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俄国的改革 同步试题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同步试题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30 15:2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农奴在获得自由的时候,就已经被剥削得一干二净了。”材料评价的是( )
A.日本明治维新 B.俄国农奴制改革
C.美国南北战争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19世纪60年代,它(俄国)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为此,俄国( )
A.维护国家统一 B.实行农奴制改革 C.推翻沙皇专制 D.创建新式常备军
3.在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中,保留着一份刊登着这样一则广告的报纸:出售家奴两名,一名为照看猎犬者,并会做鞋,现年三十,已婚。其妻为洗衣妇,并会放养家畜,现年二十五。依据内容推测该报纸的时间可能在( )
A.19世纪上半期 B.19世纪末 C.20世纪初 D.20世纪中期
4.据不完全统计,1825-1855年俄国共爆发农奴暴动674次,其中1845-1854年就达348次,宪兵司令在给沙皇的报告中承认“农奴的状况是国家脚下的火药库”。由此而来的改革举措是( )
A.让农民无条件获得自由 B.让农民有条件获得自由
C.用农业税稳定农民情绪 D.建立集体农庄发展生产
5.“这项改革的影响之大,被人称为法国大革命后最伟大的社会运动,亚历山大二世因此获得了‘解放者’的名号”。“这项改革”指的是( )
A.废除黑奴制度 B.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C.废除农奴制度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俄国在1870年至1890年,钢产量增加了5倍,迅速扩展的铁路网将广表的国土连成了一个整体。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彼得大帝提倡西方化的生活方式 B.俄国全面确立起沙皇专制制度
C.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实现社会转型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7.手工工场迅速发展,为解决劳动力问题,政府颁令准许商人将整个村庄连同农奴一起买去,让农奴一边种田一边做工,但农奴和土地不准分开买卖。材料主要表明俄国( )
A.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B.农奴制得到进一步强化
C.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D.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
8.下列关于彼得一世改革说法正确的是( )
A.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B.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C.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D.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9.列宁说:“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工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旧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列宁评价的是( )
A.资本主义制度 B.废除农奴制改革
C.社会主义制度 D.殖产兴业
10.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推断,阻碍美国和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共同问题是( )
19世纪上半叶,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奴制国家,资本主义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因资本与自由劳动力严重缺乏、人民购买力低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远远落后于西欧诸国。独立后的美国,存在两种对立的经济制度。南北双方在争夺原料、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矛盾日益尖锐,黑人奴隶制的存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A.缺乏自由劳动力 B.产品缺乏竞争力
C.资金严重匮乏 D.国内市场不统一
11.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该法令的实施( )
A.彻底改变农奴政治地位 B.完全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C.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D.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2.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涅瓦河畔发表了圣彼得堡300周年庆典讲话。普京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敬佩的人就是彼得大帝。”普京如此感慨的主要原因是( )
A.彼得一世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
B.彼得一世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C.在彼得一世统治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13.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希望向别国借鉴任何能够借鉴的事物:奥地利的军事组织、法国的礼仪、英国的服饰、德国的管理方法、荷兰的务实精神。这说明,彼得一世( )
A.积极向西方学习 B.迫切希望国家统一
C.决心废除农奴制 D.鼓励兴办现代工厂
14.对比同类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之一。从下面描述中可得出中俄两国改革的相同之处是( )
1697年彼得一世派遣贵族青年到欧洲学习海军军事知识。同时期俄国国内的新式世俗学校为算术、外语、航海、工程以及海军学校等,给饿国培养了大量人才。 1872年,在李鸿章等洋务派倡导下,第一批留学生被派往美国学习军政、船政知识。同时期国内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等开设了船舶制造、航海理论、几何、物理学课程。
A.瓦解了封建制度 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进行制度创新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注重自然科学课程,培养科技人才
15.1861年改革从客观上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他没有改变
A.封建生产关系 B.俄国社会性质
C.农奴法律地位 D.沙皇专制
16.19世纪上半叶,农奴在俄国全国人口中占很大比重,近40%参加工业生产的劳动者是农奴。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工经商,这些影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由这段材料可以分析出俄国资产阶级革命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
A.资金问题 B.劳动力问题 C.技术问题 D.市场问题
17.俄国农奴制改革剥夺了贵族支配农民的权力,却没有遇到贵族的强烈抵抗,主要是因为改革给予贵族极大的经济补偿。据此可知,改革的重要目的是
A.赋予农奴人身自由 B.减轻农奴经济负担
C.保护贵族经济利益 D.促进俄国工业发展
18.彼得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都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沙皇,他们在位期间,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A.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B.促使俄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C.进一步强化了俄国的农奴制 D.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19.据俄国诺夫哥罗德省的一个调查材料统计,1861-1870年间给外出做工的农民所发的长期护照是5.92万份,1891一1900年间增加到184.5万份。至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雇佣工人已达900万人以上。这说明1861年改革
A.使俄国走上君主立宪道路 B.解放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
C.为资本主义发展积聚资本 D.保留了大量封建社会残余
20.亚历山大二世很早便认识到尼古拉时期对外政策的软弱无力,为恢复俄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威信,沙皇和政府开始寻找新的途径、采取新的措施改变内政。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改革势在必行。材料主要表述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 )
A.发生背景 B.事件经过 C.改革特征 D.事件结果
