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 第七章 第一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2 第七章 第一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10-16 19:1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一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问题探讨
2、试着用你已有的知识解释这种适应是怎样形成的
1、枯叶蝶的翅很像 一片枯叶,这于它的 生活有什么适应意义
3、同一环境中也有好多翅色鲜艳的蝴蝶,这与你刚才所做的解释矛盾吗 如果有,又该如何解释
问题探讨
关于生命起源的几个假说
神创论
“上帝造人”
“女娲造人”
自生论
“腐肉生蛆”
宇宙生命论
新自生论(或化学进化说)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拉马克最早提出“进化论”的概念。
拉马克认为:生物不是神造的。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
食蚁兽舌头细长
鼹鼠眼睛萎缩退化
拉马克的进化论(最早)
——用进废退
——获得性遗传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思考:请用拉马克的进化观点解释现在的长颈鹿的脖子和四肢都特别长?
  早期学习神学。
  热衷于收集矿石和生物标本,在课余结识了一批优秀的博物学家,从那里接受了科学训练。
  1831年~1836年随贝格尔号绕地球一圈,沿途考察地质和动植物。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到了19世纪末,达尔文的学说终于赢得了科学界绝大多数人的支持,成为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科学思潮之一。
以上两图是当时宗教人士为讽刺达尔文所作
事实1: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事实2:物种内的个体数能保持稳定
事实3:资源是有限的
推论1:个体间存在着生存斗争
事实4:个体间普遍存在差异(变异)
事实5:许多变异是可能遗传的
推论2: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多
推论3: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生物不断进化出新类型
适者生存
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过多,超过环境承受能力( );
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 );
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 );
颈长者存活,颈短者饿死( )。
请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的进化原因
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遗传变异
适者生存
④适者生存
①过度繁殖
②生存斗争
③遗传变异
现象
动力(手段)
内因
结果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内容
2、评价
(1) 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
局限性
(2) 能科学地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意义
(1)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科学的解释
(2)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
(3)不能很好的解释宇宙大爆发等现象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个体水平→种群水平
性状水平→基因水平
现代进化理论:以 为核心
自然选择学说
1.一只雌蛙能产卵4000~5000个,卵受精后只有5%~10%能发育为成体。达尔文对这一事实的解释是(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和变异 D.自然选择
2.达尔文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是( )
A.适者生存 B.过度繁殖
C.生存斗争 D.自然选择学说
3.生物进化的内因是(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和变异 D.适者生存
4.最先提出生物进化学说的科学家是( )
A.达尔文 B.孟德尔
C.拉马克 D.摩尔根
B
D
C
C
课堂练习
5、当“601” 药问世时,可治疗病毒性感冒,疗效很高,几年后疗效降低,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A、病毒接触了药物,慢慢产生了抗药性
B、病毒为了适应抗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抗药性个体的出现和积累,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后来的药用量过少,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
6、 使用农药防治某种害虫,开始效果显著,但长期使用,效果越来越差,其原因是: A、害虫对农药进行选择的结果 B、害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的变异 C、遗传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D
7、达尔文的进化论不能解释的问题是:
A.生物的多样性
B.生物的保护色
C.变异的不定向和选择的定向
D.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D
  鳕鱼的年产卵量是500万粒。有人计算过,如果鳕鱼所产的卵全部能孵化长大成鱼,那么不出6年,整个大西洋就会被鳕鱼塞满。
过度繁殖
  人可能是繁殖能力最小的!若以每对夫妻平均生三个子女,平均30年传递一代计算,每隔50年人口就将增加一倍。只需数百年时间世界人口就将达到几万亿人,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繁殖能力比人强很多很多倍!若全部后代都能成活下来,只要很短时间就会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
  各种生物都有极强大的生殖力。但是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在一定时期内都会保持相对稳定。
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生物个体之间进行的相互斗争,以及生物与无机自然环境之间的斗争,赖以维持个体生存并繁衍种族的自然现象。
  生物个体间普遍存在差异(变异), 许多变异是可遗传的。
  生物的变异有的比亲代更适应环境, 有的却更不适应环境, 即变异是不定向的。
遗传变异
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材料一:
许多重要性较低、不至于影响生物生存的器官或特征仍有其特定功能,如眉毛、头发、人喜怒哀乐的表情、人语言的能力和人的长相。缺乏这些器官或特征并不足使生物成为“不适者”而灭亡。
材料二:1984年在我国云南澄江发现了闻名于世的澄江动物化石群。澄江动物化石群向人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在寒武纪里大爆发式的出现,动物的演化要比今天快得多,动物新的构造模式或许能在“一夜间”产生。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各个动物门类当时几乎都已经存在,只是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
达尔文认为生物的有利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加强可能产生生物的新类型,但是此材料表明许多新物种的产生不是微小的变异漫长的积累,而是呈现为大爆发式地出现。
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材料三: 生物群落中,个体之间不仅有激烈的生存斗争,也有和谐的合作。小鸟会帮助鳄鱼清除牙缝中的肉,母狮子会合作哺乳别的幼狮子,老斑马甚至在群体被狮子追逼的时候迎上去,以自杀来保护群体。
达尔文认为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但是本材料表明,生物群落中不仅有生存斗争,还有广泛的互助、全面合作,通过互助和合作使微弱小的个体得以生存,从而使“不适者也生存”。
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材料四:
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对一个个个体的选择。
假如某种昆虫的翅色是灰色的(基因型aa),偶然出现一绿色变异个体(Aa),且绿色比灰色更不容易被捕食,那么,昆虫的翅色将怎样变化?该变异个体一定能被选择下来吗?它如何将有利基因传递下去?
  起初神创造天地。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 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 上。   神说,要有光,就 有了光。   神看光是好的,就 把光暗分开了。   神称光为昼,称暗 为夜。有晚上,有早 晨,这是头一日。
  ……
  女娲在造人之前,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 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羊,初四创造猪,初六创造 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 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 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 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