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附高 2022-2023 学年度下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
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学生保存,以备评讲)。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中华历史上,产生于农耕文化的宗族,是以血缘的亲疏关系聚集起来的地缘与血缘共同
体,构成了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乡村共同体的内聚性、稳定性
和连续性是中国社会凝聚与稳固的坚实基座,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根基。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生产方式、人口规模、组织形式四要素构成反应链,成为农耕文明
的重要基底。土地的状况决定了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和基本的耕作方式。生产方式是粗放还是
精细、是否兴修水利等,对亩产量有着决定性影响,进而决定人口规模。一定规模的人口以何
种方式组织生产,不仅影响着具体的生产方式,还奠定了社会结构的基础。在耕种大面积土地
以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时,需要大量劳动力,为了协调生产,对人群的组织形式也会提出更高
的要求。以血缘纽带将人群组织在一起,无疑是最为自然的方式。于是宗族便理所当然地成为
农耕时代基层的社会组织,承担着生产与管理的基本社会职责。土地是农业生产最为关键的要
素,掌握了土地管理权,实际上也就具备了对生产与生活的支配权。因此,宗族在实质上就成
为农耕文化的关键性因素。
宗族的人伦秩序与道德规范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就宗族内部成员而言,宗族建
立了具有相同血缘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使其不至离散,具有一定的内聚力。宗族的内聚功
能,在族约、家训、祠规等家族文献中,以尊祖、孝亲、敬长、睦族等观念体现出来。祭祖仪
式加强了共同的祖先认同与血缘认同,强化了内部团结和内部整合。编修族谱为家族成员提供
了由文字铭刻的共同祖先记忆。作为宗族集体财产的族田主要分为祭田、义田和义学田三种类
型,祭田收入主要用于祭祀祖先,置义田“以赡宗族之孤寡贫困者”,义学田则为义学提供经
费。就宗族与外部人群而言,宗族为乡里社会提供地方防卫、兴修水利等公共设施,并积极处
理乡里冲突,建立宗族与乡里之间的秩序。
宗族的生计模式建立起人与土地之间的亲密关联。费孝通认为,乡土中国是从土里长出的
文化。农民视土地如生命。土地是居住之地和安家之基,人与土地之间具有一种亲密而深厚的
家园情感。不论是平原还是山地,宗族因地制宜与土地之间建立适宜的生计方式,宗族的内聚
确保了密集农业劳作得以顺利开展,土地、人口、生计模式之间建立起动态的平衡关系。
高二语文 第 1页(共 10页)
{#{QQABAYqQogigAgAAAQACUwGiCEKQkhACCAgOwEAUMEABiAFABAA=}#}
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转型,其关键就是宗族解体,分解为以亲子关系为主体的核心家庭,
费孝通所揭示的“差序格局”中家国天下的扩展之途被斩断。当我们希望重振传统伦理时,却
发现核心家庭之上缺乏足够的人伦层次,无法承载传统伦理之厚重。传统伦理在现代社会失去
了承载者,也就无法真正回到现代社会。即以孝道而言,在失去了宗族互助之后,一对夫妻既
要朝九晚五地投身于繁忙的工作,还要抚养子女、赡养四位老人,实在力不从心。因此,可探
索“拟宗族”的方式,以社区代宗族。目前城市中的商品房社区、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正可
对应于明清宗族的同居共财。社区中的全体业主、村里的全体村民,事实上可以此为基础结成
利益共同体,我们可称之为“拟宗族”。将这一利益共同体建成基层互助组织,同时汲取传统
宗族丰富的伦理层次,建立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动的关系,编织人与社区之间有机互联的网络,
建设新时代的基层社会共同体。
(摘编自周丹丹《农耕文化与共同体建设》)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宗族产生于农耕文化,是依靠血缘亲疏关系聚集起来的共同体,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不
绝的重要根基。
B.在农业生产的四个要素中,生产方式一方面受到组织形式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直接决
定了人口规模。
C.在组织劳动力从事大规模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宗族获得了生产支配权,进而掌握了管
理土地的权力。
D.宗族能起到和睦内部、协调宗族与乡里社会之间关系的作用,有助于乡村形成守望相
助的命运共同体。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二段主要使用道理论证的方法,从土地、生产方式、人口规模、组织形式四个
方面分别论证了宗族产生的原因。
B.文章列举祭田、义田和义学田的具体用途,是为了论证宗族对内部成员而言,具有以
血缘为基础的人际纽带功能。
