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溜索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 溜索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30 18:2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 溜索
一、作者简介
阿城,原名钟阿城,中国当代作家。北京人,出生于1949 年。1984 年开始创作。主要作品有《棋王》《遍地风流》《常识与通识》《闲话闲说》等。
二、故事背景
本文选自《遍地风流》,略有改动。云南怒江大峡谷, 被称为“东方大峡谷”。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 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 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 两岸居民过江, 从前主要靠“溜索”桥。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用传神凝练的语言,舒徐有致的节奏,层层烘托,表现了滇西马帮的生活。
三、理解词义
锱zī铢zhū: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盘桓huán:徘徊。
涓涓juān:细水慢流的样子。
俯fǔ身:弯腰向前向下。
顷qǐng刻:极短的时间。
拳打脚踢:用拳打,用脚踢,形容痛打。
千钧jūn之力: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战战兢兢jīng:形容恐惧得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四、课文分段
开端(1-9):马帮来到怒江边,准备过溜索。
发展(10-17):驮队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18-22):“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
结局(23-25):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五、问题归纳
1.小说开篇便写到怒江之险,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作者都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危险的。
①作者运用了烘托的手法,通过我远眺感觉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俯瞰江底“蓦地心中一颤”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
②作者描写怒江峡谷的险峻时,非常注意变换角度,将“我”的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展示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
③段中通过“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2. 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前面牛死也不肯再走”描写出了牛面对怒江峡谷时的惊恐,烘托出峡谷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牛的惊恐和我“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的惊恐相互映衬。此时“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我和牛的惊恐万状与领队的冷静、沉着形成鲜明对比。

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它们和等待溜索的“哀哀地叫着”的牛们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们又反衬出这些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牛们溜索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这从侧面更加烘托出怒江峡谷的为同寻常的险恶。此时我“顺风出一口长气”,牛和我仍然相互映衬。
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3. 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4. 小说中“我”起着什么作用?(难点)
(1)故事(过溜索)的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感;(效果)
(2)小说的叙述者,线索作用;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串联情节,使情节更简洁,更集中。(情节)
(3)过溜索的参与者,烘托环境,第一处“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写“我”面对峡谷时的表现,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4)过溜索的参与者,反衬主要人物;我“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僵着脖颈盯住天”“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是我在过溜索时的表现,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对比,反衬出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

(5)体验者(代言者),代替作者抒情、议论,体现主旨及情感价值趋向:“我”从战战兢兢不敢过溜索到受到领队及汉子们勇敢无畏的精神影响逐渐变得坚强,彰显了文章的主旨: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小说中的“我”:叙述者,线索作用;亲历者,增强真实感;参与者,烘托主要人物;体验者(代言者),代替作者抒情、议论,体现主旨及情感价值趋向。
5.文中用不少笔墨写牛,说说这对表现环境和刻画人物各有什么作用。
写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的情状,从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首领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6.本文写了马帮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深刻意蕴: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马帮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4)“我”与首领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六、课文主题
本文讲述马帮飞渡峡谷的故事,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的孤悬、高峻、险恶,又表现了马帮汉子沉着、冷静、从容的姿态,写出了作者对马帮汉子粗犷豪迈、勇敢无畏的精神的钦敬和赞颂,突出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的气定神闲的姿态。
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
1、下面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溜索(liū) 闷雷(mēn) 捏紧(niē)
B. 滇西(diān) 盘桓(huán) 涓涓(juān)
C. 蓦地(mù) 锱铢(zī) 角框(kuànɡ)
D. 脖颈(jǐnɡ) 顷刻(qǐnɡ) 脑髓(suí)
2、下面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一下马。
B. 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C. 走到牛队的前后,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
D. 叫声慢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他一拿到作文试题,立刻奋笔疾书,文不加点,片刻间就纷纷扬扬地写了一大篇。
B. 伟大的时代召唤我们每一名华夏儿女奋勇开拓。作为青年留学生,把自己这股涓涓细流汇入实现中国梦的浩瀚大海,才会有永恒的生机。
C. 老连长看到这些新兵还没上战场就已经战战兢兢,想起了当年的自己。
D. 烟雾缭绕,龙脊与村寨若隐若现,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崇山峻岭,比起人来,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颗芝麻粒儿。但人们总是踏山于脚下,哪怕它是高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欣喜, 。
A. 因为,他们又一次用自己的坚实步履证明了人类的伟大、理想的崇高
B. 山,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C. 同时,他们更深深地感谢:山,多亏您提供了大展雄姿的舞台
D. 山,却缄默不语——因为它知道,衬托别人、奉献自身是光荣的
5.下列对《溜索》一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当“我”询问时,“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中的“懒懒”表现了首领的心不在焉。
B.文章多次写到鹰,既衬托出环境的奇险,又烘托了马帮汉子的形象。
C.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牛,从侧面表现了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同时与“我”的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反衬出首领等人的勇敢无畏。
D.“(瘦小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中动词化的“小”字,写出了瘦小汉子在溜索上快速渡过怒江峡谷时给“我”带来的视觉感受,富有表现力。
6.阅读《溜索》,完成后面题目。
揣摩文章语言特点。
(1)第1段:“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了一下马”,这里的“磕”能不能换成“打”?为什么?
