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意蕴丰富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意蕴丰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30 16:30:25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意蕴丰富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息虑①轩诗
(宋)饶节
雨暗藤经屋,春深草到门。客来非问字②,鹤老不乘轩③。
花气翻诗思,松声撼醉魂。呼儿换香鼎,趺坐④竟黄昏。
【注】①“息虑”,出自《云笈七签》中“游心虚静,息虑无为”句。②《汉书·扬雄传》载,扬雄多识奇字,刘袭曾向他学奇字。后因以从受学或向人请教为“问字”。③《左传》载,卫懿公好鹤,鹤多有乘轩者。④趺坐:指盘腿端坐。
首联中的“深”字可谓意蕴丰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题西岩(其一)
刘汲
人爱名与利,我爱水与山。
人乐纷而竞,我乐静而闲。
所以西岩地,千古无人看。
虽看亦不爱,虽赏亦不欢。
欣然会予心,卜筑于其间。
有石极峭屼,有泉极清寒。
流觞与祓禊,终日堪盘桓。
此乐为我设,信哉居之安。
金代后期的文学家李纯甫曾为《西岩集》作序,认为其诗“简而有理”,即认为本诗语言意蕴丰富,请以尾句“乐”字为例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城道中(其二)①
苏轼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②。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③。
【注】①神宗熙宁六年(1073)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②钲:古代乐器,击之而鸣。③耦耕:指二人并耕。《论语·微子》中“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
诗歌情感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哀江头①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注释:①唐肃宗至德元年秋,安禄山攻陷长安,杜甫被叛军抓获。第二年春,杜甫脱逃,沿长安曾经的风景胜地“曲江”潜行,因事感怀,创作此诗。
诗歌最后两句:“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雨①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②。
【注】①作于1130年夏。诗人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失陷后,流寓湖南邵阳贞牟山。此时长沙守帅向子湮积极组织军民顽强抵抗,抗金形势略有好转。②洗甲兵:武王伐殷时,天降大雨,姜太公说“这是天在为我们洗刷兵甲,助我伐纣”。
诗歌中间两联意蕴丰富,请联系时代背景,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错刀行
(宋代)陆游
黄金错①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②,南山③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注】①错:镀镶,装饰。②天汉滨:汉水边。③南山:终南山,一名秦岭。
“提刀独立顾八荒”一句情感意蕴丰富,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其中的情感。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辛弃疾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注:此诗作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至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年间,作者闲居带湖、瓢泉,其间除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至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一度被起用为福建安抚使外,一直赋闲在家。
“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此三句意蕴丰富,请简要赏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偶作
辛弃疾
一气同生天地人,不知何者是吾身。
欲依佛老心难住,却对渔樵语益真。
静处时呼酒贤圣,病来稍识药君臣①。
由来不乐金朱②事,且喜长同垄亩民。
【注释】①药君臣,中医方剂中的主药与辅药。②金朱,指古代王侯佩系的金印朱绶。
尾联中“且”字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分析其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①“深”既指春深(暮春),也指草深,指草长得茂盛;②表明诗人很少出门,懒于应酬,懒得芟除,草长满了道路;③表现了诗人恬淡虚静的精神面貌。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诗歌常识;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诗歌首联描写息虑轩的环境,说轩四周长满了藤萝,在雨中更加显得幽暗,春天,青草直长到门口。“深”是指春深,也是说草长得很茂盛,很高,颜色深。门外草深,又表现作者自己不大出门,懒于应酬,草长满道路。
