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资治通鉴·隋纪》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资治通鉴·隋纪》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30 14:30:22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资治通鉴·隋纪》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义宁元年六月,己卯。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知也。若迎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即命以此意为复书。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渊曰:“诸君宜更思其次。”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突厥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匹诣李渊为互市,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丁酉,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义士请以私钱市其馀,渊曰:“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当为汝贳之,不足为汝费。”乙巳灵寿贼帅郗士陵帅众数千降于渊渊以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置镇东府补僚属以招抚山东郡县己巳,康鞘利北还。渊命刘文静使于突厥以请兵,私谓文静曰:“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刘文静至突厥,见始毕可汗,请兵,且与之约曰:“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始毕大喜,丙寅,遣其大臣级失特勒先至渊军,告以兵已上道。
(《资治通鉴·隋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乙巳/灵寿贼帅郗士陵帅众数千/降于渊/渊以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置镇东府/补僚属/以招抚山东郡县。
B.乙巳/灵寿贼帅郗士陵帅众数千降于渊/渊以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置镇东府/补僚属/以招抚山东郡县。
C.乙巳/灵寿贼帅郗士陵帅众数千/降于渊/渊以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置镇东府/补僚属以招/抚山东郡县。
D.乙巳/灵寿贼帅郗士陵帅众数千降于渊/渊以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置镇东府/补僚属以招/抚山东郡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汗,古代北方部分游牧民族如突厥、回鹘等民族的最高统治者皆称可汗,有别予匈奴的领袖“单于”称号。
B.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历史上最后一位太上皇是清朝乾隆皇帝。
C.互市,既可以指民族或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也可以指权势之家互相援引,在本文中指的是前者。
D.中国,与“中土”“中原”涵义相近,古代华夏族群活动于黄河、长江中下游一带,以为是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文静劝说李渊与突厥联合,李渊亲笔写信给突厥首领,突厥首领表示若李渊自立为天子的话,会全力支持。
B.裴寂等人请求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另立他人为皇帝,同时改换为红、白相杂的旗,是不想得罪隋室和突厥。
C.突厥带着千匹马来,并且许诺派兵帮助李渊入关,但李渊只留了一半良马,表明自己贫穷,并且不着急用马。
D.李渊认为如果突厥进入中原,会危害百姓,但是又急需突厥兵的支持,所以最终约定好后才请突厥出兵相助。
4.把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
②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
【答案】1.B
2.D
3.D
4.①如今义兵虽然召集来了,但是军马还特别缺乏,胡兵并不是所需要的,但胡人的马匹不可失去,如果再拖延而不回信,恐怕对方反悔。
