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同步试题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同步试题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30 15:2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瑞雪洒三秦,思绪落长安。倭寇肆意横行,政府视而不见。张杨赤子心,不堪国土丧,无奈施兵谏。联中共,齐抗日,复河山。炎黄万众一心,誓死保卫家园。浩气永铭刻,史册千载传。”这首诗是为纪念下列哪一事件而作( )
A.红军长征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2.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下图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十三章的第五小节标题)。该书第十三章第五节的标题应是( )
第十三章 为建立杭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一、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 三、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斗争策略的转变 四、东北杭日联军的艰苦斗争 五、______ 六、党为早日实现全民族抗战而斗争
A.革命统-战线的正式建立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全民族抗战的最终实现 D.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3.“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导致这种社会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西安事变 D.八一三事变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基本结束( )
A.国共第一次合作 B.国共第二次合作
C.解放战争 D.国共十年内战
5.1932年3月8日,溥仪在“新京”宣布就任“满洲国执政”,“满洲国”成立.9日,溥仪举行了就职典礼。扶植这一伪政权的国家是( )
A.法国 B.俄国 C.日本 D.美国
6.“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使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里的“它”是指( )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D.“双十协定”的签订
7.照片和遗址是历史的见证。下图中的人物和建筑共同见证了( )
A.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B.全面内战的爆发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D.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8.2017年1月10日,教育部为贯彻中央相关精神,已要求在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中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取代以往的“八年抗战”说。“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时间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卢沟桥事变爆发 D.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9.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兵变的目的既达,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可以解读为( )
A.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B.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C.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D.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10.“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人民率先举起抗日旗帜……谱写了爱国主义的英雄壮歌。”东北人民与未撤走的爱国官兵组织的抗日队伍是( )
A.工农革命军 B.抗日游击队 C.抗日义勇军 D.东北抗日联军
1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兵变的目的既达,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可以解读为( )
A.促进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全民族抗战局面开始形成
12.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以下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日的开始 B.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C.1840年,法国颁布并实施《拿破仑法典》 D.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3.下图邮票发行是为了纪念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重庆谈判
14.《张学良、杨虎城通电》(1936年12月12日)中主张:(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这说明西安事变( )
A.具有争取抗战和民主的目的 B.表达了七七事变之后人民的心声
C.试图推翻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 D.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5.下列关于一二 九运动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B.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
C.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
D.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6.张学良说:“我们自相残杀的内战,是要从此绝迹了;我们抗敌复土的光荣战争,是马上就要见之行动了,我们民族与国家已有了复兴的希望,这显然是我们中国划时代的一个事件。”其中“划时代”指的是(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中国共产党已开辟敌后战场
C.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D.中国革命性质已经发生变化
17.《盛京时报》报道:“晚间,(东北军)北大营一部分官兵炸毁柳条湖附近之南满铁路,因而引起中日两军之大冲突。”这一报道( )
A.扭曲了九一八事变的客观事实 B.反映了中国人对该事变的认识
C.体现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D.表明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决心
18.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中国共产党将领是
A.杨靖宇 B.张学良 C.赵登禹 D.谢晋元
19.茅盾在他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里有一段描写:“林小姐的一双手在那堆衣服抓捞了一会儿,就呆呆地站在床前出……她爱这些东洋货,她又恨那些东洋人;好好儿的发兵打东三省干吗呢?不然,穿了东洋货有谁来笑骂。”使小说中的人物对东洋货态度纠结的历史事件是( )
A.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B.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
C.“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D.“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
2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中共三大的召开 B.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C.九一八事变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21.下列建筑共同见证了( )
A.洋务运动 B.北伐战争 C.国共合作 D.抗日战争
二、综合题
22.读图指要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染指华北。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全体国人的共同意愿。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示意图(1931一1936年)
问题导引:观察地图,描述日军的侵略路线。面对强敌入侵,中国军民进行了哪些抵抗?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发表在1946年的《东北画报》上。
材料二: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结交共产党,因为当时共产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实攻我心”,“不只对良个人,并已撼动大部分东北将士,至少已渗入少壮者之心”。
材料三: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内掌握实权的亲日派何应钦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主张讨伐“张杨”,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而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则竭力主张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估计事变发展有两种可能前途:或者爆发内战……或者和平解决……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
(1)材料一中“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指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该事件标志着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材料二中张学良“彷徨无策”的原因是什么?张、杨为此于何时何地对蒋介石发动了“兵谏”?
(3)材料三中对于西安事变,国民党内部有哪两种不同的主张?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有哪些?
