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清史稿·施琅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康熙二十年,郑锦死,子克塽幼,诸将刘国轩、冯锡范用事。内阁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习海上事,上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谕相机进取。琅至军,疏言:“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夏至后二十馀日,彗星见,户部尚书梁清标以为言,暂缓进剿。琅疏言:“臣已简水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足破灭海贼。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诏从之。
二十二年六月,国轩踞澎湖,环二十余里为壁垒。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旋以百船分列东西,遣总兵陈蟒、魏明率兵东指鸡笼峪,西指牛心湾,分贼势。琅自督五十六船分八队,以八十船继后,扬帆直进,取澎湖,国轩遁归台湾。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明季设澎水标于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然其时中国之民潜往生聚,已不下万人。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此地原为红毛所占,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
二十七年,入觐,赏赉优渥。琅辞谢,又言:“臣年力已衰,惧勿胜封疆之重,请辞。”帝不许,命还任,三十五年,卒于官。
(选自《清史稿·施琅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
B.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
C.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
D.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康熙,是清朝皇帝的年号。年号与谥号、庙号相比,起源最晚,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可以不唯一。
B.太子少保,负责教习太子的副职,与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合称“太子三少”或“东宫三少”。
C.户部,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掌管全国的疆土、田地、户籍、赋税、科举、财政等事宜。
D.疏,封建时代朝廷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后引申为分条陈述或分条记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施琅骁勇善战,厥功甚伟。攻台过程中,施琅被流箭射中眼睛也毫不退缩;他平定台湾,终于使之回归,稳定了东南局势。
B.施琅精于谋略,长于用兵。面对台湾守军的严防死守,施琅联络旧部作内应;澎湖之战中,他精心谋划,排兵布阵,大获全胜。
C.施琅坚持己见,力排众议。面对是否缓征台湾的不同意见,施琅据理力争,坚持攻台;面对台湾弃留的争论,他准确分析形势,说服朝廷将其纳入版图。
D.施琅功成不居,淡泊名利。面对自己的功绩和朝廷的优厚奖励,施琅不贪功,以自己年岁已高为由婉拒皇帝的赏赐,得以功成身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
②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
5.平定台湾后,清廷内部产生了一场针对台湾的弃留之争。施琅主张守而不弃的理由有哪些。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康熙元年,迁水师提督。二十年,郑锦死,子克塽幼,诸将刘国轩、冯锡范用事。内阁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习海上事,上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谕相机进取。琅至军,疏言:“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给事中孙蕙疏言宜缓征台湾。七月,彗星见,户部尚书梁清标复以为言,诏暂缓进剿。琅疏言:“臣已简水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足破灭海贼。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诏从之。