②胡人有很多马匹,但是贪利,他们将会不断地来,恐怕你们就买不起了。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隋恭帝义宁元年六月,己卯。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人相结交,请突厥人资助兵马以壮大兵势,李渊听从了这个意见。他亲笔写信,言辞卑屈,送给始毕可汗的礼物十分丰厚,信中说:“我想大举义兵,远迎隋主,重新与突厥和亲,就好像开皇年间那样。您要是能和我一起南下,希望不要侵扰强暴百姓。假若您只想和亲,您就坐受财物吧。这些方案请您自己选择。”始毕可汗得到李渊的信,对他的大臣说:“隋朝皇帝的为人我是了解的,若是把他迎接回来,必定会加害唐公而且向我进攻,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唐公自称天子,我应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去帮助他。”始毕立即命令将这个意思写成回信。使者七天后返回,见信,李渊的将领僚佐们都很高兴,请李渊听从突厥人的话,李渊认为不可。裴寂、刘文静都说:“如今义兵虽然召集来了,但是军马还极为缺乏,胡兵并不是所需的,但胡人的马匹不可失去,如果再拖延而不回信,恐怕对方反悔。”李渊说:“大家最好再想想别的办法。”裴寂等人就请李渊尊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以安定隋王室;传布檄文到各郡县;改换旗帜,用红、白掺杂的颜色,以此向突厥示意不完全与隋室相同。李渊说:“这可以说是‘掩耳盗钟’,但这是形势所迫,不得不如此啊。”于是就同意这样做,派使者将这个决定通知突厥。突厥派他们的柱国康鞘利等人押送一千匹马到李渊处进行交易,并答应发兵送李渊入关,人数的多少随李渊定。丁酉(十八日),李渊会见了康鞘利等人,接受了可汗的书信,礼仪容止都极为恭敬,赠送给康鞘利等人的礼物也很丰厚。李渊挑选马匹中的良马,只买了其中的一半。义士们请求用自己的私钱买下其余的马匹。李渊说:“胡人有很多马匹,但是贪利,他们会不断地来,恐怕你们就买不起了。我所以少买的原因就是向他们表示贫穷,而且也不是那么急用。我应当替你们付钱,不至于让你们破费。”乙巳,灵寿县的贼帅郗士陵统帅部众几千人归降李渊。李渊封郗士陵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设置镇东府,补充镇东府的僚属,以此招抚潼关以东各郡县。己巳,康鞘利返回北方。李渊命令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发兵,他私下对刘文静说:“胡骑进入中国,是黎民百姓的大害。我要突厥人发兵的原因,是怕刘武周勾结突厥一起成为边境上的祸患。另外,胡马是放牧饲养的,不用耗费草料,我只是要借突厥人的兵马以壮声势,几百人也就够了,没有别的用途。”刘文静到突厥,拜见了始毕可汗,请求派兵,并且与始毕约定:“要是进入长安,百姓、土地归唐公,金玉绫罗归突厥。”始毕可汗大喜。丙寅,始毕派大臣级失特勒先往李渊的军营,通知他突厥军已经上路。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乙巳,灵寿县的贼帅郗士陵统帅部众几千人归降李渊。李渊封郗士陵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设置镇东府,补充镇东府的僚属,以此招抚潼关以东各郡县。
“镇东将军”为官职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补僚属”为动宾结构,“僚属”作“补”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D。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D.“古代华夏族群活动于黄河、长江中下游一带”说法错误,应该是活动于黄河中下游一带。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但是又急需突厥兵的支持”说法错误,原文“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只是要借突厥人的兵马以壮声势,几百人也就够了,没有别的用途。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集”,召集;“乏”,缺乏;“须”,需要;“稽”,停留,拖延。
(2)“饶”,很多;“已”,停止;“市”,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三月,乐成。夏,四月,乙丑,诏行新乐,且曰:“民间音乐,流僻日久,弃其旧体,竞造繁声,宜加禁约,务存其本。”万宝常听太常所奏乐,泫然泣曰:“乐声淫厉而哀,天下不久将尽!”时四海全盛,闻者皆谓不然;大业之末,其言卒验。
先是,台、省、府、寺及诸州皆置公廨钱,收息取给。工部尚书苏孝慈以为“官司出举兴生,烦扰百姓,败损风俗,请皆禁止,给地以营农。”上从之。六月,丁卯,始诏“公卿以下皆给职田,毋得治生,与民争利。”