C.文章两次引用费孝通的说法,分别论证了宗族生计模式对人地关系的影响、近代以来
中国社会中宗族解体的原因。
D.文章谈及一对夫妻抚养子女、赡养老人所面临的困境,意在论证以亲子关系为主体的
核心家庭是宗族解体的产物。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土地是农业生产反应链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它在宗族的作用下能与人口、生计模式建
立动态的平衡关系。
B.血缘关系是宗族具有内聚力的根本原因,订立族约、编修族谱、为乡里提供防卫是增
强内聚力的有效措施。
C.传统伦理之所以无法真正回到现代社会,是因为现代社会宗族已经解体,核心家庭之
上的人伦层次不足。
D.订立居民公约、建立互助机制等措施,有助于在当前城市的商品房社区中建立“拟宗
族”式的利益共同体。
高二语文 第 2页(共 10页)
{#{QQABAYqQogigAgAAAQACUwGiCEKQkhACCAgOwEAUMEABiAFABAA=}#}
4. 请梳理材料的论证思路。(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如果要将今日的社区发展成为“拟宗族”的基层互助组织,我们可以从“宗族”这种形式
中借鉴哪些做法来增强社区成员间的认同呢?(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
沈从文
迎春节,凡属于北溪村的男子,全为家酿烧酒醉倒了。
据说在某城,痛饮是已成为有干禁例的事了,因为那里有官,有了官,凡是近于荒唐的事
是全不许可了。迎春节的痛饮禁止,倒是小事中的小事,算不得怎样可惜,一切都得不同了!
将来的北溪,也许有设官的一天吧?
“醉了的,你们睡吧,还有那不曾醉倒的,你们把葫芦中的酒向肚中灌吧。”这个歌,近
来唱时是变成凄凉的丧歌,失去当年的意思了。
照这办法把自己灌醉的是太多了。只有一个地方的一群男子不会醉倒,他们面前没有酒也
没有酒葫芦,只是一堆焚得通红的火。他们人一共是七个,六个年纪轻轻的,只有一个约莫有
四十五岁。房中无一盏灯,但熊熊的火光已照出这七个朴质的脸孔。那年长的汉子,拨了一阵
火,忽然又把那铁箸捏紧向地面用力筑,愤愤地说道:“一切是完了!这一个迎春节应当是最
后一个了!喝呀,醉呀,多少人还是这样想!他们愿意醉死,也不问明天的事!”
全屋默然无声音,老人的话说完这屋中又只有火星爆裂的微声了。
静寂中,听得出邻居划拳的嚷声与唱歌声音。许许多人是在一杯两杯情形中伏到桌上打鼾
了。许许多人是喝得头脑发晕伏在儿子肩上回家了。这些人,在平时,却完完全全是有业知分的
正派人,一年之中的今日,历来为神核准的放纵,仅有的荒唐,把这些人变成另外一个种族了。
在诸人的沉默中,可以把这屋子为读者一述。屋为土窑屋,屋顶高耸为泄烟窗。屋之三面
为大土砖封合,壁上全是军器与兽皮。一新剥虎皮挂在壁当中,虎头已达屋顶,尾则拖到地
上。尚有野鸡与兔,一大堆,悬在从屋顶垂下的大藤钩上。从一切的陈设上看来,则这人家是
猎户无疑了。
这土屋主人,即火堆旁年长的一位。他以打猎为业,其余六人则全是这人的徒弟。徒弟把
这年长人当作父亲,把同伴当作兄弟,遵守一切的约束,和睦无所猜忌,在欢喜中过着日子。
他们上山打猎,下山与人做公平的交易。他们做工吃饭,在世界上自由地生活,全无一切苦
楚。这属于另一世界的人。
到此年长的人又说话了,他说:“我们这里要一个官同一队兵有什么用处?我们要他们保
护什么?老虎来时,蝗虫来时,官是管不了的。地方起了火,或涨了水,官也是不能负责
的。”
官是没有用处的一种东西,这意见是大家一致了。他们约定下来,若果是北溪也有人来设
官时,一致否认这种荒唐的改革。几个年轻人不自量力,把反抗的责任放到肩上了。他们一同
当天发誓,必将最后一滴的血流到这反抗上。
高二语文 第 3页(共 10页)
{#{QQABAYqQogigAgAAAQACUwGiCEKQkhACCAgOwEAUMEABiAFABAA=}#}
若果有人能在北溪各处调查,便可以明白这一个迎春节所消耗的酒量真特别多,超过过去
任何一个迎春节,这里的人原是这样肆无忌惮地行乐了一日。不久过年了。
不久春来了。
当春天还只是二月,山坡全发了绿,树木出了芽,鸟雀孵了卵,新雨一过随即是温暖的太
阳。这样时节从边县里派人来调查设官的事了。来人是两个,会过了地方当事人,由当事人领
导往各处察看。来人问了无数情形,量丈了社坛的地,录下了井灶,看了两天就走了。
第二次来人是五个,这一次正式来布置了。师傅把六个年轻人聚在一处,商量反对方法。
七个人故意阻碍调查人进行,不许乡中人引路,不许一切人与调查人来往,又分布各处,假扮引
导人将调查人诱往深山,结果还是不行。一切反抗归于无效,在三月底税局与衙门全布置妥了。
这七个人一切计划无效,一同搬到山洞中去了。照例住山洞的可以作为野人论,不纳粮
税,不派公债,不为地保管辖。地方官忙于征税与别的吃喝事上去了,所以这几个野人的行
为,也不会引起这些国家官吏注意。
他们几个人自从搬到山洞以后,生活仍然是打猎。猎得的一切,也不拿到市上去卖,凡是
想要野味的人,就拿了油盐布匹衣服烟草来换。他们很公道地同一切人在洞前做着交易,还用
自酿的烧酒款待来此的人。他们日里或坐在洞中磨刀练习武艺,或在洞旁种菜浇水,或者又出
到山坡头湾里坳里去唱歌。
他们是快快乐乐活下来了,至于北溪其余的人呢?
北溪改了司,一切地方是皇上的土地,一切人民是皇上的子民了,的确很快的便与以前不
同了。迎春节醉酒的事真为官方禁止了,别的集社也禁止了。平时信仰天的,如今却勒令一律
信仰大王,因为天的报应不可靠,大王却带了无数做官当兵的人,坐在极高大极阔气的皇城
里,所以不信仰大王也不行了。
还有不同的,是这里渐渐同别地方一个样子,不久就有种不必做工也可以吃饭的人了。又
有靠说谎话骗人的大绅士了。地方的确兴隆得极快,第二年就几乎完全不像第一年的北溪了。
第二年迎春节一转眼又到了,荒唐的沉湎野宴,是不许举行的,凡不服从国家法令的则有
严罚,决无宽纵。到迎春节那日,凡是对那旧俗怀恋,觉得有设法荒唐一次必要的,人人皆想