二十二年六月,国轩踞澎湖,环二十余里为壁垒。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旋以百船分列东西,遣总兵陈蟒、魏明率兵东指鸡笼峪,西指牛心湾,分贼势。琅自督五十六船分八队,以八十船继后,扬帆直进,取澎湖,国轩遁归台湾。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台湾平,自海道报捷。上旌琅功,曰:“朕特加擢用,尔能不负任使,举六十年难靖之寇,殄灭无余。”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琅疏辞侯封,乞得如内大臣例赐花翎,部议谓非例,上命毋辞,并如其请赐花翎。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明季设澎水标於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然其时中国之民潜往生聚,已不下万人,及崇祯元年,芝龙就抚,借与红毛为互市之所。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此地原为红毛所占,乘随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琅又疏请克塽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与刘国轩、冯锡范等俱诣京师。诏授克塽公衔,国轩、锡范伯衔,俱隶上三旗,馀职官及桓等于近省安插垦荒。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三十五年,卒于官,年七十六,赠太子少傅,赐祭葬,谥襄壮。
(节选自《清史稿·施琅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B.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C.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D.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花翎,清代的一种冠饰,多为皇室贵族和朝廷高官所佩戴,是“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
B.互市,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贸易的通称。隋唐以后,各王朝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C.旗,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统辖。
D.太子少傅,教习太子的副职,与太子少师、太子少保合称“东宫三少”,为“九卿”之一。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施琅精于谋略,长于用兵。面对台湾守军的严防死守,施琅联络旧部作内应;澎湖之战中,他精心谋划,排兵布阵,大获全胜。
B.施琅骁勇善战,厥功甚伟。攻台过程中,施琅被流箭射中眼睛也毫不退缩;他平定台湾,使之回归清廷,稳定了东南局势。
C.施琅坚持己见,力排众议。面对是否缓征台湾的不同意见,施琅坚持攻台;面对台湾弃留的争论,他说服朝廷将其纳入版图。
D.施琅深明大义,尽忠为国。平定台湾之后,他将国家利益置于私仇之上,释放郑克塽,并劝其投诚,为其请封,安抚了人心。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
②琅又疏请克塽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与刘国轩、冯锡范等俱诣京师。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C
3.D
4.①请催促督抚置办粮饷,只要遇到顺风,就可进攻,并且请求征调陆路官兵协助围剿。
②如果摆渡不完,他们逃窜藏匿在山谷中,就是所说的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
5.①战略位置重要;②防止外来侵略;③维护国家统一;④迁民不易。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康熙二十年,郑锦病死,他的儿子克塽尚年幼,将领刘国轩、冯锡范负责军务。内阁太学士李光地呈上能够平定台湾的奏本,据此又推荐了施琅熟悉海上事务。皇上再次任命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加任太子少保,并命令他见机进军攻取台湾。施琅到任军中,上疏说:“敌人的船只长时间地停泊在澎湖,全部力量坚固防守。冬春交际之时,飓风时常发生,我们的船只很难渡过海洋。我现在练习水兵,又派遣间谍与我以前的部下联系,使他们作为内应,等到风便利我们的时候出兵,可以大获全胜。”夏至后二十多天,彗星出现,户部尚书梁清标以此为理由,要求暂时延缓进攻围剿。施琅上疏说:“我已经挑选两万精兵、三百只战船,足够消灭海贼。请催促督抚置办粮饷,只要遇到顺风,就可进攻,并且请求征调陆路官兵协助围剿。”皇帝下诏听从他的建议。