他对生活取无所谓态度,所以对门前的草懒得芟除;草深又与上句的雨暗相关联,因为春雨,草长得很快,所以遮满了道路。平平两句,含有丰富的意象,通过这两句,诗人恬淡虚静的精神面貌,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点评】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的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2.【答案】①“我爱水与山”写出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描绘了西岩清新淡雅的景色,表达诗人乐于峭屼、山石、清寒泉水等醉人景色的情感。
②结庐于山清水秀之中,那“峭屼”的山石,“清寒”的泉水,无不与诗人的志操相合,抒发了其在自然的怀抱中自得其乐的心情。
③乐于流觞与祓禊等民间风俗这种无官场、商场纷嚣的氛围,表现了他甘于淡泊,追求自适,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诗人一开始就揭示了自己以世俗之人不同的价值观,高呼自己“爱山水”,诗人“乐静而闲”,诗人结庐于西岩处,醉心于峭屼、山石、清寒泉水,表现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这样的幽静之景正与诗人的心境相合。“流觞与祓禊,终日堪盘桓”,可以玩流觞的游戏,可以举行祓禊的民俗,还可以终日因留恋而逗留在一个地方,一切都随心所欲,不受约束,表现了他甘于淡泊,追求自适,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点评】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的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3.【答案】①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身世悠悠我此行”,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比作眼前行程,表达出对人生的感慨。
②表达了诗人对眼下悠然行于山间,欣赏风景的闲适之情。“溪边委辔听溪声”则写出诗人对眼下悠然行于山间,欣赏风景的闲适之情。
③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之情。“散材”“疲马”都是诗人自况,诗人在朝廷激烈的党争中难以立足,自请外调,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④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生计的关心以及对远离争斗生活的惬意与自在。“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这两句表现诗人一直关心百姓生计,为降雨而高兴,也暗含对远离争斗生活的惬意与自在。
⑤表达了诗人的归隐之意。“试向桑田问耦耕”写诗人向田园中的农夫问路,同时也暗用了《论语》中孔子向隐者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以此表达出归隐之意。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诗歌常识;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漫漫人生旅途就同我脚下悠悠的路,马行溪边,放下缰绳缓缓走着,听那潺潺溪水声。行进在这崎岖漫长的山路上,诗人联想到人生的旅途同样是这样崎岖而漫长。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阴风惨雨,也有雨过天晴。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诗人不知不觉中放松了缰绳,任马儿沿着潺潺的山溪缓缓前行。表达了诗人欣赏风景的闲适之情。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那朝廷上的党争,即便是难用之材也怕搜林之斧,疲惫的战马希望听到收兵的号令。“散材”“疲马”,都是作者自况。作者是因为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在朝廷无法立脚,才请求外调到杭州任地方官的。“散材”,是作者自喻为无用之才。“搜林斧”,喻指新、旧党争的党祸。即使任官在外,作者也在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降临,即便是无用之材,也畏见那搜林的利斧。作者对政治斗争、官场角逐感到厌倦,就像那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下够了的细雨,带给茶农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我的清官好友。他在饱览山光水色之余,想到了前几日霏霏春雨给茶农带来的喜悦,想到了为官清正的友人新城县令晁端友。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生计的关心以及对远离争斗生活的惬意与自在。
“人间岐路知多少 试向桑田问耦耕”,人间的歧路能知多少 问问田里耕作的农民吧。未两句写诗人向田园中农夫问路的情形,同时也暗用《论语·微子》的典故:两位隐士长沮、桀溺祸耦而耕,孔子命子路向他们问路,二人回答说:“滔滔者,夭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 "诗人以此喻归隐之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