关中大旱,民饥,上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殆将一期。八月,辛未,上帅民就食于洛阳,敕斥候不得辄有驱逼。男女参厕于仗卫之间,遇扶老携幼者,辄引马避之,慰勉而去。至艰险之处,见负担者,令左右扶助之。
冬,闰十月,甲寅,诏以齐、梁、陈宗祀废绝,命高仁英、萧琮、陈叔宝以时修祭,所须器物,有司给之。陈叔宝从帝登邙山,侍饮,赋诗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东封书。”并表请封禅。帝优诏答之。它日,复侍宴,及出,帝目之曰:“此败岂不由酒!以作诗之功,何如思安时事!当贺若弼渡京口,彼人密启告急,叔宝饮酒,遂不之省。高颎至日,犹见启在床下,未开封。此诚可笑,盖天亡之也。昔苻氏征伐所得国,皆荣贵其主,苟欲求名,不知违天命;与之官,乃违天也。”
齐州刺史卢贲坐民饥闭民粜,除名。帝后复欲授以一州,贲对诏失旨,又有怨言,帝大怒,遂不用。皇太子为言:“此辈并有佐命功,虽性行轻险,诚不可弃。”帝曰:“我抑屈之,全其命也。微刘昉、郑译、卢贲、柳裘、皇甫绩等,则我不至此。然此等皆反覆子也当周宣帝时以无赖得幸及帝大渐颜之仪等请以赵王辅政此辈行诈顾命于我。我将为政,又欲乱之,故昉谋大逆,译为巫蛊。如贲之例,皆不满志,任之则不逊,置之则怨望,自为难信,非我弃之。众人见此,谓我薄于功臣,斯不然矣。”贲遂废,卒于家。
(选自《资治通鉴·隋纪》)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此等皆反覆子也/当周宣帝时/以无赖得幸及帝/大渐颜之仪等/请以赵王辅政/此辈行诈/顾命于我
B.然此等皆反覆子也/当周宣帝时/以无赖得幸/及帝大渐/颜之仪等请以赵王辅政/此辈行诈/顾命于我
C.然此等皆反覆子也/当周宣帝时/以无赖得幸及帝/大渐颜之仪等/请以赵王/辅政此辈行诈/顾命于我
D.然此等皆反覆子也/当周宣帝时以无赖得幸/及帝大渐/颜之仪等请以赵王/辅政此辈行诈/顾命于我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丑,干支纪日法,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
B.公廨钱,又称公廨木钱,是南北朝隋唐时,官府为取得办公费用和官吏俸禄而投入商业活动或高利贷活动的本钱。
C.工部,我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六部之一,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财政等政令,长官为工部尚书。
D.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久以来,民间音乐丢弃了音乐原来的主体风格,竞相造作繁杂的声律,隋文帝下令修订新乐并颂行新乐,就是为了保存音乐的本来意义。
B.工部尚书苏孝慈认为应下令禁止官府设立公廨钱,因为这是与民争利,烦扰百姓,败坏风俗之举,隋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C.隋朝关中地区大旱,百姓饥荒,隋文帝带领侍臣去视察老百姓的食物,看到百姓吃的是豆屑杂糠,不禁流下眼泪。
D.由于北齐、梁、陈三国帝室的宗庙祭祀废绝,隋文帝下诏让高仁英、萧琮、陈叔宝三人按时负责祭祀,祭祀时所需要的器物由朝廷供给。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殆将一期。
②帝目之曰:“此败岂不由酒!以作诗之功,何如思安时事!
9.齐州刺史卢贲本有辅助隋文帝成为大隋天子之功劳,为何隋文帝最终废黜了他?请结合文本加以概述。
【答案】5.B
6.C
7.C
8.①文帝流着眼泪将(这些东西)展示给百官大臣们看,并深深地自责,从此不再饮酒吃肉,(坚持了)将近一年。
②文帝目送他说:“他的败亡难道不是因为酒吗!与其在作诗上下功夫,不如用来考虑安定时事政局!”
9.①卢贲是反复无常的小人。北周宣帝时伪造遗诏,让隋文帝辅政。等到隋文帝将要当政,他又想作乱谋反。②卢贲不能取信于人,任用他则骄横不法,弃置他则怨天尤人。③隋文帝曾念旧恩想启用他,但卢贲在回复诏书时不仅不合文帝的意,并且颇有怨言。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文言文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一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第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第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第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第五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参考译文】
春季,三月,隋朝新乐修订完成。夏季,四月乙丑日,隋文帝下诏令颂行新乐,并且说:“民间音乐流入邪僻不正已经很久,丢弃了音乐原来的主体风格,竞相造作繁杂的声律,应该加以禁止,务必保存音乐本来意义。”著名乐师万宝常听了太常寺乐师所演的音乐后,伤心落泪地说:“乐声淫厉而又哀惋,天下不久将会灭亡!”当时隋朝正处在全盛时期,听到的人都认为他的预言不会兑现:到了大业末年,万宝常的预言终于得到证实。