21.马克思指出:“欧洲一些合法政府只是在革命的压力下或由于战争的关系才能废止农奴制。”1861年改革就是如此,这次改革不仅缓解了沙皇的统治危机,也装上了两个“把俄国拖到资本主义道路上的轮子”。这两个轮子分别是( )
A.自由劳动力、引进的西方技术 B.完全开放的市场、大量资金
C.自由劳动力、大量土地赎金 D.引进的西方先进技术、大量土地赎金
22.俄国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在1858年写下“门前吟”:“世上哪有安乐窝,俄国农民无处躲。勤稼穑,执干戈,走遍天涯,无非熬煎过。耕田畔,登路程,往监狱,入矿井,铁锁啷当在呻吟。”农民的悲惨境遇发生在
A.彼得一世改革前 B.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前
C.十月革命前 D.二月革命前
23.有学者提出,俄国之所以废除农奴制,并不是由于道德上的原因,而是因为农奴制度无法与市场社会并存。该学者旨在说明农奴制改革( )
A.源于对外战争失败 B.意在突破经济发展障碍
C.存在封建制度残余 D.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24.19世纪中叶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1861年改革中“俄罗斯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
A.实行联邦制,建立议会制度 B.废除农奴制,保留沙皇专制
C.建立共和制,保留封建残余 D.确立民主制,恢复农奴制度
25.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请把下面人物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abc B.bca C.cba D.bac
26.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1861年2月19日宣言》指出:“如果没有相当多的赔偿或者自愿的让步,地主就不可能从农民那里取得法律上规定让他们得到的权利。如果使用地主的土地而不因此履行相应的义务,则是违反任何一种正义性的”。据此可知,俄国的农奴制改革
A.维护了贵族地主的利益 B.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C.改变了俄国落后的面貌 D.缓和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二、综合题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俄国在十五世纪、十六世纪、十七世纪也是个落伍的国家。那时在西洋的舞台上几乎没有俄国的地位。可是在十七世纪末,正当我们的康熙年间,俄国幸而出了一个大彼得。他以专制皇帝的至尊,变名改姓,微服到西欧去学造船,学炼钢。后来他又请了许多的技术家到俄国去,帮助他搞维新。那时许多的俄国人都反对他,尤其是首都莫斯科的国粹党。他不顾一切奋斗到底,甚至迁都到一个偏僻的,但是滨海的涅瓦河旁。因为他想靠海就容易与近代文化发源地的西欧往来。俄国的近代化基础就是大彼得建立的,他是俄罗斯民族大英雄之一,所以今日的斯大林还推崇他。
——蒋廷黼《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成为战败后的彼得一世改革的重点。陆军完全按照欧洲强国的模式重新编制和训练;海军开始组建;为了满足对装备和后勤物质的迫切需要,大量的工厂在乌拉尔地区建立起来。军队需要合格的指挥官,彼得一世不仅向欧洲派了数以千计的留学生,而且先后在俄国设立了海洋学校、炮兵学院、工程学院。这些新式的学校完全按照兵营管理。为了监督学员,彼得下令由退役的士官手持鞭子守在课堂上。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19世纪60~70年代饿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企业数量 工人数量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287 42000 51937
(1)据材料一,分析彼得一世改革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彼得一世改革的特点。
(3)据材料三,结合所说知识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影响。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俄国的两次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
——亚历山大二世
材料二 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列宁
思考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俄国历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
(2)为什么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3)上述材料说明这一历史事件的实质是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一谈这一历史事件对俄国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9.探究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异同点。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买卖、交换农民,也不能干涉农民的家庭生活。农民有权用自己的名字订立契约,从事工商业活动,拥有动产和不动产,以及进行诉讼;还可以改变身份,成为市民或商人。其次,规定全部土地仍属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高出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
材料三 工厂工人的数目从1865年的381000人上升到1890年的1620000人,进而上升到1898年的3000000人。到1913年,俄国生产的铁和法国生产的一样多,俄国生产的煤为法国生产的之三。……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二世是如何“从上面解决”农民和地主之间的“敌对情绪”。
(2)阅读材料二、三,指出“解放农奴”如何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19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和俄国历史上分别进行了怎样的自救运动?结果有何不同?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末,俄国只有21个手工工场,主要使用农奴劳动。中央政务由按沙皇意愿设置的几十个部门负责,职责不清,效率低下,贪赃枉法盛行。地方的“督军”权力广泛,往往成为独霸一方的小沙皇。当时的俄国只有陆军,没有海军。士兵一面当兵,一面还从事手工业和做买卖。文化教育受教会控制,学校数量很少。全城识字率最高的莫斯科,识字的居民也只占总人数的23.6%。
材料二 “为了摆脱日益严重的农奴制危机,1861年,沙皇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在保护贵族、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宣布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还规定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土地,但必须高价赎买。”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说17世纪俄国的状况。
(2)对于材料二中这次改革,有人说是“地主的悲歌”,有人说是“农奴的盛宴”,有人说是“历史的转折”。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这次改革?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列宁的这句话是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评价。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中,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实际上农民付出的赎金远远高于当时的地价,因此列宁说“农民在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B项正确;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排除C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解析】
【详解】
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它(俄国)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六十年代俄国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矛盾尖锐,为此进行了农奴制改革,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当时俄国是统一国家,排除A项;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排除C项;创建新式常备军与彼得一世改革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出售家奴两名,一名为照看猎犬者,并会做鞋,现年三十,已婚。其妻为洗衣妇,并会放养家畜,现年二十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俄国农奴制度。当时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现象,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废除农奴制改革。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年是19世纪中期,故该报纸的时间可能在19世纪上半期。A项正确;而BCD项时间与史实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4.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1825-1855年俄国共爆发农奴暴动……”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描述的是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B项正确;农奴并非无条件获得自由,需要通过高价赎金购买土地,排除A项;用农业税稳定农民情绪, 建立集体农庄发展生产不属于农奴制改革的内容,排除CD项。故选B项。
