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蒲松龄《聊斋志异》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蒲松龄《聊斋志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30 16:30:24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蒲松龄《聊斋志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州居民范小山,贩笔为业,行贾未归。四月间,妻贺氏独居,夜为盗所杀。是夜微雨,泥中遗诗扇一柄,乃王晟之赠吴蜚卿者。晟,不知何人;吴,益都之素封①,与范同里,平日颇有佻达之行,故里党共信之。郡县拘质,坚不伏,惨被械梏,诬以成案;驳解往复,历十余官,更无异议。吴亦自分必死,嘱其妻罄竭所有,以济茕独。阴赂监者使市鸩。夜梦神人告之曰:“子勿死,曩日‘外边凶’,目下‘里边吉’矣。”再睡又言,以是不果死。
未几,周元亮先生分守是道,录囚至吴,若有所思。因问:“吴某杀人,有何确据?”范以扇对。先生熟视扇,便问:“王晟何人?”并云不知。又将爰书②细阅一过,立命脱其死械,自监移之仓。范力争之。怒曰:“尔欲妄杀一人便了却耶?抑将得仇人而甘心耶?”众疑先生私吴,俱莫敢言。先生标朱签,立拘南郭某肆主人。主人惧,莫知所以。至则问曰:“肆壁有东莞李秀诗,何时题耶?”答云:“旧岁提学按临,有日照二三秀才,饮醉留题,不知所居何里。”遂遣役至日照,坐拘李秀。
数日,秀至。怒曰:“既作秀才,奈何谋杀人?”秀顿首错愕,曰:“无之!”先生掷扇下,令其自视,曰:“明系尔作,何诡托王晟?”秀审视曰:“诗真某作,字实非某书。”曰:“既知汝诗,当即汝友。谁书者?”秀曰:“迹似沂州王佐。”乃遣役关拘王佐。佐供:“此益都铁商张成索某书者,云晟其表兄也。”先生曰:“盗在此矣。”执成至,一讯遂伏。先是,成窥贺美,欲挑之,恐不谐。念托于吴必人所共信故伪为吴扇执而往谐则自认不谐则嫁名于吴而实不期至于杀也。逾垣入,逼妇。妇因独居,常以刀自卫。既觉,捉成衣,操刀而起。成惧,夺其刀。妇为挽,令不得脱,且号。成益窘,遂杀之,委扇而去。三年冤狱,一朝而雪,无不诵神明者。吴始悟“里边吉”乃“周”字也。然终莫解其故。后邑绅乘间请之。笑曰:“此最易知。细阅爰书,贺被杀在四月上旬;是夜阴雨,天气犹寒,扇乃不急之物,岂有忙迫之时,反携此以增累者,其嫁祸可知。向避雨南郭,见题壁诗与箑③头之作,口角相类,故妄度李生,果因是而得真盗。”闻者叹服。
异史氏曰:“词赋文章,华国之具也,而先生以相天下士,称孙阳④焉。而不谓相士之道,移于折狱。《易》曰:‘知几其神。’先生有之矣。”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①素封:指无官位的富裕之家。②爰书:记录囚犯供辞的法律文书。③箑:扇子。④孙阳:即伯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托于吴/必人所共信故/伪为吴扇/执而往/谐则自认/不谐则嫁名于吴/而实不期至于杀也
B.念托于吴/必人所共信故/伪为吴扇执/而往谐则自认/不谐则嫁名于吴/而实不期至于杀也
C.念托于吴/必人所共信/故伪为吴扇/执而往/谐则自认/不谐则嫁名于吴/而实不期至于杀也
D.念托于吴/必人所共信/故伪为吴扇执/而往谐则自认/不谐则嫁名于吴/而实不期至于杀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贾,即经商,这里是到外地经商。《琵琶行》中琵琶女“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中的“贾人”,即是“行贾之人”。
B.同里,即同乡。里,古代地方行政组织,引申为街坊、家乡,与下文加点的“里党”、“何里”的“里”同意。
C.道,古代行政区划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中的“路”字,也是古代行政区划名。
D.间,这里是“间隙,机会”。与《屈原列传》中的“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的“间”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蜚卿平常为人轻佻,因此被张成选中作为嫁祸目标。他被拘捕后在酷刑之下冤屈定案,周元亮重审此案,才使他得以洗雪冤屈。
B.这桩案件的证物只有一柄诗扇,扇子上虽然写的是王晟赠给吴蜚卿的,但实际上诗是由日照秀才李秀所作,由沂州人王佐所书。
C.铁商张成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事前为杀害贺氏作了精心谋划,利用诗扇嫁祸给吴蜚卿,最终却又因为诗扇暴露了形迹。
D.开篇有夜里梦到神人点化,后有吴蜚卿醒悟“里边吉”就是“周”字,给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符合《聊斋志异》的风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吴亦自分必死,嘱其妻罄竭所有,以济茕独。
②成益窘,遂杀之,委扇而去
