力。尾句以景结情,空阶滴雨,余味悠长。
21.苏轼身居岭南时作《连雨江涨》二首,“其一”颈联为“龙卷鱼虾并雨落,人随鸡犬上墙眠”,请比较与本诗颈联写雨方法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2)苏洵在《六国论》中,反对用割让土地求得安寝的方法,他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指出了原因。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借“寒烟、衰草”寄寓惆怅心情。
(4)《念奴娇·过洞庭》中的“ , ”两句,描写了诗人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自己的满腔豪情,与苏轼《赤壁赋》中“扣舷而歌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5题。(本题共3小题,6分)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经,专指儒家文化。因为自汉武帝时期以来,儒家文化超越其他诸子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的历朝历代,儒家思想都被看作社会发展中的纲常伦理,被认为是思想文化界的________。史,便是史书。中国历史上的“正史”,从汉代的《史记》开始,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史书《清史稿》,总称为“二十六史”。子部,就是指人们常说的“诸子百家”。百家之长与儒家之尊共同盛放于中国文化的百花园中,才使得中国文化________、鲜活有力。集部,泛指一切文化艺术,包括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
综合来看,如果我们将国学比喻为一座________的文化大厦,那么:经,是这座大厦的钢筋结构,有了儒家经典,就立起了中国主流思想;史,是大厦的水泥浇筑,水泥的巍然填充与钢筋的昂然挺立,就构筑起了中国文化的坚实外形;( ),所以,子部的百家思想,就如同为这座大厦开了一扇扇的门窗,正因为有门窗的参与,才使得空气流通、阳光照耀;集部,像是大厦里一切装潢与内饰,丰富多样,精彩纷呈。是“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全面支撑起了中国文化这座________的殿堂。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B.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而“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C.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D. “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2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中流砥柱 栩栩如生 富丽堂皇 古色古香
B. 定海神针 生生不息 富丽堂皇 美轮美奂
C. 中流砥柱 生生不息 高耸入云 美轮美奂
D. 定海神针 栩栩如生 高耸入云 古色古香
25.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钢筋水泥建起的这座楼宇既非常庞大,也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B. 虽然用钢筋水泥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这座楼宇却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C. 水泥钢筋建起的这座楼宇缺乏生机、密不透风,虽然它是一座庞然大楼
D. 而钢筋水泥虽然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却也使得这座楼宇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题(6分)
蓝碳既是一种过程和活动,又是一种机制。它可以利用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把二氧化碳固定在海洋中。它有比“绿碳”更突出的碳汇效果。
“蓝碳”的作用很大。首先, ① 。海洋储存了地球上超过90%的二氧化碳,其中有超过一半都是通过“三大海洋蓝碳生态系统”实现的。其次,蓝碳固碳时间很长。陆地生态系统存在碳饱和的问题,相对而言,滨海生态系统 ② ,便于长时间大量地储存碳。最后,蓝碳生态系统对减缓海岸侵蚀、调节水质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蓝碳”已经成为一项前沿的系统工程,涉及科研基础研究、方法学开发和价值转化等内容,受到广泛关注。开发利用蓝碳, ③ ,包括保护红树林、海草床等,也需要适当退塘还林、还湿。其次科学界也正在积极开展对蓝碳的基础调查,摸清滨海蓝碳现状和增汇潜力。第三,积极开展蓝碳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开展渔业增汇机理及扩增潜力研究、海洋负排放和增汇技术研究等,增强海洋碳汇能力。
26.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三)根据《红楼梦》,完成27题。(6分)
27. 从谐音入手理解《红楼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书中众多人、事、物、地等名称常运用谐音,渗透着曹雪芹的良苦用心。其深刻的寓意对把握《红楼梦》的要旨、解读《红楼梦》真味有很大帮助。如第一回中“甄士隐”谐音名称是“真事隐”,寓意是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一个“文字狱”盛行的时代,对现实不满的真实情况不能直说,不能不隐晦地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请从《红楼梦》原著中找出三个名称,并分别写出它们的谐音名称和简要的寓意。(6分)
五、写作(60分)