以前,隋朝在中央台、省、府、寺各机构和地方各州县都设立了公廨钱,每年放贷出去,收取利息以供需用。工部尚书苏孝慈认为:“官府放贷,收息盈利,烦扰百姓,败坏风俗,请求陛下明令禁止,而由国家拨给他们田地以经营农业。”隋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六月丁卯(初四),下诏书说:“公卿大臣以下各级官吏都分配给职分田,不得再经商放贷,与民争利。”
隋朝关中地区大旱,百姓饥荒,隋文帝派遣左右侍臣察看老百姓的食物,左右侍臣拿回了百姓所吃的豆屑杂糠呈献给文帝。文帝流着眼泪将这些东西展示给百官大臣们看,并深深地自责,从此不再饮酒吃肉,坚持了将近一年。八月辛未日,隋文帝率领关中百姓前往洛阳地区度荒,并下救令警卫的士兵不得驱赶百姓。百姓们男男女女参杂行进在禁卫和仪仗队伍中间,文帝如果遇到扶老携幼的逃难者,总是牵马让路,好言慰勉而去;到了艰险难行的地方,遇到挑担负重的逃难者,就命令左右随从上前扶助。
冬季,闰十月甲寅日,隋文帝下诏,由于北齐、梁、陈三国帝室的宗庙祭祀废绝,命令原北齐高平王高仁英、原后梁国君萧琮、原陈后主陈叔宝三人分别按时负责祭祀,祭祀时所需要的器物,由朝廷有关部门主管官吏供给。陈叔宝随从文帝登上洛阳城北山,在陪侍文帝饮酒时赋诗说:“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东封书。”并上表请求文帝上泰山祭祀天地,文帝用亲切客气的诏令答复了他。在另一天,陈叔宝又在文帝举行的宴会上作陪,等他离开时,文帝目送他说:“他的败亡难道不是正由于酒吗!与其在作诗上下功夫,不如用来考虑安定时事政局!当初在贺若弼率军渡过长江拿下京口时,就有人向陈朝廷密信告急,可是陈叔宝正在饮酒,根本不看。一直到高到达建康的那天,还发现告急密信犹扔在床下,根本就没有开封。这件事真是可笑,实在是上天要让陈灭亡。以前前秦苻坚南征北伐所吞并的国家,都荣耀尊贵原来的国君,苻坚只是想博取好名声,不知道这样做是违背天命的。给上天已经抛弃的君主官做,就是违背了上天的旨意。”
齐州刺史卢贲因饥荒时关闭义仓不让粜粮给老百姓,被朝廷除名为民。隋文帝后来想再授予他一州刺史,而卢贲在回复文帝诏书时不合文帝的意,再加上又有怨言,文帝十分愤怒,就不再起用他。皇太子杨勇为他上奏说:“像卢贲这些人都有佐命大功,他虽然秉性轻薄,行为险诈,但是也不能弃之不用。”文帝回答说:“我压制他,是为了保全他的性命。如果不是刘昉、郑译、卢贲、柳袭、皇甫绩等人的辅助,我也不会成为大隋天子。但他们都是些反复无常的小人,在北周宣帝时,他们都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了宣帝宠幸。及至宣帝病重,颜之仪等人请求让赵王宇文招辅政,而他们这些人公然作假,伪造遗诏,让我辅政。及至我将要当政,他们又想作乱,所以刘谋反,郑译用巫术诅咒。像卢贲这类人,永远不会有满足欲望的时候,任用他们则骄横不法,弃置他们则怨天尤人,这要怪他们自己不能取信于人,并不是我要抛弃他们。众人见我这样对侍他们,都认为我对待功臣太刻薄,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卢贲遂被废黜,后来在家中去世
5.“当周宣帝时”是时间状语,应在其前后断开;“及’是“等到……时”,“及帝大渐”作句子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辅政”是“赵王”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译文:但他们都是些反复无常的小人,在北周宣帝时,他们都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了宣帝宠幸。及至宣帝病重,颜之仪等人请求让赵王宇文招辅政,而他们这些人公然作假,伪造遗诏,让我辅政。
故答案为:B
6.C.“工部……掌管……财政等政令”错误,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财政政令是户部掌管。
故答案为:C
7.C.“隋文帝带领侍臣去视察老百姓的食物,看到百姓吃的是豆屑杂糠”错误,原文是“上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意思是隋文帝派遣侍臣去看老百姓的食物,侍臣拿回了百姓所吃的豆屑杂糠呈献给文帝。
故答案为:C
8.①“涕”,眼泪;“示”,给……看;“自咎责”,责怪自己;“御酒肉”,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饮酒吃肉;“殆”,差不多,将近;“期”,满一年。译文:文帝流着眼泪将(这些东西)展示给百官大臣们看,并深深地自责,从此不再饮酒吃肉,(坚持了)将近一年。
②“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目送;“由”,因为;“何如”,不如;“思安”,考虑安定。译文:
文帝目送他说:“他的败亡难道不是因为酒吗!与其在作诗上下功夫,不如用来考虑安定时事政局!"
