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24届高二(下)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是。
2年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北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知需改动,用檬发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
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魏晋风度有其形成背景、表现形式及现代意义。
②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士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
家大族,他们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
与马,共天下”之说。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
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
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③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最典型的又数“竹林七贤”的好酒狂饮。阮籍是其中最
喜欢饮酒的名士之一。据《晋书·阮籍传》记载:“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
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以为常。”魏晋名士饮酒的主要原因是为了
解脱精神上的痛苦,也是为保全性命。魏晋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一方面感叹人生无常,
主张及时行乐,另一方面也通过酒的刺激来完成某些艺术创作,达到理想的境界,比如王
羲之创作《兰亭集序》就是如此。
④魏晋名士尤喜欢清谈。当代美学家宗白华的《清谈与析理》对于清谈这样评价:“被
后世诟病的魏晋人的清谈,本是产生于探求玄理的动机,王导称之为‘共谈析理'。‘析理'
须有逻辑的头脑、理智、良心和探求真理的热忱。青年天折的大思想家王弼就是这样一个
高二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
人物。”玄学与清谈的动力在于人文与智慧的融合,是魏晋风度的表现,对现代人的精动
生活有着重要的参照作用。
日见代中国有点徐魏音转型时代。日的精中价值现人们不信了,而新东百E这有会
为我们所接交,运并不准得过分化志,景可花态的是对于背中水的铁先,加果人时于
自我整落而设有精种随京,郑么后果花不祥设超的。处于工业化与新质至上的时代,人的
应该以缆青风度为补充,务力追求向上向备,学会自我河节,以充实人生,舒线心灵,架
升精神追求。
(摘编自袁济喜《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
材料二
①魏晋时期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造就了魏晋名士的独特群体人格精神。共追求就是,
以超然的精神追求取代现实的物质欲求:以个体的自由酒脱取代社会意志的规矩樊笼:以
士人的道统良知取代皇权的势统控取: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取代现实功利的人生态度。这些
特征固然不应该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所需要全盘吸收和继承的品质,但它作为中国文化
史上的一个亮点,中国古代士人曾经有过的骄做,其参照和借鉴价值还是不言而喻的。
②减然,积极理想、远大抱负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我们人生的主要色块。然而,对于较
多青年朋友们来说,缺少的并不是正面积极的人生引导和理想抱负教育,而是遇到坎珂和
挫折之后的一份承受能力,一份平衡自我心态的素养,甚至遇到重大变故的应对能力,尤
其是面对人生福祸荣辱的一份平常和超然心态。魏晋风度,或许刚好可以成为自我意志和
精神建构的补充。
③我们还时常能听到这样的话:“太有才了!”“有才”,其实也是一种时代心声:渴望
才能、欣赏才能、实现才能是每个时代弄潮儿的愿望。以有才之士的能力、行为、故事作
为榜样,也是时下的常见之举。何况,王羲之、顾恺之、谢道提这样的风流名士,比起当
今某些领域的明星,更为德才兼备呢?
④当下,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财富的认知。人们在拥有物质财富之后,如何
追求精神世界的充实和富有呢?清雅脱俗、不拘一格的言谈举止国然是名士的风流,可仍
不过是魏音风流的皮毛。魏晋风度的内在魅力,在于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优于器”和
