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联考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 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了《沁园春 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随着岁月的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 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1958年年底,他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两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儿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 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毛泽东诗词记录了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诗词中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B.面对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浪潮,青年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无比坚定地表示:革命青年能担负历史使命。
C.在毛泽东笔下,长征途中的残酷现实,不过是“泥丸”“细浪”,这充分体现出其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D.随着岁月流转,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世代流传,缘于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北国雪霁的壮美景色,在毛泽东诗词中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体现了他对革命斗争的激情。
B.材料一中,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C.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回复郭沫若的诗里提到,人们对“焚书坑儒”可能存在误解,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尤其赞许唐太宗在军事方面高超的指挥才能。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3分)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材料二内容,谈谈毛泽东对古代帝王的评价对我们有何启示。(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西征记(节选)
宗璞
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
孟嵋坐在教室里,准备上课。这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但教室里还是坐满了人。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个‘毅’字很重要。”他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江昉毫不觉得,只管讲述,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江昉放下粉笔,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一会儿,人散去了。孟嵋早从老校工处拿来了针线,走上来说:“江伯伯,我来缝一下,不然走起路来不方便。”江昉看看嵋,有些惊异地说:“你真长大了。”遂脱下长衫放在教桌上,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密,这是碧初特意教的,一时缝毕,将长衫递给江昉。
江昉走后,嵋也离开教室,恰遇庄无因来找她。又下雪了,下得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转过几间教室,走进图书馆。他们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
“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
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无因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
无因看了不语。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继续低头看那张粗纸:
“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你没有被征调,也不需要你做志愿者。”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他们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
嵋去上解析几何,走过另一间教室时,正遇李之薇出来,两人遂一起走。“我正要去找你,”之薇说,“你知道吗?我有一个大决定。”
“我也有一个大决定。”嵋说。两人对望,都笑了。
晚饭后孟弗之才回来,嵋与合子端过一个炭盆,让他烤烤手脚。母亲吕碧初也走过来,坐在对面椅上。嵋、合子各自拿了小板凳偎在父母身旁。弗之下午去送过一批出发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弟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说我们年纪太小了。”
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一大滴眼泪落在嵋的额上。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他们能给嵋什么?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