9.根据原文然此等皆反覆子也。当周宣帝时以无赖得幸,及帝大渐,颜之仪等请以赵王辅政,此辈行诈顾命于我。我将为政,又欲乱之,故昉谋大逆,译为巫蛊’可见,卢贲是反复无常的小人。北周宣帝时伪造遗诏让隋文帝辅政。等到隋文帝将要当政,他又想作乱谋反。
根据“如贲之例,皆不满志,任之则不逊,置之则怨望,自为难信,非我弃之”可见,卢贲不能取信于人,任用他则骄横不法,弃置他则怨天尤人。
根据“齐州刺史卢贲坐民饥闭民粜,除名。帝后复欲授以 -州,贲对诏失旨,又有怨言,帝大怒,遂不用”可见,隋文帝曾念旧恩想启用他,但卢贲在回复诏书时不仅不合文帝的意,并且颇有怨言。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资治通鉴·隋纪》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义宁元年六月,己卯。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知也。若迎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即命以此意为复书。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渊曰:“诸君宜更思其次。”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突厥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匹诣李渊为互市,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丁酉,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义士请以私钱市其馀,渊曰:“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当为汝贳之,不足为汝费。”乙巳灵寿贼帅郗士陵帅众数千降于渊渊以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置镇东府补僚属以招抚山东郡县己巳,康鞘利北还。渊命刘文静使于突厥以请兵,私谓文静曰:“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刘文静至突厥,见始毕可汗,请兵,且与之约曰:“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始毕大喜,丙寅,遣其大臣级失特勒先至渊军,告以兵已上道。
(《资治通鉴·隋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乙巳/灵寿贼帅郗士陵帅众数千/降于渊/渊以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置镇东府/补僚属/以招抚山东郡县。
B.乙巳/灵寿贼帅郗士陵帅众数千降于渊/渊以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置镇东府/补僚属/以招抚山东郡县。
C.乙巳/灵寿贼帅郗士陵帅众数千/降于渊/渊以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置镇东府/补僚属以招/抚山东郡县。
D.乙巳/灵寿贼帅郗士陵帅众数千降于渊/渊以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置镇东府/补僚属以招/抚山东郡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汗,古代北方部分游牧民族如突厥、回鹘等民族的最高统治者皆称可汗,有别予匈奴的领袖“单于”称号。
B.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历史上最后一位太上皇是清朝乾隆皇帝。
C.互市,既可以指民族或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也可以指权势之家互相援引,在本文中指的是前者。
D.中国,与“中土”“中原”涵义相近,古代华夏族群活动于黄河、长江中下游一带,以为是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文静劝说李渊与突厥联合,李渊亲笔写信给突厥首领,突厥首领表示若李渊自立为天子的话,会全力支持。
B.裴寂等人请求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另立他人为皇帝,同时改换为红、白相杂的旗,是不想得罪隋室和突厥。
C.突厥带着千匹马来,并且许诺派兵帮助李渊入关,但李渊只留了一半良马,表明自己贫穷,并且不着急用马。
D.李渊认为如果突厥进入中原,会危害百姓,但是又急需突厥兵的支持,所以最终约定好后才请突厥出兵相助。
4.把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
②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三月,乐成。夏,四月,乙丑,诏行新乐,且曰:“民间音乐,流僻日久,弃其旧体,竞造繁声,宜加禁约,务存其本。”万宝常听太常所奏乐,泫然泣曰:“乐声淫厉而哀,天下不久将尽!”时四海全盛,闻者皆谓不然;大业之末,其言卒验。
