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第十册[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数学第十册[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1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6-06-16 14:22:00

文档简介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
五年级数学 编写者:龚水江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周 )
课题 练习十一 第4 课时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课本第90页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假分数与带分数、假分数与整数的互化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互化。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基本练习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 回忆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的方法,然后解答,集体交流。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1= 4= 5= 10= 3= 2= 6= 3=2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综合练习。1、在下面的 里填上〉、〈或=。 1 1 1 2 3 1 2 3 5 4口答。5个是几?10个是几?12个是几?1里面有几个?4里面有几个?4是里面有几个?3里面有几个?有几个?有几个?2里面有几个?3里面有几个? 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同桌互说,并讲讲自己是怎样做的。应用练习。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带分数。47分米=( )米 123分=( )小时219厘米=( )米 2017千克=( )吨53小时=( )日 1149立方分米=( )立方米独立填空,然后交流填空的思考过程。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做同一种零件,林师傅4小时加工了15个,张师傅5小时加工了21个。谁做得快些?布置作业课堂作业习题5、6。作业本P43
教学反思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内容
1、分数的意义。 2、真分数和假分数
3、分数的基本性质。 4、约分。
5、通分。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7、复习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并能比较熟练地进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2、理解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比较熟练地进行 约分和通分。
3、理解分数和小数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和分数的互化。
4、从整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中认识数与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课时按排
1、分数的意义。 6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 4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 2课时 4、约分。 2课时
5、通分。 3课时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3课时
7、复习 3课时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
数学十册 编写者:鲁云根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 P.69. <作业本> P.34.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导入:1、提出问题: 以前学过了分数,请你说几个出来。2、分组讨论:对上述同学举例的分数,你还知道些什么?会写吗? (分子、分母、分数线)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数的意义。二、讲授新课1、提出问题: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能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 2、出示二十支铅笔:平均分成五份,每份用分数来表示,是几分之几?二份、三份呢?3、分组讨论:P.69.三个图的内容。 4、提出问题:在上述各题的表示中,被分的对象是否一样,都是怎么分的? 5、通过讨论导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面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把被分的每一个整体都可以看作单位“1”;都是平均分的。)6、练一练:完成P.71.第一题.。讨论 第二题。再反馈交流 7、请说说3/5这个分数的意义。在3/5中3与5所表示的是否相同;每一份是几分这几。从而导出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概念。 8、练一练 (1) P.72. 第5题 (2)板演第六题 9、课堂小结:谁来说说,什么是分数,分子,分母,分数线?三、作业:P.72. 第7、8两题。直接做在课本上,再交流。《作业本》P.34.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
数学十册 编写者:鲁云根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 练习九[P.72.] <作业本>[P.35.](2)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
教学重点难点 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1、提出问题。谁来说说什么是分数?举例说明。2、说说5/6这个分数的意义。再指出各部份的名称。3、讨论题。4、想一想,这种说法对吗?(并说明理由。)把20本书分成4堆,每堆占总数的1/4。 5、练一练。练习九第2、题。先独立完成,再小小组交流,最后全班统一。二、练习:完成下例各题。 1、3/8表示( ),它的分数单位是( ),有( )个这样的单位。 2、4/5吨表示( ),它的分数单位是( ),有( )个这样的单位。 3、独立完成练习九第3、4两题,后再交流。三、练一练 1、P74第5题。先由一名学生口答;再由其他学生评议。 2、每个同学都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其不意1/4,看谁折的方法多。(先同桌交流,最后全班反馈评议。)四、课堂小结(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定)五、作业。 《作业本》P.35.(2)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
数学十册 编写者:鲁云根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第三教时
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P74.] 《作业本》[P.36.](3)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掌握两个自然数(0除外)相除,可用分数表示。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纸单位的名数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并导入新课:1、求下列各式的商。 2÷7 5÷8 3÷7 2÷17 4÷29 2、导出:在计算整数除法不能整除时,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如2÷7=2/7 5÷8=5/8 …… 4÷29=4/29 3、试 练:[P.75.] 试一试三个小题 4、练一练:[P.75.] 练一练1、用分数表示商二、自学例2、例3。 提出自学思考题。 1、例2是根据什么来列算式的,计算用什么数表示? 2、根据例3的图形你能解说吗? 3、自学后,讨论。三、提出问题 从2÷7=2/7 5÷8=5/8 1÷6=1/6 3÷4=3/4中,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商可用分数表示吗? 分小小组讨论。全班反馈。 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什么?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什么?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什么? 两个自然数(0除外)它们的商可以用什么表示? 想一想:分数的分母能是0吗?为什么?四、练一练:第76页第2题填在课本上,后交流。板演第3、4两题。五、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想一想,怎样填,并说出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纸单位的名数用分数表示的方法。先独立完成,再合作交流,最全班评议。 3厘米=( )米 7小时=( )日 练一练:P.76.第5题。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六、课堂小结:七、作业: 《作业本》[P.36.](3)三、作业:P.72. 第7、8两题。直接做在课本上,再交流。《作业本》P.34.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
数学十册 编写者:鲁云根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第四教时
教学内容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P.76.] 《作业本》[P.37.](4)
教学目标 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计算下列各题:20是5的几倍? 36是9 的多少倍?五年级同学参加登山活动,男生有36人,女同学有9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多少倍? 提出问题:1、题中是谁与谁比,谁是1倍数(即表示单位“1”的数)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什么方法计算?、二、导入新课。 1、例4的教学。出示例4;读题后提出问题。A、从题中哪一句话中可看出是谁与谁比,谁是1倍数(即表示单位“1”的数)B、因为是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比,是以男生人数为标准,算式应怎样列?(女生人数÷男生人数) C、由学生列式求解。 2、试一试: 分小小组组讨论。先试说解题思路再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 五(2)班图书角的故事书30本,科技书有60本。科技书的本数是故事书的几倍?故事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几分之几 3、板演 [P.77.] 试一试这一题(板演前先由学生说说谁与谁比,谁是单位“1”。)学生完成后,全班讲评。三、巩固练习 板演[P.77.]练一练第2题。四、课堂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分之几用除法计算。五、作业;课本[P.77.]练一练第1、3、4、5。《作业本》P.37.(4)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
数学十册 编写者:鲁云根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第五教时
教学内容 分数大小的比较 [P.78.] 《作业本》[P.38.](5)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1、计算下列各题。(用分数表示商)1÷4 3÷4 1÷5 3÷5 2÷7 3÷7 2÷11 3÷112、根据商的特征两个一组组合起来。1/4 和3/4 1/5和3/5 2/7和3/7 2/11和3/11可能是1/4和1/5 3/4和3/5 2/7和2/11 3/7和3/11 3、提出问题你能比较每一组两个分数的大小吗?二、揭示课题。分数大小的比较三、授新课 1、提出问题:你能比较1/4 和3/4 1/5和3/5各组两个分数的大小吗?分小组讨论。可能折纸、线段图、计算等方法。 2、全班交流。说出你是用什么方法比较的。1/4<3/4 1/5<3/5 2/7<3/7 2/11<3/11 3、观察上述各题,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吗?请说出来。 4、得出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5、练一练。P.79.第一题的上排 6、比较1/4和1/5 3/4和3/5 2/7和2/11 3/7和3/11两个分数的大小。方法同上题。1/4>1/5 3/4>3/5 2/7>2/11 3/7>3/11 7、观察上述各题,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吗?请说出来。从而得出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8、练一练。P.79.第一题的第二排三、巩固练习。练一练。P.80.第2题,做在课本上,后核对。四、试一试,比较下面每组中三个分数的大小,并用“>”连接起来。5/9、4/9和7/9 5/7、5/11和5/8选小组讨论并说明理由,再全班交流。五、课堂小结。六、作业[P.80.] 练一练。第3、4两题 《作业本》 [P.38.](5)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
数学十册 编写者:鲁云根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第六教时
教学内容 练习十 [P.80.] 《作业本》 [P.39.] (6)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正确地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能比较熟练地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练习。口算下列各题。(用分数表示商)13÷20 1÷10 7÷100 23÷100 231÷1000二、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复习练习。1、口答题: 1分米是1米的()/();1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的()/() 37分是1小时的()/()2、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可用什么方法?3、练一练。完成[P.80.]练习十第1题。填在书上。先同桌交流,再全班核对。三、比较分数的大小的练习。1、先说说比较分数的大小我们已学过了哪几种方法? (分子相同;分母相同)2、比较下列各组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14/25和11/25 8/9和8/13 14/25和14/233、怎样比较下列各组三个分数的大小。你是怎样进行比较的请说比较的过程。(从大到小排列)14/25、14/23和11/25 7/13 、8/13和7/153、练一练。[P.81.]第3题。三位同学板演。再讲评。4、想一想:甲、乙、丙三人跑100米。跑完全程,甲用了10/60分钟;乙用了11/60分钟;丙用了11/59分钟。请问谁跑得最快,谁最慢?四、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的练习。 1、提出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分之几的应用题先找准什么,再弄清谁与谁比,用什么方法解答? 2、练一练。先说出谁与谁比,谁是单位“1”再列式解答。我们班有男同学30人,女同学31人。男生是女生人数几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五、课堂小结。六、作业。[P.81.]第4、5、6题。 《作业本》 [P.39.] (6)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2004学年第二学期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立方体、数的整除、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大纲对本册的教学要求。
1、 掌握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特征,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掌握长方体、立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会正确地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2、 理解整除、约数、倍数、素数和合数的意义。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特征。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4、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三、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立方体,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面积的计算以及长方体和立方体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丰富学生有关形体的知识都有重要的意义。
数的整除,内容主要有约数和倍数,能被2、5、3整除的数,素数(质数)、合数和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在教材中,明确指出数的整除是在自然数范围内研究,不包括0。在讲数的整除的特征时,只将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些数的特征比较明显,在分数计算中用到的机会比较多。一般常见的分数计算,分子、分母数都不很大,只要掌握了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基本上就够用了。
分数教学在全套教材中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安排在第八册,主要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对分数有个初步的认识,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理解分数的概念,另一方面也为了学习小数的意义准备。本册教材是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
分数的加减法,主要内容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带分数加减法,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在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情况下化成分数计算比较简便,什么情况下要化成小数计算的一般规律。对于能用简便方法计算的,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把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推广到分数。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分数加减法应用题,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另一方面是为了说明分数加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整数、小数加减法应用题相同。
四、教学重难点。
长方体和立方体、数的整除这两部分内容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所以是不能册教材的教学难点,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则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
四、全册教材课时安排。
五、班级情况分析:
六、针对性措施:
1、加强对比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2、加大研究型学习的力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
3、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4、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1、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
2、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
3、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
4、 复习。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特征,理解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意义,对体积单位的形状、大小有较明确的概念,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和化聚。
2、 使学生学会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通过建立长方体和立方体的正确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这些教学知识是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发展,也是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的开始。长方体和立方体是最基本的几何形体,特别是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它是一切几何体体积计算的基础。通过学习长方体和立方体,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很大作用。
四、课时安排。
1、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2课时
2、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
3、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7课时
4、 复习。2课时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 五 学科数学 编写者:章海明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各部分名称,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  ①教师准备:教材第1页图中的各个实物,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框架、投影仪。②学生准备:收集一些长方体开头的小纸盒,并将教材第3页的长方体展开图剪下来贴在硬纸板上备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1、观察后回答:①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意归类并板书。 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③指着上边问:这些都是什么图形?(并在上面板书:平面图形)④指着下边问:这又都是什么图形?(并在上面板书:立体图形)2.实验用两个同样大小的量筒装600毫升的水。然后往其中一只里放入一块石头,让学生观察,这只量筒里水面的变化情况?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空间”这一概念。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数学课主要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并板书课题。二、探索实践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1)认识长方体的面。(让学生分组讨论)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投影归纳出: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2)认识长方体的棱。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摸)。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做,最后统一为“棱”)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①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顶点)②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 个)(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投影出示)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投影显示)长方体是由 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围成的 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 ,相对的棱的长度 。2、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找几名代表将测量结果告诉大家。想一想:(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投影显示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三、课堂实践1.量一量教科书的长、宽、高。2.P3第2题。3.P3第3、4题。五、课堂小结由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口诀: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六、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 五 学科:数学 编写者:章海明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立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立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立方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立方体的特征及长、立方体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①教师准备:教材第3页的立方体实物和一个长方体纸盒、投影仪。②学生准备:上节课做好的长方体和立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1、请大家拿出昨天做好的长方体,边观察边填写下表:(投影显示)形体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 棱长长方体2、填好表后请回答:(投影显示)(1)什么叫做棱?(2)什么叫做顶点?(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这个长方体的什么?以上是长方体的特征及有关知识,(拿出一个正方体)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板书课题。二、探索实践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小组合作学习。(1)观察并回答:①它们的形状都是什么体?(正方体)②正方体还有一个名称你知道吗?(立方体)(2)小组讨论。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正方体,观察和讨论一下正方体有什么特征。然后选一个代表说出你们观察讨论的结果,最后将学生的发言归纳在下表中。(投影出示)形体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 棱长立方体(3)用填空的形式小结。立方体是由 个 的正方形围成的 图形。立方体也有 条棱,它们的长度 。立方体也有 个顶点。