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1.春》学习方案
辽宁省丹东东港市黑沟学校 乔德生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
请收集有关“朱自清”或“春天”的名言、诗句和故事:
作者生平: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绿》等。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
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关于本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21教育网
急切强烈地盼春,浓墨重彩地绘春,饱含激情地颂春,这是一篇贮满诗意的名篇。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21cnjy.com
二、认定目标:
1.朗读、把握感情,品味语言。
2.提高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3.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三、夯实基础:
初读(预习)课文,扫清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水涨 应和 薄烟 黄晕
捉迷藏 宛转 散在草丛里
2.解词:
润湿:
应和:
寻常:
逼眼:
抖擞:
健壮:
四、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2.仿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问题探讨:
1.第一段写盼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2.“一切……”这个自然段是怎么写春天的
3.“一切……”这个自然段运用的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4.绘春这一部分描绘了几幅画面
5.春草图中作者怎样描绘小草的
6.写春草为什么又写“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7.“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写了什么
8.“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
9.“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10.作者是怎样描绘春花图的
11.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1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如果把“闹”换成“叫”好不好
13.观察景物必须“五官开放”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受景物的特征。“春风图”从哪些方面写出春风的特征 21·cn·jy·com
14.“春风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5.“春雨图”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征描写
16.“春雨图”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17.“春雨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8.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
19.为什么要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
20.末尾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21.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看看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www.21-cn-jy.com
二、把握主旨:
本文善于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以诗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小结:
描写景物要抓住特征,如春草图,抓住春草的情态 ( http: / / www.21cnjy.com )、质地、色泽、长势来写,如春花图,则抓住春花的多、艳、甜的特征来写。还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描绘景物特点,抒发作者的感情。www-2-1-cnjy-com
三、拓展延伸:
1.积累含有“春”的古诗:
2.作业直通车:
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请你模仿《春》中写景的方法,写一篇《秋》的文章。
教学反思:
《11.春》学习方案参考答案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示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二、认定目标:略
三、夯实基础:
1.给加点字注音:
( http: / / www.21cnjy.com )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问题探讨:
1.第一段写盼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⑴“盼望着,盼望着”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
⑵“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把物当作人来写。叫拟人。宣告春天到来,表达喜春之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
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突出小草的质地和嫩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10.作者是怎样描绘春花图的
⑴“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儿”写花朵多。
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花色艳。
⑶“花里带着甜味儿”写花味甜。
⑷“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眼前的春花联想到秋实。
⑸写蜂闹蝶舞侧面衬托春花的竞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
⑹“野花遍地是”写野花的多;“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仅写出野花的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明丽色彩。2·1·c·n·j·y
11.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⑴“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用拟人,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
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排比,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景。
⑶“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用比喻、拟人,写出野花多、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情景。
1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如果把“闹”换成“叫”好不好
不好。因为蜜蜂的嗡嗡声音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从嘴巴里“叫”出来的,而是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所以不能用“叫”;而且用“闹”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一个“闹”字,境界全出。“叫”只能表明“喊叫”,用在这里,感彩也不浓。
13.观察景物必须“五官开放”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受景物的特征。“春风图”从哪些方面写出春风的特征 21·世纪*教育网
⑴从触觉写出春风的柔和。
⑵从嗅觉写出春风的芳香。
⑶从视觉、听觉写出春风的和悦。
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14.“春风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⑴“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借代,写出春风的温暖。
⑵“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写出春风的柔和。
⑶运用拟人,写鸟儿迎春的欢悦。
15.“春雨图”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征描写
⑴“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春雨的经常。
⑵“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写出春雨的细密。
⑶“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轻盈。
⑷“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写出春雨的润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二、把握主旨:略
三、拓展延伸:
1.积累含有“春”的古诗: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作业直通车: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10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1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7张PPT)
朱自清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
●请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朱自清”或“春天”的名言、诗句和故事:
示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绿》等。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
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关于本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急切强烈地盼春,浓墨重彩地绘春,饱含激情地颂春,这是一篇贮满诗意的名篇。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
二、认定目标:
1.朗读、把握感情,品味语言。
2.提高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3.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三、夯实基础:
1.给加色字注音:
水涨 应和 薄烟
黄晕 捉迷藏
宛转 散在草丛里
zh ng
yìng
hè
bó
yùn
cáng
zhu n
s n
2.解词:
润湿:
应和:
寻常:
逼眼:
抖擞:
健壮:
(土壤、空气等)潮湿而润泽。
本课指声音相呼应。
平常,普通。
引人注目,醒目。
振作。
强健。
四、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2.仿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一层(2):春醒图。
第二层(3):春草图。
第三层(4):春花图。
第四层(5):春风图。
第五层(6):春雨图。
第六层(7):迎春图。
第三部分(第8-10段):颂(赞)春。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
问题探讨:
1.第一段写盼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⑴“盼望着,盼望着”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
⑵“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把物当作人来写。叫拟人。宣告春天到来,表达喜春之情。
2.“一切……”这个自然段是怎么写春天的
这个自然段是宏观勾勒春天。先写“一切”画出春的轮廓。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这三个“起来了”照应“刚睡醒”“张开了眼”。
3.“一切……”这个自然段运用的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4.绘春这一部分描绘了几幅画面
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五幅画面。
5.春草图中作者怎样描绘小草的
⑴用“偷偷”“钻”写春草的情态;
⑵用“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
⑶用“绿绿的”写春草的色泽;
⑷用“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春草的长势。
6.写春草为什么又写“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通过小孩在草上兴致勃勃的嬉戏,侧面衬托春草勃发给人的欢乐。
7.“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写了什么
写人在草上的感受,表达喜爱春草的感情。
8.“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
“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9.“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突出小草的质地和嫩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10.作者是怎样描绘春花图的
⑴“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儿”写花朵多。
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花色艳。
⑶“花里带着甜味儿”写花味甜。
⑷“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眼前的春花联想到秋实。
⑸写蜂闹蝶舞侧面衬托春花的竞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
⑹“野花遍地是”写野花的多;“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仅写出野花的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明丽色彩。
11.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⑴“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用拟人,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
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排比,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景。
⑶“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用比喻、拟人,写出野花多、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情景。
1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如果把“闹”换成“叫”好不好
不好。因为蜜蜂的嗡嗡声音不是从嘴巴里“叫”出来的,而是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所以不能用“叫”;而且用“闹”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一个“闹”字,境界全出。“叫”只能表明“喊叫”,用在这里,感彩也不浓。
13.观察景物必须“五官开放”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受景物的特征。“春风图”从哪些方面写出春风的特征
⑴从触觉写出春风的柔和。
⑵从嗅觉写出春风的芳香。
⑶从视觉、听觉写出春风的和悦。
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14.“春风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⑴“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借代,写出春风的温暖。
⑵“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写出春风的柔和。
⑶运用拟人,写鸟儿迎春的欢悦。
15.“春雨图”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征描写
⑴“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春雨的经常。
⑵“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写出春雨的细密。
⑶“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轻盈。
⑷“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写出春雨的润物。
16.“春雨图”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从静景写到动态,从物写到人,由近写到远。
17.“春雨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排比、拟人。
18.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
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19.为什么要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
引用俗语启迪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20.末尾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
21.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看看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的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进程。所以顺序不能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则层次不明显,表达效果没有这样强烈。
二、把握主旨:
本文善于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小结:
描写景物要抓住特征,如春草图,抓住春草的情态、质地、色泽、长势来写,如春花图,则抓住春花的多、艳、甜的特征来写。还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描绘景物特点,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
1.积累含有“春”的古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作业直通车: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请你模仿《春》中写景的方法,写一篇《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