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老惯性与新常态”讲评课件
【原题呈现】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某班级举行“老惯性与新常态”辩论会,黑板上写着“所谓老惯性,就是事物保持原来状态的属性;所谓新常态,就是指由过去的状态转变成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常态”
有同学说,老惯性要不得,因循守旧、安于现状意识要破除;有同学说,老惯性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因素;有同学说,只有打破老惯性,清理“思想旧库”,才能走向新常态;有同学说,新常态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有些也是老惯性的新发展;也有同学说……
对此,你怎么看?请以“我看老惯性与新常态”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1、本次作文是关系型材料作文。就“老惯性与新常态”二者的关系进行辩证证明。关键词就是“老惯性”“新常态”。同时要区别“新常态”和“新形式”的区别。
2、主题的选取必须厘清二者关系。新常态的建立需打破老惯性,但打破的是僵硬、保守、过时、错误的老惯性;新常态的建立,又必须继承健康、智慧、有用的老惯性;新常态的建立,必须依托于优秀的老惯性;老惯性的继承,也必须依托于新常态的建立。可以说,四位同学的观点都有道理,第二种和第四种要比第一种和第三种更辩证一些。
3、题目规定了副标题,这是任务,必须体现。
4、材料本身时代性很强,联系现实必不可少。
【关键词理解】
“新常态”是经济领域一个热词,专家认为新常态主指经济发展进入高效率、低成本、优结构、中高速、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新常态”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是对2008—2009年发生“大衰退”之后世界经济政治状态的一种描述和预测。国家干预主义可能增强,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加快,全球化不再等同于美国化,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地位上升,发达国家要依靠新兴市场来摆脱危机,世界多极化趋势得到强化等等,是“新常态”一词的主要含义,从中不难让人体味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叹。
新常态,新特征
实质上就是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何谓“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新常态下,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成为企业和社会追求的更高目标。
【优秀范文】
1.怎样从老惯性走向新常态
——我看老惯性与新常态
我以为“ 周虽旧邦,其命唯新”,从老惯性走向新常态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必然。那么,怎样从老惯性走向新常态呢?
革故鼎新,铲除老惯性,培育新事物,方能顺应时代发展大势。不是吗?历史上,偏重语言形式的骈体文一度盛行,言辞华丽却难掩内容空洞,文体变革的窗口开启了,所谓的古文运动应运而生,“ 文必秦汉”,“ 唯陈言之务去”,“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韩愈的《师说》成为古文运动中杰作,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也彰显了一代杰出文人的“ 文质彬彬”的风范……,一度崇尚对仗排比、刻意追求言语华美的文风偃旗息鼓了,刚健质朴、言简意赅、言微意丰的写作风范逐渐确立起来了,中间,虽有一些骈体文卷土重来,但其影响微乎其微,无法阻挡文体变革的推进。历史上一次重大文体的革故鼎新便这样深度影响了文学发展。
现在想来,骈体文的老惯性和所谓“古文”的新常态之间的转换,当时肯定经历了一番你死我活的搏斗,但无论如何,从老惯性走向新常态,是不可阻止的一种进步!
当然,除了这种具有对抗性的革故鼎新外,更多的新常态则是老惯性自我和缓的更新所致。其实现代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是吗?
“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年放放鞭炮,喜庆一下,辞旧迎新,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可谓一种老惯性。可是,随着时代发展,这种老惯性也在一步步更新着,先是倡导“少放”,再是划定“禁放”区域,随着社会意识的发展,估计放鞭炮这种过年欢庆形式最终将被新年俗取代,这便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的必然。由于引导自然,绝大多数人们也就心平气和接受了这一老惯性向新常态的转变。现在多好啊,除夕夜,几无鞭炮声,空气清新得很,出来走走,欢快的心情几乎要迸出来!
