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同步试题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同步试题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30 15:2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张华同学准备参加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请你为他设计行动方案。下列方案中最切合主题的一条是( )
A.上海——嘉兴——瑞金——延安 B.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
C.桑植——遵义——西安——延安 D.瑞金——赤水——西安——北京
2.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其中与“力挽狂澜”相对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一大召开 B.遵义会议 C.工农武装割据 D.七届二中全会
3.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是在如图中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4.为了弘扬长征精神,某校学生编排课本剧《红军不怕远征难》。下列可入选的台词或剧情是( )
A.红军长征过程中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B.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爬雪山,过草地,挥师北上
C.1935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D.长征胜利后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5.毛泽东曾说:“重要的是在困难的时候不要动摇。3万人比30万人哪个更强大?因为得到了教训,不到3万人的队伍,要比30万人强大。”毛泽东强调的是( )
A.反“围剿”积累了斗争经验 B.遵义会议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C.红军三大主力得以胜利会师 D.长征锻炼了红军的基干力堡
6.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长征途中,红军跳出了敌人重重包围的历史事件是
A.强渡乌江 B.攻克遵义 C.渡过金沙江 D.会宁会师
7.“________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材料中横线上应填写( )
A.中共三大 B.八七会议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请根据所学知识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五四运动 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③遵义会议
④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⑤秋收起义
A.①③④⑤ B.②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⑤④③
9.遵义会议后红军战士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四渡赤水和渡过金沙江等军事行动使红军此前面临的危急局面大为改观,使红军最终走上了胜利的道路。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B.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进行战略转移
C.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D.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0.邮票的方寸空间,常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等特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时发行两枚邮票。长征的胜利( )
A.焕然一新了中国革命的面貌 B.实现了国共两党的首次合作
C.拉开了革命进入农村的序幕 D.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的局面
11.在历史学习中应正确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24年5月,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
B.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甲午战败后,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D.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等法令
12.歌曲承载着历史。以下歌曲与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
A.《国民革命歌》一游击战争 B.《十送红军》一长征
C.《义勇军进行曲》一井冈山斗争 D.《黄河大合唱》一解放战争
13.下列图片记录了长征的经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④②①③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
14.毛泽东说:“现在全世界都说二万五千里长征伟大,你们相信吗?我是相信,又不相信。那是因为犯错误,不得不跑,跑的结果……只剩二万五千人。这时我们就得到教训。”中国共产党由此得到的“教训”是( )
A.要把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 B.要独立自主解决革命实际问题
C.要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D.要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15.20世纪30年代.红军反“围剿”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援。鄂豫皖根据地中的湖北黄安流行一首歌谣:“小小黄安,人人称赞;锣鼓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材料描述的是( )
A.根据地的经济发展 B.红军完成战略转移
C.军民团结共同对敌 D.土地革命深入开展
16.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在遵义召开的一次会议的历史影响是( )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
B.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17.1935年,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这次会议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在于
A.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和武装反蒋时期
B.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
C.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D.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8.小唐同学在整理档案时,摘抄如下事件资料(部分)。这一事件( )
时间:1934-1936年 目的:战略转移,北上抗日 原因:红军第五次“围剿”失利
A.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C.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保存厂党和军队的基干力量
19.1934年,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在桂北渡过湘江时,与国民党军队发生激战。“敌机疯狂扫射渡江的战士,江水慢慢变成了红色,但是战士们浴血奋战,终于突出了重围。”从血战湘江到四渡赤水,从爬雪山到过草地,红军战士艰苦卓绝的斗争铸就了
A.“红船精神” B.井冈山精神 C.长征精神 D.“铁人”精神
20.有人将长征喻为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棋局,收官之时,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盘赢得胜利的新棋局。“新棋局”中的一步好棋是
A.胜利召开遵义会议 B.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D.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21.“红军队伍星夜渡过于都河,由此踏上战略转移的征程。这一走,就是两万五千里。高山峻岭,大河险滩,草地荒原,一路战火,一路牺牲,一路播种,一路收获。”这体现了( )
A.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B.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
C.万众一心共御外辱的抗日精神
D.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的长征精神
22.“过去我们就是由先生把着手学写字,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到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之后,我们就懂得要自己想问题。”毛泽东这段话意在强调
A.共产国际应该对红军被迫战略转移负主要责任
B.遵义会议是中共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起点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由之路
D.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应排除所有外来因素的影响
二、综合题
23.主题:重走长征路
步骤一:了解长征历程
毛泽东《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根据材料一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至少写出4个)
(2)在红军长征过程中召开了哪次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并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步骤二:体验长征胜利
(3)“三军过后尽开颜”指的是长征中哪个重要的环节?
