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单元人文主题
使命与抱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马克思深刻洞察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从纷繁复杂的时代表象中抽丝剥茧,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舍生忘死,视死如归。今天,中国青年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索。
单元总览
单元核心素养目标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1.通过文本细读、专题研讨等方式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把握其主旨,分析文章语句尤其是一些表意复杂的长句的深层意蕴,感受作者思想的光辉和恰当表达的力量。
2.结合实用性文本的写作目的把握其文体特点,体会文章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感受作者在态度、语气、叙述策略、表达方式、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3.进一步学习演讲稿的写作,准确、充分地发表见解,阐发主张,表达立场,抒发情感。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是马克思的一篇著名演讲词。马克思在演讲中犀利地指出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并分析了其成因,宣告了无产阶级解决社会矛盾、终结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赞颂了无产阶级走上社会革命舞台的伟大意义和即将发挥的巨大作用。
马克思的逝世,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的挚友恩格斯在他的葬礼上深切缅怀了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赞颂了马克思的历史功绩和光辉思想。阅读这两篇文章,我们能体会到伟人的智慧,感受到他们对人类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课外·一起成长
课前 基础认知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作者名片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
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国际共产主义的奠基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主要著作有《共产党宣言》(和恩格斯合著)、《资本论》等。他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把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结合在一起,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指导思想。
马克思被邀请作为流亡伦敦的外国革命人士的正式代表,出席1856年4月14日为纪念宪章派报纸《人民报》创刊四周年而举行的宴会。他利用请他讲话的机会,作了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的演说。马克思参加《人民报》的创刊纪念会这件事明显地说明了科学共产主义奠基人同英国宪章派保持着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极力想在思想上影响英国无产阶级并且帮助宪章运动的领袖,以使英国工人运动在新的、社会主义基础上复兴起来。
背景链接
演 讲 词
演讲词,是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它常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和倡议。演讲词有三种类型:
1.叙事型:以记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议论、说明和抒情,通过对人物、事件等的描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文学常识
2.说理型: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具有正确而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3.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在演讲中抒发演讲者的爱恨悲喜等强烈感情,以“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的心灵,与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1.精记字音
知识梳理
2.词语积累
(1)征兆: 征候,先兆。
(2)模模糊糊: 不分明,不清楚。
(3)显而易见: (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
(4)惊慌失措: 因害怕慌张而举动失常,不知怎么办才好。
3.词义辨析
(1)卑劣·卑鄙
辨析:“卑劣”,卑鄙恶劣。侧重表示行为卑贱、低劣,语气比“卑鄙”重。“卑鄙”,(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侧重表示心地肮脏、丑恶,多指言行、品德的恶劣。
例句:①搞阴谋诡计的人,经常采用偷天换日的 卑劣 伎俩来混淆黑白,蒙蔽群众。
②她不喜欢她的叔叔,他既 卑鄙 又猥琐,而他父亲既正直又坦荡。
(2)微不足道·微乎其微
辨析:“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多来自主观视角,所修饰的对象有时并非真的很微小,其大小更多地取决于描述人本身的看法。“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多从客观的角度出发,一般搭配的是机会、可能性,意为小到几乎没有了。
例句:①“灯光”一词,听起来是那么 微不足道 ,但是,这看似小小的灯光,却带给了人无限的勇气与希望。
②这一地区已经成为典型的二手房市场,这样的一则限购松绑令,对市场的影响 微乎其微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国际工人运动领袖——恩格斯
作者名片
恩格斯(1820—1895),德国哲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领袖。他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还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19世纪60年代积极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发表马克思的遗著的工作。主要作品有《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
1883年1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他几乎不能吞咽。2月间,他的肺部发生脓肿。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气管炎逐渐痊愈,吞咽食物也比较容易了。3月14日下午两点多钟,恩格斯到了马克思那里,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走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对恩格斯说,马克思处在半睡眠状态。于是两人一起上楼去,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
背景链接
经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地与世长辞了,在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这时距海伦离开房间不到两分钟。
悼 词
悼词又被称为“哀辞”“吊文”“祭文”,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悼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指在追悼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于哀悼的文体。悼词一般首先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原因、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等,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
文学常识
与一生中的成就和贡献,并且简要地对其进行评价,最后对死者表达哀悼之情,勉励生者化悲痛为力量,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简而言之,悼词就是对死者生平的评述和对死者深切的悼念,即“论其人”和“述其哀”。
1.精记字音
知识梳理
2.词语积累
(1)浅尝辄止: 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
(2)卓有成效: 成绩、效果显著。
(3)坚韧不拔: 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