二十二年六月,国轩占踞澎湖,环绕澎湖二十多里设置壁垒。施琅坐着主帅大船突击进入对手水阵中,眼睛被飞箭射中,鲜血从头巾上流下来。很快把百艘船分开列阵东西两侧,派遣总兵陈蟒、魏明率兵向东攻打鸡笼峪,向西攻打牛心湾,分散敌人的攻势。施琅亲自率领五十六个船分为八队,用八十船殿后,扬帆直进,直取澎湖,国轩逃回台湾。克塽大为震惊,派遣使者到军前请求投降,施琅上疏陈明情况,皇上答应了。八月,施琅率兵进入鹿耳门,到了台湾。有人认为施琅一定要替父报仇了,会对郑氏家族下毒手。施琅说:“孤岛台湾刚刚回归,一旦发生杀戮的事情,担心人心不会顺从。我忍受哀伤和苦痛的原因,是以国事为重,不敢顾及私怨啊。” 皇上派遣侍郎苏拜到福建,与督抚和施琅商议妥善地料理台湾平定后遗留的问题。有人提出将在台湾居住的人迁移、将台湾放弃的意见,施琅上疏说:“明朝末年在金门设澎水标,出汛到澎湖就停止,台湾原属于教化之外,本地人和外来人混杂相处,没有进入疆域版图。然而那时中原的百姓秘密前往生活的,已不少于万人。如果丢弃他们的土地、迁走他们,用有限的船只,去摆渡无限的百姓,不经过多年,难以完成。如果摆渡不完,逃窜藏匿在山谷中,就是所说的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此地原来被红毛占领,他们要趁机再次占领,一定会偷偷觊觎内地,蛊惑人心。大概统筹天下的形势,一定希望万全之策,台湾虽然在外岛,却关乎四省要害,断然不可放弃。”
二十七年,施琅入朝见皇帝,皇帝给予他的赏赐很丰厚。施琅谢绝皇帝,又说:“自己的年龄和体力已经衰老,担心不能胜任巡抚的重任,请求辞去官职。”皇帝没有准许,下命让他继续留任。三十五年,死在任上。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我舟”与“骤难过洋”构成主谓关系不能断开,排除BD;
“水师”是“练习”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句意:冬春交际之时,飓风时常发生,我们的船只很难渡过海洋。我现在练习水兵,又派遣间谍与我以前的部下联系,使他们作为内应,等到风便利我们的时候出兵,可以大获全胜。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 “户部……掌管……科举”错,“科举”不是由户部掌管,而是由礼部掌管。
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D. “功成身退”错,原文是“帝不许,命还任”,皇帝没有准许施琅辞官,下命让他继续留任。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趣”,通“促”催促;“治”,置办、筹备;“但”,只要。
(2)“倘”,如果;“藉”,借;“赍”,送给。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结合“明季设澎水标于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可知,台湾战略位置重要;
结合“此地原为红毛所占,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可知,守住台湾能防止外来侵略;
结合“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可知,因为船只少,很难短时间内把百姓迁走,迁民不易;
结合“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可知,守住台湾有利于国家统一。
【答案】6.C
7.B
8.D
9.①请求催促地方筹备粮食军饷,只要遇到便利天气就可进军。
②施琅又陈述了请求皇上允许郑克塽交回台湾本土,回归投诚朝廷,并让他带领家眷和部下与刘国轩、冯锡范等一起到京城。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康熙元年,施琅被提升为水师提督。康熙二十年,郑锦病死,他的儿子郑克塽尚年幼,将领刘国轩、冯锡范负责军务。内阁学士李光地呈上能够平定台湾的奏本,据此又推荐施琅熟悉海上事务,皇上再次任命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加任太子少保,并命令他见机进军攻取台湾。施琅到任军中,上疏说:“敌人的船只长时间地停泊在澎湖,全部力量坚固防守。冬春交际之时,飓风时常发生,我们的船只很难渡过海洋。我现在练习水兵,又派遣间谍与我以前的部下联系,使他们作为内应,等到风便利我们的时候出兵,可以大获全胜。”给事中孙蕙上书进言应该延缓征讨台湾。七月,彗星出现,户部尚书梁清标又以此为理由,要求暂时延缓进攻围剿。施琅上疏说:“我已经挑选两万精兵、三百只战船,足够消灭海贼。请催促督抚置办粮饷,只要遇到顺风,就可进攻,并且请求征调陆路官兵协助围剿。”皇帝下诏听从他的建议。
二十二年六月,郑国轩占踞澎湖,环绕澎湖二十多里设置壁垒。施琅坐着主帅大船冲进对手水阵中,眼睛被飞箭射中,鲜血从头巾上流下来。很快把百艘船分开列阵东西两侧,派遣总兵陈蟒、魏明率兵向东攻打鸡笼峪,向西攻打牛心湾,分散敌人的攻势。施琅亲自率领五十六个船分为八队,用八十船殿后,扬帆直进,直取澎湖,刘国轩逃回台湾。郑克塽大为震惊,派遣使者到军前请求投降,施琅上疏陈明情况,皇上答应了。八月施琅率兵进入鹿耳门,到了台湾。有人认为施琅一定要替父报仇了,会对郑氏家族下毒手。施琅说:“孤岛台湾刚刚回归,一旦发生杀戮的事情,担心人心不会顺从。我忍受哀伤和苦痛的原因,是以国事为重,不敢顾及私怨啊。”台湾平定,自海道报告朝廷大捷的消息。皇上表彰施琅的功劳,说:“我特别对你提拔重用,你能不辜负使命,作乱了六十年难以平定之贼寇,消灭殆尽。”又授予他靖海将军,封靖海侯。施琅上疏辞掉靖海侯的封赏,请求向内大臣一样照例赐给花翎,部议认为不符合常例,皇上下命令不能推辞封赏,一并按照他的请求赐予花翎。