4.【答案】黄昏来临,叛军的骑兵纷纷出动巡哨,以致整个长安城里尘 土飞扬。诗人此时更加心如火焚,心惊意 乱,他本想回到城南的住处,却反而眼望城北。诗歌以想要回城南却望着城北的细节表现出诗人内心心烦意乱的程度。不辨南北,这正是诗人极度哀伤的表现,也是胡骑满城巡 哨的结果,与题目“哀江头”切合。诗歌通过描写自己的行为举动,表现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以及极度悲伤迷惘的心情。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诗歌常识;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句意为:黄昏时尘埃满天胡骑又来劫城,想往南逃却往北方向无法辨清!黄昏时,胡骑扬起满城的尘土,我想去城南,却望着城北。
写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最后两句,用行为动作描写来体现他感慨的深沉和思绪的迷惘烦乱。“黄昏胡骑尘满城”一句把高压恐怖的气氛推向顶点,使开头的“吞声哭潜行”有了着落。黄昏来临,为防备人民的反抗,叛军纷纷出动,以致尘土飞扬,笼罩了整个长安城。本来就忧愤交迫的诗人,这时就更加心如火焚,他想回到长安城南的住处,却反而走向了城北。黄昏时,胡骑扬起满城的尘土,我想去城南,却望着城北。心烦意乱竟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充分而形象地揭示诗人内心的巨大哀伤。
【点评】本题考查炼句的能力。明陈述对象,在此基础上,描述句子大意。① 明手法及特点: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哪些事物(景物)的什么特点。② 明结构作用:有的诗句还要指出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可用以下提示作参考:首句作用——点题、统领全诗、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尾句作用——总结、升华主题、卒章显志、照应上文、意味深远等;中间句作用——过渡、伏笔、转换话题、欲扬先抑等。③ 明确情感或理趣。
5.【答案】①风起云涌,大雨滂沱也是抗金情势危急的写照;②竹枝低复举,表现出军民不屈不挠的抵抗;③山角晦还明,说明抗金形势有所好转。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诗歌常识;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颔联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意思是:屋前的江流与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领联写景,广大地域的风云翻涌、大雨滂沱,就是抗金情势危急的写照。这里不单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最高统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势如破竹。
颈联“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意思是:水域吹来的风压得竹枝伏了又起,吹得乌云翻涌的山脊明明灭灭。颈联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竹枝顽强地挺立着,表现出军民不屈不挠的抵抗,高高的山角上,大风吹掀处露出了光明,说明形势有所好转。
【点评】本题考查炼句的能力。明陈述对象,在此基础上,描述句子大意。① 明手法及特点: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哪些事物(景物)的什么特点。② 明结构作用:有的诗句还要指出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可用以下提示作参考:首句作用——点题、统领全诗、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尾句作用——总结、升华主题、卒章显志、照应上文、意味深远等;中间句作用——过渡、伏笔、转换话题、欲扬先抑等。③ 明确情感或理趣。
6.【答案】“提刀独立”写提刀人的动作,显出其急欲上阵杀敌的急切心情。“顾八荒”写提刀人的神态。
①既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寞调怅,②更具顾盼自雄的豪迈气概。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提刀独立顾八荒”意思是:手提战刀迎风独立傲视天下。“提刀独立'是动作描写,结合“丈夫五十功未立”一片丹心报天子”可知,提刀人急欲上阵杀敌,此处借用动作描写,传神的描绘出其急欲上阵杀敌的急切心情。“顾八荒”是神态描写,大丈夫已到了五十岁,可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只能独自提刀徘徊,茫然环顾着四面八方。“顾八荒’既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寞调怅,更具顾盼自雄的豪迈气概。
故答案为: ①既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寞调怅,②更具顾盼自雄的豪迈气概。
【点评】本题考查炼句的能力。明陈述对象,在此基础上,描述句子大意。① 明手法及特点: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哪些事物(景物)的什么特点。② 明结构作用:有的诗句还要指出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可用以下提示作参考:首句作用——点题、统领全诗、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尾句作用——总结、升华主题、卒章显志、照应上文、意味深远等;中间句作用——过渡、伏笔、转换话题、欲扬先抑等。③ 明确情感或理趣。