“得意忘言”的高深哲学理念,演绎成一种具体的人生实践过程。当人们为现实得失而烦
恼、为理想暂时失落而沮丧时,当人们得意忘形时,魏音风度永远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
心灵深处的尘埃,使我们精神得到荡涤。
(痛编自宁稼雨《<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第2页共10页高二期末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材料一第⑤段转型时代是说“新东西还没有完全为我们所接受”不等于“新的价值观尚未建立”,正常逻辑应该是新的价值观已经建立只是人们还需要时间接受。
2.【答案】D 【解析】张冠李戴,材料一第④段,宗白华引用王导的话肯定了清谈,并高度评价了王弼,不是王导评价王弼。
3.【答案】B 【解析】B项来自材料一第三段,材料二第一段。A选项,材料一第⑤段,“最可忧虑”的事情是“精神追求的缺失”,“魏晋风度”并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的关键条件而只是一种补充。C选项,材料二第②段,原文最后一句“魏晋风度,或许刚好可以成为自我意志和精神建构的补充”而不是“关键”。D选项,根据材料二第④段,不能推断该结论。
4.【答案】①形成背景:东汉末年掌握着经济与政治特权的世家大族的兴起促进了追求精神境界的名士的产生(2分,“世家大族”1分,追求精神境界1分);②表现形式:喜好饮酒和清谈,追求精神的境界(2分,“饮酒”“清谈”1分,追求精神境界1分)。
5.【答案】你不要这么消极地看问题嘛(1分,体现劝导口吻),魏晋文人感慨人生短暂也是因为热爱生命,所以他们才及时行乐呀(1分,结合材料一第③段回应题干“消极虚无的人生观”)。而且魏晋风度也不是毫无价值,它可以让我们学会自我调节,充实人生,舒缓心灵,提升精神追求(来自材料一第⑤段);它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抗压能力和逆商,形成更健全的人格(材料二第②、④段);以德才兼备的魏晋名士为榜样,还能成长为更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啊(材料二第③段)。(三点理由答对任意两点即得2分)
6.【答案】D 【解析】A项只能体现杨贵的决心,不能体现其信心。B项黄继昌的反对是其心思缜密,他对工程是做了一定调查了解的,并不是目光短浅。C项村民们和老伴的态度是因为既想支持工程的开展而又不想在元宵节拆祠堂的矛盾心理。
7.【答案】A 【解析】众村民在觉悟上并没有显著进步,他们只是为支书王金宝的执著而感动,为杨贵所描绘的美好未来而欣喜。
8.【答案】①增强舞台气氛,交代故事背景。“峻高蔽日,涛声如雷”在形势和声势上营造舞台效果,交代了实施“引漳入林”工程的故事背景。②展示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情。通过外貌、动作、神态描写,塑造了杨贵朴实矫健的领导者形象,山高水急的环境烘托杨贵的心急如焚。③推动故事情节。自然环境的恶劣、杨贵的深沉眺望,为下文的县委扩大会议对“引漳入林”进行表决做铺垫。(每点2分,共6分)
9.【答案】①语言切合身份。“必须把这给我收拾利亮”是他作为村支书的命令,“不能因为咱这一个村子就耽误了‘引漳入林’的大事啊”是他作为村支书的顾全大局。②语言符合性格。“该拆的拆,……给我收拾利亮”体现他的雷厉风行。“三条:一,抓紧时间,二,注意安全,三,……”体现他的心思缜密,顾事周全。“就是把整个村子都拆光了,咱也不能心疼啊”体现他的深明大义。③语言顺应情境。“就你能!就你这个破嘴敢说话”“谁还有话说”,面对村民的犹豫不决,王金宝只能对老伴发火施暴,以这样“专横”的方式让村民们服从命令,坚决维护“引漳入林”工程。(每点2分,共6分)
10.【答案】C I O(一处1分,共3分)
11.【答案】A 【解析】“掌管文官的考核”错,吏部掌管文官的考核。
12.【答案】B 【解析】“十八岁参加乡试”错,“弱冠”指二十岁。
13.【答案】(1)王守仁沿用习俗教化引导他们,当地夷人内心欢喜,纷纷砍伐树木建造房屋,来供王守仁居住。(因,沿用,1分;相率,纷纷,一个接一个,1分;为屋,建造房屋,1分;栖,使……栖息,供……居住,1分。)
(2)郭橐驼以种树为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观赏游览和做种树卖果实的豪富人,都争着迎接和雇佣他。(业,以……为职业,1分;凡,凡是,1分;定语后置,1分;争迎取养,争相迎接雇佣,1分。)
14.【答案】王守仁认为,朱熹的代表作是其中年时还不成熟的学说,(1分)陆九渊的学说简易直捷,(1分)并且能够上接孟子的学统。(1分)
15.【答案】C 【解析】颈联“春风面”指王昭君的美丽容貌,并非化用“春风不度玉门关”。
16.【答案】①怀才不遇,诗人借王昭君美貌不被赏识,远嫁大漠,寄寓个人满腹才华却不受重用的感伤。(3分)②羁旅之愁,诗人借王昭君独葬异乡,魂魄空归,寄寓个人漂泊天涯,思念家乡的愁怨。(3分)