5.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亚历山大二世”和“解放者”可以看出,这项改革指的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联系所学知识,为了突破阻碍俄国发展的最大瓶颈,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进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缓解了国内的社会矛盾,扫除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项正确;美国总统林肯废除黑奴制度,排除A项;罗斯福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排除B项;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意义。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实行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从此,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经济和社会实现了明显的进步,C项正确;彼得大帝改革是18世纪初,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加速了俄国沙皇专制制度退出俄国历史,排除B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是斯大林模式,形成于1936年,排除D项。故选C。
7.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政府颁令准许商人将整个村庄连同农奴一起买去,让农奴一边种田一边做工,但农奴和土地不准分开买卖”,可知,彼得一世改革相关,他对农奴制的态度是,维护或强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表明俄国农奴制得到进一步强化。B项正确;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与历山大二世改革相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8.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D项正确;彼得一世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排除A项;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排除B项;彼得一世改革强化了农奴制,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严重的统治危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进行农奴制改革,改革后的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因此列宁评价的是农奴制改革的意义,B项正确;排除A项;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逐渐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项;殖产兴业是19世纪中期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但因资本与自由劳动力严重缺乏、人民购买力低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远远落后于西欧诸国”和“南北双方在争夺原料、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矛盾日益尖锐”,结合所学可知,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俄国开始农奴制改革,这两个事件分别扫除了阻碍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奴隶制和农奴制的特点是限制奴隶和农奴的人身自由,因而它们的存在使两国缺乏自由劳动力,A项正确;产品缺乏竞争力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符,排除B项;资金严重匮乏与美国无关,排除C项;国内市场不统一与俄国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可得出是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改革的内容,改革促使俄国社会各方面出现了新气象,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D项正确;在政治上,沙皇俄国的专制制度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广大劳动群众仍然缺乏基本的民主权利,排除A项;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主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而不是完全维护,排除B项;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普京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敬佩的人就是彼得大帝”可得出彼得一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军事实力,发展经济和推广学校教育改革,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增强了俄国的政治、经济实力,俄国开始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D项正确;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打败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在这个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排除AB项;在彼得一世统治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这一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希望向别国借鉴任何能够借鉴的事物:奥地利的军事组织、法国的礼仪、英国的服饰、德国的管理方法、荷兰的务实精神”可得出彼得一世积极向西方学习,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A项正确;俄国是统一的国家,迫切希望国家统一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排除C项;彼得一世改革在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1697年彼得一世派遣贵族青年到欧洲学习海军军事知识。同时期俄国国内的新式世俗学校为算术、外语、航海、工程以及海军学校等,给俄国培养了大量人才”“第一批留学生被派往美国学习军政、船政知识。同时期国内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等开设了船舶制造、航海理论、几何、物理学课程”可知,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洋务运动都注重在国内开设先进的自然科学课程,注重人才的培养,D项正确;彼得一世改革奠定了俄国近代化的基础但没有改变其封建社会性质,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未瓦解清朝的封建统治,排除A项;彼得一世改革和洋务运动没有进行制度创新,排除B项;彼得一世改革实现了富国强兵,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解析】
【详解】
1861年改革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861年改革保留了封建残余,没有改变沙皇专制,D项正确;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排除AB项;1861年改革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上半叶的俄国,大量农奴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自由劳动力,可见俄国资产阶级革命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劳动力问题,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资金、技术和市场问题,排除ACD项。故选B项。
17.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主要是因为改革给予贵族极大的经济补偿”并结合所学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中土地仍归地主所有,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同时,高额的赎金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掠夺,是地主获利丰厚,C项正确;赋予农奴人身自由、减轻农奴经济负担只是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之一,并不是改革的重要目的,改革的目的是保护贵族经济利益,排除A、B两项;改革主要是针对农业方面,无法得出促进俄国工业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8.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两次改革都促进了俄国社会进步,A项正确;彼得一世改革没有改变社会性质,排除B项;彼得一世改革强化了俄国的农奴制,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排除C项;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排除D项。故选A项。