步骤三:感悟长征精神
(4)红军长征的胜利,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你认为有哪些长征精神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博古把这次反“围剿”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归之于国民党力量的强大……白区反帝反蒋运动没有显著进步……各根据地配合不够密切……后方物资供应工作没有做好等客观原因。
……周恩来实事求是地指出这次“围剿”战争的失败是在军事指挥上确有问题。
——摘编自孟庆春:《毛泽东的辉煌人生和未了心愿》,93—94页
材料二 目前国民党在贵州的防御力量薄弱,如果中央红军在贵州东北部的遵义地区能够站住脚,那么,向北偏西可以相机北进与力量更强大的红四方面军会合,向北偏东可以与红二、红六相互策应,遵义地区应该是一个能够让红军左右逢源的好地方。
——王树增《长征》,212—21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材料三
会议决定: 1.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 2.…… 3.常委中再进行分工。 4.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5.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注:三人团;博古、李德和周恩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博古与周恩来对反“围剿”战争失败主要原因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二,简述毛泽东提出的关于部队前进方向的建议。
(3)综合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概述材料三中“伟大转折”的涵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三图中的会议在中国革命发展史上的地位。
25.美国作家哈里森 索尔兹伯里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贏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情了。以下是几则战地日记,据此回答问题。
【指挥失误——被迫转移】
1934年9月6日 阴
今天天气阴沉,让人闷得发慌,正如我们的心情。老蒋在对我们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四次“围剿”没赚到什么便宜后,接着又发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围剿”。但这次,同志们虽仗打得辛苦,坚持了一年,却未打退敌人。看着身边同志一个个倒下,我们都很难过。为什么这场仗这么难打,我们会胜利吗?我们的前途在哪里?
(1)“这场仗这么难打”的原因是什么?最终结果如何?
【漫漫征程——初战失利】
1934年10月26日 多云
我们从瑞金出发,一路上敌人围追堵截,我们拼死冲杀,有很多同志倒下了。我们不知路在何方?要走向哪里?红军面临着生死存亡,我们会摆脱敌人吗?
( 2 )为什么说当时“红军面临着生死存亡”?在这一时刻,毛泽东提出怎样的建议
【漫漫征程——知错就改】
1935年1月29日 晴
在遵义经过短暂的休整后,军队的领导告诉我们,党中央更换了领导人,军事上的指挥权再次转到毛泽东和周恩来手中……最近几天,巧妙地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调动和迷惑敌人。今天,我们终于首次渡过了赤水河。但是,敌人又很快包围上来,我们能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吗?我们会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只能被动挨打呢?
( 3 )“党中央更换了领导人”与哪次会议有关?为什么说这一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漫漫征程——创造奇迹】
1936年10月22日 晴
虽经历了千辛万苦,付出了很大代价,但我 们却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摆脱了老蒋的追击。这两天,我们同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合了,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我们相信只要保存下革命的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 4 )红军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B项正确;上海——嘉兴是中共一大建党地点的转换,延安是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桑植是贺龙的家乡,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长征中红军没有攻下赤水县城,平津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北京,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力挽狂澜”是指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指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日出东方”指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星火燎原”是指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建立,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排除AC项;“进京赶考”是指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 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解析】
【详解】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①是瑞金;②遵义;③会宁;④是吴起镇。C项正确;ABD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C项。
4.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时间是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1934年10月,由于红军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进行长征,一路上敌人围追堵截,红军拼死英勇冲杀,冲过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后,红军人员损失过半。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后,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后巧渡金沙江,红军跳出敌人包围圈.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越过草地。1935年10月,红军在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B项正确;1927年10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A项;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排除C项;1921年中共一大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中,红军三万打败了国民党的三十万,这种经历使毛泽东认为,“重要的是在困难的时候不要动摇。3万人比30万人哪个更强大?因为得到了教训,不到3万人的队伍,要比30万人强大。”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不是遵义会议、长征胜利、长征的意义,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6.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红军长征从1934年开始,红军一直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渡过金沙江后,跳出敌人的包围圈,B项正确;强渡乌江、攻克遵义为红军获得了修整时间,排除AB项;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红军长征结束,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D项正确;中共三大是1923年,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排除B项;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会议,即古田会议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遵义会议是在1935年召开,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在秋收起义后的1927年,秋收起义是1927年,正确的顺序是①⑤④③,D项正确;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应排在遵义会议之前,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不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的历史事件,排除B项;根据题干材料“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不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的历史事件,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遵义会议后红军战士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四渡赤水和渡过金沙江等军事行动使红军此前面临的危急局面大为改观,使红军最终走上了胜利的道路”可知,遵义会议后使红军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使红军面临的危急局面改观,使红军由失败走上了胜利道路,所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项正确;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排除A项;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遵义会议是长征途中召开的会议,排除B项;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长征胜利结束,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骨干力量,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的局面,D项正确;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排除A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实现了国共两党的首次合作,排除B项;1927年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失利后转而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拉开了革命进入农村的序幕,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解析】
【详解】
历史解释就是对历史事件进行解读,比如从历史事件的性质、意义以及评价等进行解读。“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对遵义会议地位的定性,属于历史解释,B项正确;A、C和D均属于历史事实,排除。故选B项。