(4)做第5页的5、用硬纸板做一个立方体。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展开图的硬纸片,动手将它折、贴成一个正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并标出它的棱长。2.学习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异同点。首先将复习与新课的两张表合在一起如下图:(投影显示)形体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棱长长方体61286 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立方体6128都是正方形都相等都相等(1)请你观察一下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特征,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完上表。(2)想一想:长方体和立方体有什么关系?结论:立方体可以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用图表示。(投影显示) 长方体 立方体三、课堂实践1.P5第1、2题。2.P5第3、4题。3.练习6。先让学生口述讨论,在小结。四、课堂小结让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1)立方体的特征。(2)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关系。五、课堂作业《作业本》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五 学科:数学 编写者:章海明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立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②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表面积的意义。教学难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长方体和立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投影仪。学生准备:长方体和立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2、看图回答。 (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3)填空: 上、下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这个长方体 左、右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前、后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3、想一想。长方体和立方体都有几个面?4.老师现在做了一个“长6㎝,宽5㎝,高4㎝”的长方体架,要在它的六个面上贴上薄塑料片,你说应该准备多少平方厘米的塑料片呢?二、实践探索1.个别学习-------表面积的概念(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立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2)沿着长方体和立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立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学生试着说一说。2.小组合作学习-------计算塑料片的面积(1)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使学生明确: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2)学生分组研究计算的方法。(3)找几名代表说一说所在小组的意见。解法(一):(是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6×5×2+6×4×2+5×4×2=60+48+40=148(平方厘米)解法(二):(是先算出上、前、左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6×5+6×4+5×4)×2=74×2=148(平方厘米)(4)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三、课堂实践做第8页的1题学生独立列式算出后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你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结论: =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五、课堂练习做P9的第3(1)、4题,学生口答,学生讲评。七、课后实践《作业本上》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 五 学科:数学 编写者:章海明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立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以及长方体和立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练习一)
教学目标 1、根据立方体特征,推导出立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立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难点 立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立方体纸盒和实物模型、投影仪;学生准备:一个立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1.看图并回答。(投影显示)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2)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看看各自准备的立方体回答问题。(1)什么是立方体的表面积?(2)立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样?(3)如果给你立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立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长方体和立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板书课题)二、实践探索出示P8第2题。(计算下面立方体的表面积。单位:厘米) 小组合作学习----立方体表面积的计算。①题中的棱长就是每个面的什么?②你能算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吗?③小组合作,寻找计算方法。 0.4×0.4×6   或者  0.42 ×6 =0.16×6 =0.16×6 =0.96(平方厘米) =0.96(平方厘米)说明:上面两种做法都对,0.42 表示2个0.4相乘。2.教学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立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如:投影显示P9第3题,拿出其中一个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分析题意。①铁盒是什么体?②“上面没盖”就是没有哪一个面?③要求的问题,实际上是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2)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方法,只列式不计算。(3)学生讲所列出的算式的含义,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集体订正。三、课堂实践做第10页的第5题,先让学生列出解答的算式,并讲一讲自已是怎样想的,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四、课堂小结。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五、课堂实践做练习一的第1、2、4、6题。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五年级 数学学科 编写者:张伟强 执教者: 执教时间 2005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分数加法和减法的意义,2、 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3、 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4、 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5、 正确解答分数加减法应用题。
单元教材说明 本单元教学内容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带分数加减法和分数、小数加减法运算。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加减法、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点之一。分数加法和减法都有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和带分数三种情况,而且每种情况,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又有共同的规律。所以教材按照这三种情况把加法和减法结合起来编排,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先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接着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再教学带分数加减法。最后把知识综合,教学分数、小数加减法运算。结合各阶段分数加减计算教学,安排了相应的分数加减应用题。一方面是为了巩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另一方面使学生理解由于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所以分数加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整数加减法的数量关系也完全相同。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五年级 数学学科 编写者:张伟强 执教者: 执教时间 2005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P.11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难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CAI/相关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1.口答。①什么是分数单位?②的分数单位是( ),1的分数单位是( ),的分数单位是( )。③是( )个,是5个( ),4个是( )。使学生理解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分子是几,就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然后教师引出新课,并板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二、教授新课1.教学分数加法的意义。教师出示例1,请一名学生读题并说一说题意。问: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要用加法?启发学生回答:要求一共用了几分之几,要把两个分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问谁能说一说整数加法的意义是什么?分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出分数加法的意义: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然后教师出示例1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并回答:是几个几分之一,是几个几分之一,和的分数单位各是什么?使学生说出:是3个,是2个,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都是。教师进一步提问:它们能直接相加吗?使学生理解,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3个加2个得5个,就是。教师板书:+=请一名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和计算的过程,然后学生齐读书上关于分数加法的意义。2.教学分数减法的意义。教师在例1的右面出示例2,先指名读题,再让学生讨论:例1和例2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联系?(例1的问题在例2里变成了一个已知条件,例1的一个已知条件在例2里变成了问题)问:我们在学习加法的各部分关系时,把例1的得数叫做什么?(两个加数的和)把例1的一个已知条件叫做什么?(一个加数)我们在例2中要求的是什么?(是另一个加数)那么我们知道了两个加数的和()和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减法计算)分数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减法的意义有什么关系?谁能说一说分数减法的意义?教师出示例2图。(将例1图进行变化,已知和未知互换)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两个分数能直接相减吗?为什么?(只要分数单位相同就可以直接相减)请一名学生说一说怎样列式,接着让学生在书上把题做完,并齐读书上分数减法的意义。3.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请同学们比较例1、例2的计算过程。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①这两道例题都是什么样的分数相加、减?(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减)②在计算过程中什么不变?(分母不变)③只要把什么相加、减?(只要把分子相加、减)④谁能说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学生齐读。(2)试一试提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可以按照什么法则进行计算?学生独立计算,指两名学生板演。检查学生计算情况并评讲板演。对计算结果没有约成最简分数或没有化成带分数的,教师强调,分数计算中得到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一般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3)独立练习。完成本课中练一练的相关题目。(4)小结。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是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计算分数加、减法时,得到的结果应该注意什么?三、课堂作业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五年级 数学学科 编写者:张伟强 执教者: 执教时间 2005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P.117】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同分母分数的连加和连减。
教学重点难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 CAI/相关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1、分数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分别是什么?2、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是怎么样的 3、完成准备题二、讲授新课 1、出示例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分数的的加减法,现在是三个分数进行加减,照样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说说你准备怎么做。2、总结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按照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当计算熟练后可以省略这一步。3、出示例四,让学生按照例3的方法经验,根据运算顺序独立计算。4、要求学生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你的根据是什么。5、启发学生议论这道题的“差”,分数的分子是0,“=?”,得出结论“分子是0的分数等于0”。6、分数的连加、连减,可以按顺序一次计算,分子是0的分数等于0。三、巩固练习1、练一练的1、2两大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个别同学上黑板进行板演,教师及时对相关易错及重难点进行强调。2、练一练第3、4两题是连加、连减应用题。通过练习,一方面巩固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是学生时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数量关系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四、 小结作业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五年级 数学学科 编写者:张伟强 执教者: 执教时间 2005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练习十五【P.119】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难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复习1、反馈昨天的作业情况,并对易错点进行适当的强调。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二、习题 第一大题:对基础的算理部分进行复习,巩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第二大题:口算,习题比较简单,可采用开火车形式快速问答,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口速度。提醒学生注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是假分数的要化成三环整数或者带分数。 第三、四大题:关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练习,这些题目学生不会有什么困难,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不要过多讲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第五、六大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应用题练习。其中第六题是反叙的比多、比少加减法应用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数量关系,自己独立列式解答。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五年级 数学学科 编写者:张伟强 执教者: 执教时间 2005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P.120】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复习说出下面各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完成本课内的准备题。口算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怎么样?(口答)教学新课、教学例1,异分母分数加法。根据题意,列出算式,揭示课题。(板书:z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导学生思考、议论。两个不同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怎么办?的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要先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然后相加。学生自行计算,反馈,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尝试练习。 2)、教学例2,异分母分数减法。1、审题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减,怎么办?2、学生自行计算,反馈、交流。3、师生共同小结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法则。4、尝试练习。3)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复习巩固试一试:对例题进行验算 学生独立完成,个别同学上黑板板演。 学生自评,反馈,总结。 结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让学生再来讲讲应该怎么想,怎么做。练习P.(122)选择性地对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并让部分同学再次上黑板做,对其中学生容易发生的容易出错的问题再次进行讲评,强化巩固。四、总结本课,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五年级 数学学科 编写者:张伟强 执教者: 执教时间 2005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练习十六【P.123】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对计算结果出现分子是“0”的情况,会正确写“0”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复习分母不相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谁能来说一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二、练习 1、口算,第二大题,训练学生能和口算进行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养成口算的正确思维过程:通分—相加减—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后两步根据具体算式的需要而定,以此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2、第三大题,填空。通过多种形式来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自评。第四大题,解方程。先复习方程各个数量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抽选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板演。让学生来说说他们做的对不对,为什么?第五大题,文字题。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来说说解题思路。简单的分数应用题。分数的加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数量关系相同,所以,应用题练习时,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的来说说怎么想,准备怎么做,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三、总结,作业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五年级 数学学科 编写者:张伟强 执教者: 执教时间 2005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连加、连减【P.124】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异分母分数连加和连减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异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课件出示:把下面每组分数通分。 和 、 和 、 和 和 、 和 、 和二、新课1、教学例3。学校食堂一月份节约用煤吨,二月份节约用煤吨,三月份节约用煤吨。三个月一共节约用煤多少吨?2、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引导学生想到首先要进行通分,然后再进行计算。鼓励同学们用多种方法来进行计算。3、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自己的计算的过程,教师板书学生的计算过程。鼓励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板书学生出现的计算方法:4、让学生看一看这几种算法,指名说一说每种算法的思路是怎样的?那种方法更好?好在哪里?5、你能不能总结一下这样的题目今后我们应该怎样计算?教师小结:应该说这几种算法都是可以的,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先将这多个分数全部通分之后再进行计算。6、小练习:7、教学例4,计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指导。强调学生首先应该将三个分数全部通分之后再进行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尤其是通分的过程让学生说清楚?(怎样确定公分母的?怎样确定分子?)引导学生认识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可以一次通分,再进行计算。(想一想,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三、巩固练习:1、P133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指导。集体订正。2、练一练第一至四大题为计算题,可以选择性做几题,让学生板演,发现其中的易错点,及时强调引导。后两题为分数应用题,关键让学生分数其中的数量关系,然后按照数量关系列出版式,解答,并进行验算。四、总结&作业: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五年级 数学学科 编写者:张伟强 执教者: 执教时间 2005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1减真分数【P.126】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掌握从1里减一个或几个真分数的算理和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1减真分数,对1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准备复习题 1可以化成任何分子、分母相同的假分数。 二、讲授新课 1、出示例5。一堆货物,已经运走了,还剩多少没有运? 2、学生审题,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让他们思考这道题的单位“1”是什么? 3、引导学生弄清把这堆货物看作整体,用单位“1”表示,根据题意列出算式“1-”,这也是分数应用题不同于整数应用题的地方。 4、让学生思考:1减一个真分数怎么减? 集体讨论得出:先把1化成,再按同分母分数减法进行计算。5、师生总结从1里减真分数的方法:先把1化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数,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6、试一试学生协同完成,让学生来说,教师做。1、出示例6,(从1里减两个不同分母的真分数)2、学生独自审题,看到这题,你会怎么想,怎么做?3、引导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从1里减两个不同分母的真分数,1要化成几分之几?为什么?4、师生相互总结,完善,得出结论:先通分,把1化成与公分母相同的假分数,再相减。5、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三、练习巩固 1、计算,P.127 个别代表性的学生进行板演,发现学生的易错点并及时强调。 2、分数应用题,P。128 弄清其中的数量关系,按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3、扩展练习1. 表姐给妮妮1个乖乖桶,妮妮给了妹妹桶,请问现在妮妮还有几桶?
桶 桶 桶 桶2. 一块巧克力可分成12份,被小真吃掉了5份之后,还剩下几块巧克力?