再如,原先农村里凡家里有红白事的,为了门面,一定要大操大办,这样显得多有风光啊!但这种老惯性也加重了主家和邻里百姓的经济负担,让大伙苦不堪言。随着建设新农村的风尚之风越刮越大,渐渐地,这种大操大办的习俗也被移风易俗了,一些农村纷纷订立了新村约,凡有红白事的,大伙可象征性随个10块钱的份子钱,也不让主家举办感谢宴,这样以来,村里面风清气爽,大伙也都从老惯性中解脱出来了,值得点赞的新常态也就确立起来了。
……
看来,不管是激烈的革故鼎新,还是自我和缓的更新,不管是文化领域的,还是社会生活领域的,从老惯性走向新常态是一种历史必然。只要有新方向的引领,只要有新思想的指导,只要有大伙齐心奔向未来新生活的信念,从老惯性走向新常态就会内化为人们的一种生存生活方式,诚如此,做人做事的境界也就高了,不是吗?
2.变则通,通则久
——我看老惯性与新常态
事物的发展变化有几种状态:老惯性状态——新状态——新常态——老惯性状态。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这是否定之否定,事物就是在自我否定中不断发展,实现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这中间蕴含着一个哲理,那就是变则通,通则久。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董仲舒独尊儒术,隋唐开科举先河。这些都曾是新常态,然而现在呢?骑兵早已退出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成为主导思想,现代教育也是遍地开花。当新常态变成老惯性,就会有更新的常态来代替它,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北美大陆因不满英国本土的殖民统治而独立革命,后又因对奴隶制的态度分歧而爆发内战,但100多年来,始终保持世界头号强国的记录。日本幕府时代被美国入侵,壮士断腕实行明治维新,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而且历经两次世界大战而不倒,仍稳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它们都善于搞制度创新,而我们也早已跳出两个凡是的误区,让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天不生牛顿,万古长如夜,然而经典力学解释不了水星近日点发生偏离的现象。这是光线在引力作用下发生弯曲造成的,相对论如此解释。相对论刚刚提出时,爱因斯坦到处演讲,以致司机都能耳熟能详。有次他们又到一个地方,而当地人并没有见过爱因斯坦本尊,司机便越俎代庖,据说讲得一丝不差,但当有人提问时却露了马脚,只得自我解嘲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让我的司机(其实是爱因斯坦本人)来回答吧。相对论的说词在老司机看来是“老惯性”了,然而却不能应对听众提问的新状态。当然爱因斯坦要回答这个新问题,也离不开他的老理论。现在,相对论当然没有过时,但仍在不断发展完善。
是的,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只有“ 变化”是永恒不变的,但绝对变化中有相对“ 不变”。苏轼就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汉取秦而代之,但治国初年休养生息,萧规曹随。中国发展经济搞改革开放,但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不变。变才能通,但通了之后还要久一阵。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真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唯物论和辩证法,那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惟其如此,才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惟其如此,才能物阜民丰,长治久安。
3.甄别老惯性 建好新常态
——我看老惯性与新常态
关于老惯性和新常态的辩论众说纷纭。有的说坚决摒弃老惯性;有的说有辨别的保留。有的说只有打破老惯性,才能走向新常态;有的说新常态有时也是老惯性的发展。议论虽多,道理须明。在我看来,只有甄别好老惯性,才能建好新常态。
老惯性不一定都是坏的,建设新常态也不是凭空无依的。有的老惯性存在问题,我们摒弃;有的老惯性充满智慧,我们继承。新常态有老惯性的突破,新常态也须以老惯性为根基。甄别老惯性,去粗取精,才能更好的建设新常态。
很多老惯性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是建设新常态必须继承的精华。老惯性凝聚着先民智慧,需继承。“瑞雪兆丰年”“梨花白,种大豆”丰富的农谚积淀着祖先的经验,二十四节气歌承载着先民的智慧。老百姓根据此形成老惯性,从事农业生产有何不可?老惯性积淀着深厚的道德底蕴,要铭记。“清晨即起,扫洒庭除”是良好的生活老惯性;“俭以养廉”,是良好的为官老惯性;“君子之交淡如水”是良好交友的老惯性。一些祖训凝聚古人优秀的美德,良好的习惯,礼节的秉持,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建设新常态,也不能把这些优良的老惯性丢掉。