7.【答案】此三句怀想古代英雄人物,表达对古代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的向往。“雨打风吹”比喻恶势力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此处表达出词人面对严苛的环境仍然渴望像英雄人物一样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决心。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诗歌常识;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古今往来的英雄们本就不多,却因时间的流逝而淹没,再也难找到像刘邦、秦始皇那样的英雄。怀想古代英雄,是因为现实中词人无法像他们一样建功立业,只能借诗合表达对古代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的向往。
这是英雄惜英雄的怅然,刘邦和秦始皇的时代,是他认为两个英雄豪杰辈出又命运起伏的时代。古今往来的英雄们,为时间的流逝而淹没,但是心中的宏大梦想却不曾忘却,字里行间深藏着作者为国家舍身立命而不达的情怀,更加让人感慨。“雨打风吹”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此处表达出作者舍身报国决心的坚持。
【点评】本题考查炼句的能力。明陈述对象,在此基础上,描述句子大意。① 明手法及特点: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哪些事物(景物)的什么特点。② 明结构作用:有的诗句还要指出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可用以下提示作参考:首句作用——点题、统领全诗、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尾句作用——总结、升华主题、卒章显志、照应上文、意味深远等;中间句作用——过渡、伏笔、转换话题、欲扬先抑等。③ 明确情感或理趣。
8.【答案】①诗人立于天地之间的迷茫与困惑。②诗人一方面渴望脱离世俗束缚,欲依佛老,但又不甘心放弃济世的情怀。③不愿为官、喜欢田园生活并非诗人的追求,而是在现实面前的无奈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诗歌常识;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诗的首联“一气同生天地人,不知何者是吾身”,天地之下生长着那么多人,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呢 作者在此处忽然发问,表现了诗人对于自己立于天地之间的迷茫与困惑。
领联“欲依佛老心难住,却对渔樵语益真”,本想皈依佛道之中,让自己脱离世俗束缚,可对现实生活是在是割舍不下,能够和世人交往是自己的乐趣,所以遁入空门只能是一种理想了。
尾联由来不乐金朱事,且喜长同垄亩民”是说自己不愿为官,而是喜欢乡间的生活,哪怕作为一个田亩的农民。作者此处是正话反说,说自己不愿为官而甘愿为农民,其实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不满,也表达了自己在现实面前的无奈。
【点评】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的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意蕴丰富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息虑①轩诗
(宋)饶节
雨暗藤经屋,春深草到门。客来非问字②,鹤老不乘轩③。
花气翻诗思,松声撼醉魂。呼儿换香鼎,趺坐④竟黄昏。
【注】①“息虑”,出自《云笈七签》中“游心虚静,息虑无为”句。②《汉书·扬雄传》载,扬雄多识奇字,刘袭曾向他学奇字。后因以从受学或向人请教为“问字”。③《左传》载,卫懿公好鹤,鹤多有乘轩者。④趺坐:指盘腿端坐。
首联中的“深”字可谓意蕴丰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深”既指春深(暮春),也指草深,指草长得茂盛;②表明诗人很少出门,懒于应酬,懒得芟除,草长满了道路;③表现了诗人恬淡虚静的精神面貌。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诗歌常识;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诗歌首联描写息虑轩的环境,说轩四周长满了藤萝,在雨中更加显得幽暗,春天,青草直长到门口。“深”是指春深,也是说草长得很茂盛,很高,颜色深。门外草深,又表现作者自己不大出门,懒于应酬,草长满道路。
他对生活取无所谓态度,所以对门前的草懒得芟除;草深又与上句的雨暗相关联,因为春雨,草长得很快,所以遮满了道路。平平两句,含有丰富的意象,通过这两句,诗人恬淡虚静的精神面貌,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点评】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的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题西岩(其一)
刘汲
人爱名与利,我爱水与山。
人乐纷而竞,我乐静而闲。
所以西岩地,千古无人看。
虽看亦不爱,虽赏亦不欢。
欣然会予心,卜筑于其间。
有石极峭屼,有泉极清寒。
流觞与祓禊,终日堪盘桓。
此乐为我设,信哉居之安。
金代后期的文学家李纯甫曾为《西岩集》作序,认为其诗“简而有理”,即认为本诗语言意蕴丰富,请以尾句“乐”字为例简要分析。
【答案】①“我爱水与山”写出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描绘了西岩清新淡雅的景色,表达诗人乐于峭屼、山石、清寒泉水等醉人景色的情感。
②结庐于山清水秀之中,那“峭屼”的山石,“清寒”的泉水,无不与诗人的志操相合,抒发了其在自然的怀抱中自得其乐的心情。