5.异史氏引用《易》中“知几其神”之语来赞美周元亮善于察觉事物细微之处的特点,请结合原文具体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氏者,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①,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来,见讷嗒②然,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
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到死!”诚乃归。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答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③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竞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剑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④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讷遂不食,三日而毙。
(节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劬(qú):劳苦。②嗒:神情懊丧。③欻(xū):忽然。④劙(lí):割。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
B.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
C.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
D.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继室”指元配死后续娶的妻子,“继”意为“续娶”。
B.“一肩”意为“一担”,文中指砍柴的数量,“肩”指“担”。
C.“窃”指自己或私下,表示个人意见或行为,作谦词。
D.“许”指“左右”,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许”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讷、张诚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继母牛氏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张诚,却对张讷苛责打骂。
B.张诚知道哥哥受母亲虐待,想方设法为哥哥送去食物,并认为哥哥体弱,不应太劳累。
C.张诚砍柴时手指被划破、鞋子被扎破也毫不顾惜,只想着第二天带斧子来提高效率。
D.张诚砍柴约一捆之后就主动回到私塾,怕老师训斥他不得不告以实情,后获得老师的赞赏。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
②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
10.张讷对弟弟的深情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D
3.C
4.①吴蜚卿也认为自己一定会死,叮嘱他的妻子拿出所有财产,来救济孤苦之人。
②张诚更加困窘无法,就杀掉了她,丢掉扇子逃跑了。
5.①周元亮阅读文书时因为雨天出现诗扇就察觉出案子可能是嫁祸;②他看到扇子上的题诗,联想起曾经在南郭酒肆见过的题壁诗口气类似,就意识到可能与李秀有关,然后顺藤摸瓜找出凶手。可见他善于发觉事物微小之处。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一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第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第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第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第五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参考译文】
范小山,是青州府人,以贩卖毛笔为生,在外经商没有回来。四月间,他的妻子贺氏独居家中,夜间被盗贼杀死。这天夜里,细雨蒙蒙,泥中遗留下了一把题诗的扇子,是王晟赠送给吴蜚卿的。王晟,不知是什么人;吴蜚卿,是益都城里殷实之家,与范小山同乡。吴蜚卿平日为人很轻浮放荡,所以同乡人都相信人是他杀的。县衙拘留他审问,(他)坚决不承认;悲惨地遭受严刑拷打之后冤屈定了案。这个案子送到府里;府里又转到县里,经历了十多个判官的手,无一人提出异议。吴蜚卿认为自己一定会死,便嘱咐他的妻子拿出所有财产,来救济那些孤苦的人。吴蜚卿暗地里买通了监守的人,让他买来毒酒(想自杀)。夜间梦到神人告诉他说:“你不要死,往日是‘外边凶’,眼下是‘里边吉’啊!”再睡觉,又梦见这些话,于是,他就没有自杀。
