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同步试题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同步试题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30 15:2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朱自清在《这一天(“七七”)》中写道:“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
A.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B.抗日战争激发了民族意识觉醒
C.国民大革命促进了工农运动高涨 D.中国从四分五裂状态趋向统一
2.85年前的今天,卢沟桥畔一声枪响。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自此大片国土沦陷,3500万同胞伤亡。与该事件相符的是( )
A.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国共两党合作成为领导全民族抗战的核心力量
D.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2014年起,我国将每年的12月13日确定为国家公祭日。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柳条湖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旅顺大屠杀 D.南京大屠杀
4.历史上,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国共两党曾经实现两次合作。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的是( )
A.解放战争 B.辛亥革命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5.《雪庵日记》中写进:“7月28日,北平岌岌可危,报载中国决定正式开战,北平商民人人欢舞”,“7月29日,此次二十九军失败,完全误于宋哲元,和战不定……愧对为国牺牲之佟麟阁和赵登禹等忠魂”,这两篇日记书写时( )
A.日军炸毁柳条湖铁路 B.皖南事变发生
C.全民族抗战已经开始 D.武汉会战开始
6.过春节时,人们常通过贴年画寄予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下面年画应张贴于( )
A.北伐战争时期 B.局部抗战时期 C.全民族抗战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7.以下为中国共产党于1933-1937年发布的一系列文件。由此可见
1933年11月21日中华苏维埃政府与十九路军订立抗日作战协定
1935年8月1日中共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宣言)
1936年9月16日中共关于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
1936年12月19日西安事变时中共主张和平解决通电
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8月25日中共公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A.中华民族持久抗战赢得世界尊重
B.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陆军的主力
C.中国共产党争取全民族团结抗战
D.国共对抗战胜利均作出重大贡献
8.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史料中,能够证明日本对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是
A.“杀人比赛”新闻报道 B.中国军民抗日标语 C.地道战 D.周恩来的题词
9.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对图1到图2的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①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变为民族矛盾 ②中共军队由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③国共两党的关系由对抗到走向合作 ④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17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南京大屠杀是震惊中外的惨案,但日本右翼势力极力否认这一事实。以下关于“南京大屠杀”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当年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B.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C.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D.历史著作的记述
11.下图是一幅关于抗日战争的漫画,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B.抗日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C.国共合作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D.敌后战场的地道战战术成效显著
12.一位同学通过梳理教材进行主题学习,找到了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北伐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等史实。他学习的主题应是( )
A.民族危机的加剧 B.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C.国共两党的合作 D.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3.时间轴能简明直观地反映历史大事,下面时间轴的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A.局部抗战 B.全面抗战
C.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D.解放战争
14.如果要为日军在中国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提供铁证,下列证据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当时留在南京的西方人士和幸存者证词
B.侵华日军自拍的在南京屠杀平民的照片
C.当时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程瑞芳的日记本
D.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谷寿书的判决书
15.1937年9月3日,英国人在上海发行的《字林西报》发表社论称:“无论数星期前中国之地位若何,而中国今日已团结一致……在新时代中,中国从未若今日之一心一德者……中国男女平民之尽劳于国家奋斗,此在中国,亦属创见。”材料反映了
A.中国的抗战得到了国际支持 B.中国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C.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精神空前高涨 D.国共两党正式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6.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各地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广大妇女积极参加救护和战地服务;随工厂内迁的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支援前线;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使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以上现象描述的是( )
A.抗美援朝 B.渡江战役 C.抗日战争 D.三大战役
17.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在不同时期称呼也不相同,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共产党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称呼的是
A.国民革命军 B.中国工农红军 C.八路军 D.人民解放军
18.北京有“佟麟阁路”、“赵登禹路”。与这两位英雄壮烈殉国有关的事迹是( )
A.保卫北平,奋勇抗日 B.坚守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
C.参加枣宜会战,壮烈殉国 D.反“扫荡”作战,血洒疆场
19.历史叙述包括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和主观评述。下列选项属于客观描述的是( )
A.平型关大捷由林彪指挥,歼敌1千余人,缴械无数
B.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C.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D.百团大战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20.某班同学在历史剧表演时,使用了以下两件道具,据此判断,该历史剧的主题可能是( )
A.北伐凯歌 B.长征岁月 C.解放战争 D.抗日烽火
21.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我以无可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手抚摩那30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望,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觉醒。”这段文字应放置哪个纪念馆门前
A.台儿庄战役纪念馆 B.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C.平型关大捷纪念馆 D.卢沟桥抗战遇难同胞纪念馆
22.有诗描写了中国近代一重大事变:“卢沟晓月石狮吼,志士丹心雪国耻,血雨刀光战寇仇,头颅掷耀千秋”。这一重大事变( )
A.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B.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C.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23.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反抗。下列关于七七事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揭开了抗战的序幕 B.杨靖宇等人组织东北抗日游击队
C.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4.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经历了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到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转变。这反映出( )
A.斗争方式的变化 B.主要矛盾的变化 C.社会性质的变化 D.指导思想的变化
25.由于列强的侵略,近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救亡图存的反抗斗争中,涌现出了无数英雄人物,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首气吞山河的壮烈诗篇,显示了中华儿女宁死不屈的伟大精神和英雄气概。七七事变后,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壮烈殉国的是( )
A.赵登禹、佟麟阁 B.姚子青、谢晋元 C.张自忠、左权 D.杨靖宇、左权
二、综合题
26.看图识史
抗战时期的老照片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它们从不同视角反映了中国军民众志成城、抵御外敌的抗战历史。
(1)看一看: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些抗战场景?