③乐于流觞与祓禊等民间风俗这种无官场、商场纷嚣的氛围,表现了他甘于淡泊,追求自适,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诗人一开始就揭示了自己以世俗之人不同的价值观,高呼自己“爱山水”,诗人“乐静而闲”,诗人结庐于西岩处,醉心于峭屼、山石、清寒泉水,表现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这样的幽静之景正与诗人的心境相合。“流觞与祓禊,终日堪盘桓”,可以玩流觞的游戏,可以举行祓禊的民俗,还可以终日因留恋而逗留在一个地方,一切都随心所欲,不受约束,表现了他甘于淡泊,追求自适,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点评】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的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城道中(其二)①
苏轼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②。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③。
【注】①神宗熙宁六年(1073)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②钲:古代乐器,击之而鸣。③耦耕:指二人并耕。《论语·微子》中“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
诗歌情感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身世悠悠我此行”,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比作眼前行程,表达出对人生的感慨。
②表达了诗人对眼下悠然行于山间,欣赏风景的闲适之情。“溪边委辔听溪声”则写出诗人对眼下悠然行于山间,欣赏风景的闲适之情。
③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之情。“散材”“疲马”都是诗人自况,诗人在朝廷激烈的党争中难以立足,自请外调,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④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生计的关心以及对远离争斗生活的惬意与自在。“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这两句表现诗人一直关心百姓生计,为降雨而高兴,也暗含对远离争斗生活的惬意与自在。
⑤表达了诗人的归隐之意。“试向桑田问耦耕”写诗人向田园中的农夫问路,同时也暗用了《论语》中孔子向隐者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以此表达出归隐之意。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诗歌常识;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漫漫人生旅途就同我脚下悠悠的路,马行溪边,放下缰绳缓缓走着,听那潺潺溪水声。行进在这崎岖漫长的山路上,诗人联想到人生的旅途同样是这样崎岖而漫长。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阴风惨雨,也有雨过天晴。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诗人不知不觉中放松了缰绳,任马儿沿着潺潺的山溪缓缓前行。表达了诗人欣赏风景的闲适之情。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那朝廷上的党争,即便是难用之材也怕搜林之斧,疲惫的战马希望听到收兵的号令。“散材”“疲马”,都是作者自况。作者是因为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在朝廷无法立脚,才请求外调到杭州任地方官的。“散材”,是作者自喻为无用之才。“搜林斧”,喻指新、旧党争的党祸。即使任官在外,作者也在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降临,即便是无用之材,也畏见那搜林的利斧。作者对政治斗争、官场角逐感到厌倦,就像那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下够了的细雨,带给茶农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我的清官好友。他在饱览山光水色之余,想到了前几日霏霏春雨给茶农带来的喜悦,想到了为官清正的友人新城县令晁端友。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生计的关心以及对远离争斗生活的惬意与自在。
“人间岐路知多少 试向桑田问耦耕”,人间的歧路能知多少 问问田里耕作的农民吧。未两句写诗人向田园中农夫问路的情形,同时也暗用《论语·微子》的典故:两位隐士长沮、桀溺祸耦而耕,孔子命子路向他们问路,二人回答说:“滔滔者,夭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 "诗人以此喻归隐之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哀江头①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注释:①唐肃宗至德元年秋,安禄山攻陷长安,杜甫被叛军抓获。第二年春,杜甫脱逃,沿长安曾经的风景胜地“曲江”潜行,因事感怀,创作此诗。
诗歌最后两句:“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黄昏来临,叛军的骑兵纷纷出动巡哨,以致整个长安城里尘 土飞扬。诗人此时更加心如火焚,心惊意 乱,他本想回到城南的住处,却反而眼望城北。诗歌以想要回城南却望着城北的细节表现出诗人内心心烦意乱的程度。不辨南北,这正是诗人极度哀伤的表现,也是胡骑满城巡 哨的结果,与题目“哀江头”切合。诗歌通过描写自己的行为举动,表现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以及极度悲伤迷惘的心情。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诗歌常识;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句意为:黄昏时尘埃满天胡骑又来劫城,想往南逃却往北方向无法辨清!黄昏时,胡骑扬起满城的尘土,我想去城南,却望着城北。
