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模拟试卷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3 分)A(B 以偏概全,原文是“二者的合流”;C 张冠李戴,选项说的应指“考古”D 表述过
于绝对)
2.(3 分)D(原文表说的是“为将来……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这是把未然表述成已然。)
3.(3 分)B(原文中并不能得出“说明它比古代文献更加具有真实性”,推断不合理)
4. D(“社区团购这一业态进一步成熟就能保住疫情期间的“无接触配送”用户”说法绝对,原
文是“只有……才能”的逻辑关系)
5. B(“由于外卖产品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曲解文意,原文是“外卖产品使用大量一次性塑
料制品进行包装,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6. 食品生产环节:餐厅的人员、采买、加工等环节都要公开透明。
用户点餐环节:用户要加强对餐厨环境了解,选择可靠的餐厅下单;同时最好选择“绿色”
包装、“无需餐具”等方式减轻环保压力。
配送环节:外卖行业推行各种保障措施,配送人员要落实到位。
7.B[解析]“写出了昆仑山巍峨壮丽的自然景观给人们带来的虚撼”错误,根据“昆仑山呵,是
大戈生命的渊薮”以及后文可知,旅伴是因为看见昆仑山上的水电站而发出如此感慨。
8.①声音,如“欢奏着喷薄激情的英雄交响乐”运用比喻和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瀑布飞奔
而下所发出的巨大的声响。②形状,如“飞流荡漾的瀑布,仿佛拨弄着巨大雪白的整琴”运
用比喻,把瀑布比作巨大的竖琴,形象生动。③气势,文中写到“以气着山河的流势,凌空
呼呼欢叫,旋即俯冲而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昆仑瀑布的宏伟壮观,震撼人心。(每点 2 分:
集中,结论 1 分,举例赏析 1 分,如果所举例子不能和结论对应,则该例不给分。意思相近
即可。若溶“颜色”、之类,只要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9.①文章描写了游览昆山区所见到的壮美景物,体现了大自然的伟大。
②文章写了木畏艰险,在院壁悬崖上修建了水电站的建设者,也写了摆脱世俗羁绊、不畏荒
寂的支边青年们,这些人充满了崇高的精神,是尤其伟大者。③作者在文章中热情赞颂了壮
美的祖国河山,更赞颂了改造自然的劳动人民。(每点 2 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
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
10.D(原文标点:魏太子使骑操剑佩逐与经侯,使告经侯曰:“吾无德所宝,不能为珠玉所守。
此寒不可衣,饥不可食,无遗我贼。”经侯杜门不出,愧死。)
11.B(A 适:往、到/顺从、依照;B 谢:告辞/感谢;C 去:离开;D 爱:吝啬/爱惜)
12.A(根据原文内容可知,魏太子对“宝”的看法与经侯并不相同,因此他并非“误会了他的
意思”,而是故意“答非所问”)
13.(1)如果的确有德行并推广它,那么到哪里不可行呢?因此圣人看见别人的礼节仪式、文
辞修饰,一定要考究他的实质。(5分。赋分点:推、安往、是以、文、质)
(2)如果放纵自己尽情奢侈,沉迷于车马衣服之类的东西,不能反省自己,凭什么保住国
家呢?(5 分。赋分点:淫、沉、文章、自反、何以)
参考译文:
《周易》说“东邻殷人杀牛举行盛大的祭祀,不如西邻周人举行俭朴的祭祀”,就是注重礼仪
而不看重财物,看重实质而不看重浮华。如果的确有德行并推广它,那么到哪里不可行呢?因
此圣人看见别人的礼节仪式、文辞修饰,一定要考究他的实质。经侯前去拜访魏太子,左边带
着玉饰佩剑,右边挂着玉环玉佩。坐了好一会儿,魏太子根本不看他。经侯说:“魏国也有宝物
吗?”太子说:“有。”经侯问:“那宝物是什么样?”太子说:“君主诚信,臣子忠实,百姓拥
戴君主,这就是魏国的宝物。”经侯说:“我所问的宝物,不是您说的这些,而是问那些器物。”
太子说:“魏国有徒师沼治理,市场上就没人敢于欺价: 郝辛治理阳邑,百姓就道不拾遗;芒
卯在朝,四周邻国的贤士没有不互相荐举引见的。这三位大夫就是魏国的大宝。”于是经侯默不
作声,解下左边的玉饰佩剑,解下右边的玉环玉佩,丢弃在座位上,沉默着也不告辞,急步走
出,上车赶马离去。魏太子派骑使带着玉剑环佩追上去交还经侯,并让使者告诉经侯说:“我不
会感谢你的宝物,也不能守护你的珠玉。这些东西冷了不能当衣服穿,饿了不能当饭吃,不要
为我留下祸害。”于是经侯闭门不出,不久惭愧而死。齐桓公对管仲说:“我的国家很小,财物