皇上派遣侍郎苏拜到福建,与督抚和施琅商议妥善地料理台湾平定后遗留的问题。有人提出将在台湾居住的人迁移、将台湾放弃的意见,施琅上疏说:“明朝末年在金门设澎水标,出汛到澎湖就停止,台湾原属于教化之外,本地人和外来人混杂相处,没有进入疆域版图。然而那时中原的百姓秘密前往生活的,已不少于万人,等到崇祯元年,芝龙接受安抚,借给与红毛作为互市之场所。如果丢弃他们的土地、迁走他们,用有限的船只,去摆渡无限的百姓,不经过多年,难以完成。如果摆渡不完,逃窜藏匿在山谷中,就是所说的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此地原来被红毛占领,他们要趁机再次占领,一定会偷偷觊觎内地,蛊惑人心。大概通筹天下的形势,一定希望万全之策,台湾虽然在外岛,却关乎四省要害,断然不可放弃。”施琅又陈述了请求皇上允许郑克塽交回台湾本土,回归朝廷,并让他带领家眷和部下与刘国轩、冯锡范及明裔朱桓等一起到京城,皇上下诏授予郑克塽公的封号,刘国轩、锡范伯的封号衔,一起隶属于上三旗,其余职官以及朱桓等在附近的省份安排垦荒。不久苏拜等上疏也采用施琅的提议,一并设置三个县、一个府、一个巡道,皇上下令允许施行。三十五年,施琅在官任上去世,时年七十六岁,死后赠予太子少傅,赐给他祭奠的仪式,谥号襄壮。
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克塽大为震惊,派遣使者到军前请求投降,施琅上疏陈明情况,皇上答应了。八月施琅率兵进入鹿耳门,到了台湾。
“琅”作主语,“疏陈”作谓语,主谓关系不能断开,排除BD;
“上”指皇上,作“许之”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B.“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贸易的通称”错。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贸易的通称。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释放郑克塽,并劝其投诚,为其请封”错误。原文“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说的是施琅不报私仇,没有说释放郑克塽;另外,“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是对施琅的封赏,不是他为郑克塽请封。
故答案为: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趣”,通“促”,催促;“治”,置办、筹备;“但”,只要;“进行”,进军;
(2)“疏”,陈述;“纳土”,交回台湾本土;“归诚”,回归投诚朝廷;“俱”,一起;“诣”,到。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清史稿·施琅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康熙二十年,郑锦死,子克塽幼,诸将刘国轩、冯锡范用事。内阁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习海上事,上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谕相机进取。琅至军,疏言:“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夏至后二十馀日,彗星见,户部尚书梁清标以为言,暂缓进剿。琅疏言:“臣已简水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足破灭海贼。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诏从之。
二十二年六月,国轩踞澎湖,环二十余里为壁垒。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旋以百船分列东西,遣总兵陈蟒、魏明率兵东指鸡笼峪,西指牛心湾,分贼势。琅自督五十六船分八队,以八十船继后,扬帆直进,取澎湖,国轩遁归台湾。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明季设澎水标于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然其时中国之民潜往生聚,已不下万人。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此地原为红毛所占,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
二十七年,入觐,赏赉优渥。琅辞谢,又言:“臣年力已衰,惧勿胜封疆之重,请辞。”帝不许,命还任,三十五年,卒于官。
(选自《清史稿·施琅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
B.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
C.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
D.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康熙,是清朝皇帝的年号。年号与谥号、庙号相比,起源最晚,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可以不唯一。