(2)想一想:为上述照片提炼一个共同的主题。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政府既以此案诉之国联行政院,以待公理之裁决,故希望中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须维护严肃镇静之态度。
——1931年9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告全国军民书》
材料二 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1937年8月14日 国民政府外交部声明
(1)材料一中“此案”指什么?材料一中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态度是怎样的?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一中南京国民政府所持态度的原因。
(3)材料二表明,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态度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2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材料二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以死报国。
请回答:
(1)材料一是一条命令,它是在什么时间、由哪个军队下达的什么命令?
(2)命令下达之后,前线官兵是如何坚决抵抗的?
(3)材料二中的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是如何实现自己的诺言的?
(4)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将领还有谁?人们是怎样纪念他们的?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7月7日夜,日军在卢沟桥北侧举行军事演习。11时左右,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蛮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炮击卢沟桥,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材料二:亲爱的同胞们!本党这种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与委曲求全的态度,早已向全国同胞在言论行动上明白表示出来,并且已获得同胞们的赞许。现在为求得与国民党的精诚团结,巩固全国的和平统一,实行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我们准备把这些诺言中在形式上尚未实行的部分,如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抗外敌的入侵。
材料三:如下图。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2)根据材料二,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是如何应对的?
(3)材料三中日本的新闻报纸报道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为了悼念在此事件中死难的国民,我国从2014年开始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公祭日,请你谈谈这一举措有何现实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最想向世界人民表达的愿望是什么?
30.识图释图题。
图一 图二小泉参拜靖国神社
(1)请你概述图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2)图二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由材料“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可知,材料主要说明了抗日战争激发了民族意识觉醒。1937年七七事变后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B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A项;国民大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排除C项;中国从四分五裂状态趋向统一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解析】
【详解】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以武力吞并全中国的罪恶野心,悍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卢沟桥畔一时间硝烟弥漫、笼罩在侵略者燃起的熊熊战火之中,中国军民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进行了顽强抵抗。从卢沟桥事变肇始,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卢沟桥事变导致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是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全国人民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规模的全民族反侵略的战争,A项正确;西安事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B项;国共两党合作成为领导全民族抗战的核心力量是在国共合作宣言发表后,排除C项;《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日军占领南京后6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因此从2014年开始,我国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主要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的受难者。D项正确;柳条湖事变,又称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排除A项;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排除B项;甲午战争时期,旅顺守将徐邦道孤军奋战,最终失败,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大屠杀,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937年,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是为了共同抗日,故抗日战争发生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D项正确;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关系破裂,排除A项;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还没成立,排除B项;北伐战争发生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北平保卫战中佟麟阁、赵登禹等将领英勇牺牲。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C项正确;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日军炸毁柳条湖铁路,排除A项;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排除B项;1938年武汉会战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解析】
【详解】
依据年画中“军民合作,抗战胜利”可知是全面抗战时期,因此,全面抗战时期军民通力合作抗日,C项正确;北伐战争主要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排除A项;局部抗战时期军民尚未完全合作,排除B项;人民解放战争不符合图片中“抗日”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华苏维埃政府与十九路军订立抗日作战协定”“中共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中共关于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西安事变时中共主张和平解决通电”“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体现出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实行全民族抗战,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持久抗战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陆军的主力,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合作抗战,没有说明国共对抗战胜利均作出重大贡献,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12月,日本占领南京后,对南京进行了大屠杀。其中令人发指的是进行了“杀人比赛”,这体现了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A项正确;抗日标语体现的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排除B项;地道战体现的是中国老百姓的抗日方式,排除C项;周恩来的提出针对蒋介石发动的皖南事变,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解析】
【详解】
