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47年底,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造成蒋“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红军反围剿战斗取得重大胜利 B.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C.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取得节节胜利 D.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
2.时任华东野战军后勤部部长刘瑞龙在日记中写道:“人民认识到共产党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只有打败蒋介石,才能翻身得解放,过上好日子;支援前线是自己的根本利益所在,当战争和自己生死存亡有关的时候,就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战争中去。”材料说明淮海战役胜利的关键是( )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D.中华民族的团结会战
3.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依据进行土改的。解放区的土改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
①《中国土地法大纲》 ②土地改革总路线
③减租减息政策 ④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刘伯承在给中央的电报中建议:蒋军重点守徐州,其补给线只有青浦线,陈(毅)、邓(小平)主力应首先斩断徐、宿间铁路。刘伯承的建议是针对(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5.在中国革命史的历史长卷中不难找到一座大山的名字,它呈西北东南走向,绵延千里,直插入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它就是大别山。大山无言,却在1947年见证了( )
A.解放战争的打响 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C.战略决战的开始 D.人民解放军彻底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6.观察、运用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观察下图,据此判断,我们从中可以了解的是( )
A.太平军占领南京 B.八国联军侵占大沽
C.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D.百万雄师渡过长江
7.1948年12月20日.《华东前线》报道了一场战役中的阶段性重大胜利。这场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8.据记载,到1948年底,山东解放区有2000多万翻身农民从地主、富农手中获得了近3000万亩土地。山东解放区农民获得土地得益于下列哪一土地政策的实施( )
A.打土豪、分田地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实行耕者有其田 D.实行了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9.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
A.都建立了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
B.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C.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10.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观察下图,所反映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1.下图反映的史实( )
“土改”工作队员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A.使解放区广大农民翻身做了主人
B.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C.彻底摧毁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
D.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12.直接威胁南京、武汉,使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军事行动是( )
A.千里挺进大别山 B.淮海战役 C.青化砭战役 D.平津战役
13.“那是1949年4月的一个夜晚,我在长江上掌舵划奖。子弹如雨点般落下,打伤了我的右臂。当时顾不得痛,就记住了一点,一定要把第一批解放军突击队员安全送到江对岸。”“七一勋章”获得者马毛姐讲述的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4.农村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A.耕者有其田 B.减租减息 C.农业合作化 D.土地公有制
15.1947年夏,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A.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B.百团大战
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解放南京
16.如果给下图配诗词,最恰当的选项是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D.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17.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该事件
A.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结束了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
18.将下列电影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西安事变》 ②《甲午风云》 ③《火烧圆明园》 ④《辽沈战役》 ⑤《建军大业》
A.③②⑤①④ B.③②①⑤④ C.②③①⑤④ D.②③⑤①④
19.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元帅不止一次感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陈毅元帅的话表明,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 B.解放军的战略得当
C.人民军队的作战英勇 D.国民党的士气低下
20.毛泽东诗词展现了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下列诗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A.③②①④ B.③④②① C.②③①④ D.③②④①
21.纪念章表达了人们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缅怀,留存着历史的记忆。下列纪念章,按照所纪念事件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③②④①
22.读图,根据图中的口号概括的主题,最准确的是( )
A.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演变 B.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历程
C.近代民主革命的风起云涌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23.1949年4月,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的标志是解放军占领
A.北平 B.重庆 C.南京 D.武汉
24.淮海战役期间,某解放区妇女接到紧急任务,需要缝制几万顶军帽送到前线,妇女们点灯熬油仅用3天就完成了任务。这可用于证明( )
A.解放区的物资严重匮乏 B.人民群众支持战争
C.国民党军作战意志薄弱 D.中原地区获得解放
25.《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中写道:通过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破除了迷信,实现了民主和平等。这描述了土地改革的( )
A.背景 B.目的 C.结果 D.性质
26.某学校举办了班级黑板报评比活动。各班黑板报上出现小标题主要有:“五四风雷”“开天辟地”“星火燎原”“生死攸关”“统一战线”“内战烽火”等。最合适这次评比活动的主题是
A.侵略与反侵略 B.近代化的探索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人民解放战争
27.八年级历史学习小组计划在假期开展-次红色主题研学活动,实地了解1949年4月23日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的史实。他们应该选择去
A.北京 B.南京 C.锦州 D.徐州
二、综合题
28. 看图识史
为弥补内战庞大军费支出造成的财政赤字,国民政府大量印发纸币,导致物价飞涨。国统区人民掀起了一系列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国统区的摊贩请愿 国统区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大游行
国统区的恶性通货膨胀 《苦难的眼睛》
南京国民政府发行的纸币
(1)看一看,材料所示,国民党统治的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
(2)想一想,综合所学知识,归纳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原因。
29.辨析史料,解析问题。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根”。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时间、纲领及作用是什么?
(2)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于哪一年?
材料二: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3)“三个战役”分别指哪些战役?毛泽东为什么说“值得”?