次日,嵋清早到李之薇家,“我已经准备好了。”嵋说,“很顺利。”“我这里可不顺利。”之薇向房门扫了一眼,低声说,“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
中午时分,李涟回来了。“薇儿,”李涟定了定神,唤了一声,和女儿之薇一起走到院中,“我可以明白地说,我支持你从军,国难当头,谁都有责任。若是说不通,就只管去好了。”
又一天,之薇特地到父母的卧房仔细擦拭了摆在墙角的小供桌。回头见母亲面容憔悴、神情黯然,心上一酸,走过来想抱住母亲。但是她没有这个习惯,几次张口,只说:“如果家里真需要我,我就不去。”母亲金士珍摇头,并不看她,说:“小处需要你比不上大处,你去吧!”这是之薇没有想到的,她一歪身坐在母亲身边。母女依偎着,许久没有话。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之薇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节选自宗璞《西征记》)
注:《西征记》以抗战大反攻时期为背景,讲述明伦大学的学生响应号召,奔赴前线的故事。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衫被撕破却“毫不觉得,只管讲述”,这体现了江昉先生教学的专注投入和洒脱不 羁的性格,而孟嵋为先生缝补则是学子敬爱师长的真情流露。
B.庄无因与孟嵋两人“相视无语”,说明两人志不同道不合,暗示两人最终会分道扬镳,走向陌路。
C.“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孟嵋对父母说的话庄重而果断,可见从军是她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也表明她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
D.本文以战争为背景,塑造了意气风发的青春学子群像,可谓一部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精神史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父亲虽支持女儿从军但又难免不舍的复杂情绪。
B.孟嵋说“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既是对上文父亲所说的“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呼应,也映射出老一辈的赤子情怀。
C.文中写李之薇“一歪身坐在母亲身边。母女依偎着,许久没有话”,通过这一感人的动作描写,表现出女儿对母亲深明大义的感激之情和对母亲的依恋不舍。
D.小说以全知视角展开叙述,主要采用人物对话的方式,始终保持紧张的叙事节奏,从而折射出当时抗战形势的严峻。
8. 文中有多处关于雨雪的自然景物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
9. 有评论家说,《西征记》是“为一代青春学子立言”,请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6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①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庠。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每市房书名稿②,不自选择,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茅,入闱中副车。
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传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竟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③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
【注】①涴:弄脏。②房书名稿:进士考试的优秀闲墨。③狃:因袭。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执叶公之余A习B狃而不变C势不至大败涂地D不止也E满之为害F如是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这里指的是“春秋笔法”。《春秋》这本书叙事简括,但字里行间“寓褒贬,别美恶”,世称“春秋笔法”。
B.“售”,文中指出售,卖,与《促织》中“成名操童子业,久不售”意思不相同。
C.“经营”,文中指筹划构思,与《阿房宫赋》中“韩魏之经营”意思不同。
D.“前茅”,原指行军时的先头部队。古代行军时,前哨以茅为旌,遇敌情或变故,则举茅以示警告。后称考试成绩优秀,榜示名次在前为“名列前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郭生心里十分愤恨,却又不知该怎么办。
B.老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
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渐渐不相信狐狸。
D.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越发不相信狐狸,就不再为狐狸上香祈祷,并将所写文章锁在箱子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4分)
▲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4分)
▲
简要概括郭生对狐狸涂改自己文章这件事的态度前后变化。(3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岩峣②。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③低心事折腰。
【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这一年作者31岁,任舒州通判。昌叔:王安石的妹夫。②岩峣:高山。③分:甘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B.颔联写诗人在登高中想象与妹夫一起赏菊的场景。本应该你我手执绿酒共赏黄色的菊花,又何必有穿着红色裙子的女子吹紫箫相伴。