用品很少,但群臣的服饰车马十分奢侈。我想禁止这种风气,行吗?”管仲说:“我听说:君主
品尝过的东西,臣子们就爱吃它;君主喜好的服饰,臣子们就爱穿它用它。现在主君的饮食,
一定要是丹桂肉桂汤;穿的一定是紫色绸衣、白狐皮袍,这就是群臣奢侈的原因。《诗》说:‘不
从自身做起,百姓不会相信。’您想要禁止这种风气,为何不从自己开始呢?”桓公说:“好。”
{#{QQABCYCQogigABIAAABCQwlgCEKQkhACAKgORFAUIEIByBFABAA=}#}
于是就改制了白绸衣帽穿戴上朝。一年之后,齐国就节俭成风了。季文子做鲁国国相,妾不穿
丝绸,马不吃粮食。仲孙它劝谏说:“您是鲁国上卿,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别人将会认为
你是吝啬,并且使国家也不光彩。”季文子说:“是这样吗?我看国都居民的父母都还穿粗衣吃
蔬食,我因此不敢那样做。再说我听到的是君子靠德行使国家光彩,没听说靠妾和马。所谓德,
是既能由我获得,也能由他人获得的东西,所以能够推行。如果放纵自己尽情奢侈. 沉迷于车
马衣服之类的东西,不能反省自己,凭什么保住国家呢?”仲孙它惭愧地退出。
14.(3 分)B(武诗“残花落尽见流莺”暮春之景意在引出作者的悠悠思乡之情;黄诗“桃花
半零落”是感慨不知不觉中到了清明,春天即将进入暮春季节。)
15.(6 分)①美妙春景触发作者思乡之情,给予诗人心灵慰藉和美的享受。(2 分)缘情成梦,
所以武诗“梦成”。(1 分)②风雨落花引发了作者对仲春美景渐去的留恋和对美好时光易
逝的感慨。(2 分)夜不成寐,所以黄诗“梦难成”。(1 分)(每点各 3 分)
16.(1)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2)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7. A【解析】原文破折号表示语意的递进。A.表示语意的递进;B.表示转折;C.表示插说。解
释说明或补充的语句如果是插在句子中间的,可以前后各用一个破折号。D.表示补充说明。
故选 A。
18. A【解析】句子有两处错误:第一处,语序不当,“很愿意重用也很信任”调整语序为“很
信任也很愿意重用”;第二处,否定不当,“但他未必就不是一个昏君”有误,根据前后文
表达语意看,其语意是说文帝不是一个昏君,而句中用了“未必就不是”双重否定,肯定
文帝是一个昏君。综合上述,A 项修改正确。故选 A。
19. B【解析】前一句子的主语是“贾谊的失败”,根据同一个句子中陈述对象保持一致的原则,
排除 C、D 两项,因为它们把主语分别更换成了“反对”和“弱点”;根据下文看,主要谈
的是“贾谊的性格”,而非老臣们的反对,而且括号处后面是冒号,表示提示和总括的作用,
因此排除 A项。故选 B。
20.①它可能只是一颗种子 ②它就会在你的心中萌芽和生长 ③但更重要的是内部的环境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牢记“瞻前顾后”四字,必须考虑每一处横线前后文内在的逻辑
关系。①处,根据①后“这种子”可知,①处必包含“种子”这一关键词,即填与“它可能只
是一颗种子”类似的内容;②处,其前后都处于一种比喻的语境,②处前写种子和沃土,②处
后写发育成好的植物,那么中间部分就应是种子发芽和生长的过程;③处,由后文用“可是……
绿柳成荫”强调内心的重要性,且从前文提到离不开外部的环境可知,③处要强调内部的环境。
21.班级分享阅读活动将分组进行,各组要确定阅读主题和书目,并完成相关作业;(3 分)班
内则将开展海报展示、笔记漂流等活动,并通过投票对阅读成果进行评比。(2 分)
【解析】框架图围绕“分享阅读”这个主题,将其分解为两部分,每一部分又包含三种具体做
法(项目),可用总分式结构,然后对每一部分进行具体解说。
22. 【审题】
这则材料中,叙述对象主要有爸爸、儿子、藏獒和鹦鹉。细心揣摩材料可知,四个叙述对象中,
儿子和鹦鹉是主要人、物,是立意的最佳切入点;爸爸和藏獒只是次要人、物,是“配角”。
所以,解读这则材料,可重点从儿子和鹦鹉两个角度入手。从儿子的角度思考,儿子没有听取
爸爸特别交代,轻视鹦鹉,以貌取人,最终害了自己。从鹦鹉的角度思考,它借助藏獒教训“儿
子”,表现出它的智慧,可见当今社会,最厉害的人不是最凶的人,而是能调动“资源”的人。
【立意】
1. 善于听取他人意见;2. 以貌取人终害己;3. 正视弱小;4. 学会尊重;5. 善于调动资源;
6. 善假于物,因人成事。
{#{QQABCYCQogigABIAAABCQwlgCEKQkhACAKgORFAUIEIByBFABAA=}#}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模拟试卷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艺术考古成了一种时尚,作为一个可以辐射到多个文化领域的学术话题越来越受