写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最后两句,用行为动作描写来体现他感慨的深沉和思绪的迷惘烦乱。“黄昏胡骑尘满城”一句把高压恐怖的气氛推向顶点,使开头的“吞声哭潜行”有了着落。黄昏来临,为防备人民的反抗,叛军纷纷出动,以致尘土飞扬,笼罩了整个长安城。本来就忧愤交迫的诗人,这时就更加心如火焚,他想回到长安城南的住处,却反而走向了城北。黄昏时,胡骑扬起满城的尘土,我想去城南,却望着城北。心烦意乱竟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充分而形象地揭示诗人内心的巨大哀伤。
【点评】本题考查炼句的能力。明陈述对象,在此基础上,描述句子大意。① 明手法及特点: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哪些事物(景物)的什么特点。② 明结构作用:有的诗句还要指出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可用以下提示作参考:首句作用——点题、统领全诗、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尾句作用——总结、升华主题、卒章显志、照应上文、意味深远等;中间句作用——过渡、伏笔、转换话题、欲扬先抑等。③ 明确情感或理趣。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雨①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②。
【注】①作于1130年夏。诗人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失陷后,流寓湖南邵阳贞牟山。此时长沙守帅向子湮积极组织军民顽强抵抗,抗金形势略有好转。②洗甲兵:武王伐殷时,天降大雨,姜太公说“这是天在为我们洗刷兵甲,助我伐纣”。
诗歌中间两联意蕴丰富,请联系时代背景,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①风起云涌,大雨滂沱也是抗金情势危急的写照;②竹枝低复举,表现出军民不屈不挠的抵抗;③山角晦还明,说明抗金形势有所好转。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诗歌常识;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颔联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意思是:屋前的江流与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领联写景,广大地域的风云翻涌、大雨滂沱,就是抗金情势危急的写照。这里不单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最高统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势如破竹。
颈联“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意思是:水域吹来的风压得竹枝伏了又起,吹得乌云翻涌的山脊明明灭灭。颈联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竹枝顽强地挺立着,表现出军民不屈不挠的抵抗,高高的山角上,大风吹掀处露出了光明,说明形势有所好转。
【点评】本题考查炼句的能力。明陈述对象,在此基础上,描述句子大意。① 明手法及特点: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哪些事物(景物)的什么特点。② 明结构作用:有的诗句还要指出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可用以下提示作参考:首句作用——点题、统领全诗、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尾句作用——总结、升华主题、卒章显志、照应上文、意味深远等;中间句作用——过渡、伏笔、转换话题、欲扬先抑等。③ 明确情感或理趣。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错刀行
(宋代)陆游
黄金错①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②,南山③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注】①错:镀镶,装饰。②天汉滨:汉水边。③南山:终南山,一名秦岭。
“提刀独立顾八荒”一句情感意蕴丰富,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其中的情感。
【答案】“提刀独立”写提刀人的动作,显出其急欲上阵杀敌的急切心情。“顾八荒”写提刀人的神态。
①既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寞调怅,②更具顾盼自雄的豪迈气概。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提刀独立顾八荒”意思是:手提战刀迎风独立傲视天下。“提刀独立'是动作描写,结合“丈夫五十功未立”一片丹心报天子”可知,提刀人急欲上阵杀敌,此处借用动作描写,传神的描绘出其急欲上阵杀敌的急切心情。“顾八荒”是神态描写,大丈夫已到了五十岁,可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只能独自提刀徘徊,茫然环顾着四面八方。“顾八荒’既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寞调怅,更具顾盼自雄的豪迈气概。