块 块 块 块3. 妈妈叫了一个大披萨,平均分成了8大块,先拿起了留给爸爸,那还有多少个披萨?
个 个 个 个四、总结,作业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五年级 数学学科 编写者:张伟强 执教者: 执教时间 2005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七【P.128】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相关类型及计算方法。第一大题:练习单位“1”和分数的关系。一方面有助于解答从整体“1”里减真分数的应用题,另一方面也为今后学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打下基础。第二大题:口算练习,不动笔,让学生说出答案。锻炼学生的综合发映能力。第三大题:异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练习,先让学生说说计算法则和注意点,学生独立完成,板演,自评,反馈。第四大题:文字题,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在分析时可以让学生分步思考,但列式时,要求用综合算式,培养学生的整合思考的能力。第五、六两题为分数应用题。第六题数量关系:工程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思考题:可先让学生计算这三题, 引导学生发现这三道题的加数有什么联系?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7
10
3
5
1
3
2
3
5
6
3
4
1
6
2
9
3
5
1
3
7
10
5
86
2
3
3
4
2
5
3
4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 五 学科 编写者:杨叶飞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通 分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正确地通分。
教学重点难点 通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比较和的大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利用约分的方法,把约分成,再与比较。)说说什么叫约分。二、新课。同学们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来比较和的大小吗?如果学生没有别的方法,则教师提示。提示:刚才我们通过约分把转化成分母是4的这个分数,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转化成分母是12的分数,再来与作比较。 请你试一试将转化成且大小不变。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化,根据什么?提醒学生:当分母扩大几倍后,分子一定要扩大相同的倍数。2、把和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交流:(这里也许有同学化成的分数的分母有多种情况,一定要让学生明白首先要选最小的一个,也就是它的最小公倍数。)总结:我们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3、试一试:把、、通分。想一想最好应该把分母化成几?必须先求三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交流:总结:如果在通分时遇到带分数,则只要把它的分数部分转化一下就可以了,整数部分保持不变。三、巩固练习练一练1、2对两个数通分。练一练3对三个数通分。总结:在通分时我们一般把分母转化成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四、小结:说说你认为通分时要注意什么?五、作业:《作业本》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 五 学科 编写者:杨叶飞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分数大小的比较(分子,分母都不相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通分。 2、掌握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地比较两个、三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三个分数的通分和大小比较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通分 和说说通分的方法比较和,和的大小说说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新课。出示例2比较和的大小 提问: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同那么我们这那么办呢?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它们的分母变成相同的? 请学生试一试交流,讲解:我们可以先通分,把它们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试一试:比较、和的大小先试练,再交流讲解强调:我们一般把分母通分成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巩固练习课本第102页1题主要是比较大小的一般步骤。对两个数进行比较的练习 课本第2题对三个数进行比较的练习课本第3题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 五 学科 编写者: 杨叶飞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通分和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过程 基本练习1、通分。(口答)和 和 和和 和 和说说通分的方法怎样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祥见课本第103页)这是两个数的比较,要求学生先通分再比较大小。说说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怎样?3、比较三个数的大小强调对三个数进行通分时一定要先求出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这里有必要先复习一下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提高练习1、课本第103页,第4、5、6题先请学生练习,再交流校对。第103页,思考题先请学生练习,再交流校对。小结:1、通分的方法。 2、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当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理。)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 五 学科 编写者:杨叶飞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小数化成分数、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
教学目标 掌握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小数化成分数。掌握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它们化成小数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0.7的计数单位是( ),有( )个这样的单位。0.83的计数单位是( ),有( )个这样的单位。小结:我们以前学过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十分之一(0.1)、百分之一(0.01)、千分之一(0.001)……;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 二、新授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常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本节课学习分数、小数和互化。⒈教学例1 把0.7 0.09 1.25、0.375化成分数。刚才我们知道0.7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有七个这样的单位。就是十分之七,写作所以0.7=那么请你思考一下0.09等于几分之几呢?0.375呢?1.25呢?请学生试一试,再教师讲解1.25==小结:1.25是带小数化成分数是带分数,带小数的整数部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化的时候要把整数部分先写下来,不要遗漏。0.375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分数?生讲师板书: 0. 375= 这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吗?怎么办? 〔能约分的要约分) 刚才把小数化成分数用什么作分母?(10、100、1000),怎样确定分母?(一位小数分母是10;两位小数分母100;三位小数分母是1000……) 小数实际上就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上面的例题,你发现小数化成分数有什么简便方法?让学生讲后师小结: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点去掉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大家练:课本第105页练一练第1题,集体评讲。 2.讲解十进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刚才我们把一些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现在你能不能反过来把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呢?出示例 2.把、 、 化成小数。大家先试一试,师巡视。共同讨论质疑: 1.这些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点?(整十数)2.这些分数化成小数,它们的小数位是怎样确定的?(分母是10的是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是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是三位小数……)3.怎样把这些十进分数写成小数? 化成小数时应注意什么?提醒学生注意两点:(1)带分数化成小数是带小数,要把整数部分的3先写下来,不要遗漏;(2)分数部分分母是1后面有3个0,化成小数的小数部分应是三位小数,分子只有两位数,怎么办?启发学生说出,要在分子的左面添“0”补足位数。 练习课本第105页第2题,集体评讲。 小结:十进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移动小数点,位数不够用“0”补足。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105页的第3题。 四、作业 《作业本》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 五 学科 编写者:杨叶飞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任意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分数化成小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1.说说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1、教学例3、把、化成小数。(1)请你把和改写成除法的形式。(2)求出它们的商。小结:=3÷5=0.6  =4÷25=0.16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把这些分母不是整十,整百的分数化成小数。想一想还有别的方法吗? 练习课本106页试一试,集体讨论。2.教学例4把、化成小数。(保留三位小数) 请学生先尝试练习,再教师讲解。 小结:分数化成小数,一般用分母除分子;除不尽时,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人保留几位小数,记住用上“≈”。 练习课本第107页试一试,集体讨论。三、巩固练习课本第107页1、2两题分别请两位学生说说把这些分母不是整十整百的分数化成小数时要注意什么?复习前一课内容:课本第107页第3题。结合两节课的内容练习把分数化成小数。课本第107页第4题。练习后,再集体评析。四、小结(略)五、作业《作业本》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 五 学科 编写者: 杨叶飞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最简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最简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特征,并能正确地进行判断。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最简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观察下面两组分数的分母,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新授课小组讨论:观察这些分数的分母,讨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点?交流小结: 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设凝:那么的分母中除了5以外还有7这个因数,可是它却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是为什么呢?强调:这个分数一定要是最简分数。尝试例5:判别下面各分数,哪些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 )能化成有限小数。(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巩固练习课本第109页第1、2题先判断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再把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化成有限小数。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课本第109页第3题)填空(课本第4、5两题)小结: 说说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强调:这个分数必须要是最简分数。作业:《作业本》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 五 学科 编写者: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复习(一)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分数的意义,并能比较熟练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者整数,把整数、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分数意义复习。说说什么叫分数。练习把一根1米长的木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分之几米?3份是几分之几?把3千克奶糖平均分成5包,每包重多少千克?1千米的和3千米的那个长些?计划20天挖成一条水渠,平均每天挖几分之几?9天挖全长的几分之几?请学生口答。(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里面有( )个。( )里面有9个。1里面有( )个。3里面有( )个10个是( )。 是5个( )。里面有( )个。里面有( )个。复习分数的单位、及分数的各部分的含义。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复习。说说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什么是带分数。把下面的假分数数化成带分数或者整数。、、、、、说说怎样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者整数。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6= 8= 1= 3=说说怎样把整数化成假分数。把下面的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 说说怎样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应用练习张大妈养了15只鸡,其中母鸡有13只,母鸡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其余是公鸡,公鸡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小结:(略)作业:《作业本》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 五 学科 编写者: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复习(二)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比较熟练地约分和通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分数基本性质的复习。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 ==========说说你是怎么做,依据是什么?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约分复习把下面各分数约分,能化成带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 、、、、、说说约分的方法。3、计算。10÷25 26÷65 98÷42 55÷334、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分数。 36厘米=( )米 84分=( )小时250克=( )千克 1084米=( )千米2平方米40平方分米=( )平方米5吨200千克=( )吨通分复习把下面每组中的分数通分。 和 和 和 、和 、和 、和说说你是通分的。应用练习王师傅3小时做29个机器零件,方师傅5小时做48个同样的零件,谁做得快些?小结:(略)作业:《作业本》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 五 学科 编写者: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复习(三)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互化,熟练地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小数分数互化复习(1)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0.006 0.24 0.875 1.08 4.025 8.19 说说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 (2)先判别下面各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再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保留三位小数)(祥见课本第113页说说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什么特点?综合复习分数大小比较和通分,约分。比较下面每组分数的大小。和 和 、和和 和 、和说说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在分子和分母大小都不同的情况下怎么比较分数的大小?3、分数小数互化及大小比较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2.11和 和0.48 0.3、和1和3.8 0.35和 0.6、0.625和当小数与分数比较大小时如一时看不出大小,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再进行比较.应用复习(1)做同样的一个机器零件,甲用了小时,乙用了0.4小时,丙用了小时,哪个做得快些?哪个做得慢些?先请学生练习,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2)一种黄豆,1千克中大约含有400克蛋白质、290克淀粉和200克脂肪。蛋白质,淀粉、脂肪各占黄豆质量的几分之几?哪种含量最高?哪种含量最低?先请学生练习,再讲解。讲解:蛋白质占几分之几说明蛋白质的含量就是几分之几。小结(略)作业:《作业本》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十册语文复习计划
1、 本册教学情况回顾(要点分析)
1、 字,词:基本掌握,存在个别人,个别字词不过关的现象。
2、 句:修改句子中用的不恰当的词语(练习一);双重否定句与陈述句的转换(练习二);扩写句子(练习三);得出三段论的结论(练习四);修改句子,强调表示时间(练习六);选择合适的关联词(练习七)等方面是重点所在,学生基本掌握,但仍需加强训练。
3、 阅读:
(1)、预习要点
(2)、重点词句解释
(3)、重点段
(4)、理解课文材料的安排,按段意、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列提纲背诵课文。
4、 习作:列提纲作文,学会写回信,通过一件事写一个人。
2、 复习措施
1、 字、词按单元集中点拨,检测。
2、 多读课文,使学生能流利地朗读,有的能熟读成诵。
3、 落实重点,由点到面,讲清讲透,强化训练。
4、结合试卷,查漏补缺,错题注意订正。
3、 复习内容与时间安排
1、 第18周:期末知识整理,边做导学试卷
(1)、按单元听写生字新词
(2)、按单元课文填空练习
(3)、句式整理训练
(4)、作文归类
2、 第19周:期末综合测试,讲评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五 学科:数学 编写者:胡小红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积的含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盛有红色水的大玻璃杯一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头各一块,沙一堆;投影仪和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各一个。学生准备:27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学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掌握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和研究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一些知识。二、探索研究1.实验观察观察(1):把一块石头放入有红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观察(2):这只杯子里装满了细沙,现在把细沙倒出来放在一边,取一块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刚才倒出来的沙装回到杯子里,你发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观察(3):在(1)中把石块换成小一点的,你观察到什么?为什么?图片观察:投影出示课本上的墨水盒、电冰箱、水果箱,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小?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加深理解:(1)你知道什么是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2)你能说出身边的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大?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小?2.教学体积单位。(1)介绍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2)1立方米、1立方分数、1 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1立方厘米:①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立方体并量出它的棱长。②看看我们身边的什么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立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看一下1立方米的体积的大小。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米?(3 )建立表象,感知大小 投影显示第13页的第2题,让学生口答。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投影显示第12页的“练一练”的第一题,让学生说。三、课堂实践1、做第13页的第3、4题,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27个小立方体先摆后说。2、做第13页的第5题,学生独立做后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五 学科:数学 编写者:胡小红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立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长方体、立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大块橡皮泥; 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木块24块;投影仪。学生准备:1 立方厘米的立方体12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填空:1、 叫做物体的体积。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立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立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二、实践探索1.小组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立方体。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14页的摆好。观察结果:(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 3 1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3)它含有多少个1 立方厘米?(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立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1)摆成了一个什么?(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V = a×b×h=abh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2.小组学习——立方体体积的计算。思考并回答:长方体和立方体有什么关系?立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结论:立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为:V=a3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三、课堂实践1.做第16页的“练一练”的第1题。(1)先让学生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3)集体订正。2、做第17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3、做练一练的第3、4、5、6题。四、课堂小结五、课后实践《作业本》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五 学科:数学 编写者:胡小红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立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和练习二