(4)永垂不朽: (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3.词义辨析
(1)摸索·探索
辨析:“摸索”,试探着(行进);寻找(方向、方法、经验等)。意在强调寻求过程的无助性。“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意在强调寻求过程的深刻性。
例句:①我们怎么走、往哪个方向走其实都没有定好,都还是边走边想,边想边做,不断去 摸索 。
②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的1 731克月壤,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对月球的研究 探索 。
(2)豁然开朗·恍然大悟
辨析:“豁然开朗”,一下子出现开阔明亮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可用于心胸、环境、情况等。“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只表示思想上明白。
例句:①校门口拥堵问题,虽是“老大难”,但只要我们从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上求解,从提升文明程度上助攻,就能够找到令人 豁然开朗 的新答案。
②阅兵仪式开始后,为何有一台阅兵车是空着的 他上前告知父亲那是给先烈们准备的,老人这才 恍然大悟 。
课堂 重难突破
初读课文 明大意
文脉预览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马克思巧妙地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以“提出社会矛盾—分析社会矛盾—提出解决方法”为基本思路,条理清晰、环环相扣地阐明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方法,宣告了无产阶级必然要承担的历史使命。
主旨探微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悼词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伟大一生作了精要的总结,从科学研究成就和革命斗争贡献两个方面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颂了马克思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悲痛哀悼之情。
任务一
有的放矢精选材——分析文本内容,把握演讲词的针对性
1.作为一篇演说,《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着重阐述了哪些观点
精读课文 细揣摩
参考答案:在这篇演说中,马克思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唯物史观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蕴含着巨大的革命力量,而在资本主义时代,这种发展和进步却使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陷入贫穷困苦的境地,使整个社会显露出衰颓的征兆;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对抗是不可避免、毋庸争辩的事实,它必然引起无产阶级革命,这种革命意味着无产阶级在全世界的解放;无产阶级是新生产力的代表,肩负着彻底改造旧世界的历史使命。
2.《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的开头是如何抓住听众的心的
参考答案:演讲中,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但他却首先从1848年革命谈起。他称这场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当时,1848年革命的壮烈场面、浩大声势还深深印在听众的心中。因此,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看,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这种评价就与听众的接受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
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文章开头为什么要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参考答案:①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②交代具体时间,就强调了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③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对马克思逝世的遗憾和惋惜。
参考答案:理论方面:①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规律)。③在其他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实践方面:①出版办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②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工作。③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4.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贡献主要有哪些
5.《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十分规范的悼词。悼词结构一般分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其写法如下表。请根据表格提示,简要写出本文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开头 述其哀
主体 歌其功
结尾 颂其德
参考答案:
开头 述其哀 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情形
主体 歌其功 追述作为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的伟大功绩
结尾 颂其德 表达对马克思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马克思的语言风趣幽默,但是非常具有锋芒和战斗力,试结合文本分析马克思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进行演讲的。
任务二
出口成章显文采——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文章的表达特色
参考答案:①比喻、对比。马克思把1848年革命比喻为“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把无产阶级运动喻为“一片汪洋大海”,一旦“大海”汹涌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第8段的讲述形成了两组对比:无产阶级与其敌人对待马克思的截然不同的态度,敌人对马克思的嫉恨、诬蔑与马克思的“毫无在意”。这样的对比既展现了马克思顽强的革命意志、宽广的领袖气度与胸怀,又表现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与爱戴。
这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把“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和“无底深渊”“汪洋大海”进行对比,写出了1848年革命的重要意义。
②语言灵活,妙用典故。“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语言精彩幽默。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菲默法庭”的判决等典故,使整个演讲始终处在一种鲜活的语境和生动的文化氛围中。
2.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段中,“停止思想”和“安静地睡着了”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运用讳饰的手法,前者突出了马克思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后者表达了作者的无限遗憾、不舍和悲痛之情。
参考答案:“历来”“繁芜丛杂”“掩盖”“简单”四个词语,用词贴切、准确,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形象。
作用:①“繁芜丛杂”的本义是杂草杂树生长茂盛,这里指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
②这个问题“历来”都被“掩盖”,而只有到了马克思手中,才变得“简单”起来。
(3)恩格斯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里为什么要用一个“将”字