没有多久,周元亮被分派守卫这个地方,当他读到囚犯吴蜚卿的案子时,感到这起案件审理有疏失。于是就问:“吴蜚卿杀人,有什么确凿的证据?”范小山用扇子来回答。周道台仔细看了看那把扇子,问:“王晟是什么人?”都回答说不知道。周先生又把审讯时的记录取出来看了一遍,立刻命令除掉吴蜚卿的死牢刑具,将他从重犯的内监解到关押轻犯人的外仓。范小山力争说不妥,周道台愤怒地说:“你想胡乱杀一个人就了事呢,还是想得到真正的仇人才甘心呢?”大家怀疑周道台偏心吴蜚卿,都不敢追问。周道台掷下一支红色的签子,立刻拘捕南部某店的主人。店主人恐惧,不知原因。拘捕到以后,周道台就问:“你酒肆的墙壁上有东苑李秀的诗,什么时候题的?”回答说:“去年提学大人来青州府考试时,有日照的两三个秀才,喝醉后留下来的题诗,但不知他们住在哪里。”于是周道台便派衙役到日照,拘捕李秀才。
数日后,李秀被押解到。周道台生气地问:“你既然身为秀才,为什么谋杀人呢?”李秀才跪下叩头,不知所措地说:“没有这回事。”周道台把扇子掷到他的面前,让他自己看,说:“这分明是你作的诗,为什么假称王晟?”李秀仔细看过后说:“诗真是我作的,但字并不是我写的。”周道台问:“既然知道你的诗,那人当然是你的朋友了,那么这是谁写的?”李秀说:“这字迹好像是沂州府王佐。”周先生又立即派遣差役拘捕王佐。王佐招供说:“这是益都城铁商张诚要求我写的,(他)说王晟是他的表兄。”周道台说:“盗贼就在这里啊。”把张诚捕来,一审他就全部招认伏罪了。之前,张诚见到贺氏很美丽,想去勾引她,担心她不答应。想到假称吴蜚卿,人们必定都会相信的,故假装题一把吴蜚卿的扇子,拿着前往。若事情很顺利就把自己的名字告诉贺氏,倘若不顺利,就嫁祸于吴蜚卿,实际上本意并不想杀死贺氏。那天张诚翻墙进去,强逼贺氏。贺氏因为独自居住,平日常将把刀放在自己的身边,以防万一。她觉察到有恶人,就捉住张诚的衣服,手拿着刀起来。张诚害怕了,夺过刀来,但贺用力拉住他的衣服,使张诚无法逃脱,并且大声地呼叫。张诚更加困窘无法,就杀掉了她,丢掉扇子逃跑了。就这样,三年的冤案,一朝被昭雪,人们无不称赏周道台断案如神。吴蜚卿这时方悟神人所说“里边吉”就是“周”字啊。但是,始终不解周道台如此断案的原因。后来,一位乡绅乘机向周元亮请问这件事。周元亮笑着说:“这案很容易看破。我细细翻阅这个案子的审讯记录,贺氏被杀死是在四月上旬;这天夜里阴雨绵绵,天气还有寒意,扇子是不急需之物,哪里有在匆匆急迫的时候,反而携带这个来增添累赘呢?凶手想嫁祸别人是可以看出的。以前,我在城南避雨,见到墙壁上题诗与扇子上的题诗,口气完全相同。所以,胡乱猜测是李秀,结果,因此抓住了真正的杀人犯。”听到的人无不赞叹佩服。
异史氏说:“词赋文章,是为国家增光溢彩的工具,而周先生却用来观察天下人,称得上伯乐啊。而没想到观察士人的方法,又移作审案之用了。《易经》说:‘知道事物发生变化的隐微的因素,那是多么神奇呀。’周先生具有这种智慧呀。”
1.“人”为主语,“所共信”作谓语,主谓之间不断开;“故”的含义是“因此”,放句首,后面接结果,应在“故”前断开。排除AB;“为吴扇”是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而”连接“执”“往”连个动作,不断开。排除D。译文:想到假称吴蜚卿,人们必定都会相信的,故假装题一把吴蜚卿的扇子,拿着前往。若事情很顺利就把自己的名字告诉贺氏,倘若不顺利,就嫁祸干吴蜚卿,实际上本意并不想杀死贺氏。
故答案为:C
2.D.“意思相同”错误。“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大意是“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间,离间。
故答案为:D
3.C.“他事前为杀害贺氏作了精心谋划”错误。分析“谐则自认,不谐则嫁名于吴,而实不期至于杀也"可知,他事先并非想杀害贺氏。
故答案为:C
4.①“分”,认为、料想;“罄竭”,竭尽、拿出所有;“济”,救助。译文:吴蜚卿也认为自己一定会死,叮嘱他的妻子拿出所有财产,来救济孤苦之人。
②判断句 ,“相”,观察。译文:张诚更加困窘无法,就杀掉了她,丢掉扇子逃跑了。
5.根据“贺被杀在四月上旬;是夜阴雨,天气犹寒,扇乃不急之物,岂有忙迫之时,反携此以增累者,其嫁祸可知”可知,周元亮阅读文书时因为雨天出现诗扇就察觉出案子可能是嫁祸;根据“向避雨南郭,见题壁诗与筵头之作,口角相类,故妄度李生,果因是而得真盗”可知,他看到扇子上的题诗,联想起曾经在南郭酒肆见过的题壁诗口气类似,就意识到可能与李秀有关,然后顺藤摸瓜找出凶手。可见他善于发觉事物微小之处。
【答案】6.B
7.C
8.D
9.①牛氏性情很凶悍,她常常嫉恨张讷,把他当奴仆养活,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
②张诚(听了以后)很难过地走了,过了一会儿,他揣着炊饼来给哥哥吃。