先是,台、省、府、寺及诸州皆置公廨钱,收息取给。工部尚书苏孝慈以为“官司出举兴生,烦扰百姓,败损风俗,请皆禁止,给地以营农。”上从之。六月,丁卯,始诏“公卿以下皆给职田,毋得治生,与民争利。”
关中大旱,民饥,上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殆将一期。八月,辛未,上帅民就食于洛阳,敕斥候不得辄有驱逼。男女参厕于仗卫之间,遇扶老携幼者,辄引马避之,慰勉而去。至艰险之处,见负担者,令左右扶助之。
冬,闰十月,甲寅,诏以齐、梁、陈宗祀废绝,命高仁英、萧琮、陈叔宝以时修祭,所须器物,有司给之。陈叔宝从帝登邙山,侍饮,赋诗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东封书。”并表请封禅。帝优诏答之。它日,复侍宴,及出,帝目之曰:“此败岂不由酒!以作诗之功,何如思安时事!当贺若弼渡京口,彼人密启告急,叔宝饮酒,遂不之省。高颎至日,犹见启在床下,未开封。此诚可笑,盖天亡之也。昔苻氏征伐所得国,皆荣贵其主,苟欲求名,不知违天命;与之官,乃违天也。”
齐州刺史卢贲坐民饥闭民粜,除名。帝后复欲授以一州,贲对诏失旨,又有怨言,帝大怒,遂不用。皇太子为言:“此辈并有佐命功,虽性行轻险,诚不可弃。”帝曰:“我抑屈之,全其命也。微刘昉、郑译、卢贲、柳裘、皇甫绩等,则我不至此。然此等皆反覆子也当周宣帝时以无赖得幸及帝大渐颜之仪等请以赵王辅政此辈行诈顾命于我。我将为政,又欲乱之,故昉谋大逆,译为巫蛊。如贲之例,皆不满志,任之则不逊,置之则怨望,自为难信,非我弃之。众人见此,谓我薄于功臣,斯不然矣。”贲遂废,卒于家。
(选自《资治通鉴·隋纪》)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此等皆反覆子也/当周宣帝时/以无赖得幸及帝/大渐颜之仪等/请以赵王辅政/此辈行诈/顾命于我
B.然此等皆反覆子也/当周宣帝时/以无赖得幸/及帝大渐/颜之仪等请以赵王辅政/此辈行诈/顾命于我
C.然此等皆反覆子也/当周宣帝时/以无赖得幸及帝/大渐颜之仪等/请以赵王/辅政此辈行诈/顾命于我
D.然此等皆反覆子也/当周宣帝时以无赖得幸/及帝大渐/颜之仪等请以赵王/辅政此辈行诈/顾命于我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丑,干支纪日法,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
B.公廨钱,又称公廨木钱,是南北朝隋唐时,官府为取得办公费用和官吏俸禄而投入商业活动或高利贷活动的本钱。
C.工部,我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六部之一,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财政等政令,长官为工部尚书。
D.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久以来,民间音乐丢弃了音乐原来的主体风格,竞相造作繁杂的声律,隋文帝下令修订新乐并颂行新乐,就是为了保存音乐的本来意义。
B.工部尚书苏孝慈认为应下令禁止官府设立公廨钱,因为这是与民争利,烦扰百姓,败坏风俗之举,隋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C.隋朝关中地区大旱,百姓饥荒,隋文帝带领侍臣去视察老百姓的食物,看到百姓吃的是豆屑杂糠,不禁流下眼泪。
D.由于北齐、梁、陈三国帝室的宗庙祭祀废绝,隋文帝下诏让高仁英、萧琮、陈叔宝三人按时负责祭祀,祭祀时所需要的器物由朝廷供给。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殆将一期。
②帝目之曰:“此败岂不由酒!以作诗之功,何如思安时事!
9.齐州刺史卢贲本有辅助隋文帝成为大隋天子之功劳,为何隋文帝最终废黜了他?请结合文本加以概述。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3.D
4.①如今义兵虽然召集来了,但是军马还特别缺乏,胡兵并不是所需要的,但胡人的马匹不可失去,如果再拖延而不回信,恐怕对方反悔。
②胡人有很多马匹,但是贪利,他们将会不断地来,恐怕你们就买不起了。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隋恭帝义宁元年六月,己卯。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人相结交,请突厥人资助兵马以壮大兵势,李渊听从了这个意见。他亲笔写信,言辞卑屈,送给始毕可汗的礼物十分丰厚,信中说:“我想大举义兵,远迎隋主,重新与突厥和亲,就好像开皇年间那样。您要是能和我一起南下,希望不要侵扰强暴百姓。假若您只想和亲,您就坐受财物吧。这些方案请您自己选择。”始毕可汗得到李渊的信,对他的大臣说:“隋朝皇帝的为人我是了解的,若是把他迎接回来,必定会加害唐公而且向我进攻,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唐公自称天子,我应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去帮助他。”始毕立即命令将这个意思写成回信。使者七天后返回,见信,李渊的将领僚佐们都很高兴,请李渊听从突厥人的话,李渊认为不可。裴寂、刘文静都说:“如今义兵虽然召集来了,但是军马还极为缺乏,胡兵并不是所需的,但胡人的马匹不可失去,如果再拖延而不回信,恐怕对方反悔。”