起了山洞中的野人。于是无数的人全跑到山洞聚会去了。做主人的就把所猎得的果狸、山猪、
白绵、野鸡等等,熏烧炖炒办成了六盆佳肴,要年轻人到另一地窖去抬出四五缸陈烧酒,把人
分成数堆,各人就用木碗同瓜瓢舀酒喝,用手抓菜吃。
众人一旁喝酒一旁唱歌,喝醉了酒的就用木碗覆到头上,说是做皇帝的也不过是一顶帽子
搁到头上。他们忘形笑闹跳掷,全不知道明天将有些什么事情发生。
第二天无事。
第三天,北溪的人还在梦中,有七十个持枪带刀的军人,由一个统兵官用指挥刀调度,把
野人洞一围。于是将七个尸身留在洞中,七颗头颅就被带回北溪,挂到税关门前大树上了。出
告示是图谋倾覆政府,有造反心,所以杀了。凡到吃酒的,自首则酌量罚款,自首不速查出
者,抄家,本人充军,儿女发官媒卖作奴隶。
这故事北溪人不久就忘了,因为地方进步了。
一九二九年三月作于上海(有删改)
【注】本文根据苗族传说而写。湘西地区自秦汉已纳入中央王朝版籍,设置郡县。唐五代以
后,湘西豪门废除郡县制,实施土司制。清康雍年间,中央王朝武力废除湘西土司统治,委派流官
治理,史称“改土归流”。
高二语文 第 4页(共 10页)
{#{QQABAYqQogigAgAAAQACUwGiCEKQkhACCAgOwEAUMEABiAFABAA=}#}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北溪村本是人间乐园,但自设官之后,信仰遭到改变,还出现了不劳而获、谎话骗人
现象,见此情景,师徒七人毅然把家园移进山洞。
B.小说对年长者的土窑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大土砖”“大藤钩”等陈设富有地
域特色,“军器”则暗示了房主人曾有过军旅经历。
C.在“官”到来的过程中,师徒七人先后经历先觉者、退守者、反抗者、牺牲者的四重
角色转换,而贯穿其中的反抗精神始终不变。
D.本文第四段描写了七个人围着火堆的场景,“用力筑”的动作透出人物内心的不平,
人物说话语气强烈,表达出失望与不满的情绪。
7.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二年迎春节到来时,一些北溪村人跑到山洞聚会狂欢,以表达他们对旧俗的怀恋,
这一次盛宴也成为七个“野人”被杀的导火索。
B.当边县派人前来调查设官时,七人不是以刀枪相对,更没有血腥的杀戮,而是以一种
和平的方式设法阻碍,是一种温和的反抗。
C.结尾作者以“忘了”表明文章并不旨在煽起民族复仇情绪,“进步”则表明作者对于历
代统治者征服与同化湘西有利于历史进步的事实,有着遗憾却认同的态度。
D.本文以小见大,讲述的是湘西某村七个村民为躲官而钻山洞做野人,最后被砍头的小
故事,表现的却是“改土归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8. 文章多处写到北溪村人迎春节饮酒,请简要谈谈作者的用意。(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小说中的“山洞”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伯父墓表
苏 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
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
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
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
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
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
高二语文 第 5页(共 10页)
{#{QQABAYqQogigAgAAAQACUwGiCEKQkhACCAgOwEAUMEABiAFABAA=}#}
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
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选知祥符,乡书
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
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
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
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
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
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
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
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
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
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B.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C.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D.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讳,加在已故的君主、尊长的名字前,表示尊敬。
