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6-30 12:2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对比横波和纵波的异同,并利用地震波的特点解释地震发生的情景。
熟记地球内部各圈层名称、位置及主要特征。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地球的中心点位于我们脚下6 000公里深处,相比之下,人类迄今钻探的最深记录12.3公里(俄罗斯的科拉钻井)显得微不足道。
1. 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
2. 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么样的?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科学家们研究地球内部主要依靠地震波。
地震波
特点: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传播速度:速度较慢
介质: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特点: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同轴
传播速度:速度较快
介质: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横波(S)
纵波(P)
共性: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地震波的分类
地震后海洋和陆地上的人感受为什么不同?
因为纵波传播速度快,可在固、液、气三态物质中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因此,陆地上的人首先感受到的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而海洋上的人只能感受到上下颠簸。
深度思考
内核
外核
地幔
地壳
横波
纵波
0
3
6
9
12
15
速度/km S-1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深度/km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6371
地面
地心
33
2900
5150
地震波的分类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的速度发生了突然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上下两侧的介质的性质不同;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幔:熔融状态
外核:液态(熔融的金属物质)
内核:固态
地壳:固态
位于莫霍界面以外;地壳厚薄不一,洋壳一般为5-10千米;陆壳平均厚度35千米,最厚可达70千米(高大山脉)。
莫霍界面至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固态),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上地幔顶部与地壳组合成岩石圈。
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固体金属球,超强的压力将铁原子和镍原子紧紧挤压在一起。
地核
地球内部圈层及其特点
深度 名称 特点
0-33km 地壳 由固体岩石组成,位于莫霍界面以外;地壳厚薄不一,分为洋壳和陆壳
33km 莫霍界面 横波和纵波的速度明显增加
33km-2900km 地幔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2900km 古登堡界面 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2900km-5100km 地核 外核 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5100km-6000km 内核 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具有超强的压力
深度思考
根据地震波的特点,除了可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外,还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1.应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进行地质勘测;
2.应用地震波探测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3.利用地震波速度测地质年代
4.由地震波速度变化能预测地震
当堂检测
上天容易入地难。虽然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太空遨游,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目前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A.莫霍界面 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 D.地心附近
巩固练习

2. 如果人类有能力一直进入到地心,则下列有关入地过程中所见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部各圈层密度是均匀的
B.内部存在物质性较大差异的不连续面
C.地球的外核为岩浆发源地
D.自地表至地心都是由坚硬的
当堂检测
巩固练习
3.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区分岩石圈与地壳不同,熟记岩石的分类及每一类的常见岩石。
运用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熟记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地球外部圈层的联系。
学习目标
岩石圈
概念: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层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组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在图中写出A、B、C所代表的地层名称。
A 
B 

地壳
地幔
岩石圈
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厚度 范围 联系
地壳 平均33千米 地表至莫霍界面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软流层以上部分)
岩石圈 约80千米 地表至软流层上界
深度思考
软流层中的物质是固态的还是液态的?为什么 它对岩石圈的形成有何影响?
答:固态的;
  因为纵波、横波都能通过;然而波速的降低又说明该层的物质较岩石要软、要热一些;
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巩固练习
2.图中X处为
A. 莫霍界面 B. 古登堡界面
C. 岩石与软流层交界 D. 内核与外核交界
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读图回答。
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读图回答5—6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加快
B.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C.甲波是横波、乙波是纵波
D.甲波和乙波都无法通过地幔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圈层 概念 分布 组成 特点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 地球大气上界至地表 气体和悬浮物质,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主要作用是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提供生物生存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 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地表、地下、大气和生物体中 地表水、地下水、大汽水、生物水等 水是最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在地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 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主要作用是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变地表形态等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圈层 概念 分布 组成 特点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 地球大气上界至地表 气体和悬浮物质,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主要作用是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提供生物生存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 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地表、地下、大气和生物体中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是最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在地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 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主要作用是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变地表形态等
生物圈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巩固练习
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回答下列各小题。
1.图中序号依次是( )
A.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 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 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2.“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巩固练习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问题
3.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4.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  ②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的 
③位于软流层以上  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课堂小结
地球的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结构
外部圈层结构
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地壳
   地幔
   地核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
结构
分界
莫霍界面
分界
古登堡界面
Thank You!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