教学目标  进一步熟练长方体和立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立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底面积。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立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2、填空。(1)长、立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 确定的。(2)长方体的体积= 。(3)立方体的体积= 。3、做P17第1题,集体订正。二、探索研究1.观察。(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立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立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2.思考。(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2)立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结论:长方体(或立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V = sh三、课堂实践1.做第18页的第4题。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2.做第17页的第2、3题。3.做练习三的第5、6、7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4、P18思考练习。集体讨论。四、课堂小结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五、课后实践《作业本》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五 学科:数学 编写者:胡小红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名数的改写。
教学重点难点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投影仪和棱长是1分米的立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填空:①长方体体积= ;②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③立方体体积= 。师:你知道每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二、探索研究1.小组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出示:1个棱长是1分米的立方体模型教具。立方体棱长1分米=10厘米体积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提问:①当立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②当立方体的棱长是10厘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③而1分米是多少厘米?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小组合作填表:小组汇报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理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用填空的形式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2).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加以比较(投影显示)1米=( )分米=( )厘米1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1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先让学生填后并比较这三类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先思考:(1)怎样把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2)怎样把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出示例3,并写成如下形式:0.65立方米=( )立方分米 48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试一试:P19出示例4。(投影显示)放手让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再针对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解法一:1.8×1.5×0.01=0.027(立方米)0.027×1000=27(立方分米)解法二:1.8米=18分米 1.5米=15分米 0.01米=0.1分米18×15×0.1=27(立方分米)试一试:P20三、课堂实践将P20练一练的第1题填在书上,老师进行个别辅导后订正。四、课堂小结。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五、课后作业P20练一练的2、3、4、5题。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五 学科:数学 编写者:胡小红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P21练习三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体积与体积之间的进率、化法和聚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化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长方体和立方体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基本练习先说一说体积单位的进率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又是怎样的?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4.5立方米=( )立方分米78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52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610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610立方分米=( )立方米深化练习出示P21第2题。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把这根钢材竖起来实际上就是什么?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出示P21第3题。先让学生阅读这道应用题,并进行解释,初步建立容积的概念。然后小组进行讨论并集体订正。综合练习先回忆用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然后独立解答P22第4、5题,集体校对。做P22第6、7题。思考练习。课堂小结课堂作业〈作业本〉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五 学科:数学 编写者:胡小红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毫升。②掌握升与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③理解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掌握容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容积。
教学重点 容积和体积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容纳1升液体的量杯和1000毫升液体的量筒各一个。一个长20厘米、宽18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纸盒和木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1、填空。(1) 叫做物体的体积。(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2、一个长方体纸盒,它的长是1分米,宽是5里米,高6里米,它的体积是多少?二、探索研究1、教学容积的概念。(1)老师将长方体纸盒的盖子打开,问:盒内是空的,可以装什么?师:我们把这个纸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的容积,如:金鱼缸,里面可以放满水,在这里水的体积就是鱼缸的容积。(2)学生举例。①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容积?②从大家举的例子看,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它才有什么?如果一个长、立方体铁块,它们有容积吗?(板书:容积)(3)容积的计算方法。师: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长、宽、高。师:这是为什么?(出示一个木盒)2、教学容积单位(板书课题)(1)翻开书第23页,让学生看第二自然段。板书:升 毫升(2)出示量杯和量筒,倒入1升的水进行演示,让学生得出:1升=1000毫升。(3)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3、应用。出示例5,指一名学生读题。(1)分析理解题意:求“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就是求这个油箱的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是否具备?怎样算?结果是什么?怎么办?(2)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3)试一试P23,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校对。三、课堂实践第24页的练一练第1、2题,第3、4、5、6题;四、课堂小结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五、课后作业〈作业本〉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五 学科:数学 编写者:胡小红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表面积和体积的对比(P25练习四)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化聚,能根据有关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解答实际问题。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重点 分清这两个概念和各自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一个可以展开的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复习长方体体积与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口头列式: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高是1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的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高是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学生已学过.复习内容是通过长方体的长.宽、高直接计算体积和表面积,既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为以后的比较作好了铺垫.] 导入:同学们已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那么,表面积和体积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学习“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的内容. 板书课题: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 二.探究新知: (一)体积和表面积的对比. 1.区分体积和表面积这两个概念. (1)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长方体纸盒说出长方体的表面积是指长方体的6个面的总面积是多少. (2)长方体的体积指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说明:长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3)让学生拿起自己的长方体纸盒,分组议论;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各指的是什么. 结合学生汇报,投影出示: 长方体的表面积指它的六个面的总面积,而体积则是指它所占空间的大小. 2.区分表面积和体积的计量单位. 组织学生议论:表面积和体积分别用什么计量单位表示?常用的计量单位各有哪些?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表面积用面积单位来计量,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体积用体积单位来计量,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练一练:P25练习四第1题填在书本上。 3.区分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学生分组议论:要计算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需要测量哪些长度?要计算它的体积呢? 使学生明确:计算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都需要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 (2)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在计算表面积和体积时,所需的条件相同,计算方法为什么不同? 师生共同总结概括: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所需的条件相同,但因计算内容不同,所以计算方法不相同.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先分别算出三个不同面的面积,再用它们的和乘以2;计算体积则用长.宽.高相乘. 4、出示P26第5题。 (1)指名读题,并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求这个蓄水池占地多少平方米,需要计算蓄水池的表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是(长×宽十长×高十宽×高)×2.体积的计算方法是长×宽×高. 板书:(1)表面积 (2)体积(9.6×4.2+9.6×2.5+4.2×2.5)×2 9.6×4.2×2.5 (3)学生独立计算后订正. (二)完成第2、3、4、6题 1.分组讨论:读题后先确定是算表面积还是体积? 2.确定算法。 3.学生独立计算后,同桌相互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完成教材第26页思考题,集体讨论并校对。 2.在( )里填上合适的计量单位. (1)一个粉笔盒的表面积大约是6( ). (2)一个火柴盒的体积大约是14( ). (3)一个游泳池,它最多可容水3000( ). 3.判断. (1)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立方体,它的体积和表面积相等.( ) (2)表面积是6平方米的立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 4.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1)制作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无盖铁盒,至少需用铁皮( )平方厘米. (A= 24 b=40 C= 52) (2)一个长方体的长和宽都是8厘米,高是10厘米.它的体积应该是( )立方厘米. (A:80 b: 300 C:640) 四.全课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 〈作业本〉 六、板书设计: 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 (1)表面积 (2)体积 (9.6×4.2+9.6×2.5+4.2×2.5)×2 9.6×4.2×2.5 =(40.32+24+10.5)×2 =40.32×2.5 =74.82×2 =100.8(立方分米) =149.64(平方分米) 答:做一个纸箱至少要236平方分米硬纸板,它的体积是24O立方分米.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五年级 数学学科 编写者:金志耿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P27复习(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特征,进一步理解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意义进一步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以及这些单位间的进率,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化聚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特征,进一步掌握表面积、体积(容积)的计算。
教学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投影片若干
教学过程 基本练习(1)说一说长方体和立方体的有关知识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回答。 (投影出示) 长方体是由 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围成的 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 ,相对的棱的长度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3)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背诵口诀:(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再说一说立方体(仿上) (2)举例说一说什么叫表面积,什么叫体积,什么叫容积 二、深化练习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820立方分米=( )立方米10.6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7.5立方分米=( )升( )毫升3090毫升=( )升=( )立方分米0.14立方米=( )立方分米=( )升求下面的长方体或立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长方体的长3.5米,宽2.6米,高1.2米长方体的长40厘米,宽30厘米,高40厘米立方体的棱长4.8分米立方体的棱长12厘米三、综合练习一个长方体木箱,长1.2米,宽0.8米,高0.5米。做这个木箱至少要用木版多少平方米?一种立方体硬纸盒,棱长6厘米,做2000个这样的硬纸盒,至少要用纸板多少平方米?一个长方体玻璃缸,底面积是32平方分米,水面高5分米。这个玻璃缸能盛水多少升?用铁皮做一个长6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没盖的长方体水槽,至少需要多少铁皮?这个水槽能盛水多少升?四、课堂小结五、课堂作业:《作业本》p12(1)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五年级 数学学科 编写者:金志耿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P28-29复习(二)  
教学目标  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并能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能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投影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要求:任意填上适合要求的数,然后算出相应的体积和表面积1、长方体形体长宽高体积表面积长方体2、立方体形体棱棱棱体积表面积立方体二、深化练习一个长方体木箱,长8分米,宽6分米,高4.5分米。如果在它的外表涂上油漆(底面不漆),涂漆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分米?如果每平方分米用油漆0.25千克,漆这个木箱要用油漆多少千克?把一块棱长是0.4米的立方体钢坯,锻造成横截面面积是0.08平方米的长方体钢材。锻造成的钢材有多少长?用8个棱长是3厘米的立方体积木,搭成一个大立方体。求搭成的大立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三、综合练习一个长方体的汽油桶,长5分米,宽3.2分米,高6分米。如果1升汽油重0.74千克,这个油桶可以装汽油多少千克?一个立方体油箱,容积是216立方分米。把这一箱油倒入另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体油箱内,油深是多少分米?一个长方体形状的水池,长60米,宽30米,池内原来水深1.5米。如果用水泵向外排水,每分排水2.5立方米,要求在15小时内把水池中的水排完,可能吗?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作业本》p13(2)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设计者:金志耿教学内容:数的整除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数的整除,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会分解质因数的方法;理解公约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且能比较熟练地求出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通过自然数之间整除关系的研究、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及其性质,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重难点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本单元的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有些概念容易混肴,故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教学进度安排1、约数和倍数 2课时2、能被2、5、3整除的数 3课时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 3课时4、最大公约数 5课时5、最小公倍数 5课时6、复习 2课时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五年级 数学学科 编写者:金志耿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整除、约数和倍数(p30-32)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自然数和整数的意义,理解整除、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判别整除和初尽、约数和倍数的含义,为学习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搞懂约数和倍数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约数和倍数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投影片若干