19.B
【解析】
【详解】
依据“1861-1870年间给外出做工的农民所发的长期护照是5.92万份,1891一1900年间增加到184.5万份。至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雇佣工人已达900万人以上”可知这说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从而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B项正确;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仍然保留沙皇专制统治,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不是农奴制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积聚资本,而是指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排除C项;题干并没有反映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社会残余,而是反映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有利于俄国的进步,排除D项。故选B项。
20.A
【解析】
【详解】
据题干中“沙皇和政府开始寻找新的途径、采取新的措施改变内政”“改革势在必行”可知,材料分析的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的背景,A项符合题意;BCD项在题干中无法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21.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俄国沙皇亚力山大二世推行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所以这两个轮子分别是自由劳动力、大量资金,C项正确;ABD项与题干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22.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世上哪有安乐窝,俄国农民无处躲。勤稼穑,执干戈,走遍天涯,无非熬煎过。耕田畔,登路程,往监狱,入矿井,铁锁啷当在呻吟。”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中期的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奴制国家,沙皇俄国强化农奴制,农奴生活贫困,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奴起义不断,故农民的悲惨境遇发生在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前,B项正确;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是在17世纪,排除A项;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排除C项;二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排除D项。故选B项。
23.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而是因为农奴制度无法与市场社会并存”可得出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在突破经济发展障碍,B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源于对外战争失败,排除A项;存在封建制度残余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未体现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排除D项。故选B项。
24.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19世纪中叶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结合所学知识,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同时保留沙皇专制,体现出“俄罗斯特殊性”,B项正确;俄国1861年改革,没有实行联邦制、建立共和制,排除AC项;1861年俄国改革废除农奴制,“恢复农奴制度”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5.B
【解析】
【详解】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历经10年征战,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他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18世纪末期,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法国政权,并于1804年创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因此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bca。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6.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如果没有相当多的赔偿或者自愿的让步,地主就不可能从农民那里取得法律上规定让他们得到的权利。如果使用地主的土地而不因此履行相应的义务,则是违反任何一种正义性的”可知农奴制法令为了地主的利益,让地主从农奴那里获得法律上规定的权利,而农奴获得地主的土地,不履行义务,就违反了法律,所以说材料维护了贵族地主的利益,A项正确;B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项。
27.(1)改革前的俄国是个落后的国家,国际地位低下,保守势力强大。
(2)向欧洲学习,强化军事,同时注重发展经济和教育。
(3)使俄国摆脱封建农奴制危机,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4)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要依据国情,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要善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取长补短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俄国在十五世纪、十六世纪、十七世纪也是个落伍的国家。那时在西洋的舞台上几乎没有俄国的地位。”“那时许多的俄国人都反对他,尤其是首都莫斯科的国粹党”可知彼得一世改革的历史背景是改革前的俄国是个落后的国家,国际地位低下,保守势力强大。
(2)依据材料二“陆军完全按照欧洲强国的模式重新编制和训练,海军开始组建;为了满足对装备和后勤物质的迫切需要,大量的工厂在乌拉尔地区建立起来;彼得一世不仅向欧洲派了数以千计的留学生,而且先后在俄国设立了海洋学校、炮兵学院、工程学院”可知彼得一世改革注重向欧洲学习,强化军事,注重发展经济和教育。
(3)依据材料三的表格可知,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俄国的两次改革对我们的启示是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要依据国情,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要善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取长补短等。
28.(1)俄国1861年改革
(2)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而赎金远远高于当时的地价。
(3)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挽救统治危机。
(4)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次改革俄国废除了农奴制,使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亚历山大二世”,“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由此判断与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农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以材料反映的是俄国历史上的1861年改革。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改革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农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3)根据材料“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可知,材料说明俄国历史上的1861年改革,其实质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挽救统治危机。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俄国历史上的1861年改革。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1861年改革法令内容。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1861年改革的实质。解答第四问的关键是认识1861年改革对俄国发展的影响。