24.阅读下列材料
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无疑是我们党(中国共产党)一条宝贵经验。
材料一 1927年是血雨腥风的年份,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自诞生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难。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们)被人家(蒋介石)一巴掌打在地上,像一篮子鸡蛋一样摔在地上,摔烂很多,但没有都打烂,又捡起来,孵小鸡。”
——摘自李颖等《在救亡图存的奋斗中求索“可爱中国”》《北京日报》(2013年3月4日)
材料二 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三 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其豆之煎?况汉卿(张学良)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叛逆目之。”
——摘自《桂林日报》(1936年12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7年中国共产党“孵小鸡”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略转移”指的是什么?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分析“陕变事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中共于变局中开新局,促成“陕变事起”和平解决,有何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思考:百年党史,多少跌宕起伏,几多惊心动魄,中国共产党总能绝处逢生、化危为机靠的是什么?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二“不能冲动,感情必须让位于理智!南京政府‘绝对不抵抗主义’的电告不能不听,忍辱方能负重,小退以图大进,不可不慎!”张学良咬紧牙关,声音颤抖地向东北军发布命令:“不能打……我方当忍辱负重,勿使事态扩大,静候中央的外交干涉。”
材料三 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结交共产党,因为当时共产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实攻我心”,“不只对良个人,并已撼动大部分东北将士,至少已渗入少壮者之心。”
( 1 )材料一这份电文是谁下达的?材料二是谁下达的命令?
( 2 )材料一这份电令说明对日本采取什么态度 这份电令的后果是什么?
( 3 ) 如何评价材料二所说的这件事
( 4 )材料三中“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结交共产党”,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张学良为什么会“彷徨无策”?
( 5 )与材料三有关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由材料“长安、张杨、兵谏、联中共,齐抗日”结合所学可知,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不满意蒋介石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在遭到蒋介石拒绝后,12月12日,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C项正确;红军长征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七七事变是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材料没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解析】
【详解】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一、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三、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斗争策略的转变四、东北杭日联军的艰苦斗争、六、党为早日实现全民族抗战而斗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过程中缺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环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B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与国民大革命有关,排除A项;全民族抗战的最终实现不符合题干,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泛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日本人夺我东三省”, 可推断出指的九一八事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条湖事件”,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执行蒋个石的不抵抗政策,下令将20万东北军撤出东北,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因此导致这种社会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九一八事变。A项正确;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排除B项;西安事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排除C项;八一三事变,是指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为了占领中国的经济中心,迫使国民政府投降,于8月13日大举进攻上海,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解析】
【详解】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十年内战基本结束,D项正确;国共第一次合作是国民革命,排除A项;国共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战争,排除B项;解放战争是从1946年到1949年,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后,在日本扶植下,1932年3月8日,溥仪在“新京”宣布就任“满洲国执政”,“满洲国”成立,C项正确;法国、 美国持反对态度,当时是苏联而不是俄国,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6.A
【解析】
【详解】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线初步形成。A项正确;重庆政协会议召开是抗战胜利之后,排除B项;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是1937年9月,排除C项;双十协定的签订是重庆谈判,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友内战到联合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项正确;一二·九运动标志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A项正确;国民党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的爆发,排除B项;重庆谈判后,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标志抗日战争的爆发,到1945年9月2日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标志“十四年抗战”的结束,A项正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1936年12月,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排除B项;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排除C项;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抗战争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一次最大胜利,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少帅张学良”“兵变”可知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B项正确;国民政府统一全国是1928年,排除A项;全面抗战正式开始是1937年,排除C项;中国开始局部抗战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人民率先举起抗日旗帜……谱写了爱国主义的英雄壮歌。”结合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从此开始,东北人民与未撤走的爱国官兵组织成抗日义勇军,C项正确;工农革命军是南昌起义后建立的,排除A项;抗日游击队在九一八事变后,很多地方都出现,不符题意,排除B项;1936年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兵变的目的既达,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最终达成了和平解决。这标志着十年对峙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B项正确;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事件是一二·九运动,排除A项;《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标志着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解析】
【详解】
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日的开始是对九一八事变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A项正确;BCD项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邮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双十二事变,又称“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同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B项正确;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排除A项;七七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排除C项;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国民党政府代表在重庆举行谈判,经过43天的谈判,在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共同负责救国”说明西安事变有争取抗战的目的,“容纳各党各派”“释放爱国领袖”“释放政治犯”说明又有争取民主的目的,A项正确;七七事变在西安事变之后,B项时序颠倒,排除B项;西安事变目的是逼蒋抗日,并未有“推翻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之想法,C项夸大其词,排除C项;西安事变只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正式形成于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解析】