李渊说:“大家最好再想想别的办法。”裴寂等人就请李渊尊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以安定隋王室;传布檄文到各郡县;改换旗帜,用红、白掺杂的颜色,以此向突厥示意不完全与隋室相同。李渊说:“这可以说是‘掩耳盗钟’,但这是形势所迫,不得不如此啊。”于是就同意这样做,派使者将这个决定通知突厥。突厥派他们的柱国康鞘利等人押送一千匹马到李渊处进行交易,并答应发兵送李渊入关,人数的多少随李渊定。丁酉(十八日),李渊会见了康鞘利等人,接受了可汗的书信,礼仪容止都极为恭敬,赠送给康鞘利等人的礼物也很丰厚。李渊挑选马匹中的良马,只买了其中的一半。义士们请求用自己的私钱买下其余的马匹。李渊说:“胡人有很多马匹,但是贪利,他们会不断地来,恐怕你们就买不起了。我所以少买的原因就是向他们表示贫穷,而且也不是那么急用。我应当替你们付钱,不至于让你们破费。”乙巳,灵寿县的贼帅郗士陵统帅部众几千人归降李渊。李渊封郗士陵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设置镇东府,补充镇东府的僚属,以此招抚潼关以东各郡县。己巳,康鞘利返回北方。李渊命令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发兵,他私下对刘文静说:“胡骑进入中国,是黎民百姓的大害。我要突厥人发兵的原因,是怕刘武周勾结突厥一起成为边境上的祸患。另外,胡马是放牧饲养的,不用耗费草料,我只是要借突厥人的兵马以壮声势,几百人也就够了,没有别的用途。”刘文静到突厥,拜见了始毕可汗,请求派兵,并且与始毕约定:“要是进入长安,百姓、土地归唐公,金玉绫罗归突厥。”始毕可汗大喜。丙寅,始毕派大臣级失特勒先往李渊的军营,通知他突厥军已经上路。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乙巳,灵寿县的贼帅郗士陵统帅部众几千人归降李渊。李渊封郗士陵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设置镇东府,补充镇东府的僚属,以此招抚潼关以东各郡县。
“镇东将军”为官职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补僚属”为动宾结构,“僚属”作“补”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D。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D.“古代华夏族群活动于黄河、长江中下游一带”说法错误,应该是活动于黄河中下游一带。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但是又急需突厥兵的支持”说法错误,原文“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只是要借突厥人的兵马以壮声势,几百人也就够了,没有别的用途。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集”,召集;“乏”,缺乏;“须”,需要;“稽”,停留,拖延。
(2)“饶”,很多;“已”,停止;“市”,买。
【答案】5.B
6.C
7.C
8.①文帝流着眼泪将(这些东西)展示给百官大臣们看,并深深地自责,从此不再饮酒吃肉,(坚持了)将近一年。
②文帝目送他说:“他的败亡难道不是因为酒吗!与其在作诗上下功夫,不如用来考虑安定时事政局!”
9.①卢贲是反复无常的小人。北周宣帝时伪造遗诏,让隋文帝辅政。等到隋文帝将要当政,他又想作乱谋反。②卢贲不能取信于人,任用他则骄横不法,弃置他则怨天尤人。③隋文帝曾念旧恩想启用他,但卢贲在回复诏书时不仅不合文帝的意,并且颇有怨言。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文言文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一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第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第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第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第五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参考译文】
春季,三月,隋朝新乐修订完成。夏季,四月乙丑日,隋文帝下诏令颂行新乐,并且说:“民间音乐流入邪僻不正已经很久,丢弃了音乐原来的主体风格,竞相造作繁杂的声律,应该加以禁止,务必保存音乐本来意义。”著名乐师万宝常听了太常寺乐师所演的音乐后,伤心落泪地说:“乐声淫厉而又哀惋,天下不久将会灭亡!”当时隋朝正处在全盛时期,听到的人都认为他的预言不会兑现:到了大业末年,万宝常的预言终于得到证实。
以前,隋朝在中央台、省、府、寺各机构和地方各州县都设立了公廨钱,每年放贷出去,收取利息以供需用。工部尚书苏孝慈认为:“官府放贷,收息盈利,烦扰百姓,败坏风俗,请求陛下明令禁止,而由国家拨给他们田地以经营农业。”隋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六月丁卯(初四),下诏书说:“公卿大臣以下各级官吏都分配给职分田,不得再经商放贷,与民争利。”