材料三: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4)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战役?“一个城市”“一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材料四: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人 130万人
武器装备 接收100万日军的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材料五:1946年8月,毛泽东曾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5)依据材料四、五说出解放战争中,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民党军队与人民解放军力量对比变化情况如下表:
1946年7月 1947年6月 1948年8月
国民党 430万 373万 365万
共产党 120万 195万 280万
材料二 “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了出来。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毛泽东
材料三 蒋介石走投无路,于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作为缓兵之计。4月,国共代表在北平谈判,双方议定了一个以八项条件为基础的《国内和平协定》。但是,国民党政府最后却拒绝在协定上签字。这样,国民党反动派的“和平”阴谋完全被揭穿了。
材料四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1)材料一反映了国共两党军队力量怎样的变化情况?1946年6月国民党悍然向哪个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指的是什么军事行动?“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又指的是什么?
(3)根据国共双方实力的变化,1948年中共中央军委做出战略决战决策,先后发动了哪三大战役?
(4)材料四中的这段命令是在哪一年由谁下达的?
(5)下达该命令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6)此命令下达后,人民解放军展开了怎样的军事行动?这场军事行动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1947年底,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的序幕,1947年底,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取得节节胜利,C项符合题意;红军反“围剿”战争一般是指1930年-1934年,排除A项;“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排除B项;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于1949年4月解放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人民认识到……支援前线是自己的根本利益所在,当战争和自己生死存亡有关的时候,就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战争中去”可知,材料反映淮海战役胜利的关键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C项正确;AB项都是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B项;中华民族的团结会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①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③减租减息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4.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的中心是“徐州”,据此依据材料“蒋军重兵守徐州,其补给只有津浦线,陈(毅)、邓(小平)主力似应首先斩断徐、宿间铁路”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淮海战役,B项正确;辽沈战役是以锦州为中心,排除A项;平津战役与“重点守徐州”不符,排除C项;渡江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处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的大别山在中国解放战争中有重要的意义,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敌人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汉,标志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B项正确;解放战争打响从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开始,排除A项;战略决战是三大战役的开始,排除C项;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不是彻底,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解析】
【详解】
根据地图“陕甘宁”“山东”可知,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解放战争。根据地图所给图示,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可知,地图反映的是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项正确;太平军占领南京、八国联军侵占大沽与题意不符,排除AB项;地图中没有体现长江,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解析】
【详解】
淮海战役的时间是1948年11月—1949年1月,指挥者是刘伯承、邓小平等,淮海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战役中全歼了黄维兵团,依据材料“1948年12月20日”“华东前线”“全歼黄维兵团”可知是淮海战役,B项正确;辽沈战役位于东北,排除A项;平津战役位于华北地区,排除C项;渡江战役是横渡长江,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于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在根据地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实行耕者有其田,因此出现题干中山东解放区许多农民获得土地的现象,C项正确;国共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排除A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在全国范围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规定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国民革命要求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解放战争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三者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D项正确;国民革命没有建立了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排除A项;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排除B项;辛亥革命没有体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进行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歼灭了国民党的重兵集团,B项正确;辽沈战役以锦州、沈阳为中心,平津战役以北平为中心, 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1.A
【解析】
【详解】
根据图文中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于1947年在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实行耕者有其田,从而使解放区广大农民翻身做了主人,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1952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摧毁了封建地主土地制度,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也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排除BC项;1927-1937年国共十年内战时期,毛泽东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解析】
【详解】
1947 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A项正确;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排除B项;青化砭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兵团在陕西省延安县青化砭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伏击战,排除C项;平津战役胜利促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1949年4月”、“长江”、“把第一批解放军突击队员安全送到江对岸”可知,“七一勋章”获得者马毛姐讲述的是渡江战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D项正确;辽沈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队, 解放了东北全境,排除A项;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北京)、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战性战役,排除B项;淮海战役结束,解放军占领了长江以北大片土地,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A项正确;减租减息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政策,排除B项;农业合作化是1953-1956年实行的三大改造的内容,排除C项;解放区实行的土地政策土地属于私有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解析】
【详解】
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把战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A项正确;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排除B项;1947年春,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属于人民解放军战略防御的事件,排除C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可以判断,材料反映的事件是渡江战役。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意思是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捣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根据地—南京城,这首诗是毛泽东写于1949年,是一首纪念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诗篇,C项正确;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诗是有感于秋收起义翻天覆地的意义,毛泽东提笔写下了这首荡气回肠的《西江月 秋收起义》,反映是事件是秋收起义,排除A项;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摘自《七律·长征》,这是一首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震惊全球的历史事件的革命史诗,反映的事件是长征,排除B项;“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意为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以后,长江天险成为通畅的大路,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1955年毛泽东视察了全部工程。1956年毛泽东巡视南方,又视察了大桥的施工,然后写下此诗,排除D项;故选C项。
17.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该事件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解放战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B项正确;1946年夏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结束了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8.A
【解析】
【详解】
西安事变是1936年;甲午战争是1894-1895年;火烧圆明园是1860年;辽沈战役是1948年;《建军大业》是指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是1927年。依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序,③②⑤①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排除B、C和D项。故选A项。