17.【答案】(1)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2)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3)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每空1分,共6分)
18.【答案】①各式各样/形形色色/大相径庭/千差万别/截然不同/迥然不同 ②自作主张/独断专行/各行其是 ③好逸恶劳/娇生惯养(每空1分)
19.【答案】它对其它植物攀附,寄生,绞杀,具备势利小人的全套手段。(原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两点各2分,共4分)
20.【答案】①形象:运用拟人,把月季人格化,“享受”“倦容”“好吃懒做”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月季种植条件高,生长缓慢的特征。运用排比,三个“最”字短语,从土壤、阳光、农药等方面具体形象地表现出它的种植条件较高。(拟人、排比各1分)②幽默:拟人化的描述使月季好逸恶劳的形象与传统观念中月季的美丽形象形成反差,颇有幽默之效。四字短语连用,“爱长不长”等通俗口语与“玩世不恭”等典雅成语混合使用,颇有幽默之效。(拟人化和短语连用各1分)
21.【答案】①写书比读书幸福 ②文学排斥重复 ③它虽然不曾真正活过(每句2分,共6分)
22.【答案】与用两只眼睛来看别人相比,人更需要看向自己来审视深藏的灵魂。(非单句不得分;内容要点两个:与……相比,更需要……,一个要点1分;句意通顺、语脉通畅得1分;共3分)
23.作文(60分)
【命题说明】
任务一:文体指令为议论文
任务二:身份指令为“青年学子”
材料不设置严格审题障碍,引导学生以思考人生的阶段、人生价值取向、人生的方式态度为大范畴命意。材料设置了观景场景且人情和谐,引导学生尝试写出雅致、深沉、舒缓的文风。材料中交错现代与古远、绚丽与纯净、向外与向内、开辟与回顾、躁动与沉静众多要素,引导学生进阶思辨性的立意。
由“青年学子”的身份驱动,适宜从“孙儿”角色切入,以“拥抱缤纷世界,为世界再添繁华”为基调立意。倘若能兼及“爷爷”超然淡静的心态,当升一档赋分。若是只取恋慕世间或静观世间一面立意,言之有理亦可。
“城市”与“星空”的情景设置,寓意世界之美好多样,动静皆宜,不可坐实。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是余姚人。父亲王华,成化十七年考中进士第一名。弘治年间,积功升官担任学士、少詹事。王华为人有器度,在负责给皇帝讲书的官位上任职最久,明孝宗十分眷顾他。正德初年,晋升礼部左侍郎。因为王守仁触犯了刘瑾,外调任南京吏部尚书,后又因事获罪被罢免官职。刘瑾倒台后,王华才恢复原职。王华生性孝顺,母亲年龄超过一百岁去世。王华已经七十多岁,仍然睡在草席上,以蔬菜为食物,士人评论赞美他。王守仁妊娠十四个月才出生。他的祖母梦见神人从云端中送婴儿下到人间,于是取名王云。五岁还不能说话,一个奇人抚摩他,更改名字叫王守仁,才开始说话。十五岁,游访山海关等关口。时常擅自出塞,纵览山川美景。二十岁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学业大有长进。只是更加喜好谈论军事,并且擅长射箭。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授予官职担任刑部主事。在江北判决囚犯,称病还乡。后被起用补任兵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刘瑾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王守仁直言上奏营救他们,刘瑾发怒,守仁在朝廷上被杖责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之中草木丛生,苗、僚等族群杂居。王守仁沿用习俗教化引导他们,当地夷人内心欢喜,纷纷砍伐树木建造房屋,来供王守仁居住。刘瑾被诛杀,守仁遇赦酌情调任庐陵知县。十一年八月被提拔担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嘉靖六年,诏令王守仁担任两广总督兼任巡抚。王守仁已经病得很重,上疏请求退休,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未等待诏命下达就还乡了。走到南安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王守仁天资异常聪敏。十七岁时拜谒上饶的娄谅,与他谈论朱子推究事理的主要意思。返还家中,每日端坐,研究阅读《五经》,不随便说笑。游学九华山回来,在阳明洞中修筑房屋。广泛阅读程朱二氏的学说,数年之后仍然没有收获。被贬谪到龙场时,穷荒之地没有书籍,他就每日研讨旧有知识。忽然领悟推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应当自己求之于心,不应当求之于外物的道理,感叹道:“道理就在这里。”于是深信不疑。他从事教育,专门以培养良知为主。认为宋代周敦颐、程颢和程颐之后,只有象山陆九渊的学说简单易行直截了当,能够承接孟子的传承。而朱子《集注》、《或问》等著作,是他中年思想尚未定型的学说。学者一致跟从他,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