B.太子少保,负责教习太子的副职,与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合称“太子三少”或“东宫三少”。
C.户部,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掌管全国的疆土、田地、户籍、赋税、科举、财政等事宜。
D.疏,封建时代朝廷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后引申为分条陈述或分条记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施琅骁勇善战,厥功甚伟。攻台过程中,施琅被流箭射中眼睛也毫不退缩;他平定台湾,终于使之回归,稳定了东南局势。
B.施琅精于谋略,长于用兵。面对台湾守军的严防死守,施琅联络旧部作内应;澎湖之战中,他精心谋划,排兵布阵,大获全胜。
C.施琅坚持己见,力排众议。面对是否缓征台湾的不同意见,施琅据理力争,坚持攻台;面对台湾弃留的争论,他准确分析形势,说服朝廷将其纳入版图。
D.施琅功成不居,淡泊名利。面对自己的功绩和朝廷的优厚奖励,施琅不贪功,以自己年岁已高为由婉拒皇帝的赏赐,得以功成身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
②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
5.平定台湾后,清廷内部产生了一场针对台湾的弃留之争。施琅主张守而不弃的理由有哪些。
【答案】1.C
2.C
3.D
4.①请催促督抚置办粮饷,只要遇到顺风,就可进攻,并且请求征调陆路官兵协助围剿。
②如果摆渡不完,他们逃窜藏匿在山谷中,就是所说的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
5.①战略位置重要;②防止外来侵略;③维护国家统一;④迁民不易。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康熙二十年,郑锦病死,他的儿子克塽尚年幼,将领刘国轩、冯锡范负责军务。内阁太学士李光地呈上能够平定台湾的奏本,据此又推荐了施琅熟悉海上事务。皇上再次任命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加任太子少保,并命令他见机进军攻取台湾。施琅到任军中,上疏说:“敌人的船只长时间地停泊在澎湖,全部力量坚固防守。冬春交际之时,飓风时常发生,我们的船只很难渡过海洋。我现在练习水兵,又派遣间谍与我以前的部下联系,使他们作为内应,等到风便利我们的时候出兵,可以大获全胜。”夏至后二十多天,彗星出现,户部尚书梁清标以此为理由,要求暂时延缓进攻围剿。施琅上疏说:“我已经挑选两万精兵、三百只战船,足够消灭海贼。请催促督抚置办粮饷,只要遇到顺风,就可进攻,并且请求征调陆路官兵协助围剿。”皇帝下诏听从他的建议。
二十二年六月,国轩占踞澎湖,环绕澎湖二十多里设置壁垒。施琅坐着主帅大船突击进入对手水阵中,眼睛被飞箭射中,鲜血从头巾上流下来。很快把百艘船分开列阵东西两侧,派遣总兵陈蟒、魏明率兵向东攻打鸡笼峪,向西攻打牛心湾,分散敌人的攻势。施琅亲自率领五十六个船分为八队,用八十船殿后,扬帆直进,直取澎湖,国轩逃回台湾。克塽大为震惊,派遣使者到军前请求投降,施琅上疏陈明情况,皇上答应了。八月,施琅率兵进入鹿耳门,到了台湾。有人认为施琅一定要替父报仇了,会对郑氏家族下毒手。施琅说:“孤岛台湾刚刚回归,一旦发生杀戮的事情,担心人心不会顺从。我忍受哀伤和苦痛的原因,是以国事为重,不敢顾及私怨啊。” 皇上派遣侍郎苏拜到福建,与督抚和施琅商议妥善地料理台湾平定后遗留的问题。有人提出将在台湾居住的人迁移、将台湾放弃的意见,施琅上疏说:“明朝末年在金门设澎水标,出汛到澎湖就停止,台湾原属于教化之外,本地人和外来人混杂相处,没有进入疆域版图。然而那时中原的百姓秘密前往生活的,已不少于万人。如果丢弃他们的土地、迁走他们,用有限的船只,去摆渡无限的百姓,不经过多年,难以完成。如果摆渡不完,逃窜藏匿在山谷中,就是所说的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此地原来被红毛占领,他们要趁机再次占领,一定会偷偷觊觎内地,蛊惑人心。大概统筹天下的形势,一定希望万全之策,台湾虽然在外岛,却关乎四省要害,断然不可放弃。”
二十七年,施琅入朝见皇帝,皇帝给予他的赏赐很丰厚。施琅谢绝皇帝,又说:“自己的年龄和体力已经衰老,担心不能胜任巡抚的重任,请求辞去官职。”皇帝没有准许,下命让他继续留任。三十五年,死在任上。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我舟”与“骤难过洋”构成主谓关系不能断开,排除BD;
“水师”是“练习”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句意:冬春交际之时,飓风时常发生,我们的船只很难渡过海洋。我现在练习水兵,又派遣间谍与我以前的部下联系,使他们作为内应,等到风便利我们的时候出兵,可以大获全胜。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 “户部……掌管……科举”错,“科举”不是由户部掌管,而是由礼部掌管。
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D. “功成身退”错,原文是“帝不许,命还任”,皇帝没有准许施琅辞官,下命让他继续留任。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趣”,通“促”催促;“治”,置办、筹备;“但”,只要。