2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说文解字》云:“德者,得也。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这就是说品德对个体、 他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伏尔泰曾说:“在任何地点,在任何时代,为公益作出最大牺牲而无所得的人,都是人们称为最道德的人。”
感动中国 2022 年度人物陆鸿是残疾人创业的代表,他的企业有四分之三的员工是残疾人,2022 年营业额高达1300万元。疫情期间,员工隔离在家,独自坚守的陆鸿依然给员工发工资。
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与“得”引起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银川市兴庆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 A.“纰谬”中的“谬”书写错误,应该为“缪”。C..“盘盘囷囷”的“囷”应读“qūn”。D.“怨腑”中的“腑”书写错误,应该为“府”。
【答案】D
【解析】A项“暴”同“曝”,“有”同“又”;B项“直”同“值”,“振”同“震”;C项“辨”同“辩”,“翼”同“翌”;D项“裁”同“才”
【答案】B
【解析】 A项:元首:古义: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祖父: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B项: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 C项:区区:古义:小,用作自称的谦辞;今义:数量极少;人或事物不重要。根本:古义:树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D项: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精英:古义:指金玉珍宝等物;今义:比喻各行各业宝贵的人才
【答案】C
【解析】 ①为状语后置句②为被动句③为状语后置句④为定语后置句⑤为被动句
【答案】A
【解析】 A项“心”名词作状语,内心里,“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战果;B项“龙”,名词作动词,出现龙,“事”,名词作动词,做,从事,办理;C项“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媚”,形容词作动词,谄媚,巴结;D项“乐”,意动用法,以……为乐,“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答案】B
【解析】 A项“以兴利除弊”,表目的,来;“不赂者以赂者丧”,表原因,因为。 B项“故天子一跬步”,所以;“故今具道所以”,所以。C项“臣闻求木之长者”,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人之心”,结构助词,的。D项“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表承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表转折
7.【答案】C(C项,“奉命退休”错,“致仕”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一般是自己主动请辞,皇上挽留,如此反复几次,以显示君臣情意。)
8.【答案】B
【解析】“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相反”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中心事件和陪衬中心事件的环境都具有一定真实性,不具有荒诞特征。
【答案】C
【解析】“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错,曲解原意、夸大事实。根据原文第4段中的“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可知,应是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越激烈,才能带来更大张力。另外,选项中的“小说”也扩大了范围,原文仅以《孔乙己》为例,并非说所有小说如此。
故选C。
10.【答案】D
【解析】“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错,根据原文第3段中的“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兴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以及第5段中的“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可知,原文只是说“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而不是“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把推测说成既定事实,表述绝对夸大其词。
故选D。
11.【答案】A
【解析】B.“只有让小说中的叙事者所知有限,才能……”错,曲解原意。根据原文第2段中的“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述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可知,选项中“只有……才能……”的表述过于绝对,与原文意思不符。C.“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错,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第3段中的“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可知,选项中的表述扩大了范围。D.“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错,无中生有。根据原文第4段中的“‘我’虽是故事的叙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可知,选项中“以旁观者的身份……的艺术效果”的表述于文无据。