B.乡试,唐宋时称“解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C.姻家,是古时对联姻的家族或其成员的称呼,也称“亲家”。
D.循吏,指奉公守法的官吏,意思和民间所说的“清官”近似。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身居要职者
写信,说他可以担当重任。
B.雍丘有个百姓死在监狱里,县官说那个人是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此案也未查出真
相。苏涣一去就为他伸了冤。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想让儿子在自己离任后接任。苏涣认为他儿子没有资格担
任相关职务,坚决不同意。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下父亲的遗事,并遵照父命交给苏辙修改;苏
辙略作补充写成这篇墓表。
高二语文 第 6页(共 10页)
{#{QQABAYqQogigAgAAAQACUwGiCEKQkhACCAgOwEAUMEABiAFABAA=}#}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文中包拯称赞苏涣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5~16 题。
望 海 潮
秦 观①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②俊游,铜驼巷陌③,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
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④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
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注】①元佑年间(1086 年—1094 年),秦观先后于朝廷供职达五年之久,常参与公卿名流的文
酒期会。绍圣元年(1094 年)政局大变,秦观坐党籍被贬,即将遣离汴京,重游其地,有感而作此
词。②金谷:即金谷园。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花园,在洛阳西北。③铜驼巷陌:古洛阳宫门南四会
道口,有二铜驼相对,后称铜驼陌。④西园:宋时洛阳的董氏西园为著名的园林,后世泛指风景优
美的园林。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上片起头三句,写暮春景物:梅花渐渐稀疏,结冰的水流已经溶解,东风煦拂之中,
春天悄然而至。
B.下片“碍”和“妨”,不但显出月朗花繁,而且显出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盛况。
C.“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心中情感,呼应上片“柳下桃
蹊”。
D.这首词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忆昔部分贯通上下两片,以今
衬昔。
16. 本词与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语文 第 7页(共 10页)
{#{QQABAYqQogigAgAAAQACUwGiCEKQkhACCAgOwEAUMEABiAFABAA=}#}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的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
人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条经验对育人也颇有启
发意义。
(2) 《蜀道难》中,在绝壁枯松的特写后,是一组快镜头,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营造了排山倒海的声势。
(3) 《归去来兮辞》中作者将精神上的孤傲、安适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项脊轩志》中多用叠词状物抒情。其中,用叠词来渲染物是人非的感伤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用叠词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 《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自己
辞任洗马后朝廷严厉责备的态度。
(6) 同样是写城市,柳永在《望海潮》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勾勒出西湖的
概貌,展现出杭州的美;姜夔在《扬州慢》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
现了扬州“城春草木深”的荒凉景象。
(7) 在阐释生与死这一人生的终极问题时,王羲之不拘成见,在《兰亭集序》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8) 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武侯祠内
春意盎然的景象,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淄博烧烤是怎么火起来的?