(2)“倘”,如果;“藉”,借;“赍”,送给。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结合“明季设澎水标于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可知,台湾战略位置重要;
结合“此地原为红毛所占,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可知,守住台湾能防止外来侵略;
结合“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可知,因为船只少,很难短时间内把百姓迁走,迁民不易;
结合“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可知,守住台湾有利于国家统一。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康熙元年,迁水师提督。二十年,郑锦死,子克塽幼,诸将刘国轩、冯锡范用事。内阁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习海上事,上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谕相机进取。琅至军,疏言:“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给事中孙蕙疏言宜缓征台湾。七月,彗星见,户部尚书梁清标复以为言,诏暂缓进剿。琅疏言:“臣已简水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足破灭海贼。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诏从之。
二十二年六月,国轩踞澎湖,环二十余里为壁垒。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旋以百船分列东西,遣总兵陈蟒、魏明率兵东指鸡笼峪,西指牛心湾,分贼势。琅自督五十六船分八队,以八十船继后,扬帆直进,取澎湖,国轩遁归台湾。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台湾平,自海道报捷。上旌琅功,曰:“朕特加擢用,尔能不负任使,举六十年难靖之寇,殄灭无余。”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琅疏辞侯封,乞得如内大臣例赐花翎,部议谓非例,上命毋辞,并如其请赐花翎。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明季设澎水标於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然其时中国之民潜往生聚,已不下万人,及崇祯元年,芝龙就抚,借与红毛为互市之所。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此地原为红毛所占,乘随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琅又疏请克塽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与刘国轩、冯锡范等俱诣京师。诏授克塽公衔,国轩、锡范伯衔,俱隶上三旗,馀职官及桓等于近省安插垦荒。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三十五年,卒于官,年七十六,赠太子少傅,赐祭葬,谥襄壮。
(节选自《清史稿·施琅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B.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C.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D.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花翎,清代的一种冠饰,多为皇室贵族和朝廷高官所佩戴,是“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
B.互市,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贸易的通称。隋唐以后,各王朝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C.旗,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统辖。
D.太子少傅,教习太子的副职,与太子少师、太子少保合称“东宫三少”,为“九卿”之一。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施琅精于谋略,长于用兵。面对台湾守军的严防死守,施琅联络旧部作内应;澎湖之战中,他精心谋划,排兵布阵,大获全胜。
B.施琅骁勇善战,厥功甚伟。攻台过程中,施琅被流箭射中眼睛也毫不退缩;他平定台湾,使之回归清廷,稳定了东南局势。
C.施琅坚持己见,力排众议。面对是否缓征台湾的不同意见,施琅坚持攻台;面对台湾弃留的争论,他说服朝廷将其纳入版图。