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什么叫自然数?什么叫整数?师用集合的方法表示自然数和整数的关系。练一练:填空(1)自然数的单位是( )(2)( )和( )都是整数。新课过程整除的特征5、请你用15、5、24、4、1.5、五个数组成几道除法算式,并算出结果。6、请你把以上的除法算式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可以分成几类?7、学生可能是以下几种算式:15÷5=3 15÷1.5=10 15÷4=3……324÷4=6 1.5÷5=0.3 24÷5=4……415÷4=3.75 ……8、让学生说一说每一类各有什么特点?9、师归纳后板书整除的特点10、生说一说谁整除谁?谁被谁整除?11、练一练:下面各组数中,哪个数能被哪个数整除?28和7 20和100 9和3633和11 72和8 2和5812、师:不能整除的算式中,有些是除尽,整除也叫做除尽。13、用集合图可以表示除尽和整除的关系。14、练一练:下面各题哪些是整除?哪些是除尽?哪些都不是?为什么?48÷4=12 15÷4=3.75 35÷0.7=5020÷9=2……2 15÷3=5 1.5÷0.3=555÷11=5 1÷3=0.33……约数和倍数师;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那么数a就叫做数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练一练:下面各组数中,哪个是倍数?哪个是约数?39和13 5和40 3和42 210和7巩固练习先计算,然后对符合整除意义的在括号里打a,符合除尽的打b,都不是的打c。24÷4=( ) 15÷4=( )35÷0.7=( )20÷9=( ) 15÷3=( )1.5÷0.3=()填空:(1)写出小于8的所有自然数( )(2)根据48÷4=12,我们就说( )能被( )整除,( )能整除( ),( )是( )的倍数,( )是( )的约数。四、课堂小结五、课堂作业:《作业本》p14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五年级 数学学科 编写者:金志耿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找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P32-35)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找一个数的约数的方法,能正确、便捷地找出一个数的约数。使学生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找出一个数的一些倍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找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难点:在整除的条件下搞清约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投影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1、请同学们说一说18能被哪些数整除?哪些数能整除18?2、24能被( )整除?二、新课过程(一)找约数师:既然18能被1、2、3、6、18整除,我们就说1、2、3、6、18是18的约数,也就是18的约数有:1、2、3、6、18。根据刚才的方法,请大家说一说24的约数是什么?请大家归纳总结找约数的方法。练一练:15和36的约数各有哪几个?讨论一个数的最小约数和最大约(二)找倍数师哪些数能被3整除?请在纸上写出来学生们发现这些数永远也写不完。师:我们把这些数叫做3的倍数。请大家打开课本31页,自学例2自习后请回答下列问题如何快速地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什么?一个数的最大倍数是什么?有没有最大的?(强调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练一练:50以内4和9 的倍数各有哪几个?(三)小结找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方法,它们之间有何区别?三、巩固练习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16的约数( )100以内16的倍数( )9约数( )60以内9的倍数( )在4、8、16、32、40、48、64、80这几个数中,80的约数有( )8的约数有( )请思考:32能被哪几个数整除?32有哪几个约数?32是哪几个数的倍数?课堂小结课堂作业:《作业本》p15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五年级 数学学科 编写者:金志耿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p35-37)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5整除。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方法难点:理解和发现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指名说说整除、约数、倍数的含义二、新授:谈话引入新课,出示课题。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出示投影片(一个运算)让学生观察刚才的结果,知右边的数都是2的倍数,也就是能被2 整除的数。这些数个位数有什么特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得出: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仿能被2整除的数的教学程序)小结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三、巩固练习完成第54页的“做一做”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四、归纳总结;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被5整除的呢?同时能被2、5整除的特征是什么?五、布置作业:《作业本》p16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五年级 数学学科 编写者:金志耿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p37-39)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求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并运用特征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理解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实验记录表;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你能用3、4、5、三个数字很快组成能被2整除的三位数吗?怎样的数能被2整除呢?你能用3、4、5再很快组成能被5整除的三位数吗?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我们用小棒的实验来寻找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好吗?现在你们用2根小棒试一试,看你所摆出什么数并算一算它们是否能被3整除?观察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观察不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小结:小棒的根数与3成倍数关系;凡小棒的根数能被3整除的,摆出的数就能被3整除。摆出的数的各个位上的数加起来的和刚好等于小棒的根数、。结论: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很好,我们来看书上54页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指出哪些词语是重点,用笔划出来。“各个”、“和”各指什么意思?你能举例说明吗?现在我们再看用3、4、5、这三个数摆出的数354、534、345、435、453、543无论怎样排列都能被3整除的原因?(因为不管怎么样排列,所摆出的数各位上的和都没有变化)三、巩固练习请同学们看书54页完成做一做:同学们,老师现在有一个很大的数(板书):3693969451212谁能很快判断它能不能被3整除吗?四、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灵活地运用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来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就学到这里。五、布置作业:《作业本》p17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五年级 数学学科 编写者:金志耿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练习五(p39-40)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并能综合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能正确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投影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把下面的各个数分别填在适当的括号内12、25、36、123、900、999、14、21、65、778、998、225、114、226、54、69、180、255、77、0.25能被2整除的数( )能被5整除的数( )能被3整除的数( )请同学们说一说能2、5、3整除的数的特征。先让学生说一说如何找一个数的约数,找一个数的倍数。练一练:下面各数哪些有约数2?哪些数约数5?哪些数约数3?36 75 80 135 180 204二、深化练习从21到50各个数中:(1)能被2整除的数( )(2)能被5整除的数( )(3)能被3整除的数( )(4)能被2、5整除的数( )(5)能被2、5、3整除的数( ) 要求:学生在找数的时候,能找出它的规律性,以及达到熟练程度用0、4、5排列成一个三位数,使它符合下面的要求,各有几种排法?(1)能同时被2、3整除( )(2)有约数2和5( )(3)是3和5的倍数( )(4)能同时被2、5、3整除( )三、综合练习先用笔算检验一下,下面这些数能否被9整除,如果能被9整除的,它们有什么特征吗?126 243 306 468 921 2898分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共同得出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思考:各写出三个能被4或25整除的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找一找,被4、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四、课堂小结五、课堂作业:《作业本》p18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五 学科:数学 编写者:吴小红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积的含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盛有红色水的大玻璃杯一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头各一块,沙一堆;投影仪和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各一个。学生准备:27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学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掌握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和研究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一些知识。二、探索研究1.实验观察观察(1):把一块石头放入有红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观察(2):这只杯子里装满了细沙,现在把细沙倒出来放在一边,取一块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刚才倒出来的沙装回到杯子里,你发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观察(3):在(1)中把石块换成小一点的,你观察到什么?为什么?图片观察:投影出示课本上的墨水盒、电冰箱、水果箱,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小?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加深理解:(1)你知道什么是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2)你能说出身边的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大?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小?2.教学体积单位。(1)介绍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2)1立方米、1立方分数、1 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1立方厘米:①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立方体并量出它的棱长。②看看我们身边的什么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立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看一下1立方米的体积的大小。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米?(3 )建立表象,感知大小 投影显示第13页的第2题,让学生口答。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投影显示第12页的“练一练”的第一题,让学生说。三、课堂实践1、做第13页的第3、4题,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27个小立方体先摆后说。2、做第13页的第5题,学生独立做后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五 学科:数学 编写者:吴小红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立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长方体、立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大块橡皮泥; 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木块24块;投影仪。学生准备:1 立方厘米的立方体12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填空:1、 叫做物体的体积。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立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立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二、实践探索1.小组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立方体。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14页的摆好。观察结果:(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 3 1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3)它含有多少个1 立方厘米?(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立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1)摆成了一个什么?(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V = a×b×h=abh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2.小组学习——立方体体积的计算。思考并回答:长方体和立方体有什么关系?立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结论:立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为:V=a3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三、课堂实践1.做第16页的“练一练”的第1题。(1)先让学生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3)集体订正。2、做第17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3、做练一练的第3、4、5、6题。四、课堂小结五、课后实践《作业本》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五 学科:数学 编写者:吴小红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立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和练习二
教学目标  进一步熟练长方体和立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立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底面积。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立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2、填空。(1)长、立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 确定的。(2)长方体的体积= 。(3)立方体的体积= 。3、做P17第1题,集体订正。二、探索研究1.观察。(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立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立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2.思考。(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2)立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结论:长方体(或立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V = sh三、课堂实践1.做第18页的第4题。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2.做第17页的第2、3题。3.做练习三的第5、6、7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4、P18思考练习。集体讨论。四、课堂小结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五、课后实践《作业本》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五 学科:数学 编写者:吴小红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名数的改写。
教学重点难点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投影仪和棱长是1分米的立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填空:①长方体体积= ;②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③立方体体积= 。师:你知道每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二、探索研究1.小组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出示:1个棱长是1分米的立方体模型教具。立方体棱长1分米=10厘米体积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提问:①当立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②当立方体的棱长是10厘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③而1分米是多少厘米?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小组合作填表:小组汇报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理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用填空的形式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2).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加以比较(投影显示)1米=( )分米=( )厘米1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1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先让学生填后并比较这三类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先思考:(1)怎样把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2)怎样把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出示例3,并写成如下形式:0.65立方米=( )立方分米 48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试一试:P19出示例4。(投影显示)放手让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再针对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解法一:1.8×1.5×0.01=0.027(立方米)0.027×1000=27(立方分米)解法二:1.8米=18分米 1.5米=15分米 0.01米=0.1分米18×15×0.1=27(立方分米)试一试:P20三、课堂实践将P20练一练的第1题填在书上,老师进行个别辅导后订正。四、课堂小结。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五、课后作业P20练一练的2、3、4、5题。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五 学科:数学 编写者:吴小红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P21练习三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体积与体积之间的进率、化法和聚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化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长方体和立方体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基本练习先说一说体积单位的进率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又是怎样的?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4.5立方米=( )立方分米78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52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610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610立方分米=( )立方米深化练习出示P21第2题。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把这根钢材竖起来实际上就是什么?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出示P21第3题。先让学生阅读这道应用题,并进行解释,初步建立容积的概念。然后小组进行讨论并集体订正。综合练习先回忆用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然后独立解答P22第4、5题,集体校对。做P22第6、7题。思考练习。课堂小结课堂作业〈作业本〉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五 学科:数学 编写者:吴小红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毫升。②掌握升与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③理解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掌握容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容积。
教学重点 容积和体积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容纳1升液体的量杯和1000毫升液体的量筒各一个。一个长20厘米、宽18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纸盒和木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1、填空。(1) 叫做物体的体积。(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2、一个长方体纸盒,它的长是1分米,宽是5里米,高6里米,它的体积是多少?二、探索研究1、教学容积的概念。(1)老师将长方体纸盒的盖子打开,问:盒内是空的,可以装什么?师:我们把这个纸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的容积,如:金鱼缸,里面可以放满水,在这里水的体积就是鱼缸的容积。(2)学生举例。①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容积?②从大家举的例子看,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它才有什么?如果一个长、立方体铁块,它们有容积吗?(板书:容积)(3)容积的计算方法。师: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长、宽、高。师:这是为什么?(出示一个木盒)2、教学容积单位(板书课题)(1)翻开书第23页,让学生看第二自然段。板书:升 毫升(2)出示量杯和量筒,倒入1升的水进行演示,让学生得出:1升=1000毫升。(3)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3、应用。出示例5,指一名学生读题。(1)分析理解题意:求“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就是求这个油箱的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是否具备?怎样算?结果是什么?怎么办?(2)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3)试一试P23,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校对。三、课堂实践第24页的练一练第1、2题,第3、4、5、6题;四、课堂小结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五、课后作业〈作业本〉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五 学科:数学 编写者:吴小红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表面积和体积的对比(P25练习四)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化聚,能根据有关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解答实际问题。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重点 分清这两个概念和各自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一个可以展开的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复习长方体体积与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口头列式: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高是1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的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高是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学生已学过.复习内容是通过长方体的长.宽、高直接计算体积和表面积,既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为以后的比较作好了铺垫.] 导入:同学们已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那么,表面积和体积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学习“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的内容. 板书课题: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 二.探究新知: (一)体积和表面积的对比. 1.区分体积和表面积这两个概念. (1)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长方体纸盒说出长方体的表面积是指长方体的6个面的总面积是多少. (2)长方体的体积指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说明:长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3)让学生拿起自己的长方体纸盒,分组议论;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各指的是什么. 结合学生汇报,投影出示: 长方体的表面积指它的六个面的总面积,而体积则是指它所占空间的大小. 2.区分表面积和体积的计量单位. 组织学生议论:表面积和体积分别用什么计量单位表示?常用的计量单位各有哪些?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表面积用面积单位来计量,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体积用体积单位来计量,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练一练:P25练习四第1题填在书本上。 3.区分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学生分组议论:要计算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需要测量哪些长度?要计算它的体积呢? 使学生明确:计算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都需要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 (2)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在计算表面积和体积时,所需的条件相同,计算方法为什么不同? 师生共同总结概括: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所需的条件相同,但因计算内容不同,所以计算方法不相同.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先分别算出三个不同面的面积,再用它们的和乘以2;计算体积则用长.宽.高相乘. 4、出示P26第5题。 (1)指名读题,并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求这个蓄水池占地多少平方米,需要计算蓄水池的表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是(长×宽十长×高十宽×高)×2.体积的计算方法是长×宽×高. 板书:(1)表面积 (2)体积(9.6×4.2+9.6×2.5+4.2×2.5)×2 9.6×4.2×2.5 (3)学生独立计算后订正. (二)完成第2、3、4、6题 1.分组讨论:读题后先确定是算表面积还是体积? 2.确定算法。 3.学生独立计算后,同桌相互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完成教材第26页思考题,集体讨论并校对。 2.在( )里填上合适的计量单位. (1)一个粉笔盒的表面积大约是6( ). (2)一个火柴盒的体积大约是14( ). (3)一个游泳池,它最多可容水3000( ). 3.判断. (1)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立方体,它的体积和表面积相等.( ) (2)表面积是6平方米的立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 4.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1)制作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无盖铁盒,至少需用铁皮( )平方厘米. (A= 24 b=40 C= 52) (2)一个长方体的长和宽都是8厘米,高是10厘米.它的体积应该是( )立方厘米. (A:80 b: 300 C:640) 四.全课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 〈作业本〉 六、板书设计: 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 (1)表面积 (2)体积 (9.6×4.2+9.6×2.5+4.2×2.5)×2 9.6×4.2×2.5 =(40.32+24+10.5)×2 =40.32×2.5 =74.82×2 =100.8(立方分米) =149.64(平方分米) 答:做一个纸箱至少要236平方分米硬纸板,它的体积是24O立方分米.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 学科 编写者:蒋华伟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学会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复习。什么叫做倍数?找一找6的倍数和9的倍数。新授看一看6和9的倍数及公有的倍数。 6的倍数有:6、12、18、24、36、42、48…… 9的倍数有:9、18、27、36、45、54、63…… 6和9公有的倍数有:(18、36、54……)用图表示。概念教学。(1)18、36、54是6和9公有的几个倍数,这种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2)6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为什么?(3)倍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区别?倍数可以指一个数的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指几个数。巩固练习。练一练(第一题———第五题)课堂总结。作业: 作业本[29]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 学科 编写者:蒋华伟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合理的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难点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理解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要包含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应包含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复习 把12、30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60,分别分解质因数2 12 2 30 2 60 2 6 3 15 2 303 5 3 15 512= 2 × 2 × 330= 2 × 3 × 560= 2 × 2 × 3 × 5二.引入 最小公倍数60的质因数里,包含12和30公有的质因数2、3,还有12独有的质因数2;30独有的质因数5。三.新授例2用简便方法求出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2 12 30 ……用公约数2除 3 6 5 ……用公约数3除 2 5 ……只有公约数1,不必再除。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2×5=60 12和30 的最小公倍数,也可以这样表示:[12,30]=2×3×2×5=60归纳得出: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用这两个数的(公约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只有公约数1。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练习。求12和36,9和5的最小公倍数。 2 12 36 1 9 53 6 18 9 5 2 2 6 3 [12,36]=2×3×2×1×3=36 [9,5]=9×5=45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归纳:a、如果大数是小数的倍数,那么(大数)就是这两个数 的最小公倍数。 b、如果两个数 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 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四.巩固练习。先把下面两个数分别写成质因数相成的形式,再求出 它们的最小公倍数。30=( )×( )×(   )70=(  )×(   )× (   )30和70的最小公倍数是(   )×(   )×         (   ) ×(   )=(   ) 2.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2和16  16和20  30和45   33和22  36和54  10和15 3.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36和12  25和75  51和17   4 和 9  20和 3  8 和11 4.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比一比,与求最大公约数有什么不同?16和24   28和35  27和184 和 7   13和39  39和65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作业本》P30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 学科 编写者:蒋华伟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合理地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难点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理解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要包含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应包含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复习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怎样求两个数的公倍数。求一求12、16和18的最小公倍数。新授选择几种不同的做法抄在黑板上。分析得出: 12=2×2×3 16=2×2 ×2 ×2 18=2× ×3 ×3 2×2×3×2×3×2=144 12、16和18的最小公倍数不仅包括其中两个数公有的质数,每一个数的质数,三个部分的连乘积。用短除法求12 16 18 ……用三个数的公约数2除 2 6 8 9……用6和8的公约数2除,把9移下 3 3 4 9……用3和9的公约数3除,把4移下 4 3……1、4和3,每两个数都是互质数, 不 必再除得出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先要用三个数的公约数去除,然后再用任意两个数的公约数去除,一直除到两两互质为止,然后把所有除数和商连乘。  5、求15、30和60,3、4和7的最小公倍数5 15 30 60 3 3 6 12 [15 、30、60]=5×3×2×2 2 1 2 4 =60 1 1 2 得出:较大数是两个较小数的倍数,较大数就是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 3、4和7两两互质,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他们的乘积。巩固练习求下面每一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6、8和12 8、9和12 9、8和27 15、30和40 4、12和16 12、15和18求下面每一组数的最小公倍数20、10和5 3、5和8 2、5和105、9和8 12、18和36 6、8和24求下面每一组数的最小公倍数10、15和20 14、3和21 3、9和276、9和18 5、4和8 35、7和283、5和7 9、5和2 12、18和24 四作业、作业本[31]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 学科 编写者:蒋华伟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练习八(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能比较熟练地求两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地求两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填空.1.如果数a能被数 b 整除, a 就叫做b的( ).2.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   );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    ).二、1、50以内7的倍数有 ( )。2、50以内14的倍数有( )。3、50以内7和14的公倍数有( )。4、 7和14的最小公倍数是( )。三、1、因为4和5是( ),所以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 )。2、因为27是9的( ),所以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四、下面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对不对,把不对的改正过来。24 32 2 6 83 4 24和32的最小公倍数是4×2×3×4=96(2)2 12 60 166 30 81 5 812、60和18的最小公倍数是2×6×1×5×8=480五、求下面每一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30和45 24和20 2和17 56和63 18和3 35和7 12和5 36和54 52和78 六、求下面每一组数的最小公倍数。18、16和48 15、30和45 22、66和445、6和10 3、4和5 40、10和2014、7和42 18、9和12 5、2和11七、布置作业:《作业本》P32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 学科 编写者:蒋华伟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练习八(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牢固掌握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使熟练地求出两个数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
教学重点难点 求最大公约数和求最小公倍数的区别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区别.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基本训练。口答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5和8 12和18 5、3和63和24 35和7 9、6和1820和15 8 和 6 2、3和 48和10 6 和 9 15、20和5求20、30和15的最小公倍数,有下面两种不同的方法和结果,哪个对?不对的错在哪里?10 20 30 15 5 20 30 15 3 2 3 15 2 4 6 3 2 1 5 3 2 3 3 2 1 1[20,30,15] =10×3×2×1×5 =300 =5×2×3×2×1×1=60疏理思路练习,1、求20和16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2 20 16 (20,16)=2×2=4 2 10 8 5 4 [20,16]=2×2×5×4=802、联系: 两数关系 最大公约数 最小公倍数互质数 是1 是它们相乘的积 倍数关系 较小数就是它们的 较大数就是它们的 最大公约数 最小公倍数 一般情况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既不互质, 数,再把所有除数连 数,把所有除数和最 又不成……)乘起来 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练习。 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6和54 60和45 44和45 72和18 10和9 34和85(二)1、先求30、60和80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再比较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些什么不同?(口答)选择除数有什么不同?最后除得的数有什么不同要求?连乘的数有什么不同?2、列表区别 求最大公约数 求最小公倍数 选择除数 必须是三个数的 先把三个数的公约数找尽 公约数 之后,还要再找其中两个 数的公约数 最后除得 不再有公约数 两两互质 的数 连乘的数 除数连乘 除数与最后的商连乘3、练习求2、3和5,6、12和24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24、18和36 6、9和18 15、25和457 、21和 3 16、20和80 5、 7 和 24、思考题 实际上是求5、10、6的最小公倍数三、布置作业:《作业本》P33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 学科 编写者:蒋华伟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复习(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自然数、整数、整除、除尽、约数、倍数、偶数、奇数、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概念。能熟练地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
教学重点难点 概念的掌握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将下面各数分别填入圈内2 17 27 0 43 1 72 91自然数 整数 质数 合数 奇数 偶数 二、在36、48、84、75、15、210、130、204这些数中。 1、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有:( ) 2、能同时被3、5整除的数有:( ) 3、能同时被2、3整除的数有:( ) 三、下面各式中,哪些能整除?哪些不能整除? 6.3 ÷9 18 ÷6 10 ÷ 4 111 ÷3 5769 ÷1 2.4 ÷ 0.8 四、选择“约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适当的名称,填在下面各题的( )里。 1、1不是( ),不是( )没,也不是( ),1是( )。 2、2是( ),也是( ) 3、8是( ),也是( ),8是16的( )也 是 2的( )。五、判断。对的打 √,错的打×。 1、120是能被3整除的最小的三位数。 (   ) 2、两个奇数的和一定是偶数。 ( )3、一个数的约数一定小于这个数的倍数。 (   ) 4、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5、整除一定能除尽,除尽不一定整除。 (   )  6、分解质因数20=2×3×4×5 ( ) 7、两个质数一定是互质数。 ( ) 8、两个合数一定不是互质数。 ( ) 六、把下面各数分解质因数。45 60 84 100 135 210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作业本》P34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 学科 编写者:蒋华伟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复习(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且能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应用简捷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思考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1、填空9和27这两个数,( )能被( )谁整除,( )是( )的倍数,( )是( )的约数。(2)20以内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数是( ),既是奇数又是偶数的有( )。(3)在4、9和16中,成互质数的有( )和( );( )和( )。(4)三个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42,这三个质数是( )、( )和( )。(5)如果甲数=2×3×5,乙数=2×3×7,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最大公约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2、很快说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11和4 9和6 5、10 和2016 和32 3 和5 2、3和410和15 80和20 5、6和73、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80和100 26和39 60和9025和3 32和24 75和4519和38 9和15 20和74、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15、8和30 2、3和11 14、28和5630、60和75 18、24和42 12、16和248、9和10 13、26和39 15、30、60和75二、思考题。1、举两例说明两个数的积同他们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积相等。两个数两个数的积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积8和128×12=964244×24=962、已知甲、乙两数的最大公约数是3,最小公倍数是30,甲数是6,乙数是多少?30×3÷6=15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作业本》P35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
五年级数学 编写者:龚水江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周 )
课题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第 2课时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课本第85页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掌握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算理和方法,并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教学重点 掌握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什么叫分数单位?下面各个分数分数单位是几?含有多少个这样的单位?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填填:=()÷();=()÷()11÷12=;()÷()=学习新知例3教学观察图进行分析学习新知例3教学观察图进行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3个等于1,9个等于43;根据=9÷3=3从图中可以看出有7个,4个是1,还多3个,所以是1和的和,就是1根据=7÷4=1 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归纳总结: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要用分子除以分母,能整除的,所得的商就是整数;不能整除的,商就是带分数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的分子部分,分母不变。作业作业本P41
教学反思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
五年级数学 编写者:龚水江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课题 练习十三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进一步掌握把低级单位名数聚成高级单位名数,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把低级单位名数聚成高级单位名数。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2第87页第1题。3、先约分,再比较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 和 和 1 和1 和 和 2和24、带分数。2125米=()千米 80分=()小时1米40厘米=()米 4050千克=()吨2小时20分=()小时 76分米=()米5、应用题练习第88页,第5、6、7、题。6、指导思考题。7、作业本P47[2] 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教后反思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
五年级数学 编写者:龚水江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周 )
课题 分数的基本性质 第 1课时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课本第91页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把一个分数化成用指定的分母做分母或指定的分子做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为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说出所表示的意义。说出下面各式的商,并说出根据是什么。150÷50=3 (150×2)÷(50×2)=(150÷2)÷(50÷2)=(150×5)÷(50×5)=(150÷5)÷(50÷5)=说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观察准备题学习新课教学例1折一折。比一比。观察议论A、 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B、 C、你发现了什么?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性质。你发现了什么?议论。的分母和分子都乘以或者除以0,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分数的大小会变吗?得出:0除外师生共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 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者都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尝试练习练一练习题1教学例2把和分别化成分母是6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启发学生思考:这道题求什么?怎样想?根据是什么?学生演算试一试作业作业本P44
教学反思2004学年第二学期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立方体、数的整除、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大纲对本册的教学要求。
1、 掌握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特征,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掌握长方体、立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会正确地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2、 理解整除、约数、倍数、素数和合数的意义。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特征。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4、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三、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立方体,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面积的计算以及长方体和立方体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丰富学生有关形体的知识都有重要的意义。
数的整除,内容主要有约数和倍数,能被2、5、3整除的数,素数(质数)、合数和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在教材中,明确指出数的整除是在自然数范围内研究,不包括0。在讲数的整除的特征时,只将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些数的特征比较明显,在分数计算中用到的机会比较多。一般常见的分数计算,分子、分母数都不很大,只要掌握了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基本上就够用了。
分数教学在全套教材中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安排在第八册,主要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对分数有个初步的认识,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理解分数的概念,另一方面也为了学习小数的意义准备。本册教材是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
分数的加减法,主要内容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带分数加减法,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在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情况下化成分数计算比较简便,什么情况下要化成小数计算的一般规律。对于能用简便方法计算的,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把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推广到分数。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分数加减法应用题,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另一方面是为了说明分数加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整数、小数加减法应用题相同。