10.①怕连累弟弟,不让他送食物。②多次阻止弟弟帮自己砍柴。③弟弟被老虎叼走,他奋力去救,没有成功就试图自杀,最后绝食而亡。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一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第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第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第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第五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参考译文】
张某,在河南娶妻,生了个儿子,名字叫张讷。不久,妻子死了,张某又娶牛氏做继室,生了个儿子张诚。牛氏性情很凶悍,她总是嫉恨张讷,把他当奴仆养活,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并且让他砍柴,责令他每天砍一担柴,张讷完不成任务就要鞭打或责骂,叫人难以忍受。牛氏偷偷藏起好吃的东西给自己的孩子张诚吃,让他到私塾读书。
张诚渐渐长大了,他性情孝敬父母友爱兄长,不忍心看着哥哥辛苦,私下里劝母亲(不要那样对待哥哥),母亲不听。有一天张讷上山砍柴,但一担柴没砍够,遇到风雨大集,他只好跑到岩石下躲雨。等到雨停时,天色已晚,而且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就背着柴回家。继母看他的柴不够,很生气,便不给他饭吃。张讷饿得揪心,便进房直直地躺在床上。张诚从私塾放学回来,见哥哥神色不好,便问他:“生病了么 ”哥哥说:“太饿了。”张诚问哥哥是什么缘故,张讷便把实际情况告诉他。张诚听了以后很难过地走了,过了一会儿,他揣着炊饼来给哥哥吃。哥哥问他炊饼是从哪里来的,他说:“我从家里偷了些面粉,请邻居家的妇女做的。你只管吃,不要说出去。”张讷吃了饼,叮嘱弟弟说:“你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了,事情被发现,会连累你的。何况一天吃一顿饭,不会饿死人的。”弟弟说:“你的身体本来就单薄,怎么能砍那么多柴呢 ”
第二天,吃过早饭后,张诚便偷偷地进了山,来到哥哥打柴的地方。哥哥看见他,吃惊地问:“你来干什么 ”张诚说:“帮哥哥你砍柴。”哥哥又问:“谁让你来的 ”他说:“我自己来的。”哥哥说:“不行啊。”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张诚不听,用手和脚折断树枝帮助哥哥。他一边做,一边说:“明天我要带把斧子来。”哥哥上前去阻止他。发现他手指已被划破,鞋子也被扎破,于是悲伤地说:“你不马上回去,我就用斧子砍死自己。”张诚这才回家。第二天,张诚带把斧头又上山去打柴。哥哥惊讶地说:“我本来对你说过不要来,你怎么又来了 ”张诚默不作声,急急忙忙砍柴,汗水流到脸上也不稍稍休息。约砍满一担柴后,他不跟哥哥打招呼就下山了。老师责打他,他才向老师讲了实话。老师感叹他贤明,便不禁止他帮哥哥打柴。哥哥多次阻止他,他一直不听。
有一天,张诚和几个人在山上打柴,突然来了只老虎,众人都吓得趴在地上不敢动。老虎竟然把张诚给叼走了。老虎嘴里叼着个人,走路缓慢,被张讷追上了。张讷用力用斧头砍去,砍中了老虎的后腿。老虎感到疼痛狂奔而去,张讷不能追赶上,哭着回来了。众人安慰他,他哭得越发悲伤,说:“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大家赶紧抢救他,斧子已在脖子上砍进一寸深的刀口。众人惊骇,撕掉他的衣服把他的伤口包扎起来,一起扶他回了家。他继母哭着骂他说:“你杀死我的儿子,想砍自己的颈子来搪塞吗 ”张讷呻吟着说:“母亲您不必烦恼。弟弟死了,我一定不会活下去的。”张讷就不吃饭,三天就病死了
6.句意:有一天张讷上山砍柴,但一担柴没砍够,遇到风雨大集,他只好跑到岩石下躲雨。等到雨停时,天色已晚,而且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就背着柴回家。继母看他的柴不够,很生气,便不给他饭吃。
“入山”的目的是“樵”,所以“入山樵”不能断开,排除 AC。
“避身岩下”是“避身(于)岩下”的省略,应在“下”后断句,排除D。
故答案为:B
7.C.“窃赴山”的意思是:张诚便偷偷地进了山。这里“窃”的意思是“偷偷的”。
故答案为:C
8.D“怕老师训斥他不得不告以实情”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师笞之,乃实告焉”,意思是老师责打他之后,他才向老师讲了实话。
故答案为:D
9.①“悍甚”,很凶悍;“每”,常常;“嫉”,嫉恨;“奴”,像奴仆一样;“啖以恶食”,状语后置句。译文:牛氏性情很凶悍,她常常嫉恨张讷,把他当奴仆养活。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
②“愀然”,难过,悲伤;“移时”,过了一会儿;“怀”,揣着;“食”,给……吃。译文:张诚(听了以后)很难过地走了,过了一会儿,他揣着炊饼来给哥哥吃。
10.由“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可概括为:怕连累弟弟,不让他送食物。