C.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渡口”连成一片,画面开阔,气韵生动。
D.本诗尾联中,诗人借陶渊明自喻,借“东篱醉”写出了他对“采菊东篱下”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
16.这首诗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中都提到了“折腰”,各自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6分)
▲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魏征劝告太宗不可凭借“严刑”和“威怒”治理天下,否则会产生“ ▲ , ▲ ”的后果。
(2)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对抗秦国的办法是“ ▲ , ▲ ”,并指出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3)“舟”是水路交通工具,也是诗词的重要意象。杜甫的《登岳阳楼》“ ▲ ”和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 ▲ ”均提及“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20世纪80年代末,戏曲依然是中国老百姓最重要的娱乐方式,在中国的乡村,看戏如过节一般隆重。戏台上的一唱一吟、一招一式都是中国人独有的乡愁美学。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戏曲逐渐“迷失”在各种娱乐浪潮中,①有关部门尽管扶持力度不减,但戏曲仍不被大众青睐。②如今,新媒体“飞入寻常百姓家”,戏曲演员用个人账号发视频、开直播,③对着手机屏幕唱戏,吸引了广泛关心。④有不少年轻戏曲人,一鸣惊人,一夜成名。⑤通过戏曲直播所产生的流量,让戏曲演员有了存在的价值。
从露天演出,到勾栏瓦舍,再到现代化剧场,戏曲本来就是与时俱进的艺术。况且,戏曲如今已然处于大众娱乐的边缘,能通过直播收获更多受众,展现戏曲之美、之魅,这本身不就是一种成功吗?对此现象,也有人⑴____________,认为戏曲演员对着镜头又唱又舞,一味地迎合观众、娱乐至上,过度曝光和商业化,失去了艺术家的尊严。殊不知,戏曲要遵循传统,但不能⑵____________。明珠蒙尘难放亮,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吸引更多人来看戏,让更多人爱看戏,已经成为戏曲传承的当务之急。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⑴ ▲ ;⑵ ▲ 。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第一处序号 ▲ ,改为 ▲
第二处序号 ▲ ,改为 ▲
第三处序号 ▲ ,改为 ▲
20.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B.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关汉卿《窦娥冤》)
C.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D.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如今“emo”已经成了大家挂在嘴边的词,突如其来的感伤,生活沮丧颓废,对未来感到空虚迷茫,都可以用“emo”来形容。但是当玩笑话说的“emo”,如果不加重视,持续下去可能就会形成真正的情绪障碍, ① 。
情绪和身体的关系相当密切。身体不健康会导致心情不好,而长期焦虑压抑也会反映到身体上,对各个脏器都会造成影响。比如胃肠就被称为情绪的“晴雨表”,因“脑肠轴”作用,在我们大快朵颐时,大脑会感觉愉悦,而在我们情绪高涨时,胃口也会更好。反过来
② ,也会导致消化不良。
曾有一项调查发现,75%的颈椎疼痛、80%的头痛、99%的腹胀以及90%的疲劳都由过度的情绪引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 ③ ,而且是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完满状态。”如何达到这种状态呢?那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合理膳食搭配、加强锻炼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关注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①
②
③
22.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晴雨表”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 (《百合花》)
B.“北京话”双手抱住胳膊肘,和她们站得不远不近。 (《哦,香雪》)
C.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说“木叶”》)
D.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
(《中国建筑的特征》)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一年级将展开课本剧表演活动,班长负责选角。某班同学报名参演非常踊跃,都想演林黛玉、项羽、林冲等剧中主角,可是丫鬟、曹无伤、店小二等角色却无人肯演。该班班长犯了难,最终只能弃赛。
如果你是该班的学生,会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发言稿,准备在班会课上发言。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六校联合体期末联合调研 高一语文答案
1.答案:D
2.答案:C
解析:C项“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理解有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分析得知,文中语意是毛主席的看法,说此话是为了佐证“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儿事的是秦始皇”这个观点,并不能由此推出“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之结论,故此项表述错误。
3.答案:B