情怀的确可以掀起潮流,但我认为如下这些因素可能才是支撑这股热潮的物质基础。比如
淄博相对低廉的物价,比如淄博的地理位置处在山东的中部,从济南乘坐高铁到淄博,仅仅需
要半小时。而更具决定意义的内因是,淄博这座老工业城市如今正迫不及待需要一次出圈的机
会。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和绝大多数老工业基地一样,淄博也面临着转型的紧迫压力。
在这一次的淄博烧烤热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小炉子、卷饼、小葱和蘸料,更是淄
博官方的主动和真诚。当地不但开通了烧烤专列,还让文旅局长轮番推荐,当地执法部门更是
对商家①___________,不可出现宰客现象砸了口碑。因为对于这座曾经辉煌的城市而言,这可
能是留给他们为数不多的突围机会了。在这场熙熙攘攘的热闹中,我甚至觉得当地政府有某种
“②___________”式的决绝意味。
高二语文 第 8页(共 10页)
{#{QQABAYqQogigAgAAAQACUwGiCEKQkhACCAgOwEAUMEABiAFABAA=}#}
所以,淄博烧烤考的是什么?
一场比赛有上半场和下半场,如果说上半场考的是地方政府的诚意和当地的民风,考的是
能不能把人气聚拢起来,那么我想广大网友的千里打卡,已经说明问题,质朴无华的淄博在上
半场赢得了碰头彩。但最终的胜负,往往取决于下半场。人气有了以后,如何③___________,
转化成生产力才是接下来要做的重点文章。
淄博政府显然已经在积极“备考”。淄博烧烤最初是被大学生带火的,淄博也将“先手
棋”放在了留住青年人才上。当地政府除了出台青年驿站等服务青年人,还趁机推荐淄博的陶
瓷琉璃、博山菜、齐文化、聊斋文化等文旅资源,市委书记更是连续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作
城市推介和青年人才政策宣讲。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① 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
19.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
变原意。(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 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王国维从审美感发的角度,将境界分为实境与虚境。他认为二者并非截然对立,而是有机
统一。此说既融汇了十九世纪西方“理想”与“写实”两派的文学创作理论,又结合了盛行于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争,同时与“为理想派”“为人生
派”两大新文学创作潮流相契合。可见,其理论既有对西方理论的借鉴,①_____________。
诗境的构造方式,从创作手法来看,亦无外乎王国维所说的两种:②_____________。所谓
写境,偏重写实,合乎自然者多,是作者通过对自然或人生忠实地描写或再现而创造出来的意
境。作者极重视客观的真实,极逞状物写景之才力求摄自然之魂魄或神理,随物赋形,“与花
鸟共忧乐”。③_____________,作者用想象、虚构、夸张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符合作者理想或
情感的图景。造境与写境的分别,就像是“理想”与“写实”二派的分别。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8个字。(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最能表现“写境”的特点( )(3 分)
A.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B.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C.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D.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高二语文 第 9页(共 10页)
{#{QQABAYqQogigAgAAAQACUwGiCEKQkhACCAgOwEAUMEABiAFABAA=}#}
(三)语言文字运用Ⅲ(本题共 1 小题,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2 题。
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腐殖土,
要以她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此时,背阴山坡往往还有残雪呢。这样的残雪,还妄想着
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
赖着了。
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如温良的君子;是烂漫的山花,像一位位婷婷的