D.施琅深明大义,尽忠为国。平定台湾之后,他将国家利益置于私仇之上,释放郑克塽,并劝其投诚,为其请封,安抚了人心。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
②琅又疏请克塽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与刘国轩、冯锡范等俱诣京师。
【答案】6.C
7.B
8.D
9.①请求催促地方筹备粮食军饷,只要遇到便利天气就可进军。
②施琅又陈述了请求皇上允许郑克塽交回台湾本土,回归投诚朝廷,并让他带领家眷和部下与刘国轩、冯锡范等一起到京城。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康熙元年,施琅被提升为水师提督。康熙二十年,郑锦病死,他的儿子郑克塽尚年幼,将领刘国轩、冯锡范负责军务。内阁学士李光地呈上能够平定台湾的奏本,据此又推荐施琅熟悉海上事务,皇上再次任命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加任太子少保,并命令他见机进军攻取台湾。施琅到任军中,上疏说:“敌人的船只长时间地停泊在澎湖,全部力量坚固防守。冬春交际之时,飓风时常发生,我们的船只很难渡过海洋。我现在练习水兵,又派遣间谍与我以前的部下联系,使他们作为内应,等到风便利我们的时候出兵,可以大获全胜。”给事中孙蕙上书进言应该延缓征讨台湾。七月,彗星出现,户部尚书梁清标又以此为理由,要求暂时延缓进攻围剿。施琅上疏说:“我已经挑选两万精兵、三百只战船,足够消灭海贼。请催促督抚置办粮饷,只要遇到顺风,就可进攻,并且请求征调陆路官兵协助围剿。”皇帝下诏听从他的建议。
二十二年六月,郑国轩占踞澎湖,环绕澎湖二十多里设置壁垒。施琅坐着主帅大船冲进对手水阵中,眼睛被飞箭射中,鲜血从头巾上流下来。很快把百艘船分开列阵东西两侧,派遣总兵陈蟒、魏明率兵向东攻打鸡笼峪,向西攻打牛心湾,分散敌人的攻势。施琅亲自率领五十六个船分为八队,用八十船殿后,扬帆直进,直取澎湖,刘国轩逃回台湾。郑克塽大为震惊,派遣使者到军前请求投降,施琅上疏陈明情况,皇上答应了。八月施琅率兵进入鹿耳门,到了台湾。有人认为施琅一定要替父报仇了,会对郑氏家族下毒手。施琅说:“孤岛台湾刚刚回归,一旦发生杀戮的事情,担心人心不会顺从。我忍受哀伤和苦痛的原因,是以国事为重,不敢顾及私怨啊。”台湾平定,自海道报告朝廷大捷的消息。皇上表彰施琅的功劳,说:“我特别对你提拔重用,你能不辜负使命,作乱了六十年难以平定之贼寇,消灭殆尽。”又授予他靖海将军,封靖海侯。施琅上疏辞掉靖海侯的封赏,请求向内大臣一样照例赐给花翎,部议认为不符合常例,皇上下命令不能推辞封赏,一并按照他的请求赐予花翎。
皇上派遣侍郎苏拜到福建,与督抚和施琅商议妥善地料理台湾平定后遗留的问题。有人提出将在台湾居住的人迁移、将台湾放弃的意见,施琅上疏说:“明朝末年在金门设澎水标,出汛到澎湖就停止,台湾原属于教化之外,本地人和外来人混杂相处,没有进入疆域版图。然而那时中原的百姓秘密前往生活的,已不少于万人,等到崇祯元年,芝龙接受安抚,借给与红毛作为互市之场所。如果丢弃他们的土地、迁走他们,用有限的船只,去摆渡无限的百姓,不经过多年,难以完成。如果摆渡不完,逃窜藏匿在山谷中,就是所说的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此地原来被红毛占领,他们要趁机再次占领,一定会偷偷觊觎内地,蛊惑人心。大概通筹天下的形势,一定希望万全之策,台湾虽然在外岛,却关乎四省要害,断然不可放弃。”施琅又陈述了请求皇上允许郑克塽交回台湾本土,回归朝廷,并让他带领家眷和部下与刘国轩、冯锡范及明裔朱桓等一起到京城,皇上下诏授予郑克塽公的封号,刘国轩、锡范伯的封号衔,一起隶属于上三旗,其余职官以及朱桓等在附近的省份安排垦荒。不久苏拜等上疏也采用施琅的提议,一并设置三个县、一个府、一个巡道,皇上下令允许施行。三十五年,施琅在官任上去世,时年七十六岁,死后赠予太子少傅,赐给他祭奠的仪式,谥号襄壮。
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克塽大为震惊,派遣使者到军前请求投降,施琅上疏陈明情况,皇上答应了。八月施琅率兵进入鹿耳门,到了台湾。
“琅”作主语,“疏陈”作谓语,主谓关系不能断开,排除BD;
“上”指皇上,作“许之”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B.“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贸易的通称”错。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贸易的通称。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释放郑克塽,并劝其投诚,为其请封”错误。原文“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说的是施琅不报私仇,没有说释放郑克塽;另外,“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是对施琅的封赏,不是他为郑克塽请封。
故答案为: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趣”,通“促”,催促;“治”,置办、筹备;“但”,只要;“进行”,进军;
(2)“疏”,陈述;“纳土”,交回台湾本土;“归诚”,回归投诚朝廷;“俱”,一起;“诣”,到。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