参考答案:当时,共产主义运动才刚刚兴起,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还只是少数,就连当时参加马克思葬礼的也只有十来个人。恩格斯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认为马克思的英名就活在他的“事业”之中。马克思的离开在恩格斯看来,就是人类失去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但无产阶级革命并不会因此而停止,而且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将”字表明了恩格斯对马克思为之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充满信心。
(4)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有关内容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这篇悼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第1段,详细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接着具体描写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第2段用议论的方式阐述了马克思的逝世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第1段的叙述和描写是为下面的议论服务的,第2段的议论是在第1段叙述、描写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
叙述、描写、议论的综合运用,使悼词一开始就表达出作者无比悲痛的心情,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全文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方式;对马克思的各种贡献、发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方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彩的词句,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极富感染力。
随堂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A
解析:B项,“狯”应读“kuài”。C项,“颓”应读“tuí”。D项,“缝”应读“fèng”。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裂口 拂去 汪洋大海 吵吵嚷嚷
B.动荡 喧布 无底深渊 不可估量
C.压役 蒸汽 四面八方 载诸史册
D.衰颓 竟相 神奇力量 永垂不朽
答案:A
解析:B项,喧布—宣布。C项,压役—压抑。D项,竟相—竞相。
3.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 的征兆。
②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 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
③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 的事实。
A.衰颓 不可思议 毋庸争辩
B.衰败 不可捉摸 毋庸讳言
C.衰颓 不可捉摸 毋庸讳言
D.衰败 不可思议 毋庸争辩
答案:A
解析:衰颓:(身体、精神等)衰弱颓废。衰败:衰落。依据前一分句的“力量”可知,①句用“衰颓”恰当。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原来是佛教用语,含有神秘奥妙的意思)。不可捉摸:不能预料或猜测。依据“奇怪的”可知,②句用“不可思议”恰当。毋庸争辩:不用争论、辩论。毋庸讳言:无须不敢或不愿说。依据“显而易见”可知,③句用“毋庸争辩”恰当。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买票进入海格特墓园,沿主干道往东走几分钟,马克思墓地就赫然呈现于眼前。——————,——————,——————。——————,——————。——————,分别是马克思夫人燕妮、马克思本人、马克思外孙哈里·朗吉特、马克思家的用人海伦·德穆特和马克思的女儿艾琳娜·马克思。
②白色大理石墓碑镶嵌于基座正面中央位置
③青铜铸造的马克思头像放置于墓碑之上
④墓碑中间部分雕刻着合葬于此的五个人的姓名和生卒年
⑤这个墓地有着比普通人高一大截的花岗岩基座
⑥他们按逝世的先后顺序由上到下排列
A.③①④②⑤⑥ B.⑤①⑥③②④
C.⑤①③②④⑥ D.③①⑤⑥②④
①其上镶嵌着白色大理石墓碑
答案:C
解析:通读语段发现,⑥句与横线后的句子衔接最紧密,排除B、D两项;再看其他几句之间的逻辑关系,①句中的“其”指的就是基座,承接⑤句而来,可以排除A项,所以选择C项。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寻常的语言、平易的风格和艺术的组合,这篇演讲具有了不同寻常的表现力。一百多年来,人们一直把这一演讲作为了解马克思的经典文献,看来是极有道理的。
B.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
C.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不仅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而且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D.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对马克思为人类所作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答案:B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这篇演讲”前加“使”。C项,语序不当,将“不仅”“而且”后的内容互换。D项,缺少主语,句首应加上“恩格斯”。
课外·一起成长
[写作技法]
论述逻辑严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悼词准确而全面地总结了马克思一生丰硕的思想成就和伟大的革命贡献。悼词的主体部分评价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叙述了其生前的主要活动。第2段是一个总论,概括地描述了马克思的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两个“对于”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在两方面——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巨大贡献,是后文叙述的总纲。逻辑严密
因文学法
还表现在文章各个部分、各个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上。从全文来说,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如第2、6段);就段与段之间来说,一般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过渡性语句(如第2段的“这个人的逝世”,第 4段的“不仅如此”,第5段的“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第6段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第7段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第8段的“正因为这样”)。这样,不仅使得段落过渡自然、文章结构严谨,而且使得论述内容重点突出,层次井然。
[写作训练]
根据上面所讲的内容,以“疑”为话题,写一段论述逻辑严密的文字。
答案示例: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往往是从疑开始的。“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跳起来 ”这个“疑”,使瓦特发现了蒸汽的力量。这一自然现象,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唯有具有探究精神的人才能对此产生疑问,并努力探索,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发明。
素材积累
崇高的理想、抱负
◆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一生,他毕生的使命是参与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在这个崇高目标的指引下,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创办杂志和报纸宣传革命,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崇敬的领袖。因为有崇高的追求,马克思建立了伟大的功绩;因为有崇高的追求,马克思赢得了工人阶级的普遍爱戴。一个人要想做出不凡的功绩,就要有崇高的追求。
◆横渠四句,指北宋大家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由于其言简意宏,一直被人们传诵不衰。大意为,为社会构建精神价值观,赋予民众生命的意义,继承发扬先贤即将消失的学问,为万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横渠四句”解决的,其实就是中国人“内心信仰”的问题。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适用话题:“追求崇高”“使命”“理想”“伟大的追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