少女;是飞起飞落的鸟儿,似翩跹的精灵。我爱这样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
的,而是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极北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它
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咬定青山不放松”,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
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
羽翼一天天地丰满起来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做了春天的天
空呢?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山的前后左右,是树、山花和鸟儿。”从语义上看二者
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我们坚持一件事,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正确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
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命题人:王 陈 审题人:赵渊博)
高二语文 第 10页(共 10页)
{#{QQABAYqQogigAgAAAQACUwGiCEKQkhACCAgOwEAUMEABiAFABAA=}#}西南大学附高2022-2023学年度下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 【解析】A.张冠李戴。根据第一段可知,作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根基”的是“乡村共同体的内聚性、稳定性和连续性”,而不是“宗族”(即“乡村共同体”)。B.曲解文意。根据第二段可知,“生产方式”先是“对亩产量有着决定性影响”,“进而决定人口规模”。C.逻辑关系倒置。根据第二段可知,宗族先“掌握了管理土地的权力”,再进一步“获得了生产支配权”。
2.B 【解析】A.内容概括不当。根据第二段可知,该段论述的并非宗族的“产生”,而是宗族如何“成为农耕文化的关键性因素”。同时,也不是“从四个方面分别论证”,此四个方面形成的是一条“反应链”,可以说是层层推进,最终才得出结论。C.论证的观点有误。根据第五段可知,文章引用费孝通“差序格局”的说法,并非为了论证“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中宗族解体的原因”。D.论证的观点有误。根据第五段可知,文章“展现一对夫妻抚养子女、赡养老人所面临的困境”,并非意在论证“以亲子关系为主体的核心家庭是宗族解体的产物”,而是为了论证“传统宗族伦理对当下中国社会中核心家庭的重要性”。
3.B 【解析】B.曲解文意。根据第三段可知,“为乡里提供防卫”是和睦“宗族与外部人群”关系的方式,并非“增强内聚力的有效措施”。
4. ①首先,指出宗族是什么/宗族的内涵并说明其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是什么)②接下来,分析宗族成为农耕文化关键性因素的原因。(为什么)③然后,从人与人的关系、人和土地的关系两方面说明宗族对中国乡土社会的影响。(怎么样)④最后,指出近代社会宗族解体,并给出重振传统伦理的方法:“以社区代宗族”。(怎么做)(每点1分)
5.①从观念上来讲,鼓励社区成员孝敬亲人、尊敬长辈、和睦邻居。②在有需要时,组织、鼓励社区居民互助,如为社区内的“孤寡贫困者”,提供一定的照顾;为需要就学而有困难的孩子提供入学帮助。③社区积极为社区居民完善公共设施,积极处理社区居民间的冲突。④协商订立居民公约,更好地维护社区秩序。(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社区与宗族相比,缺少“血缘”这一重要根基,所以“尊祖”是不必要的,其他属于宗族的做法可以参考。
6.D 【解析】A.“见此情景,师徒七人毅然把家园移进山洞”错误。北溪村人信仰的改变,不劳而获、谎话骗人现象的出现都是在七人移进山洞之后才发生的。B.“‘军器’则暗示了房主人曾有过军旅经历”错误。从故事情节来看,“军器”是猎人狩猎的武器,不能代表房主人有过军旅经历。故事情节中也没有相关暗示或交代,属于无中生有。C.应为“先后经历先觉者、反抗者、退守者、牺牲者的四重角色转换”。
7.C 【解析】C.小说结尾的“忘了”确实能表明文章并不旨在煽起民族复仇情,但更主要是作用是以北溪人的健忘委婉批评民众的不知与漠然,“进步”一词则暗含了批评与否定。
8.
①通过写迎春节醉酒的习俗,展现北溪村人慷慨的民族性格与自由、和睦的传统生活方式。
②以节日饮酒狂欢的氛围,反衬七个野人的痛苦,强化其悲剧性。
③迎春节饮酒习俗被禁止,暗示原始乡村文明的没落。(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9.