(2)第5段:写峡谷的陡峭:“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绝壁”本来是静止的,作者却用了一个“飞快地”,这是化静为动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3)小说写汉子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小”字,找出来仔细体会“小”字的妙处。
①第一次:写精瘦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
②第二次:“三个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
③第三次:“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4)第2段:“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这句话加以分析。
(5)第23段:“首领与两个汉子走到绝壁前,扯下裤腰,弯弯地撒出一道尿,落下不到几尺,就被风吹得散开,顺峡向东南飘走。万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水,细细流着”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这句话加以分析。
(6)小说第6段写“我”在怒江峡谷前的紧张畏惧;第18﹣22段写“我”溜索的具体过程,纵观全文,是什么表现手法?“我”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7)小说中“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谈谈“我”的作用。
(8)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中的两个“懒懒”?
7 溜索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第1题
参考答案: B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字音。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是否正确。
【解题过程】
A、“闷”是多音字,此处应读mèn。
C、蓦mò。
D、髓suǐ。
故选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2题
参考答案: D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词语的感彩,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解题过程】
D项:慢→漫。
本题答案为: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3题
参考答案: A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成语。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是解题的关键。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题过程】
“纷纷扬扬”是一个状态词,指(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用于写文章不恰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4题
参考答案: B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解题过程】
这段话通过人与山的对比,得出人与山的区别。横线前面是“人为攀登而欣喜”,后面应说“山”如何,排除A、C两项,剩下B、D两项。从“但人们总是踏山于脚下,哪怕它是高山之王”的感彩来看,对山不是歌颂而是贬损的,排除D项,选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5题
A “懒懒”表现了首领的镇定从容、胸有成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6题
【解答】(1)本题考查品析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判断能不能,再解释词语是什么意思,在句中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如果换成别的词语就没有这种效果了。本题首先答不能。然后再说“磕”的意思是“轻敲、轻打”,用在句中表示首领用小腿轻轻敲打了一下马表现了首领和马的默契关系和对马的怜爱,也写出了首领对马的熟练驾驭;如果换成“打”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所以不能换。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化静为动这一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本句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把静态的绝壁化为动态“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有力的铺垫。
(3)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三句子中的“小”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人划得越来越远变得越来越小的情形。突出了滑索时的速度快,人变小时的情形,体现了作者对语言运用的精妙。
(4)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前行的马帮比作“极稠的粥”生动形象写出了慢帮前行的状态,体现了马帮前进的速度极慢的状态。
(5)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万丈下的怒江”比作“一股尿水,细细流着”看似粗俗,实则形象逼真。既写出了马帮汉子们俯瞰万丈峡谷之下的怒江情景,也表现了马帮汉子的豪放粗野的个性。
(6)①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由课文可知,“我”在怒江峡谷前的紧张畏惧和溜索时的“战战兢兢”而马帮汉子则身手矫健、无所畏惧。通过对比反衬出马帮汉子则身手矫健、无所畏惧。悬崖的陡峭,过溜索时的惊险都是我亲眼所见,通过“我”的视角记叙,使事件和感受更真实。
②本题考查对线索人物的形象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我”是故事(过溜索)的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感;是小说的叙述者,线索作用,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串联情节,使情节更简洁,更集中;是过溜索的参与者,烘托环境,第一“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写“我”面对峡谷时的表现,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是过溜索的参与者,反衬主要人物: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僵着脖颈盯住天”“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是“我”;是体验者(代言者),代替作者抒情、议论,体现主旨及情感:“我”从战战兢兢不敢过溜索到受到首领及汉子们勇敢无畏的精神影响逐渐变得坚强,彰显了文章的主旨: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③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这两个“懒懒”都是漫不经心的意思,但表现的情绪不同,“我”的懒懒一问,表现了“我”没有意识到危险临近,所以不放在心上。而领队的懒懒一答,表现的则是对这些危险都习以为常,所以也不放在心上重在表现出他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经验丰富。
答案:
(1)不能。“磕”的意思是“轻敲、轻打”,用在句中表示首领用小腿轻轻敲打了一下马表现了首领和马的默契关系和对马的怜爱,也写出了首领对马的熟练驾驭;而“打”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所以不能换。
(2)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动态感,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有力的铺垫。
(3)这几个“小”字,将人在溜索之上,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体现了作者对语言运用的精妙。
(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前行的马帮比作“极稠的粥”形象写出了慢帮前行速度极慢的状态。
(5)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万丈下的怒江”比作“一股尿水,细细流着”看似粗俗,实则形象逼真。既写出了马帮汉子们俯瞰万丈峡谷之下的怒江情景,也表现了马帮汉子的豪放粗野的个性。
(6)①以“我”在怒江峡谷前的紧张畏惧和溜索时的“战战兢兢”反衬出首领和汉子们的身手矫健、无所畏惧。通过“我”的视角记叙,使事件和感受更真实。
②“我”是故事(过溜索)的亲历者,是线索人物。作用:增强故事的真实感,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串联情节,使情节更简洁,更集中,反衬出马帮汉子则身手矫健、无所畏惧,代替作者抒情、议论,体现主旨及情感。
③这两个“懒懒”表现的情绪不同。“我”的懒懒一问,表现了“我”的漫不经心,没有意识到危险临近。领队的懒懒一答,表现的是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经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