四、教学重难点。
长方体和立方体、数的整除这两部分内容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所以是不能册教材的教学难点,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则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
四、全册教材课时安排。(略)
五、班级情况分析。(略)
六、针对性措施。
1、加强对比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2、加大研究型学习的力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
3、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4、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1、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
2、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
3、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
4、 复习。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特征,理解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意义,对体积单位的形状、大小有较明确的概念,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和化聚。
2、 使学生学会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通过建立长方体和立方体的正确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这些教学知识是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发展,也是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的开始。长方体和立方体是最基本的几何形体,特别是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它是一切几何体体积计算的基础。通过学习长方体和立方体,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很大作用。
四、课时安排。
1、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2课时
2、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
3、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7课时
4、 复习。2课时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 五 学科数学 编写者:章海明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各部分名称,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  ①教师准备:教材第1页图中的各个实物,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框架、投影仪。②学生准备:收集一些长方体开头的小纸盒,并将教材第3页的长方体展开图剪下来贴在硬纸板上备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1、观察后回答:①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意归类并板书。 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③指着上边问:这些都是什么图形?(并在上面板书:平面图形)④指着下边问:这又都是什么图形?(并在上面板书:立体图形)2.实验用两个同样大小的量筒装600毫升的水。然后往其中一只里放入一块石头,让学生观察,这只量筒里水面的变化情况?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空间”这一概念。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数学课主要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并板书课题。二、探索实践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1)认识长方体的面。(让学生分组讨论)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投影归纳出: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2)认识长方体的棱。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摸)。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做,最后统一为“棱”)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①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顶点)②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 个)(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投影出示)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投影显示)长方体是由 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围成的 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 ,相对的棱的长度 。2、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找几名代表将测量结果告诉大家。想一想:(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投影显示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三、课堂实践1.量一量教科书的长、宽、高。2.P3第2题。3.P3第3、4题。五、课堂小结由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口诀: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六、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 五 学科:数学 编写者:章海明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立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立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立方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立方体的特征及长、立方体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①教师准备:教材第3页的立方体实物和一个长方体纸盒、投影仪。②学生准备:上节课做好的长方体和立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1、请大家拿出昨天做好的长方体,边观察边填写下表:(投影显示)形体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 棱长长方体2、填好表后请回答:(投影显示)(1)什么叫做棱?(2)什么叫做顶点?(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这个长方体的什么?以上是长方体的特征及有关知识,(拿出一个正方体)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板书课题。二、探索实践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小组合作学习。(1)观察并回答:①它们的形状都是什么体?(正方体)②正方体还有一个名称你知道吗?(立方体)(2)小组讨论。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正方体,观察和讨论一下正方体有什么特征。然后选一个代表说出你们观察讨论的结果,最后将学生的发言归纳在下表中。(投影出示)形体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 棱长立方体(3)用填空的形式小结。立方体是由 个 的正方形围成的 图形。立方体也有 条棱,它们的长度 。立方体也有 个顶点。(4)做第5页的5、用硬纸板做一个立方体。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展开图的硬纸片,动手将它折、贴成一个正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并标出它的棱长。2.学习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异同点。首先将复习与新课的两张表合在一起如下图:(投影显示)形体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棱长长方体61286 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立方体6128都是正方形都相等都相等(1)请你观察一下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特征,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完上表。(2)想一想:长方体和立方体有什么关系?结论:立方体可以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用图表示。(投影显示) 长方体 立方体三、课堂实践1.P5第1、2题。2.P5第3、4题。3.练习6。先让学生口述讨论,在小结。四、课堂小结让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1)立方体的特征。(2)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关系。五、课堂作业《作业本》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五 学科:数学 编写者:章海明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立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②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表面积的意义。教学难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长方体和立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投影仪。学生准备:长方体和立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2、看图回答。 (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3)填空: 上、下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这个长方体 左、右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前、后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3、想一想。长方体和立方体都有几个面?4.老师现在做了一个“长6㎝,宽5㎝,高4㎝”的长方体架,要在它的六个面上贴上薄塑料片,你说应该准备多少平方厘米的塑料片呢?二、实践探索1.个别学习-------表面积的概念(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立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2)沿着长方体和立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立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学生试着说一说。2.小组合作学习-------计算塑料片的面积(1)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使学生明确: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2)学生分组研究计算的方法。(3)找几名代表说一说所在小组的意见。解法(一):(是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6×5×2+6×4×2+5×4×2=60+48+40=148(平方厘米)解法(二):(是先算出上、前、左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6×5+6×4+5×4)×2=74×2=148(平方厘米)(4)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三、课堂实践做第8页的1题学生独立列式算出后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你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结论: =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五、课堂练习做P9的第3(1)、4题,学生口答,学生讲评。七、课后实践《作业本上》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 五 学科:数学 编写者:章海明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立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以及长方体和立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练习一)
教学目标 1、根据立方体特征,推导出立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立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难点 立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立方体纸盒和实物模型、投影仪;学生准备:一个立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1.看图并回答。(投影显示)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2)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看看各自准备的立方体回答问题。(1)什么是立方体的表面积?(2)立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样?(3)如果给你立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立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长方体和立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板书课题)二、实践探索出示P8第2题。(计算下面立方体的表面积。单位:厘米) 小组合作学习----立方体表面积的计算。①题中的棱长就是每个面的什么?②你能算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吗?③小组合作,寻找计算方法。 0.4×0.4×6   或者  0.42 ×6 =0.16×6 =0.16×6 =0.96(平方厘米) =0.96(平方厘米)说明:上面两种做法都对,0.42 表示2个0.4相乘。2.教学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立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如:投影显示P9第3题,拿出其中一个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分析题意。①铁盒是什么体?②“上面没盖”就是没有哪一个面?③要求的问题,实际上是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2)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方法,只列式不计算。(3)学生讲所列出的算式的含义,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集体订正。三、课堂实践做第10页的第5题,先让学生列出解答的算式,并讲一讲自已是怎样想的,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四、课堂小结。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五、课堂实践做练习一的第1、2、4、6题。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
五年级数学 编写者: 龚水江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课题 约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约分
教学目标 理解“最简分数”“约分”的意义;理解和掌握约分的依据、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约分的依据、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复习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填空下列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有哪些公约数?最大公约数是几?怎样断一个数有约数2、3、5?教学新知理解“最简分数”观察哪些分数的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出示:分子、分母互质数的分数,叫最简分数。练一练指出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是最简分数:说出3个最简分数。写出分母是10的全部真分数,再指出哪些是最简分数?教学例1把化成最简分数。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一些分数化简。 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归纳: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约分。概括:约分方法 用分子和分母的( )(1除外)去除分子、分母;通常要除到得出( )分数为止。练一练:下面各式哪些是约分,为什么? 教学例2把教师示范把约分。边讲边板书把约分。两位同学板演,板演后共同分析约分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重新观察约分过程,思考还可以怎样约分,更为简便。用最大公约数去除分子、分母,能一次约简。这样约分比较简单。练习反馈把下面各数约成最简分数。练习后反馈、讨论。?你的约分方法简便吗?3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是10的倍数,如何使约分简便?
教后反思 课本P97试一试。作业作业本P46[1]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
五年级数学 编写者:龚水江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周 )
课题 练习十二 第2 课时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课本第94页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学习约分和通分做准备。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基本练习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课本P94第1题,同桌讨论后集中反馈,校正。判断题:(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者都除以相同的数,分数大小不变。 ( )(2) ( )(3) ( )(4) ( )(5) ( )二、应用练习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找朋友。课本P94第4题、第5题。 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重点练习课本P94第6题集体练习后反馈“结果”、“方法”、“思考过程”课本P94第3题。指名板演与集体练习后反馈。以为例讨论、分析各种不同方法,通过比较找出最佳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1)15÷( )=( )÷40A、根据除法与分数关系,可以将这个等式改写为:3÷4=( )÷12=15÷( )=( )÷40B、把已变式的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并说出填数的依据。C、再看原式,应如何填数,说出填数的思考过程。(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6==20÷( )=课堂练习课本P95第7题。课后作业作业本P45
教学反思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 五 学科 编写者:周建明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方法,并能正确选择计算方法,合理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选择合理、正确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准备: 1. 判断下列各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并说说为什么?再把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化成有限小数。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0.5    0.4     0.125    0.3750.75   0.03     0.04    0.16教师:我们已经学过小数的加减运算,也学过了分数的加减运算。如果分数、小数同时出现在同一道题中,该如何计算呢?如:+0。2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说一说,也可以试一试做一做)这节课就研究这个内容。教师板书课题: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新授: 例1:计算。-0。45+你能从上面的试一试中得到什么启发吗?同卓讨论,试一试做一做交流讨论和试一试结果:方法一:选择用小数做:-0。45+ =1。75-0。45+0。4 =方法二:选择用分数做:-0。45+ =-+ =请选择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发表一下意见,你认为二种方法哪种你比较喜欢,再请第二种方法的同学发表意见。再试一试:P147试一试(用二种方法计算)+2。4- 是哪二种方法呀?感受一下刚才自己认为比较方便的一种方法,看看这儿是否也比较方法,得出结论。例2:计算 +4。25-用你喜欢的一种方法来解决这道分小数加减混合题,如果碰到什么问题,可以同卓进行交流和讨论。全班交流: 先请一位学生上来板演还有其它方法可以做吗?例1可以用二种方法进行计算,为什么这题不能用二种方法进行计算了呢?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综合二题: 一般用( )计算,如果( ),可以( )计算。试一试:-(0。75+)先请同学来说一说,你打算怎样计算!再请同学试一试。(允许同学用不同方法)练习:P148(1)先化小数计算,再化分数计算比一比,赛一赛:A组: P148下二题B组:P149 (3)上二题 四小结:合理运用方法 作业:P149上二题P149(3)下二题P149(4)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 五 学科 编写者:周建明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练习二十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并能迅速地、灵活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简便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准备: 说一说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综合练习:P149(1)口算要求选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计算。先说说计算方法,闭幕式说说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再计算。A组:+3。75- 8-(+0。05) B组: 3.5-+ 6。875+(4。5-)三:发展练习 A简便运算说说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整数和小数中能适用的简便方法,在分数中同样适用)试一试:36++0。64 =》++ =》+(+) =》-- =》比一比: P149 (3) B解方程:先试一试+X=0。625 +X+=0。625比一比: P150 (4)左四小结:灵活运用方法 作业: P150(4)右P150(5)(6) 课后:思考题准备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 五 学科 编写者:周建明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复习(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正确解答分数加减法应用题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1.师生共同回忆本单元有哪几个内容。边整理复习边写出如下的知识结构图。  
  2.复习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①想一想,说一说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是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与同分母带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②口算下面各题。       交流时,可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如下的问题:  A.为什么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B.计算同分母带分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先把整数部分与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得到的数合并起来?  3.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①教师提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它们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联系?  ②计算下面各题。     交流时,可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如下的问题:  A.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先通分?  B.计算带分数减法时,分数部分不够减,应该怎么办?应注意什么?  4.复习分数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1)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规定的?  (2)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适用吗?(适用。)  (3)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4)复习分数、小数的互化及一个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①用线段把相等的数连起来。    ②判断下面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让学生说说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及一个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二)练习:P151(1)P151(2)  3.下面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   比一比A组P151(4)左 B组P152(5)左 (三)小结 作业:P151(4)右 P152(5)右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 五 学科 编写者:周建明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复习(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正确解答分数加减法应用题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准备: (1)判别下面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2)口算。
