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5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5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30 18:2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介绍的物候知识。
2.探究课文的写作技巧,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品析课文语言。
2.了解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春去秋来,斗转星移,大自然是否也有它自己的语言呢?就让我们通过竺可桢的这篇事理说明文来了解大自然丰富多彩的语言,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吧!
二、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著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
字音字形
活跃(yuè) 孕育(yùn) 簌簌(sù) 候鸟(hòu) 农谚(yàn)
榆叶梅(yú) 海棠(tánɡ) 刺槐(huái) 延迟(yán) 悬殊(shū)
短促(cù) 连翘(qiáo) 丘陵(línɡ) 侵害(qīn) 土壤(rǎnɡ)
冰雪融化(rónɡ) 草木萌发(ménɡ) 翩然归来(piān) 销声匿迹(nì)
衰草连天(shuāi) 风雪载途(zài) 草长莺飞(yīnɡ)
词语释义
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比喻事物发生。
次第: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抽青:(草、木)发芽变绿。
三、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注意易读错的字音。
1.理清段落思路,划分课文层次。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3段):通过自然现象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第4—5段):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物候学研究的多方面意义。
2.简要概括文章介绍的内容。
【交流点拨】本文主要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物候对农业的影响因素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结合文章内容,概述物候和物候学。
【交流点拨】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并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四、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理清了课文的结构脉络,明白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并了解了物候和物候学研究的概念及意义,这节课我们将重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并探究本文是如何来说明事理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文本探究
深层领悟
1.本篇说明文有何写作特色?
【交流点拨】(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文章可划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的内容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材料之间按照逻辑顺序排列;先引出说明对象,到用事例说明其产生的影响,又接着谈决定说明对象(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总结物候学的重要意义,和前面“大自然的语言”相照应,条理分明,表述清晰,使人印象深刻。(2)描写形象,渲染有力。文中运用修辞手法来描写大自然之景,例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把大自然写活了,将大自然赋予人的思想感情,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3)语言准确,逻辑严谨。本文的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如“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一句中用“左右”一词来概指数量,语言准确、措辞严谨。文章通过“引出概念——作出解释——从影响、因素方面追究因果关系——阐述意义”这一逻辑顺序体现了文章逻辑的严谨。
2.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说明文通常的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本文主要采用了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一般到本质、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认识事物(事理)过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文章所划分的四个部分的内容都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物候、物候学);第二部分对说明对象做具体阐释;第三部分又追究其因果关系,进一步深入说明;第四部分阐述意义、探究本质。全文逻辑严谨,条理清晰,通俗易懂。
3.文中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分析其作用。
【交流点拨】举例子、作比较、引用等。(1)“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出实例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济南和烟台两地的苹果开花时节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3)“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运用了引用说明,引用英国南部物候记录,使说明更准确,更具说服力。
4.课文第三部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能调换。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的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小。而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是从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排列,这样排列更加合理。对这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得这一部分条理井然,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篇事理说明文,我们知道了说明文的特点(说明为主,客观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和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说明文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逻辑也必须严谨。
三、板书设计
(第1—3段)概述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第4—5段)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影响
(第6—10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11—12段)研究物候学的多方面意义
1.纬度的差异
2.经度的差异
3.高下的差异
4.古今的差异
大自然的语言
1.预报农时
2.安排农作物区划
3.引种植物
4.避免或减轻虫害
5.便于山区农业发展
描述说明对象(物候、物候学)
?
做出具体阐释(科学解释)
?
推究因果关系(影响、因素)
?
阐述研究意义(研究生产、农业发展等)
现象
本质
逻辑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