19.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战略决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表明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是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援,A项正确;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解放军的支持,与解放军的战略战术是否得当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解放军的支持,并未体现解放军的作战英勇,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国民党军队士气的信息,无法得出国民党的士气低下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20.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指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指1934-1936年期间中国红军长征;“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是指1927年的秋收起义;“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是指1937-1945年的全民族抗战,综上所述,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②④①,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21.D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信息及所学可知,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红军长征胜利是在1936年,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7年。③②④①的排序正确,D项正确;红军长征胜利在1936年,渡江战役是1949年,排除A项;五四运动是在1919年,不能排在红军长征胜利后面,排除B项;渡江战役是1949年,不能排在红军长征胜利后面,排除C项;故选D项。
22.D
【解析】
【详解】
题干图片“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指的是1919年五四运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1927年井冈山道路,“工农商学兵联合起来打日本强盗”指1931-1945年抗日战争,“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指解放战争中1949年渡江战役。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D项正确;根据材料,五四运动时中国共产党尚未建立,排除AB项;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材料,都发生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排除C项。故选D项。
23.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4月,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国民党在大陆统治22年的结束,C项正确;ABD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C项。
24.B
【解析】
【详解】
淮海战役时期人民群众对战争支持对于战争胜利起到重大作用。材料的现象说明人民群众支持战争,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解放区的物资严重匮乏,排除A项;材料也不能说明国民党军作战意志薄弱,排除C项;淮海战役胜利解放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25.C
【解析】
【详解】
依据“通过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破除了迷信,实现了民主和平等”可知反映了土地改革的结果,即通过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翻身获得解放,也推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C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土地改革的背景或目的,排除AB项;土地改革具有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性质,但在题干中并没有得到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6.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五四风雷”“开天辟地”“星火燎原”“生死攸关”“统一战线”“内战烽火”分别对应的是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7年创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1935年遵义会议、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据此分析,五四运动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此后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与国民党实行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十年内战时期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召开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在抗日战争时期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又进行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因此主题应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C项正确;侵略与反侵略与题干中的“内战烽火”不符,排除A项;近代化的探索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洋务运动,排除B项;人民解放战争只对应题干中的“内战烽火”,排除D项。故选C项。
27.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渡江战役中,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B项正确;平津战役中,解放北平,辽沈战役中解放锦州,淮海战役中解放徐州,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8.(1)滥发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官僚资本压制;一党专政等
(2)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不得人心等。
【解析】
(1)
“国统区的摊贩请愿”说明了官僚资本压制,国民党在人民心中的信誉一落千丈;“进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大游行”造成“五二〇血案”体现了国民党一党专政,暴露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国统区的恶性通货膨胀和南京国民政府发行的纸币说明滥发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困难的眼睛》照片揭示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
(2)
根据所学可知,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中国共产党角度来说,胜利的原因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等,从国民党反动派角度来说,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不得人心等。
29.(1)1947年7月;《中国土地法大纲》;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
(3)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4)渡江战役;南京;国民党政府。
(5)不利: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力量悬殊,国民党力量远大于共产党。有利:有中共的正确领导,有全国人民的拥护和大力支持。
【解析】
【分析】
【详解】
(1)据材料“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并结合所学,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步骤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实行“耕者有其田”土地政策,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2)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图片反映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该事件发生于1947年。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3)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可知,“三个战役”分别指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因而毛泽东说“值得”。
(4)据材料“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并结合所学,材料三反映了渡江战役;“一个城市”“一个政权”分别指南京、国民党政府。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渡江战役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5)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解放战争中,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利条件是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力量悬殊,国民党力量远大于共产党。对中国共产党的有利条件有中共的正确领导,有全国人民的拥护和大力支持。
30.(1)国民党军队数量不断减少,人民解放军数量不断增加;中原解放区。
(2)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由此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3)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4)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人民解放军下达了进军的命令。
(5)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国民党反动派的“和平”阴谋完全被揭穿。
(6)等待在长江北岸的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反动政权垮台了
【解析】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材料图表信息可知,国民党军队数量不断减少,人民解放军数量不断增加;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946年6月国民党悍然向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标志内战开始。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指的是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又指的是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由此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3)依据所学可知,1948年,中共中央军委做出战略决战决策,先后发动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三大战役。
(4)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人民解放军下达了渡江作战的命令。
(5)依据材料信息“蒋介石走投无路,于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作为缓兵之计。4月,国共代表在北平谈判,双方议定了一个以八项条件为基础的《国内和平协定》。但是,国民党政府最后却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可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国民党反动派的“和平”阴谋完全被揭穿。
(6)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4月21日,等待在长江北岸的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渡江战役,攻破国民党的长江防线,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垮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