由“不可。’于是速归之”“兄近止之”“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等可概括为:多次阻止弟弟帮自己砍柴。由“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讷遂不食,三日而毙”等可概括为:弟弟被老虎叼走,他奋力去救,没有成功就试图自杀,最后绝食而亡。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蒲松龄《聊斋志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州居民范小山,贩笔为业,行贾未归。四月间,妻贺氏独居,夜为盗所杀。是夜微雨,泥中遗诗扇一柄,乃王晟之赠吴蜚卿者。晟,不知何人;吴,益都之素封①,与范同里,平日颇有佻达之行,故里党共信之。郡县拘质,坚不伏,惨被械梏,诬以成案;驳解往复,历十余官,更无异议。吴亦自分必死,嘱其妻罄竭所有,以济茕独。阴赂监者使市鸩。夜梦神人告之曰:“子勿死,曩日‘外边凶’,目下‘里边吉’矣。”再睡又言,以是不果死。
未几,周元亮先生分守是道,录囚至吴,若有所思。因问:“吴某杀人,有何确据?”范以扇对。先生熟视扇,便问:“王晟何人?”并云不知。又将爰书②细阅一过,立命脱其死械,自监移之仓。范力争之。怒曰:“尔欲妄杀一人便了却耶?抑将得仇人而甘心耶?”众疑先生私吴,俱莫敢言。先生标朱签,立拘南郭某肆主人。主人惧,莫知所以。至则问曰:“肆壁有东莞李秀诗,何时题耶?”答云:“旧岁提学按临,有日照二三秀才,饮醉留题,不知所居何里。”遂遣役至日照,坐拘李秀。
数日,秀至。怒曰:“既作秀才,奈何谋杀人?”秀顿首错愕,曰:“无之!”先生掷扇下,令其自视,曰:“明系尔作,何诡托王晟?”秀审视曰:“诗真某作,字实非某书。”曰:“既知汝诗,当即汝友。谁书者?”秀曰:“迹似沂州王佐。”乃遣役关拘王佐。佐供:“此益都铁商张成索某书者,云晟其表兄也。”先生曰:“盗在此矣。”执成至,一讯遂伏。先是,成窥贺美,欲挑之,恐不谐。念托于吴必人所共信故伪为吴扇执而往谐则自认不谐则嫁名于吴而实不期至于杀也。逾垣入,逼妇。妇因独居,常以刀自卫。既觉,捉成衣,操刀而起。成惧,夺其刀。妇为挽,令不得脱,且号。成益窘,遂杀之,委扇而去。三年冤狱,一朝而雪,无不诵神明者。吴始悟“里边吉”乃“周”字也。然终莫解其故。后邑绅乘间请之。笑曰:“此最易知。细阅爰书,贺被杀在四月上旬;是夜阴雨,天气犹寒,扇乃不急之物,岂有忙迫之时,反携此以增累者,其嫁祸可知。向避雨南郭,见题壁诗与箑③头之作,口角相类,故妄度李生,果因是而得真盗。”闻者叹服。
异史氏曰:“词赋文章,华国之具也,而先生以相天下士,称孙阳④焉。而不谓相士之道,移于折狱。《易》曰:‘知几其神。’先生有之矣。”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①素封:指无官位的富裕之家。②爰书:记录囚犯供辞的法律文书。③箑:扇子。④孙阳:即伯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托于吴/必人所共信故/伪为吴扇/执而往/谐则自认/不谐则嫁名于吴/而实不期至于杀也
B.念托于吴/必人所共信故/伪为吴扇执/而往谐则自认/不谐则嫁名于吴/而实不期至于杀也
C.念托于吴/必人所共信/故伪为吴扇/执而往/谐则自认/不谐则嫁名于吴/而实不期至于杀也
D.念托于吴/必人所共信/故伪为吴扇执/而往谐则自认/不谐则嫁名于吴/而实不期至于杀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贾,即经商,这里是到外地经商。《琵琶行》中琵琶女“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中的“贾人”,即是“行贾之人”。
B.同里,即同乡。里,古代地方行政组织,引申为街坊、家乡,与下文加点的“里党”、“何里”的“里”同意。
C.道,古代行政区划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中的“路”字,也是古代行政区划名。
D.间,这里是“间隙,机会”。与《屈原列传》中的“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的“间”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蜚卿平常为人轻佻,因此被张成选中作为嫁祸目标。他被拘捕后在酷刑之下冤屈定案,周元亮重审此案,才使他得以洗雪冤屈。
B.这桩案件的证物只有一柄诗扇,扇子上虽然写的是王晟赠给吴蜚卿的,但实际上诗是由日照秀才李秀所作,由沂州人王佐所书。
C.铁商张成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事前为杀害贺氏作了精心谋划,利用诗扇嫁祸给吴蜚卿,最终却又因为诗扇暴露了形迹。
D.开篇有夜里梦到神人点化,后有吴蜚卿醒悟“里边吉”就是“周”字,给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符合《聊斋志异》的风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吴亦自分必死,嘱其妻罄竭所有,以济茕独。
②成益窘,遂杀之,委扇而去
5.异史氏引用《易》中“知几其神”之语来赞美周元亮善于察觉事物细微之处的特点,请结合原文具体分析。
【答案】1.C
2.D
3.C
4.①吴蜚卿也认为自己一定会死,叮嘱他的妻子拿出所有财产,来救济孤苦之人。
②张诚更加困窘无法,就杀掉了她,丢掉扇子逃跑了。