29.相同点:①两次改革都是由沙皇下令自上而下进行的;②改革的对内作用相似,都从不同方面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③改革的对外影响相似,都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17世纪晚期,俄国经济严重落后于西欧,彼得一世改革在于改变俄国落后面貌;1861年改革,是俄国农奴制出现严重危机,亚历山大二世为了保证农奴主的政权,延缓革命的到来,宣布废除农奴制;②改革内容不同:彼得一世改革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军事力量,发展经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社会习俗,丝毫未触动农奴制;1861年改革内容单一,宣布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废除了农奴制;③影响不同:前者加强了俄国农奴制,增强了国力,推动俄国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后者虽然很不彻底,但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④改革的性质不同:彼得一世改革属于地主(农奴主)阶级性质,1861年改革属于资产阶级性质。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相同点包括:两次改革都是由沙皇下令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的对内作用相似,都从不同方面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改革的对外影响相似,都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不同点包括:背景不同:17世纪晚期,俄国经济严重落后于西欧,彼得一世改革在于改变俄国落后面貌;1861年改革,是俄国农奴制出现严重危机,亚历山大二世为了保证农奴主的政权,延缓革命的到来,宣布废除农奴制。改革内容不同:彼得一世改革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军事力量,发展经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社会习俗,丝毫未触动农奴制;1861年改革内容单一,宣布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废除了农奴制。影响不同:彼得一世改革加强了俄国农奴制,增强了国力,推动俄国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压力山大二世虽然很不彻底,但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的性质不同:彼得一世改革属于地主(农奴主)阶级性质,1861年改革属于资产阶级性质。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背景、内容、性质、目的和产生的历史影响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两次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即可。
30.(1)进行1861年改革(或废除农奴制)。
(2)解放农奴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大量的自由、廉价的劳动力,俄国的工业生产迅速增长,同时也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①自救运动:中国:洋务运动;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②不同点: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人民革命,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2)依据材料二信息“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买卖、交换农民,也不能干涉农民的家庭生活”、“规定全部土地仍属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还规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农奴出钱赎买份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资本。所以,俄国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资金。依据材料三信息“到1913年,俄国生产的铁和法国生产的一样多,俄国生产的煤为法国生产的四分之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废除农奴制后,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使俄国的工业生产迅速增长。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国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进行了洋务运动;俄国为了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 1861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结果不同:俄国废除了农奴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点睛】
解第(1)题的关键需理解“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的涵义,亚历山大二世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避免人民革命,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废除农奴制的改革。解第(2)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二、三中提取有效信息,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解第(3)题时,抓住信息“19世纪六十年代”是解题的关键,通过对洋务运动和1861年改革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中国和俄国改革的结果不同。洋务运动是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注定洋务运动是不可能成功的。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改变了社会制度,使俄国走向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31.(1)17世纪的俄国经济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仍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远远落后于西欧。
(2)这次改革是沙皇政府推行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它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道路,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17世纪末,俄国只有21个手工工场……识字的居民也只占总人数的23.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末,俄国基本是个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俄国经济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仍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远远落后于西欧,其落后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2)依据材料二信息“法令在保护贵族、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宣布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还规定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土地,但必须高价赎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这次改革的积极影响:农奴制的废除缓解了国内的社会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这次改革是沙皇政府推行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消极影响: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使用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俄国的专制制度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点睛】
解题的关键需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需熟悉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解第(1)题时,根据材料一信息,可以归纳出彼得一世改革前的状况是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落后,正是俄国落后的面貌,才出现了彼得一世改革。解第(2)题时,评价1861的改革需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