4.①结构脉络清晰,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安排。②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手法,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③本文语言蕴含激情,更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的壮丽。(每点2分,任选两点。)
5.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善于分辨,切忌盲从。如:毛泽东不主张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人云亦云。 ②应多方面结合史实对人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如:以秦始皇为例,毛泽东提到不应盲目地批评秦始皇,应全面客观地评价他。(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6.B 【解析】 “分道扬镳,走向陌路”文中无依据。
7.D 【解析】“始终紧张”表述错误。
8.①以下雪的气候现象点明寒冷的时令特征;②以下雪的过程串联起情节,推动情节发展;③急雪敲窗也暗示人物抉择从军报国时的内心激烈冲突(或:映射战争时局现实的残酷性);④为青年学生出征渲染壮行的气氛。(每点2分,任选三个点。)
9.①小说全方位展现了这一代青年学子的精神风貌:追求知识,勤于学问;敬爱师长,对朋友坦诚相见;有深沉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受传统文化熏陶,继承父辈的志向。
②小说通过塑造青春学子的群像,为他们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激励一代又一代青春学子勇担使命,奋然前行。(第一点4分,写出两个点即可,第二点2分,共6分。)
10.BCE
11.B 【解析】两文中“售”的意思都是考中。
12.D 【解析】D.“设馔”指安排食物,锁箱中的是读本,并非所写文章。
13.(1)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些鸡黍之类的食物,供狐狸食用。(第一句“以是”、“德”为得分点,后两句一句一分)
(2)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秦国)侵犯得就越急迫。(一句一分,“然则”、“厌”以及补完整主语为得分点)
14.由痛恨(或恚愤)到感激到不再相信(或怀疑)。(一点1分)
参考译文:
郭生,是淄川县的东山人。从小就喜欢读书,但山村中没有可以求教指正的人,二十多岁了,他写字笔画还有很多错误。在此之前,他家中闹狐狸,衣服,食物和器具用品,常常很多都丢失了,郭生很厌恨狐狸。一天晚上郭生读书,将书卷放在书桌上,被狐狸涂抹得一塌糊涂,严重的地方,杂乱不堪连字行都分辨不清了。因此,郭生只好挑选出那些稍微干净的字句集聚起来读,总共只有六七十首,郭生心里十分愤恨,却又不知该怎么办。后来又累积习作二十多篇,准备向名人请教指正。早上起来后,发现那些习作被翻开摊在书桌上,几乎都被浓墨汁涂抹掉了,郭生更加愤恨。
恰逢王生因事来到东山,(王生)素来与郭生交好,(于是)上门拜访。见到被墨汁弄脏的书本,问郭生是怎么回事。郭生把自己苦恼的事详细地告诉了王生,并拿出残存的习作给王生看。王生仔细玩味这些残存的习作,发现那些被涂抹的和保留下来的地方,似乎有褒贬之道。又审视查看那些被弄脏的书卷,大多是多余杂乱可以删掉的。王生惊讶地说:“狐狸好像是有意这样做的。你不但不应为此苦恼,还应该立即拜它为师。”过了几个月,郭生再来看自己之前写的文章,顿时觉得狐狸涂抹得确实很恰当。于是改作了两篇文章,放在书桌上,来观察狐狸新的举动。等到天亮,发现又被狐狸涂抹了。过了一年多,狐狸不再涂抹了;只是用浓墨汁洒成大墨点,墨点铺满书卷。郭生感到奇怪,拿着书卷去告诉王生。王生看了之后说:“狐狸真是你的老师啊,你的好文章可以考中了。”这一年,郭生果然考入了县学。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些鸡黍之类的食物,供狐狸食用。每次买到八股文(科考用)的好文章,自己不挑选,而是让狐狸来决断。因此,郭生在两次考试中都名列前茅,参加乡试,考取了副榜贡生。
当时,叶先生的文章,风格典雅、文辞华丽,家家户户传习诵读。郭生有他们文章的抄本,非常珍爱。忽然被狐狸倒了约一碗浓墨汁在上面,污染得几乎没剩下什么字,郭生便又拟题写作,自己觉得很满意,却又被任意涂抹了。于是郭生渐渐不相信狐狸。过了不久,叶公因为朝廷整顿文风而被收押入狱,郭生又稍微佩服狐狸有先见之明。然而此后郭生每作一篇文章,都苦心筹划构思,却常常被狐狸涂抹污染。郭生认为自己多次名列前茅,心高气傲,因此更加怀疑狐狸是在胡乱涂抹。于是抄录了以前被狐狸洒上很多墨点的文章来试探它,狐狸又用墨汁把这些文章全部涂抹了。郭生便笑着说:“这真是胡闹!为什么以前认为是好文章的,现在又认为不好了呢?”于是郭生就不再给狐狸安排食物了,并把所读的书卷锁进箱子里。天亮后看见箱子封锁丝毫未动,打开箱子来看,只见书卷上用墨汁涂抹了四道,比手指还要粗,第一章画了五道,第二章也画了五道,后面就没有再画了。从此以后狐狸竟然销声匿迹了。后来郭生考试,考了一次四等,两次五等,这才知道征兆已经寄寓在书卷中画的道道上了。
异史氏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是自然的道理。名气稍稍树立,就认为自己正确,执意于叶公遗留的风气、习惯,习以为常掉以轻心而不知变通,情势不失败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是不会停止的,自满带来的祸害就是这样啊!”
15.D 【解析】王安石仰慕出仕的陶渊明,他并无隐居之意。
16.王安石诗:表现出自己也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
李白诗:表现了对权贵的不满、抗争和自己怀才不遇的心声。 (一点3分)
17(1)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 (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老病有孤舟 着我扁舟一叶
18.(示例)⑴不以为然(颇有微词/嗤之以鼻) ⑵墨守成规(故步自封)
19.①关联词语位置调换,尽管有关部门扶持力度不减,但戏曲仍不被大众青睐。
③“关心”改为“关注”。 ⑤去掉“通过”。
C
21.①影响身体健康 ②人如果长期心情压抑 ③不仅是不生病
22.D
23.参考高考作文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