隋朝关中地区大旱,百姓饥荒,隋文帝派遣左右侍臣察看老百姓的食物,左右侍臣拿回了百姓所吃的豆屑杂糠呈献给文帝。文帝流着眼泪将这些东西展示给百官大臣们看,并深深地自责,从此不再饮酒吃肉,坚持了将近一年。八月辛未日,隋文帝率领关中百姓前往洛阳地区度荒,并下救令警卫的士兵不得驱赶百姓。百姓们男男女女参杂行进在禁卫和仪仗队伍中间,文帝如果遇到扶老携幼的逃难者,总是牵马让路,好言慰勉而去;到了艰险难行的地方,遇到挑担负重的逃难者,就命令左右随从上前扶助。
冬季,闰十月甲寅日,隋文帝下诏,由于北齐、梁、陈三国帝室的宗庙祭祀废绝,命令原北齐高平王高仁英、原后梁国君萧琮、原陈后主陈叔宝三人分别按时负责祭祀,祭祀时所需要的器物,由朝廷有关部门主管官吏供给。陈叔宝随从文帝登上洛阳城北山,在陪侍文帝饮酒时赋诗说:“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东封书。”并上表请求文帝上泰山祭祀天地,文帝用亲切客气的诏令答复了他。在另一天,陈叔宝又在文帝举行的宴会上作陪,等他离开时,文帝目送他说:“他的败亡难道不是正由于酒吗!与其在作诗上下功夫,不如用来考虑安定时事政局!当初在贺若弼率军渡过长江拿下京口时,就有人向陈朝廷密信告急,可是陈叔宝正在饮酒,根本不看。一直到高到达建康的那天,还发现告急密信犹扔在床下,根本就没有开封。这件事真是可笑,实在是上天要让陈灭亡。以前前秦苻坚南征北伐所吞并的国家,都荣耀尊贵原来的国君,苻坚只是想博取好名声,不知道这样做是违背天命的。给上天已经抛弃的君主官做,就是违背了上天的旨意。”
齐州刺史卢贲因饥荒时关闭义仓不让粜粮给老百姓,被朝廷除名为民。隋文帝后来想再授予他一州刺史,而卢贲在回复文帝诏书时不合文帝的意,再加上又有怨言,文帝十分愤怒,就不再起用他。皇太子杨勇为他上奏说:“像卢贲这些人都有佐命大功,他虽然秉性轻薄,行为险诈,但是也不能弃之不用。”文帝回答说:“我压制他,是为了保全他的性命。如果不是刘昉、郑译、卢贲、柳袭、皇甫绩等人的辅助,我也不会成为大隋天子。但他们都是些反复无常的小人,在北周宣帝时,他们都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了宣帝宠幸。及至宣帝病重,颜之仪等人请求让赵王宇文招辅政,而他们这些人公然作假,伪造遗诏,让我辅政。及至我将要当政,他们又想作乱,所以刘谋反,郑译用巫术诅咒。像卢贲这类人,永远不会有满足欲望的时候,任用他们则骄横不法,弃置他们则怨天尤人,这要怪他们自己不能取信于人,并不是我要抛弃他们。众人见我这样对侍他们,都认为我对待功臣太刻薄,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卢贲遂被废黜,后来在家中去世
5.“当周宣帝时”是时间状语,应在其前后断开;“及’是“等到……时”,“及帝大渐”作句子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辅政”是“赵王”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译文:但他们都是些反复无常的小人,在北周宣帝时,他们都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了宣帝宠幸。及至宣帝病重,颜之仪等人请求让赵王宇文招辅政,而他们这些人公然作假,伪造遗诏,让我辅政。
故答案为:B
6.C.“工部……掌管……财政等政令”错误,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财政政令是户部掌管。
故答案为:C
7.C.“隋文帝带领侍臣去视察老百姓的食物,看到百姓吃的是豆屑杂糠”错误,原文是“上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意思是隋文帝派遣侍臣去看老百姓的食物,侍臣拿回了百姓所吃的豆屑杂糠呈献给文帝。
故答案为:C
8.①“涕”,眼泪;“示”,给……看;“自咎责”,责怪自己;“御酒肉”,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饮酒吃肉;“殆”,差不多,将近;“期”,满一年。译文:文帝流着眼泪将(这些东西)展示给百官大臣们看,并深深地自责,从此不再饮酒吃肉,(坚持了)将近一年。
②“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目送;“由”,因为;“何如”,不如;“思安”,考虑安定。译文:
文帝目送他说:“他的败亡难道不是因为酒吗!与其在作诗上下功夫,不如用来考虑安定时事政局!"
9.根据原文然此等皆反覆子也。当周宣帝时以无赖得幸,及帝大渐,颜之仪等请以赵王辅政,此辈行诈顾命于我。我将为政,又欲乱之,故昉谋大逆,译为巫蛊’可见,卢贲是反复无常的小人。北周宣帝时伪造遗诏让隋文帝辅政。等到隋文帝将要当政,他又想作乱谋反。
根据“如贲之例,皆不满志,任之则不逊,置之则怨望,自为难信,非我弃之”可见,卢贲不能取信于人,任用他则骄横不法,弃置他则怨天尤人。
根据“齐州刺史卢贲坐民饥闭民粜,除名。帝后复欲授以 -州,贲对诏失旨,又有怨言,帝大怒,遂不用”可见,隋文帝曾念旧恩想启用他,但卢贲在回复诏书时不仅不合文帝的意,并且颇有怨言。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