12.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送红军》再现了红军告别苏区开始长征的情景,B项正确;《国民革命歌》是指国民大革命时期,排除A项;《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黄河大合唱》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红军长征路线是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湘江--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陕北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宁会师,①乌蒙磅礴走泥丸是过雪山乌蒙山,②大渡桥横铁索寒是指强渡大渡河,③更喜岷山千里雪,岷山是红军翻过的最后一个雪山,④四渡赤水出奇兵是四渡赤水河,因此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④②①③,A项正确;BCD排列顺序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是李德照搬苏军战法,不顾红军的实际,B项正确;要把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是秋收起义的教训,排除A项;要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是长征的一项任务,不是教训,排除C项;要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是秋收起义后得到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红军反“围剿”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援”可得出材料体现了军民团结共同对敌,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了经济发展,排除A项;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红军完成战略转移,排除B项;材料与土地改革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D项正确;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中国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ABC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7.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1935年,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这次会议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可得出遵义会议,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项正确;1927年,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和武装反蒋时期,排除A项;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排除B项;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C项。故选D项。
18.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时间:1934-1936年……目……原因:红军第五次‘围剿’失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是红军长征。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D项正确;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是北伐战争,排除A项;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排除B项;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从血战湘江到四渡赤水,从爬雪山到过草地”可得出红军战士艰苦卓绝的斗争是在长征时期,铸就了长征精神,C项正确;“红船精神”是在中共一大时期,排除A项;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排除B项;铁人精神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也集中体现出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排除D项。故选C项。
20.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长征中,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A项正确;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在长征前,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体现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国民党 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21.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两万五千里。高山峻岭,大河险滩,草地荒原,一路战火,一路牺牲,一路播种,一路收获”可知,这体现的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是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的长征精神,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红军,五四运动时没有红军,抗日战争时是八路军、新四军,排除AC二项;材料说的是长征,不是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排除B项。故选D项。
22.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上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重大牺牲,也没能打败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及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因此题干强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由之路,C项正确; 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共革命过程中的失误共产国际有一定的责任,但不能说明共产国际应该对红军被迫战略转移负主要责任,排除A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开始独自领导中国革命,但不是中共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起点,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体现排除外来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
23.(1)敌人的围追堵截、自然环境的恶劣、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少数民族的阻挠、缺少粮食给养或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等。
(2)遵义会议,毛泽东。
(3)三大主力会师(或会宁会师)。
(4)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为正义事业献身的精神。
【解析】
【分析】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万水千山只等闲”可知,长征途中经历的艰难险阻有,敌人的围追堵截,自然环境的恶劣,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少数民族的阻挠,缺少粮食给养,但红军英勇战斗,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最终取得胜利。
(2)
根据所学可知,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军过后尽开颜”可知,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也就是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4)
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为正义事业献身的精神。
24.(1)博古强调敌人强大、根据地不配合等客观原因;周恩来认为主要原因是军事指挥的错误。
(2)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遵义地区)前进。
(3)转折:纠正了博古、李德的错误领导,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归之于国民党力量的强大……白区反帝反蒋运动没有显著进步……各根据地配合不够密切……后方物资供应工作没有做好等客观原因。”,可以概括博古认为反“围剿”战争失败主要原因的强调敌人强大、根据地不配合等客观原因;根据材料“周恩来实事求是地指出这次“围剿”战争的失败是在军事指挥上确有问题。”,可见,周恩来认为主要原因是军事指挥的错误。
(2)根据材料“目前国民党在贵州的防御力量薄弱,”可见,毛泽东提出的关于部队前进方向的建议是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遵义地区)前进。
(3)根据材料一可知,博古将反“围剿”战争失败主要原因归为客观原因;材料二毛泽东提出的关于部队前进方向的建议是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遵义地区)前进;材料三,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可见,“伟大转折”的涵义是纠正了博古、李德的错误领导,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结合所学可知,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25.(1)原因,客观原因:敌人实力强大;主观原因: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结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 2 )红军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后,人数损失过半;敌人又在前往湘西的道路上布下了重兵,企图剿灭红军。毛泽东提出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 3 )会议:遵义会议。原因:这次会议纠正了组织上和军事上的错误,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所以说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4 )困难和问题: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复杂的民族关系。胜利的原因: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人民群众的支持等。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仗这么难打”指的是第五次反“围剿”,难打的原因分为主客观因素,客观原因是敌人实力强大,蒋介石调动了50万军队;主观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最终结果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从瑞金出发,一路上敌人围追堵截,我们拼死冲杀,有很多同志倒下了”指的是红军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后,人数损失过半;敌人又在前往湘西的道路上布下了重兵,企图剿灭红军,所以当时“红军面临着生死存亡”;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提出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组织上和军事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东为政治局常委,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所以说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4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途中遇到了的困难和问题有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长征初期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等。胜利的原因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人民群众的支持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