图1是国共十年内战时期,图2是抗日战争时期,从图1到图2,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变为民族矛盾,①正确;十年内战时期中共军队是红军,抗战时期中共军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②正确;图1是国共内战时期,图2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由对抗到走向合作,③正确;1949年中共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才规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排除④,综上,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是对暴行的客观记录,是第一手资料,C项正确;当年幸存者的控诉材料、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历史著作的记述,不和暴行同时,有主观因素,是第二手资料,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1.A
【解析】
【详解】
根据漫画可知,漫画中一名日军在前面拼命奔跑逃命,后面有许多人拿着镰刀、红缨枪追赶,反映了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A项正确;抗日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通过漫画内容无法得出,排除B项;国共合作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在漫画中没有表现出来,排除C项;敌后战场的地道战战术成效显著在漫画中没有反映出来,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解析】
【详解】
根据“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北伐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国共两次合作,C项正确;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没有体现民族危机的加剧,排除A项;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排除B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解析】
【详解】
根据时间轴“1931——1945年”可知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局部抗战,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开始全面抗战,C项正确;AB项都具有片面性,排除;解放战争从1946年到1949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侵华日军自拍的在南京屠杀平民的照片”真实的记录了“南京大屠杀惨案”的情况,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最高,B项正确;“当时留在南京的西方人士和幸存者证词”、“当时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程瑞芳的日记本”和“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谷寿书的判决书”都属于第二手史料,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可信度较低,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时间“1937年9月3日”“无论数星期前中国之地位若何,而中国今日已团结一致……在新时代中,中国从未若今日之一心一德者……中国男女平民之尽劳于国家奋斗,此在中国,亦属创见。”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将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中国人民团结抗日的精神空前高涨,C项正确;ABD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项。
16.C
【解析】
【详解】
20世纪30-40年代的抗日战争中,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同时,各地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广大妇女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随工厂内迁的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支援前线;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文艺界成立各种抗战协会,通过文艺作品宣传抗战,振奋士气。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C项正确;A项发生在1950——1953年,不符合题意,排除;BD项虽然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但是国内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17.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因此八路军是在日战争时期我党军队的称呼,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军队又称为国民革命军,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中国工农红军是土地革命时期军队的称呼,排除B项;人民解放军是解放战争时期军队的称呼,排除D项。故选C项。
18.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七七事变后,日本调集大批军队,入侵中国,包围北平的战斗异常激烈。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故赵登禹、佟麟阁的事迹是“保卫北平,奋勇抗日”,A项正确;“坚守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与谢晋元有关,排除B项;“参加枣宜会战,壮烈殉国”的与张自忠有关,排除C项;反“扫荡”作战,血洒疆场与左权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9.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叙述包括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和评述;历史评述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平型关大捷由林彪指挥,歼敌1千余人,缴枪无数”是对平型关大捷的客观描述,A项正确;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是对七七事变的主观评述,排除B项;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是对淞沪会战的主观评述,排除C项;百团大战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是对百团大战的主观评述,排除D项。故选A项。
20.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更好的联合国民党抗日,把自己的部队改名为八路军和新四军,D项正确;北伐凯歌是北伐战争时期,此时期的国共第一次合作,共同称为国民革命军,排除A项;长征岁月属于长征时期,此时期中共的部队被称为红军,排除B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被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排除C项。故选D项。
21.B
【解析】
【详解】
根据“我以颤抖的手抚摩那30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根据所学可知,1937 年 12 月 13 日,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 30 万人以上,犯下了滔天罪行,B项正确;1938年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排除A项;1937年林彪率领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首次大捷,排除C项;1937年卢沟桥抗战,不符合“30万亡灵的冤魂”,排除D项。故选B项。
22.C
【解析】
【详解】
依据“卢沟晓月石狮吼,志士丹心雪国耻,血雨刀光战寇仇,头颅掷耀千秋”可知对应的是1937年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结合所学知识,这一重大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C项正确;1931年9月,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这是中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排除AB项;1935年一二 九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排除D项。故选C项。
23.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七七事,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C项正确;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看日战争的起点,故揭开了抗战的序幕是九一八事变,排除B项;杨靖宇等人组织东北抗日游击队属于属于局部抗战,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4.B
【解析】
【详解】