12.【答案】同:都运用第一人称;
材料二:外部第一人称;材料三:内部第一人称。
理由:《祝福》中的“我”是故事的讲述人,但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
《大卫·科波菲尔》的“我”是故事的主人公和当事人。
(写出异同点各得一分,理由分析正确各得两分)
【解析】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和视角来写作(材料一),“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材料二),“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材料三)得出相同点——都运用第一人称。
结合“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材料一),看材料二中叙事视角“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可知材料二用的是外部第一人称。理由:《祝福》中的“我”是故事的讲述人,但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
结合材料一“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分析材料三“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可见《大卫·科波菲尔》的“我”是故事的主人公和当事人,所以是内部第一人称。
【答案】D
【解析】“一是得意于宁国府的人都对她惟命是从”错误。本回重墨写凤姐协理宁国府,意在表现凤姐个性和“杀伐决断”的管理才能。选文未表现贾府的人都对凤姐惟命是从。
故选D。
14 【答案】A
【解析】“情节跌宕起伏”错误。凤姐一走马上任,很快就理出了事情的头绪,凤姐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症结。凤姐先命“钉造簿册”,治家严厉、有方,吩咐按数发与物品,照顾尤氏等。这都是凤姐协理宁国府的重要情节。选文的情节看不出跌宕起伏。
故选A。
15【答案】 ①侧面烘托。宁国府总管来升告诫下人的话,从侧面反映了王熙凤的威严、泼辣。②正面描写。选文用细致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了王熙凤的性格和治家才能。
(写出侧面描写并分析得当得两分,能从语言、动作、心理等角度任选两点且分析得当,每点可得两分)
【解析】结合“话说宁国府中都总管来升闻得里面委请了凤姐,因传齐同事人等说道:‘如今请了西府里琏二奶奶管理内事,……不认人的’众人都道有理”分析,宁国府中都总管来升告诫下人,要比往日小心一些,不能把老脸面丢了。且评价王熙凤“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这是从侧面来写的,写出了王熙凤的威严、凶狠、泼辣、六亲不认等特点。
结合“太太只管请回去。我须得先理出一个头绪来,才回去得呢”“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等分析,这是语言描写,写出了王熙凤的治家才能和泼辣性格。
结合“因想: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分析,这是从心理角度来写王熙凤的,写出了她杰出的理家才能。
结合“一时看完,便又吩咐道”等分析,这是动作描写,写出王熙凤的治家才能。这些都是正面描写。
16. 【答案】①善于发现、总结问题。只是根据平日所见宁国府情况,王熙凤就能在接手宁国府之后很短的时间内梳理出宁国府存在的诸多问题。②管理严格,威重令行。制定考核标准,规定工作时间,奖勤罚懒,不讲情面。③分工细致,责任到人。事无巨细,分派每个人的工作,涉及人员调配、工作分配,器物损坏赔偿、点名查岗、钥匙管理等等方面,条理分明,面面俱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因想:头一件是人口混杂,……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分析,通过写这几件事情,根据平日的所见、所感、所思,王熙凤很快速地梳理出宁国府中存在的问题,且思路特别清晰。王熙凤特别善于发现和总结问题。
结合“这二十个分作两班,一班十个……我总支了来交与你八个,然后按我的定数再往各处去分派”分析,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由“这三十个每日轮流各处上夜,照管门户,……经我查出,三四辈子的老脸就顾不成了”分析,管理严格,涉及面广,考虑问题细心,且奖罚分明,不讲情面。“素日跟我的人,随身自有钟表……第二日仍是卯正二刻过来”分析,规定严格的工作时间,要求按照时间来做事情,强调时间观念。
结合“一面提笔登记……剩下的苦差没个招揽”分析,工作分派到具体的人,某人管某处,某人领某物,开得十分清楚,这样分工细致,清楚明了。
结合“各房中也不能趁乱失迷东西。便是人来客往,也都安静了……次日一概都蠲了”分析,人员调配清楚,工作分配科学合理,器物损坏赔偿落实到个人。
17【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听说君臣一心,道义上如同一个整体。置国家大事于不顾,只追求行为显露痕迹,如果君臣上下都共同遵循这条道路,那么国家的兴衰就难以预料了。
“协契”意思是“同心”,是“君臣”的谓语,而“义”是“同”的状语,二者不能断开,应在“义”前断开,排除AC;
“事形迹”为动宾结构,其后断开;而“若”是假设的情况,在句首,应在“若”前断开,排除B。
故选D。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太宗虽然认为他举止轻慢但还是称赞他”错,原文是“帝大笑曰:‘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适为此耳。”,可见是别人认为魏征举止轻慢而不是太宗。
故选C。
19【答案】(1)陛下启发引导臣让臣说话,所以臣敢于进谏,如果陛下不接受臣的进谏,臣怎么敢多次触犯皇上的尊严呢!