(二)练习:(1)文字题。      (2)应用题。  皋埠镇校举行运动会,五年级同学参加径赛的人数占全年级的,参加田赛的人数占全年级的,其余的参加团体表演赛,参加团体表演赛的占全年级的几分之几?  一个糖厂原计划五月份生产85吨白糖,实际五月上旬旬再生产多少吨就可以完成计划?(用方程解。) (三)发展:    (1)你能很快算出下面的算式等于多少吗?    提示:这是求一列同分母分数的和,它们的分子分别是从1到19的十个连续奇数,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四),班内小组比赛: 可选择课本内内容进行! (五)小结作业: 根据班内比赛确定作业!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五年级第十册数学期末复习计划
1、 复习内容和要点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学期所学的概念、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并能用来指导计算和解答应用题。
2.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表面积和何种解答有关表面积和何种计算的应用题。
3. 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通分、学会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能正确解答相应的应用题。
4.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复习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重视查漏补缺。要根据所教班级的情况,确定班级的复习计划,对相对比较薄弱的内容要加强复习和练习。
2、要注意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在复习题的设计中要十分注意层次性。
3、要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复习过程中去。可采用的一些形式:学生自己出题目练习,学生自己去整理知识;学生与学生之间去交流与合作。
4.(本班实际情况补充:)
三、课时安排
1、总复习(一):长方体和立方体
2、总复习(二):数的整除
3、总复习(三):分数的意义
4、总复习(四):分小数加减混合计算
5、总复习(五):文字题和应用题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 五 学科 编写者:周建明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总复习(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何积、容积单位,并能比较熟练地化聚和换算。进一掌握长方体和立方体何种计算公式,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和何种以及解答相应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难点 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  立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单位练习:立体单位有哪些,相互间的进率是多少 生活中哪些单位用到毫升(立方厘米),哪些用到升(立方分米),哪些用到立方米?练习:P155(1) 2,体积表面积练习: 取出一个长方体模型。说说关于顶点、棱长、面的知识。 请你估计占有的空间会有多大?(用好单位,同时能尽可能正确) 你是怎样来估计的? 要知道这个模型的体积有多大,我们必须知道哪些数据,为什么?测量这些数据?请同学们求一下体积,看看自己估计的怎样?如果在这个模型的表面涂一层油漆,你会有要涂多大的面积吗?同学自己计算,然后交流,再回忆说说立方图形的表面积公式。练习:P155(2) 3.具体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长方体或立方体,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立体图形,或者在计算时并不需要完整地表示出来。请同学来举例…… 练习:P155(3)-(6)根据本班实际习题补充: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年级 五 学科 编写者:周建明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周
教学内容 总复习(二)
教学目标 合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整除、约数、倍数、素数和合数的意义。能比较熟练地分解质因数,以及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难点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准备:学号游戏:(每一次都要说说坐着和站着的同学的学号情况)请全体自然数学号起立,最小的自然数。请全体合数起立 、再请全体素数起立请全体偶数起立请全体同卓为互素数的起立找一找班内特殊的学号,并说说你认为特殊的地方。练习:1.明确概念15 5 2 6任取二个数作为被除法和除数组成几个除法式子 把这些式子分类,按什么分?以圈的形式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 得出约数和倍数,说说你的学号的约数和倍数,明确“有限”和“无限”个的概念。把本班同学的学号分分类,你有几种分法,依据分别是什么?基本练习:1.P156(7)2.P157(8)说说能被2、3、4、5、8、9、25、125整除的数的特征。练习:P157(9)分解素因数:什么叫分解素因数,把你的学号分解素因数。练习:把本组内的学号分解素因数 P158(10)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是什么?求二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三个数呢?练习:P158(11)小结作业;作业本 根据本班实际习题补充:  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
编写者:陈文华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周 )
课题 带分数加减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带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带分数加减法为什么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可分别相加减的道理。掌握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掌握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1、 口算。(指名口答)+ - + - + - + - 2、 回顾同分母、异分母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二、新课教学1、 例1 一台拖拉机上午耕地1公顷,下午耕地2公顷。一天共耕地多少公顷?学生尝试着计算后边结合图讲解边共同完成板书。1+ 2=(1+2)+(+) =3+1 = 4(公顷)得出:分母相同的带分数相加减,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即可。试一试:9+5 1+22、 例2 计算:5-1 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学生试算反馈,交流解题思路 = 5-1=(5-1)+(-) = 4(3)小结解题步骤分母不相同的带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然后在按照上面办法计算。3、 师生共同探讨正确的算法,并要求学生说明算理:带分数相加减,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数合并起来。(学生口述,教师用图演示)三、巩固练习1、 练习12+ 1 4- 13+ 4 3- 请学生板演,并口述解题过程。2、 应用题3、4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四、总结、布置作业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完成课堂作业本。
教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
编写者:陈文华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周 )
课题 被减数分数部分小于减数分数部分的带分数减法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被减数分数部分小于减数分数部分的带分数减法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整数减带分数和被减数的分数部分小于减数分数部分的带分数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从整数部分取出单位“1”和原分数部分相加的算理。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说理由。2=1 5=4 6=43=2 4=3 7=52.计算下列各题,并回顾带分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7 3-3 2-1 4—1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评析。质疑第4题,谈话揭示课题:被减数分数部分小于减数分数部分的带分数加减法。二、新课教学1、 例3 4—1 启发思考:分数部分不够减怎么办?尝试计算。反馈,明确算法。说说为什么要把“4”看成3? 4—1= 3— 1= 22、 试一试 6—5 7—6 2位学生板演。口述解题思路。3、 例4 6-2 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学生尝试完成。反馈解题过程:先通分从被减数的整数部分拿出1化成假分数,和原来被减数的分数部分合在一起,然后再减。6-2= 6- 2= 5- 2= 33、 试一试 2—1 4— 2位学生板演。说说解题时应注意什么?4、 小结。 讨论得出:带分数相减,如果被减数的分数部分比减数的分数部分小,先从被减数的整数部分中拿出1,化成假分数,和原来被减数的分数部分合在一起,再减。三、巩固练习1、 练习16-4 5-3 7-3 20-11 8-3 10- 4-3 7-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说说带分数减整数与整数减带分数计算过程的区别。2、 练习4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四、总结,布置作业计算这些带分数减法时要特别注意哪些地方?完成课堂作业本
教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
编写者:陈文华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周 )
课题 练习十八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巩固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1、 回顾上堂课所学过的内容 指名口述整数减带分数和被减数的分数部分小于减数分数部分的带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2、 口算。(指名口答) + 2 1 - 3 + 1 2- 04 - 10 - 9- 5 1+ 二、整理算法,形成技能1、 笔算 2+ 3 3- 2 + 6 4- 24名学生板演。反馈计算思路,整理方法。引导学生检验计算结果,各组完成一题。(指名板演验算)反馈验算方法,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引导学生养成估算的习惯。2、 请用验算的方法检验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合理,错误的请指出错在哪一步,并改正。4-2=4-2=3-2=1=13、 练习4请学生阅读课本第135页第4题。设想思考:有没有什么要补充。(验算) 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根据这一计算程序,学生独立完成练习。5-2 8-1 同桌相互检查评改。三.应用题练习3比1多多少? 1比2少多少?比4多1的数是多少?一袋面粉重25千克,吃掉2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⑸、北京长江大桥建成前,火车轮渡过长江需用2小时,现在过大桥只用小时。火车过大桥比轮渡可节省多少时间?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对带分数加减法的哪些要求更加明确了? 完成课堂作业本 课后完成思考题
教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
编写者:陈文华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月 日(周 )
课题 带分数的连加、连减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带分数的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掌握带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掌握带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基本训练1、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3=1 7= 5 10=83=1 7=5 10=82、 回顾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计算。3+ 6—1二、新课教学1、 例5、例6把上面两题改编成连加、连减题。 3+ + 4 6—1— 比较此例与上面两题的异同,揭示课题:带分数连加、连减。⑴、学生尝试计算,探究方法。碰到问题同桌讨论。教师巡视,发现典型算法指名板演。⑵、反馈计算方法,师生适当整理。A、三个分数连加、连减,分母不同视具体情况可一次通分,也可分步进行计算。B、与两个数的算法一样,同样是整数部分与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C、减法中分数部分不够减时要向整数部分借。 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⑶、重点讨论减法计算 为什么要把6改写成4,而不是5? 得出:从被减数的整数部分拿出1化成假分数,与被减数的分数部分合成一起还不够减,就要拿出2。2、 试一试 2+ 1+ + 2+ 16—2— 8—— 2 4位学生板演。重点分析错误的地方。三、巩固练习1、 练习+5+ 2+1+3—1— 8——1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2、 练习3。3、 小结 说说带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应注意什么?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本课后完成其余练习
教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
编写者:陈文华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周 )
课题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出新知1、 回顾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分数连加、连减式题的运算顺序和方法。2、 说说运算顺序– + 2 2– ( – )3、 教师揭示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二、新知教学1、 例7、例8 学生尝试解题后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 2= – + 22– ( – ) = 2– ( – ) = 2–= 2– = 1– = 1反馈问题一: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如例7,同级计算从左往右;例8带小括号,则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反馈问题二:例7、例8在通分时有所不同,例7三个分数一次通分;例8则分步通分。2、 试一试 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 4– 5– ( + 1) 2位学生板演。三、巩固练习1、 比较练习:先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并比较结果。7– 2+ +3– 7– (2+ ) +(3– )4位学生板演。2、 练习4。 照计算步骤列出综合算式,并算出得数。 四、总结,布置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本
教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
编写者:陈文华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周 )
课题 练习十九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十九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正确解答相应的分数应用题。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1、 回顾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及计算过程中的一些注意点。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并说说思考过程。+- -+ 2-1+ 1-+ 1-(+ ) +(2 - )+(5- 4) 3- (- )巩固练习,提高技能。1、 用递等式计算各题。 4- + + (4- ) + 2- 6- (1+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比较,全班交流计算过程。2、 应用题练习⑴、练习3 文字题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交流。⑵、应用题4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口述解题思路。 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重点分析对两个数量间“比多比少”的理解。⑶、题5一项工程,甲队做要15天完成,乙队做要10天完成。两队每天各做全部工程的几分之几?两队合做一天,还剩下全部工程的几分之几? (把整项工程看作单位“1”)甲队每天: 1÷15= 乙队每天: 1÷10= 合做一天剩下的:1-( + )三、思考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反馈交流。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本
教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
编写者:陈文华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周 )
课题 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方法,并能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1、 用简便方法计算。 142+184+58 72+(35+28)+65 162—83—17 162—(62 + 95 )2、 口述整数、小数加减简便计算的方法。3、 引出: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应用运算定律和性质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二、新知教学1、 例9 3++4 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比较哪种算法比较简便,并说明理由。反馈说说如此计算的依据是什么?3++4= +(3+4) = + 8 = 82、 试一试3+ + 1+ 4— — 1 2名学生板演。反馈说说这样计算的依据。三、巩固练习 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1、 练习1 用简便方法计算4+ + 5 3++1+ 4 1++1 + + 2+ 学生尝试计算,并把想法与同桌交流 反馈、比较各种算法。小结:能进行简便计算的分数加减法有一些什么特点?2、 练习2 能简算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30— 5— +3+4++3 10— — 2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补差。反馈结果。说说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与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的理由。3、 应用题练习 一艘货船第一小时航行了 7千米,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航行 1千米,第三小时又比第二小时多航行 千米。这艘货船第三小时航行多少千米? 找一找关键条件,并说说第一、二、三小时之间的数量关系。 独立解题后反馈。四、总结,布置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本
教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
编写者:陈文华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周 )
课题 练习二十(一) 第8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二十(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进一步掌握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1、 口算(指名口答)+2 9-4 + 2 1- 6-5 4+1 15-10 3+22、 回顾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导出练习内容。3、 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过程及注意的地方。 2+4 4- +2 3-2学生独立计算,同桌校对答案并交流想法。全体反馈,谈谈需注意的地方。4、 把错误的改正过来。1+2 4-1 = + = 4-1 = = 1 = 3 说说错在哪里,并订正。二、解方程 1+ x = 5 x + 1= 4 x - 1= 2 6– x = 1 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1 – x = + 4x - 8=3学生练习,指名板演。反馈解题思路,并强调检验。应用题练习1、 一块长方形菜地宽6米,比它的长少15米。这块菜地的长是多少米?2、 幸福农场第一天耕地3公顷,比第二天多耕1公顷,第二天耕地多少公顷?两天公耕地多少公顷?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反馈。布置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本
教后反思
皋埠镇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电子教案
编写者:陈文华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周 )
课题 练习二十(二) 第9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二十(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进一步掌握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基本训练口算。 1++ 1 1- - 3+1+ 1- - 4- - 2+ 4+ 14+2+ 5- - 2++ 1组织练习,提高技能1、 说说下列各题该如何计算,并独立完成。3++ 2 10 -4- 26-2-1 2++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板演。反馈计算思路,设问:为什么题目中不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而有的同学第4题则用了简便方法计算。小结: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2、 文字题练习⑴、与1的和,减1,得多少?⑵、从6里减与1的和,差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反馈。 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3、应用题练习。⑴、煤场里有20吨煤,第一次运出5吨,第二次运出4吨,还剩下多少吨?⑵、水果店有两箱苹果,一箱重7千克,另一箱比它重千克。两箱苹果共重多少千克?⑶、王师傅用 1小时做一个零件,比李师傅快 小时,张师傅比李师傅快 小时。张师傅做一个同样的零件需要多少小时? 3位学生板演。 独立完成后反馈,并说说解题思路。思考题小组讨论后分析。⑴、把8个数分成相等的两组。 每组数的和为4⑵、第一组数填在最上面,第二组数填在最下面。 适当调节左右、前后的数。布置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本
教后反思小学数学第十册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讫时间 主 要 工 作 安 排
1 2.20—2.26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1课时)
2 2.27—3.05 长文体和立方体的认识(1课时)、长文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体积(2课时)
3 3.06—3.12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5课时)
4 3.13—3.19 复习(2课时)、约数和倍数(2课时)、能被2、3、5整除(1课时)
5 3.20—3.26 能被2、3、5整除(2课时)、素数、合数、分解质因数(3课时)
6 3.27—4.02 最大公约数(5课时)
7 4.03—4.09 最小公倍数(5课时)
8 4.10—4.16 复习(2课时)、分数的意义(3课时)
9 4.17—4.23 分数的意义(3课时)、真假分数(2课时)
10 4.24—4.30 真假分数(2课时)、分数基本性质(2课时)、约分(1课时)
11 5.01—5.07 放假
12 5.08—5.14 约分(1课时)、通分(3课时)、分数小数互化(1课时)
13 5.15—5.21 分数小数互化(2课时)、复习(3课时)
14 5.22—5.28 同分母加、减(3课时)、异分母加、减(2课时)
15 5.29—6.04 异分母加、减(3课时)、带分母加、减(2课时)
16 6.05—6.11 带分母加、减(5课时)
17 6.12—6.18 带分母加、减(2课时)、分数、小数加减混合(2课时)、复习(2课时)
18 6.19—6.25 总复习(5课时)
19 6.26—7.02 期末复习、考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