根据“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经历了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到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转变。”可得出当时中国的矛盾由国共间的矛盾变成了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间的矛盾,B项正确;斗争方式都是武装斗争,排除A项;当时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变化,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指导思想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25.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晚,驻屯北平南郊的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索,遭到中国守军的严词拒绝。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保卫北平的战斗异常激烈,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A项正确;姚子青和谢晋元都是淞沪会战期间,英勇抗击日寇的民族英雄,排除B项;张自忠牺牲在枣宜会战中;1942年中国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山西辽县麻田附近的十字岭,指挥部队掩护八路军总部转移时遭日军伏击牺牲,排除CD项。故选A项。
26.(1)抗日战争时期的军队改编的场景;军队战斗的场景;华侨筹款支援的场景;童子军团员服务场景;文化界对日制裁、绝交签名场景。
(2)保家卫国、全民抗战。
【解析】
【分析】
(1)
根据图片“《红军改编大会(照片)》”可得出抗战中的军队改编的场景;根据图片“战斗中的中国军人(照片)”可得出军队战斗的场景;根据图片“华侨筹款支援抗战(照片)”可得出华侨筹款支援的场景;根据图片“上海童子军战地服务团团员(照片)”可得出童子军团员服务场景;根据图片“文化界救亡团体对日制裁对日绝交的签名运动”文化界对日制裁、绝交签名场景。
(2)
根据所学知识,四个图片反映了军人、华侨、童子军、文化界等的爱国救国运动,因此体现“全民抗战、保家卫国”的主题。
27.(1)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大举进攻中国东北。向国联行政院申诉,对日本侵略奉行不抵抗政策。
(2)寄希望于国际调停;要集中力量“围剿”红军;中国实力远不如日本,希望避免中日战争;尽量延缓中日爆发战争的时间,以便备战。(言之成理,答出一点即可)
(3)抵抗日本侵略。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全面进攻中国,妄图灭亡中国。
【解析】
【详解】
(1)据材料一“政府现在既以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此案”是九一八事变事件。根据材料一“希望中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须维护严肃镇静之态度”可知蒋介石对“此案”所持的态度是不抵抗,及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东北三省沦亡。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南京国民政府之所以持不抵抗态度,是因为寄希望于国际调停,要集中力量“围剿”红军,中国实力远不如日本,希望避免中日战争,尽量延缓中日爆发战争的时间,以便备战。
(3)由材料二“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可知,国民政府持抵抗日本侵略的态度,原因是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全面进攻中国,妄图灭亡中国。
28.(1)它是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的战幕拉开后,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发出的坚守卢沟桥的命令。
(2)守卫在铁路桥的两排中国士兵,面对数百名日军的进攻,毫无惧色,同敌人展开激烈的肉搏战,几乎全部战死在桥头。
(3)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他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激战中,腿部负伤,仍坚持指挥作战,壮烈殉国。
(4)二十九军师长赵登禹也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为了纪念他们,人们在北平将两条马路分别命名为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卢沟桥可知,该命令应与卢沟桥事变有关,根据所学可知,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当时驻守卢沟桥和宛平城的是国民党第二十九军,所以材料中的命令是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发出的。
(2)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守军的坚决抵抗的事例,如守卫铁路桥的是金振中营的两个排,面对日军进攻,毫无惧色,同敌人展开激烈的肉搏战,几乎全部战死在桥头。
(3)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的话出自于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他指挥部队英勇抵抗,最后壮烈殉国。
(4)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将领除了佟麟阁还有同属二十九军的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第二小问,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北平市北沟沿大街改名为赵登禹路,将佟麟阁生前在北京居住过的南沟浴大街被命名为佟麟阁路。
点睛:本题考查七七事变的爆发和发展,从日军挑起事端到平津陷落。解题时要抓住材料中的地名和课本知识以及补充知识,这样才能完整解答。
29.(1)七七事变。1937年。(2)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国人民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3)南京大屠杀。可以时刻警醒我们铭记历史,牢记耻辱,警惕和防范日本军国主义的复苏,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言之有理即可)(4)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的“7月7日夜,日军在卢沟桥北侧举行军事演习。11时左右,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蛮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炮击卢沟桥”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2)根据材料二的“现在为求得与国民党的精诚团结,巩固全国的和平统一,实行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我们准备把这些诺言中在形式上尚未实行的部分,如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抗外敌的入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国人民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3)依据材料三的图片信息“南京,百人斩”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南京大屠杀。为了悼念在此事件中死难的国民,我国从2014年开始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公祭日。这样可以时刻警醒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牢记历史的耻辱,时刻警惕和防范日本军国主义的复苏,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领导全民族的抗战。日军在南京犯下滔天罪行。这些战争史实启示我们: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七七事变的时间、过程、影响。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认识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解答第三问的关键是认识国家设立南京大屠杀的现实意义。解答第四问需认识战争启示我们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30.(1)1937年12月,日军在占领南京的6周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2)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否认对亚洲对中国的侵略历史,并通过学校教育的形式,传给日本的下一代。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的是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本攻陷中国首都南京。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日军占领南京后6周内,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杀害中国人民达30万人以上,犯下了滔天罪行。
(2)图二的“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告诉我们,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否认对亚洲对中国的侵略历史,否认历史史实,并通过学校教育的形式,传给日本的下一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