【详解】
一二 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故一二 九运动没能迫使蒋介石接受了联共抗日的主张。A项正确;B、C和D项都是关于一二 九运动正确表述,排除B、C和D项。故选A项。
16.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张学良说:“我们自相残杀的内战,是要从此绝迹了;我们抗敌复土的光荣战争,是马上就要见之行动了,我们民族与国家已有了复兴的希望,这显然是我们中国划时代的一个事件”可知,这个事件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排除B项;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是武汉会战后,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革命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7.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表述的是柳条湖事件,但是表述不实,炸毁铁路的是日本关东军,诬陷中国人炸毁,挑起九一八事变,A项正确;其余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CD项。故选A项。
18.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在东北组织了抗日游击队,抗击日本侵略。领导人是杨靖宇,A项正确;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B项;赵登禹在1937年7月28日,对日作战时壮烈殉国,是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排除C项;谢晋元被誉为梅州蕉岭“抗日三英杰”之一、中国抗日英雄,他在淞沪会战中率“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排除D项。故选A项。
19.C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她爱这些东洋货,她又恨那些东洋人;好好儿的发兵打东三省干吗呢?不然,穿了东洋货有谁来笑骂”可知,该事件与东北三省和日本有关,C项正确;中日甲午战争虽然与日本有关,但是不涉及东北,排除A项;南京大屠杀与东北三省无关,排除B项;七七事变发生在华北境内,与东三省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0.D
【解析】
【详解】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D项正确;中共三大的召开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排除A项;国共合作宣言发表是正式建立的标志,排除B项;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排除C项。故选D项。
21.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图中的黄埔军校和西安事变谈判,都是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举办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C项正确;洋务运动发生在清朝时期,而黄埔军校建立在民国时期,排除A项;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当时北伐早已结束,排除B项;局部抗日战争爆发于1931年,与黄埔军校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2.从东北向华北入侵。长城抗战;一二九运动;十九路军上海抗战。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日军的侵略路线是从东北向华北入侵。面对强敌入侵,中国军民进行的抵抗有,长城抗战,一二九运动,十九路军上海抗战。
23.(1)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2)日本加紧侵略中国;蒋介石继续坚持内战,对日不抵抗;全国人民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12月12日,西安。
(3)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武力讨伐张、杨;而宋子文、宋美龄为代表的亲英美派主张谈判,和平解决。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需要团结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解析】
【详解】
(1)根据“《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发表在1946年”可得出时间是1931年,因此是九一八事变。结合所学,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2)根据“因为当时共产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有日本加紧侵略中国;蒋介石继续坚持内战,对日不抵抗;全国人民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3)根据“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内掌握实权的亲日派何应钦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主张讨伐“张杨”,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而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则竭力主张和平解决。”可得出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武力讨伐张、杨;而宋子文、宋美龄为代表的亲英美派主张谈判,和平解决。根据“或者爆发内战……或者和平解决……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并结合当时的背景可得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需要团结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24.(1)发动武装起义。
(2)战略转移:长征。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背景:华北危机出现、一二·九运动的开展、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意义: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靠的是坚强的信念(靠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我们)被人家(蒋介石)一巴掌打在地上,像一篮子鸡蛋一样摔在地上,摔烂很多,但没有都打烂,又捡起来,孵小鸡”,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开始发动武装起义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2)战略转移:根据材料二“第五次‘围剿’”“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其指的是长征。意义:根据所学知识,从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方面进行回答。
(3)背景:根据材料三中“陕变事起”“1936年12月”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安事变,结合所学知识,从华北危机出现、一二·九运动的开展、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等方面分析其背景。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等方面进行回答。
(4)结合材料中国民党的屠杀政策、红军长征、西安事变等史实,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共靠的是坚强的信念;靠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等角度进行回答。
25.( 1 )蒋介石。张学良。
( 2 )说明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后果是短短4个多月,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 3 )张学良听从蒋介石的命令,将东北军撤至关内,致使东北三省被日军占领,是错误的。
( 4 )日本加紧侵略中国;蒋介石继续坚持内战,对日不抵抗;全国人民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5 )西安事变。
【解析】
【详解】
( 1 )根据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根据材料二“张学良咬紧牙关,声音颤抖地向东北军发布命令:“不能打……我方当忍辱负重,勿使事态扩大,静候中央的外交干涉。”的信息可知,这是张学良下达的命令。
( 2 )根据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的信息可知,这份电令说明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 这份电令短短4个多月,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所说的是张学良听从蒋介石的命令,将东北军撤至关内,致使东北三省被日军占领,这是错误的。
( 4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学良会“彷徨无策”的原因是日本加紧侵略中国;蒋介石继续坚持内战,对日不抵抗;全国人民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5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材料三有关的重大事件是西安事变,这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发动的兵谏,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日本侵华从九一八事变开始,蒋介石开始是不抵抗的政策,给东北人民带来了灾难,后来西安事变转变了蒋介石的态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给中国的抗日战争带来了希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