当然,有些老惯性带有陈旧或者错误的思想,需要坚决摒弃。信奉“熟人好办事”“朝里有人好做官”的老惯性,必然会导致请托成风,廉洁受阻;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老惯性,必然会造成父子关系紧张,孩子成长受阻;信奉“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的老惯性,必然会造成知识的贬值,金钱至上。建设新常态,必须把这些坏的老惯性远远抛开。
建设新常态要打破老惯性,但并不是全盘否定老惯性。古人说“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打破僵化保守的老惯性,就不能创建清新健康的新常态。打破“人情社会”的私谒请托,才能建立公正廉明的为官新常态;打破统得死,管的宽的计划经济,才能建立市场主导,政府调节的经济新常态;打破“立山头,不外传”的文化保守,才能建立兼容并包,万水汇源的文化新常态。打破僵化老惯性,是时代的必然结果。
习主席说过“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新常态离不开创新,而创新需要继承那些优秀的老惯性。我们继承了春节万家团聚,笑语迎春的老惯性,摒弃了燃放烟花,污染环境的老惯性,创造了一个和谐、安宁、环保的节日新常态。我们继承了“斧斤以时入山林”的老惯性,摒弃了“平湖造田”的老惯性,建立了和谐环保的环境新常态。事实证明,对待老惯性,摒弃和继承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待老惯性,岂能一概而论?建立新常态又怎能虚无凭空?没有优秀老惯性的继承,新常态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不长久;不摒弃坏的老惯性,新常态也不能站稳脚跟,让人信服。
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面对老惯性和新常态也是这样。只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认真甄别老惯性,才能更好的打破僵硬的,继承优秀的,建立起良好的时代新常态。
4.慎用老惯性 建设新常态
——我看老惯性与新常态
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也在不断发展进步,古人留下的一些东西已经不适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而现在一些新兴的事物正在悄然兴起。那么,对于老的“东西”与新的"东西”,我们要舍还是留呢
诚然,思想文化的产生要依赖干一定的社会基础。古老的封建社会无论如何也出现不了新思想,新文化,,但其对干自然,对千家庭,对于社会的规则,我们是一定要学习,新常态亦如此。因此,我认为,我们应当慎用老债性,妙用新常态。
忆往昔,当奏朝未成为强国时,是商鞅用他的智禁头脑,对秦朝旧有的“老惯性”进行了“新堂态”化,才使得秦国日后一统天卜。十多年以后,大清帝国碍于科举八股考试的“老惯性”,因而予以废除。民国时期,孙中山提出的新旧三民主义,也是对于“老惯性”的新常态”化。看今朝,在社会主义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将许多老惯性”进行了“常态化”,国际上签订的保护动物,分期捕鱼的“新常态”,是对过去“儒家”“道家”思想的肯定。正是这些"老惯性”的“新常态”化,才使得国家如此兴旺。假如当年没有这些人,这事,何谈国家
19世纪,林肯带领美国推翻了奴隶制统治,对美国在历史上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的明治维新,天皇将“老惯性”“常态化”,虽然使日本走上了一条军国主义道路,但在其历史发展中功不可没。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利用“老惯性”,唯有慎用老惯性,妙用新常态,我们才能变得强大,国家才能更加富强。
而现在,却依然存在着“老惯性"蔚然成风的状态,四川,西藏的一些不发达地区仍然进行包办婚姻,奴隶强买强卖。更有甚者,将《二十四孝图》奉为圭皋,进行学习。同时,对于现有的“新常态”,我们有些人依然听之任之,比如“丧文化”“佛系青年”,我们必须慎用老惯性,妙用新常态,才会使国家更加富强。
怎么办 我们要适应新环境,适应这个社会,积极地接受先进的文化思想,遗忘那些保守的旧思想,同时,我们也应将这份思想宣扬出去,让更多的人接受它。为此,我们应该慎用老惯性,妙用新常态。
让我们撑起风帆,向光明的未来前进。涤荡老惯性与新常态的沉渣,我们扬帆起航!
本课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