5.①周元亮阅读文书时因为雨天出现诗扇就察觉出案子可能是嫁祸;②他看到扇子上的题诗,联想起曾经在南郭酒肆见过的题壁诗口气类似,就意识到可能与李秀有关,然后顺藤摸瓜找出凶手。可见他善于发觉事物微小之处。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一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第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第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第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第五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参考译文】
范小山,是青州府人,以贩卖毛笔为生,在外经商没有回来。四月间,他的妻子贺氏独居家中,夜间被盗贼杀死。这天夜里,细雨蒙蒙,泥中遗留下了一把题诗的扇子,是王晟赠送给吴蜚卿的。王晟,不知是什么人;吴蜚卿,是益都城里殷实之家,与范小山同乡。吴蜚卿平日为人很轻浮放荡,所以同乡人都相信人是他杀的。县衙拘留他审问,(他)坚决不承认;悲惨地遭受严刑拷打之后冤屈定了案。这个案子送到府里;府里又转到县里,经历了十多个判官的手,无一人提出异议。吴蜚卿认为自己一定会死,便嘱咐他的妻子拿出所有财产,来救济那些孤苦的人。吴蜚卿暗地里买通了监守的人,让他买来毒酒(想自杀)。夜间梦到神人告诉他说:“你不要死,往日是‘外边凶’,眼下是‘里边吉’啊!”再睡觉,又梦见这些话,于是,他就没有自杀。
没有多久,周元亮被分派守卫这个地方,当他读到囚犯吴蜚卿的案子时,感到这起案件审理有疏失。于是就问:“吴蜚卿杀人,有什么确凿的证据?”范小山用扇子来回答。周道台仔细看了看那把扇子,问:“王晟是什么人?”都回答说不知道。周先生又把审讯时的记录取出来看了一遍,立刻命令除掉吴蜚卿的死牢刑具,将他从重犯的内监解到关押轻犯人的外仓。范小山力争说不妥,周道台愤怒地说:“你想胡乱杀一个人就了事呢,还是想得到真正的仇人才甘心呢?”大家怀疑周道台偏心吴蜚卿,都不敢追问。周道台掷下一支红色的签子,立刻拘捕南部某店的主人。店主人恐惧,不知原因。拘捕到以后,周道台就问:“你酒肆的墙壁上有东苑李秀的诗,什么时候题的?”回答说:“去年提学大人来青州府考试时,有日照的两三个秀才,喝醉后留下来的题诗,但不知他们住在哪里。”于是周道台便派衙役到日照,拘捕李秀才。
数日后,李秀被押解到。周道台生气地问:“你既然身为秀才,为什么谋杀人呢?”李秀才跪下叩头,不知所措地说:“没有这回事。”周道台把扇子掷到他的面前,让他自己看,说:“这分明是你作的诗,为什么假称王晟?”李秀仔细看过后说:“诗真是我作的,但字并不是我写的。”周道台问:“既然知道你的诗,那人当然是你的朋友了,那么这是谁写的?”李秀说:“这字迹好像是沂州府王佐。”周先生又立即派遣差役拘捕王佐。王佐招供说:“这是益都城铁商张诚要求我写的,(他)说王晟是他的表兄。”周道台说:“盗贼就在这里啊。”把张诚捕来,一审他就全部招认伏罪了。之前,张诚见到贺氏很美丽,想去勾引她,担心她不答应。想到假称吴蜚卿,人们必定都会相信的,故假装题一把吴蜚卿的扇子,拿着前往。若事情很顺利就把自己的名字告诉贺氏,倘若不顺利,就嫁祸于吴蜚卿,实际上本意并不想杀死贺氏。那天张诚翻墙进去,强逼贺氏。贺氏因为独自居住,平日常将把刀放在自己的身边,以防万一。她觉察到有恶人,就捉住张诚的衣服,手拿着刀起来。张诚害怕了,夺过刀来,但贺用力拉住他的衣服,使张诚无法逃脱,并且大声地呼叫。张诚更加困窘无法,就杀掉了她,丢掉扇子逃跑了。就这样,三年的冤案,一朝被昭雪,人们无不称赏周道台断案如神。吴蜚卿这时方悟神人所说“里边吉”就是“周”字啊。但是,始终不解周道台如此断案的原因。后来,一位乡绅乘机向周元亮请问这件事。周元亮笑着说:“这案很容易看破。我细细翻阅这个案子的审讯记录,贺氏被杀死是在四月上旬;这天夜里阴雨绵绵,天气还有寒意,扇子是不急需之物,哪里有在匆匆急迫的时候,反而携带这个来增添累赘呢?凶手想嫁祸别人是可以看出的。以前,我在城南避雨,见到墙壁上题诗与扇子上的题诗,口气完全相同。所以,胡乱猜测是李秀,结果,因此抓住了真正的杀人犯。”听到的人无不赞叹佩服。
异史氏说:“词赋文章,是为国家增光溢彩的工具,而周先生却用来观察天下人,称得上伯乐啊。而没想到观察士人的方法,又移作审案之用了。《易经》说:‘知道事物发生变化的隐微的因素,那是多么神奇呀。’周先生具有这种智慧呀。”
1.“人”为主语,“所共信”作谓语,主谓之间不断开;“故”的含义是“因此”,放句首,后面接结果,应在“故”前断开。排除AB;“为吴扇”是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而”连接“执”“往”连个动作,不断开。排除D。译文:想到假称吴蜚卿,人们必定都会相信的,故假装题一把吴蜚卿的扇子,拿着前往。若事情很顺利就把自己的名字告诉贺氏,倘若不顺利,就嫁祸干吴蜚卿,实际上本意并不想杀死贺氏。
故答案为:C
2.D.“意思相同”错误。“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大意是“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间,离间。