人们的关注。艺术考古可以说是一门为适应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研究而诞生的新兴学科,与之
相关的学科理论与方法也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丰富起来,尽管学界对它的学科属
性、研究方法仍不断地提出疑议,但是它的迅逸发展也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这股热潮其实
包含了三个层面的重要意义。
其一,艺术考古与过去紧密相连。对艺术考古的追捧无疑与非遗保护有密切关系,为什么
非遗保护会让艺术考古“发烧”并持续升温呢?实际上这涉及一个我们怎么去看待“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问题。从概念上讲,无论它是“非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这个术语的重心始
终落在“文化”上,值得注意的是,“物质”与“文化”这两个概念虽互为表里,通常我们探讨事物
物质层面的时候,就不会去探讨它的文化层面,因为此时后者相当于“精神性”。我们在讨论
“非物质文化”的时候,实际上常常把落脚点放在物质上,此时的“物质”便是文化的“载体”。
这种情况越往历史的早期追溯便越是如此,所以要做好“非遗保护”,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好“遗
产保护”,研究有形的遗产,因此出现“遗产热”,加上此前就存在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与
机制,二者的合流必然会给艺术考古热添薪加火。
其二,艺术考古可以为当下提供资源。艺术考古与考古不一样,考古重在解决出土文物的
定性问题,通过研究确定它在历史时空中的位置,而艺术考古则更强调发掘隐藏在文物遗存背
后的历史与文化讯息,后者可以为当下捉供很多文化资源,也可以直接转化为可利用的学术资
源,这些资源可以弥补传统艺术史研究的不足。所谓的文化传承,就是要把“文化传统”之火炬
传递下去,为此要做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把我们这个文明中被证实为成功的经验提取出来,并
将其发扬光大。连续剧《半月传》的剧组为了还原历史,服装造型设计师还特意考证了秦代的
染色水平,证明当时的染色水平已经很高,并不像观众所传言的那样,“服装色彩过于艳丽”,当
时的染色水平已经能够染出各种鲜艳的颜色,只是要将颜色固定比较因难而已。艺术考古的当
下价值不仅体现在娱乐业,在其他产业(如文创产业)上也同样可以做出重要的贡献。
其三,艺术考古为未来提供鉴照。艺术考古的努力可以为人们判所未来世界的发展、演变
趋势提供有价值的历史参照。在大多救情况下,中国古代典籍中都挟带着“为尊者讳,为亲者
讳,为贤者讳”的著述传统,以及出于各种目的而进行的任意篡改和删削的习性,何况还有层累
的误差。而艺术考古则具有对历史叙事进行纠偏的功能,甚至补充史实和填补空白的功能,通
过对地下出土文物的考察、研判,重新评估传世史料的价值,在双重证据或多重证据的基础上,
从史料中剥离出更加接近事实的精髓。
艺术考古研究,以古物为原料,以当下为契机,以未来为导向,把中国文化发展洪流中的点
(遗址、文物等)、线(文化发展规律)、面(文化带、文化走廊等)全面激活,由它所带来的古物新
知正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和孔子学院等,把亚欧和非洲这些古代世界文化长廊串联起来,为将
来更加全面、立体地诠释世界文化生态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摘编自练春海《艺术考古研究热冷之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考古作为新兴学科,近一个世纪与它相关的学科理论与方法得到了发展。
B.确保“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与机制的完善,有利于艺术考古的持续升温。
C.艺术考古主要解决出土文物的定性问题,通过研究明确其历史上的时空定位
D.做好文化传承的工作只需要我们提取文明中成功的经验,同时将其发扬光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从人们关注的现象引出论述的话题,再从三个并列的角度展开具体论述。
B.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按照时间顺序,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艺术考古的影响。
高一语文第二次阶段性模拟试卷
第1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