故答案为: ①既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寞调怅,②更具顾盼自雄的豪迈气概。
【点评】本题考查炼句的能力。明陈述对象,在此基础上,描述句子大意。① 明手法及特点: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哪些事物(景物)的什么特点。② 明结构作用:有的诗句还要指出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可用以下提示作参考:首句作用——点题、统领全诗、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尾句作用——总结、升华主题、卒章显志、照应上文、意味深远等;中间句作用——过渡、伏笔、转换话题、欲扬先抑等。③ 明确情感或理趣。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辛弃疾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注:此诗作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至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年间,作者闲居带湖、瓢泉,其间除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至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一度被起用为福建安抚使外,一直赋闲在家。
“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此三句意蕴丰富,请简要赏析。
【答案】此三句怀想古代英雄人物,表达对古代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的向往。“雨打风吹”比喻恶势力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此处表达出词人面对严苛的环境仍然渴望像英雄人物一样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决心。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诗歌常识;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古今往来的英雄们本就不多,却因时间的流逝而淹没,再也难找到像刘邦、秦始皇那样的英雄。怀想古代英雄,是因为现实中词人无法像他们一样建功立业,只能借诗合表达对古代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的向往。
这是英雄惜英雄的怅然,刘邦和秦始皇的时代,是他认为两个英雄豪杰辈出又命运起伏的时代。古今往来的英雄们,为时间的流逝而淹没,但是心中的宏大梦想却不曾忘却,字里行间深藏着作者为国家舍身立命而不达的情怀,更加让人感慨。“雨打风吹”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此处表达出作者舍身报国决心的坚持。
【点评】本题考查炼句的能力。明陈述对象,在此基础上,描述句子大意。① 明手法及特点: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哪些事物(景物)的什么特点。② 明结构作用:有的诗句还要指出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可用以下提示作参考:首句作用——点题、统领全诗、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尾句作用——总结、升华主题、卒章显志、照应上文、意味深远等;中间句作用——过渡、伏笔、转换话题、欲扬先抑等。③ 明确情感或理趣。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偶作
辛弃疾
一气同生天地人,不知何者是吾身。
欲依佛老心难住,却对渔樵语益真。
静处时呼酒贤圣,病来稍识药君臣①。
由来不乐金朱②事,且喜长同垄亩民。
【注释】①药君臣,中医方剂中的主药与辅药。②金朱,指古代王侯佩系的金印朱绶。
尾联中“且”字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分析其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答案】①诗人立于天地之间的迷茫与困惑。②诗人一方面渴望脱离世俗束缚,欲依佛老,但又不甘心放弃济世的情怀。③不愿为官、喜欢田园生活并非诗人的追求,而是在现实面前的无奈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诗歌常识;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诗的首联“一气同生天地人,不知何者是吾身”,天地之下生长着那么多人,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呢 作者在此处忽然发问,表现了诗人对于自己立于天地之间的迷茫与困惑。
领联“欲依佛老心难住,却对渔樵语益真”,本想皈依佛道之中,让自己脱离世俗束缚,可对现实生活是在是割舍不下,能够和世人交往是自己的乐趣,所以遁入空门只能是一种理想了。
尾联由来不乐金朱事,且喜长同垄亩民”是说自己不愿为官,而是喜欢乡间的生活,哪怕作为一个田亩的农民。作者此处是正话反说,说自己不愿为官而甘愿为农民,其实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不满,也表达了自己在现实面前的无奈。
【点评】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的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