(2)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析】“导”,引导;“然”,代词,这样;“批逆鳞”,触犯皇上的尊严。三个重点词各一分,句意一分。
(2)“劳、苦”,使……劳累、辛苦;“司”,管理;“亏”,减损,违背。三个重点词各一分,句意一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太宗刚即位,励精图治,多次把魏征召到卧室里,单独询问治国施政的得失。魏征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性情又耿直,从不退缩屈服,太宗与他谈论,总是欣然接受他的意见。魏征也为遇到赏识自己的君主而喜不自胜,于是把心里的想法全部说出来,毫不隐瞒。有人诽谤魏征包庇自己的亲戚,御史大夫温彦博去调查此案,结果查无实据,温彦博向太宗奏道:“魏征作为一个臣子,应该使自己的行为显明,他不能远避嫌疑,以致招来这些诽谤。虽然没有私情,也应当受到责备。”太宗命温彦博去责备魏征,并说:“从今以后,行为不得不存痕迹。”几天后,魏征入朝上奏太宗说:“我听说君臣一心,道义上如同一个整体。置国家大事于不顾,只追求行为显露痕迹,如果君臣上下都共同遵循这条道路,那么国家的兴衰就难以预料了。”太宗大惊失色说:”我已经悔悟这件事了。”魏征又跪下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说:“忠臣、良臣有不同的地方吗?”魏征说:“良臣是稷、契那样的人,忠臣是龙逢、比干那样的人。良臣使自身获得美名,君主得到光耀的称号,子孙世代相传,福禄无边。忠臣自身遭祸被杀,君主陷于愚昧、凶暴的境地,国破家亡,只得到一个忠臣的空名。从这说来,忠臣、良臣相差就远了。”太宗接受了魏征的这些意见。太宗在丹霄楼宴享群臣,饮酒尽兴,说:“魏征、王珪,从前在东宫,尽心侍奉隐太子建成,当时那么忠心也确实可恶。我能提拔任用他们,以至今日,足以说明我是无愧于古人的了。但魏征每当他进谏我没有听从时,我发话他就不马上答应,这是为什么呢?”魏征回答说:“臣认为事情有不合适的地方,所以才进谏,如果陛下不听规劝而臣马上答应,那恐怕事情就会照样施行。”太宗说:“只管当时答应,有机会再另外陈述意见,难道不行吗?”魏征说:“从前舜告诫群臣说:‘你们不要当面顺从我,退下后又有话说。’如果臣当面顺从陛下又找机会陈述意见,这就是‘退下后又有话说’”太宗大笑说:“别人说魏征举动粗野、傲慢,我却觉得妩媚,正是因为这些啊。”魏征拜谢说:“陛下启发引导臣让臣说话,所以臣敢于进谏,如果陛下不接受臣的进谏,臣怎么敢多次触犯皇上的尊严呢!”
文本二:
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非常注意加强自我修养,谦虚出世、自律言行,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前六句诗中无‘我’”错误。“卧闻”句明显有“我”的痕迹,故选C。
21【答案】相同点:两联都借助外在事物如“鱼虾”“鸡犬”“高浪”“风树”等间接写雨势之大。
不同点:
本诗颈联从听觉角度,把雨声比作吹瓮盎之声和玉器相击之声,突出风雨之大;
“龙卷”两句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鱼虾随风雨而落、人随鸡犬上墙的情景,以夸张的手法和幽默的态度描写出狂风怒卷、雨大水深之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相同点:本诗“高浪隐床吹瓮盎,暗风惊树摆琳琅”,借助“高浪”“暗风”“惊树”写雨势之大;
其一颈联“龙卷鱼虾并雨落,人随鸡犬上墙眠”,借助“鱼虾并雨落”“鸡犬上墙眠”写雨势之大;
可见两首诗都借助了外物间接写雨势之大。
不同点:
本诗颈联“高浪隐床吹瓮盎,暗风惊树摆琳琅”,意思是:巨大的波浪好像是瓮盎被吹动的声音,声彻于床;黑夜的风吹动树林,似乎是玉器相击。“吹瓮盎”“摆琳琅”从听觉角度,把雨声比作吹瓮盎之声和玉器相击之声,突出风雨之大。
“龙卷鱼虾并雨落,人随鸡犬上墙眠”,意思是:鱼和虾随着狂风和雨一起落下,因为雨势太大,人只能和鸡犬一样爬到墙头。这两句是从视觉角度,以夸张的手法和幽默的态度描写出狂风怒卷、雨大水深之态。
22【答案】
(1)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3)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4)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
23.【答案】B
【解析】画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
一是成分残缺,“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缺少主语,从句意上分析,应将“一说起”“就”删去,让“经史子集”作其主语;
