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北京的春节
1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春节童谣:
老舍:(1899—1966)
满族,生于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的作家。
主要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走进作者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圈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填写在学习单上。
2.小组合作读文,找出春节里人们的活动,填写在学习单上。
3.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时间 人们的活动
时间 人们的活动
腊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 所有人为过年做准备
腊月二十三 祭灶王、吃糖
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 贴春联、扫房子、准备年货等
除夕 吃团圆饭、穿新衣、祭祖、放鞭炮、守岁
初一 拜年、逛庙会
正月初六 铺户开张、放鞭炮
元宵节 赏灯、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自读提示:默读课文中描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的部分,边读边思考作者重点描绘了哪些习俗,勾画出相关语句。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风俗特点的,圈画出关键词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作简单批注。
品读感悟,细赏风俗
(一)品读“腊八”
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二)品读“腊月二十三”
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
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
(三)品读“除夕”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四)品读“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五)品读“元宵节”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课堂小结:
本文的写作特点:
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
二是详略得当,详写春节中的高潮部分,略写其它部分;
三是语言通俗,简练。
自主阅读
1.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与《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交流不同地区的不同风俗。
2.阅读主题丛书上舒乙先生写的《北京的春节》,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写上批注,思考它与本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作业布置
几千年来,春节的习俗一直跟随时代的脚步在演变,但不变的是热闹、团圆、喜庆的气氛。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感知了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写作手法,写一写你家乡春节的习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