①山洞象征湘西民众原始封闭的生存状态,“山洞”同时也是七个野人的藏身地,他们自由精神的归属地。
②山洞意味着湘西民众在抗阻强权统治无效后,对自身文化的退守。
③山洞联系着七野人的死亡,暗含了乌托邦式(原始)生活理想的幻灭。
④山洞蕴含着作者对根文化的追寻和守望家园的心理依归。(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0.D 【解析】译文:我小时候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一定的限量,不完成不罢休。到外面去的路上,言行都符合规矩,回到卧室,也没有怠惰的神情。
11.C 【解析】C.“姻家……也称‘亲家’”错误。姻家的范围比亲家的范围要大得多,亲家是仅限于新人父母双方的称呼。
12.D 【解析】D.“……并遵照父命交给苏辙修改;苏辙略作补充写成这篇墓表”错误。由“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可知,“遵照父命交给苏辙修改”说法无中生有。
13.
(1)不久,王蒙正失势落马,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苏公。伯父因为给太夫人服丧而离任。
【解析】“未几”,不久;“多”,称赞;“太夫人忧”,太夫人丧事;“去官”,离任。每点1分。
(2)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也学习我少犯错误的做法就可以了。
【解析】“尔曹”,你们这些人;“逮”,赶得上,比得上;“师”,学习;“寡过”,少犯错误。每点1分。
14.
①坚守原则,严守法治:不同意张宗之子违规接任书手;连拒州府、朝廷不合法命令。(2分)
②忠正敢言,劝说府尹向朝廷争谏。(1分)
【参考译文】
伯父名苏涣,最初取字公群,后来又取字文父。年少时很聪明有悟性,和他结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上了岁数的有德行的人。天圣元年,才参加乡试。第二年中举,被任命为凤翔府宝鸡县主簿。不久,调任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与章献太后是联姻关系,就仗势欺人,骄傲蛮横。王蒙正知道苏公贤能,屈心下意,礼待伯父,把郡中事物托付给苏公。伯父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侍奉他,但是鄙视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举荐他,又给当权要官写信,说苏公可以被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把王蒙正写给权要的私人信件藏起来。不久,王蒙正失势落马,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苏公。伯父因为给太夫人服丧而离任。后来被起用为开封士曹。雍丘有个百姓死在了监狱里,县里的官吏害怕担罪,说是那人得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这个案子,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等到苏公一去,就给他伸了冤。西夏人进犯边境。府中赎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队伍,府尹把此事交给苏公,需要的马匹全部征得并且没有扰乱百姓。任阆州通判。伯父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是用法十分恰当,吏民敬畏他并且安于他的治理。阆中人鲜于侁,年少时喜欢学习,品行淳厚。苏公非常礼待他,把他作为地方举荐的人选,他因此而得以进入仕途。他刚做官的时候,苏公又期望他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吏。后来鲜于侁做到谏议大夫,号称名臣。后来伯父被选任为祥符知县,乡里从事抄写工作的吏员张宗长久以来作奸犯科以权谋私,害怕苏公,借口有病,过了一百天就辞职了,又引荐他的儿子代替自己。苏公说:“按照法律,抄写人员应该任用三等人,你是第二等,不行。”张宗向来侍奉权贵,就向州府申诉。州府发函给祥符县,苏公把张宗打了一顿棍子。不久有地位的宦官来到州府,传达皇帝的旨意,让张宗担任书手,苏公根据法律不接受诏命。又有一个宦官来到说:“即使不合法,也一定要给予他这个职位。”苏公对府尹李绚说:“一个平民百姓就能如此扰乱法律,府中也不能办成什么事了,你为什么不用县里不同意的原因来争辩呢?”李绚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入朝上奏此事。皇上说很好,派内侍查究此事。因为张宗贿赂了温成等人求情,就不再深究这件事,打了假传诏命的宦官一顿棍子,将之贬斥,整个府中都很震动。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赞叹道:“你凭借着一个县令的身份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官强太多了!”升任利州路提点刑狱。苏公到任一年多,弹劾了一个擅自杀人的城固县令,整个利州路的人都震动害怕,因此一县都太平无事。苏公死后二十七年,苏不危(人名)叙述记录了苏公过去的事情,并交给我说:“先君已经去世了,只有我们小辈人了,不及时加以记录,时间长了会更加散佚湮灭,那我们就太不孝了。”我小时候在伯父跟前,听他说:“我小时候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一定的限量,不完成不罢休。到外面去的路上,言行都符合规矩,回到卧室,也没有怠惰的神情。所以在那个时候,别人没听说我有什么错误的品行。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也学习我少犯错误的做法就可以了。”我担心子侄辈每天懈怠,所以记录了我从伯父那听到的这些,来警示他们。
15.B 【解析】A.“写暮春景物”错误。本词开头三句描写的是初春景物。C.“呼应上片‘柳下桃蹊’”错误。与上片“东风暗换年华”相呼应。D.“以今衬昔”错,应是“以昔衬今”,以过去的热闹反衬今日的凄凉、落寞。
16.