故答案为:D
3.C.“他事前为杀害贺氏作了精心谋划”错误。分析“谐则自认,不谐则嫁名于吴,而实不期至于杀也"可知,他事先并非想杀害贺氏。
故答案为:C
4.①“分”,认为、料想;“罄竭”,竭尽、拿出所有;“济”,救助。译文:吴蜚卿也认为自己一定会死,叮嘱他的妻子拿出所有财产,来救济孤苦之人。
②判断句 ,“相”,观察。译文:张诚更加困窘无法,就杀掉了她,丢掉扇子逃跑了。
5.根据“贺被杀在四月上旬;是夜阴雨,天气犹寒,扇乃不急之物,岂有忙迫之时,反携此以增累者,其嫁祸可知”可知,周元亮阅读文书时因为雨天出现诗扇就察觉出案子可能是嫁祸;根据“向避雨南郭,见题壁诗与筵头之作,口角相类,故妄度李生,果因是而得真盗”可知,他看到扇子上的题诗,联想起曾经在南郭酒肆见过的题壁诗口气类似,就意识到可能与李秀有关,然后顺藤摸瓜找出凶手。可见他善于发觉事物微小之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氏者,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①,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来,见讷嗒②然,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
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到死!”诚乃归。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答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③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竞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剑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④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讷遂不食,三日而毙。
(节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劬(qú):劳苦。②嗒:神情懊丧。③欻(xū):忽然。④劙(lí):割。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
B.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
C.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
D.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继室”指元配死后续娶的妻子,“继”意为“续娶”。
B.“一肩”意为“一担”,文中指砍柴的数量,“肩”指“担”。
C.“窃”指自己或私下,表示个人意见或行为,作谦词。
D.“许”指“左右”,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许”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讷、张诚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继母牛氏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张诚,却对张讷苛责打骂。
B.张诚知道哥哥受母亲虐待,想方设法为哥哥送去食物,并认为哥哥体弱,不应太劳累。
C.张诚砍柴时手指被划破、鞋子被扎破也毫不顾惜,只想着第二天带斧子来提高效率。
D.张诚砍柴约一捆之后就主动回到私塾,怕老师训斥他不得不告以实情,后获得老师的赞赏。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
②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
10.张讷对弟弟的深情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案】6.B
7.C
8.D
9.①牛氏性情很凶悍,她常常嫉恨张讷,把他当奴仆养活,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
②张诚(听了以后)很难过地走了,过了一会儿,他揣着炊饼来给哥哥吃。
10.①怕连累弟弟,不让他送食物。②多次阻止弟弟帮自己砍柴。③弟弟被老虎叼走,他奋力去救,没有成功就试图自杀,最后绝食而亡。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一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第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第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第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第五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参考译文】