二是语序不当,应是先说“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再讨论“经史子集”的意义。
24. 【答案】 C
【解析】“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在三门峡)一样。“定海神针”:原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使用的兵器,又称如意金箍棒,现比喻起关键作用的人或事物,更多地强调事物抵御风浪、化解风险、保持定力的作用。语境强调儒家思想在思想文化界中的地位超越其他诸子,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用“中流砥柱”更合适。
“栩栩如生”:形容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生生不息”:指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发生。语境中强调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旺盛,故应选“生生不息”。
“富丽堂皇”:多形容建筑物宏伟华丽或场面盛大、豪华,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高耸入云”:形容山峰、建筑物等高峻挺拔。语境中强调国学这座文化大厦的高峻坚实,并没有富丽华美之意,故应选“高耸入云”。
“古色古香”:形容富于古雅的色彩或情调。“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语境中说的是中国文化这座殿堂高大漂亮,故应选“美轮美奂”。故选C。
25.【答案】D
【解析】根据括号后的句子“为这座大厦开了一扇扇的门窗”“使得空气流通、阳光照耀”,那么括号内句子的句末强调“密不透风、缺乏生机”与后文语意更连贯,据此排除C。
从上下文的意思来看,此处先肯定钢筋水泥建起了大厦,然后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在表述上存在转折关系,据此排除A。
对比BD,D以“钢筋水泥”作主语,和前文衔接联系更紧密。
26.【答案】 ①蓝碳固碳量很大 ②较难达到饱和状态 ③首先要保护海洋生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和“蓝碳固碳时间很长”为对照句,结合后文“海洋储存了地球上超过90%的二氧化碳”可知是说其固碳数量大,应填“蓝碳固碳量很大”。
②此处就陆地生态系统的炭饱和问题说海洋“便于长时间大量地储存碳”,说明滨海生态系统“较难达到饱和状态”。
③此处对应后文的“其次”应是“首先……”。结合后文的阐释“包括保护红树林……”可知,是谈保护海洋生态,应填“首先要保护海洋生态”。
27【答案】
【解析】本题要求从《红楼梦》原著中找出三个名称,并分别写出它们的谐音名称和简要的寓意。作品中人物的名字,不是作者随意取得,而是切实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命运,而且还与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此,可以根据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命运,推测其人名谐音,并解说寓意。结合日常积累,选择自己熟悉的三个人物来作答,注意原名、谐音和寓意之间的关联要合理。
28【解析】这是一道二元关系型作文题,学生很容易找出两个关键词,即“德”与“得”。材料中的“德”指的是好的品行、道德,“得”是指收获、益处。材料一“德者,得也。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表明了“德”与“得”的同一关系,强调品德对于自己、他人和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材料二中伏尔泰认为最道德的人将会作出最大牺牲且无所得,表明了
“德”与“得”的对立关系,即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材料三以陆鸿为实例, 证明了帮助他人也能让我们有所收获,因德而有所得。不论哪一则材料都不是从单一概念的层面上阐释“得”,均指向了二者的关系,因此,在构思和行文时应考虑“德”与“得”之间的辩证关系。“德”与“得”可以内在统一,也可能会产生冲突,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面对“德”与“得”的问题时,应着重思考如何以“德”来实现个人的“得”,达到“德”与“得”的内在统一;或者谈求“德”是否真的会让我们无所得,倡导舍得求德的价值追求。
【参考立意】
1. 厚德而后得。
2. 以德求得,因德舍得。
3. 以德谋得,以得促德。
4. 德可得人,亦可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