柳词:①对当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官员政绩的赞美之情;②希望获得赏识与重用。(2分)
秦词:①年华逝去的惆怅之情。“絮翻蝶舞”“柳下桃蹊,乱分春色”,美丽的春色引起词人“芳思交加”的惆怅之情;“东风暗换年华”道出词人心中又是一年春来到的光阴流逝之感。②怀旧之情。“金谷俊游”以下几句写的都是旧游时的欢愉之情。③仕途失意的无奈。“重来”“兰苑”旧地而“是事堪嗟”,且又“时见栖鸦”,词人的“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表明词人对仕途的失意感慨至深。(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17.
(1)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4)今已亭亭如盖矣/何竟日默默在此
(5)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6)重湖叠山献清嘉/尽荠麦青青
(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每一小题1分,非一空1分】
18.
①千叮万嘱/三令五申/谆谆告诫
②破釜沉舟/孤注一掷/背水一战
③顺水推舟/顺水推船/因势利导
【解析】
第一空,语境指执法部门更是对商家的叮嘱或告诫,以示对口碑的重视,可用“千叮万嘱(三令五申、谆谆告诫)”。“千叮万嘱”,再三再四地嘱咐。表示对嘱咐的事情极重视。“三令五申”,多次命令和告诫。“谆谆告诫”,恳切耐心地劝告。
第二空,语境强调当地政府发展城市的决心,可用“破釜沉舟(孤注一掷、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孤注一掷”,在危急时用尽所有力量做最后一次冒险。“背水一战”,指背靠临近河水之地摆阵,或布下阵势。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喻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第三空,语境指趁着人气做好接下来的工作,可用“顺水推舟(顺水推船、因势利导)”。“顺水推舟”,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着某个趋势或方式说话办事。“顺水推船”,指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着某个趋势或某种情势说话办事。“因势利导”,指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的方向引导。
19.句子修改为:除了趁机推荐淄博的陶瓷琉璃、博山菜、齐文化、聊斋文化等文旅资源,当地政府还出台了青年驿站等服务青年人的政策,市委书记更是连续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作城市推介和青年人才政策宣讲。(每改对一处得1分)
【解析】本句有两处错:
一是逻辑不合理,推荐文旅资源应该是第一层,政府服务青年是第二次,市委书记去高校宣讲是第三层。
二是成分残缺。可在“青年人”后添加“的政策”,或改为:设立服务青年人的青年驿站。
20.
①又有对中国文艺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②写境与造境
③所谓造境,偏重虚构,合乎理想者多(每句2分)
21.A 【解析】所谓“写境”,偏重写实,合乎自然者多。A.描写合乎自然者多,偏重写实。B、C、D三句是作者用想象、虚构、夸张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符合作者理想或情感的图景。故选A。
22.
①句式变化,原句“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更能强调树、山花、鸟儿到处可见。
②运用比喻,将“树,山花,鸟”比喻为“君子、少女、精灵”,突出树的清香、山花美丽、鸟儿灵动的特点,更加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③运用排比,强调“树、山花、鸟”的美好,更具节奏感,音韵美;
④原句的语言优美,节奏舒缓,富有抒情意味,具有散文化的特点,和文段语言风格更和谐。改句则缺少美感,语言苍白无力,只是客观的描述。(每点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