张某,在河南娶妻,生了个儿子,名字叫张讷。不久,妻子死了,张某又娶牛氏做继室,生了个儿子张诚。牛氏性情很凶悍,她总是嫉恨张讷,把他当奴仆养活,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并且让他砍柴,责令他每天砍一担柴,张讷完不成任务就要鞭打或责骂,叫人难以忍受。牛氏偷偷藏起好吃的东西给自己的孩子张诚吃,让他到私塾读书。
张诚渐渐长大了,他性情孝敬父母友爱兄长,不忍心看着哥哥辛苦,私下里劝母亲(不要那样对待哥哥),母亲不听。有一天张讷上山砍柴,但一担柴没砍够,遇到风雨大集,他只好跑到岩石下躲雨。等到雨停时,天色已晚,而且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就背着柴回家。继母看他的柴不够,很生气,便不给他饭吃。张讷饿得揪心,便进房直直地躺在床上。张诚从私塾放学回来,见哥哥神色不好,便问他:“生病了么 ”哥哥说:“太饿了。”张诚问哥哥是什么缘故,张讷便把实际情况告诉他。张诚听了以后很难过地走了,过了一会儿,他揣着炊饼来给哥哥吃。哥哥问他炊饼是从哪里来的,他说:“我从家里偷了些面粉,请邻居家的妇女做的。你只管吃,不要说出去。”张讷吃了饼,叮嘱弟弟说:“你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了,事情被发现,会连累你的。何况一天吃一顿饭,不会饿死人的。”弟弟说:“你的身体本来就单薄,怎么能砍那么多柴呢 ”
第二天,吃过早饭后,张诚便偷偷地进了山,来到哥哥打柴的地方。哥哥看见他,吃惊地问:“你来干什么 ”张诚说:“帮哥哥你砍柴。”哥哥又问:“谁让你来的 ”他说:“我自己来的。”哥哥说:“不行啊。”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张诚不听,用手和脚折断树枝帮助哥哥。他一边做,一边说:“明天我要带把斧子来。”哥哥上前去阻止他。发现他手指已被划破,鞋子也被扎破,于是悲伤地说:“你不马上回去,我就用斧子砍死自己。”张诚这才回家。第二天,张诚带把斧头又上山去打柴。哥哥惊讶地说:“我本来对你说过不要来,你怎么又来了 ”张诚默不作声,急急忙忙砍柴,汗水流到脸上也不稍稍休息。约砍满一担柴后,他不跟哥哥打招呼就下山了。老师责打他,他才向老师讲了实话。老师感叹他贤明,便不禁止他帮哥哥打柴。哥哥多次阻止他,他一直不听。
有一天,张诚和几个人在山上打柴,突然来了只老虎,众人都吓得趴在地上不敢动。老虎竟然把张诚给叼走了。老虎嘴里叼着个人,走路缓慢,被张讷追上了。张讷用力用斧头砍去,砍中了老虎的后腿。老虎感到疼痛狂奔而去,张讷不能追赶上,哭着回来了。众人安慰他,他哭得越发悲伤,说:“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大家赶紧抢救他,斧子已在脖子上砍进一寸深的刀口。众人惊骇,撕掉他的衣服把他的伤口包扎起来,一起扶他回了家。他继母哭着骂他说:“你杀死我的儿子,想砍自己的颈子来搪塞吗 ”张讷呻吟着说:“母亲您不必烦恼。弟弟死了,我一定不会活下去的。”张讷就不吃饭,三天就病死了
6.句意:有一天张讷上山砍柴,但一担柴没砍够,遇到风雨大集,他只好跑到岩石下躲雨。等到雨停时,天色已晚,而且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就背着柴回家。继母看他的柴不够,很生气,便不给他饭吃。
“入山”的目的是“樵”,所以“入山樵”不能断开,排除 AC。
“避身岩下”是“避身(于)岩下”的省略,应在“下”后断句,排除D。
故答案为:B
7.C.“窃赴山”的意思是:张诚便偷偷地进了山。这里“窃”的意思是“偷偷的”。
故答案为:C
8.D“怕老师训斥他不得不告以实情”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师笞之,乃实告焉”,意思是老师责打他之后,他才向老师讲了实话。
故答案为:D
9.①“悍甚”,很凶悍;“每”,常常;“嫉”,嫉恨;“奴”,像奴仆一样;“啖以恶食”,状语后置句。译文:牛氏性情很凶悍,她常常嫉恨张讷,把他当奴仆养活。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
②“愀然”,难过,悲伤;“移时”,过了一会儿;“怀”,揣着;“食”,给……吃。译文:张诚(听了以后)很难过地走了,过了一会儿,他揣着炊饼来给哥哥吃。
10.由“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可概括为:怕连累弟弟,不让他送食物。
由“不可。’于是速归之”“兄近止之”“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等可概括为:多次阻止弟弟帮自己砍柴。由“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讷遂不食,三日而毙”等可概括为:弟弟被老虎叼走,他奋力去救,没有成功就试图自杀,最后绝食而亡。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