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3.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的逻辑关系及其深厚丰富的文化内蕴。
【教学重难点】
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的逻辑关系及其深厚丰富的文化内蕴。
Ppt使用说明,office版和wps版的课件主要区别在于第22-30页的动画设置,office版用的是缩放定位动画效果;wps没有这个功能,所以用了超链接进行代替。
一、导入新课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韩愈所说的“大学”“小学”到底有何区别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礼记 大学》一探究竟。
多元解题
《大学》简介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相传为曾子所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到了唐代,韩愈、李翱从维护儒家的所谓“道统”出发,十分推崇这两篇文章,把它和《论语》《孟子》相提并论。到了宋代,程颢、程颐更是竭力推崇这两篇文章,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朱熹认为《大学》是“为学纲目”,且“四书”中以《大学》为最易晓,故读“四书”要“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
什么是“大学”?什么是“小学”?
“小学”指“详训诂,明句读”,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学”一词在古代约有三种含义:第一种,“博大的学问”,东汉郑玄说这部书的内容广博无边,有助于人成就博大的学问,因此名之曰“大学”;第二种,“大学”是指古代的高等教育机关,所以《大学》一书是古人在入大学时所读的教科书;第三种,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三、文言知识整理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学生听录音朗诵,把握课文短句、节奏。
3.请学生范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4.学生再次自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梳理本文的重点文言知识。
四、深入探究,领会精神
(一)三纲
1.这篇文章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论述的?
明确:大学之道。
追问:你是如何理解大学之道的“道”的?
明确:道理、宗旨、规律。老子在《道德经》里经常提到“道”,道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其实,道也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此处“大学之道”的“道”主要指道理、宗旨、规律等。四字连在一起就是“大学办学的宗旨或读《大学》这本书的方法”。
2.本文阐述的大学办学的宗旨或成就大人之学的方法到底是什么呢?
明确: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追问,这是“大学之道”的三个重要纲领,大家认为这三句话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明确:前两个纲领是并列的,第三个(止于至善)则是更高一层次,这其实就是先分后总的关系。“明德”是针对个人,“亲民”是针对他人,二者并列,显现了儒家内修外治的思想。
3.你是如何理解“在明明德”的?
明确:是要修明人人内心原有的光辉品德。
追问,既然已经是原有的光辉品德,为何还要去彰显、修明呢?
明确:人的最初的灵明德性虽然是美好的,但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因此须“时时勤拂拭,毋使惹尘埃”。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有:“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儒家强调“人之初,性本善”,说明人的本性原来就像赤子之心一样,生下来不是恶的。之所以长大了以后,有的变成了很好的青年,而有的却变成了罪犯恶人,呈现如此之大的差异,就在于后天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外在环境和人性发展的关系就是大学教育不得不考虑的方面了。
4.第二条纲领,“在亲民”有两种解释:一指亲爱民众(亲民),二指革新民众(新民)。你觉得哪一种解释更切合文意?
明确:两种解释均可,它们正好符合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你看一是亲爱民众,不就是要治国平天下吗?二是革新民众,不就是革新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修为?这不正体现了内圣的思想吗?
材料补充:它们其实是和谐统一的,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儒家的思想精髓。但老师对后一种解释更有同感。这句话鼓舞着中国的杰出知识分子竭尽所能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比如:毛泽东、蔡和森等人1918年在长沙组织成立的新民学会,新民学会就是取义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汤之《盘铭》曰”,意思是商汤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
提问,商汤为什么要在洗澡盆上刻上这样几句话?有什么意思?
明确:每天洗澡的时候不仅要洗去身体的污垢,还得洗去心灵的污垢。所以新民学会就是取其义,表达了对旧中国社会黑暗的不满,确定了“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
的宗旨。
第三条纲领是“止于至善”,如何理解这个“止”的意思?为何它表示“达到”,而非停止?
明确: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是如此注解“止”:“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
址。”因此,“止”是达到并保持向上、坚守至善,而非停止。另外,也有训诂学家认为“止”同“趾”,为“行”义,就是要不断前进,精益求精啊。
八条目
请学生范读第2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顶真。
追问:在反复顶针式的论述中,有哪几个关键词?
明确:有八个关键词: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八个关键词表明了八个层次,形成了一个谱系。要实现理想,你认为哪一个条目是最重要的?
点拨:本问题没有既定的答案,意在引导学生理解八条目的内涵,言之有理即可。
预设:生1:正心最重要。后文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明朝王守仁也说:“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由此可见,心控制着人的喜怒哀乐,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要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端正自己的心。
生2:我认为“齐家”才最重要。可以看到,前面四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指向的是个人的“修身”,从“齐家”开始,才推己及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一个人如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才算是迈出了个人的小天地。
生3:我认为“平天下”最重要,因为从八个条目来看,“平天下”是最终的目标,也是“修身”的动力,天下不平,国破家亡,又何来“齐家”?又如何安心“格物”“致知”?君子当以天下为意,该为百姓造福!
生4:我认为“格物”最重要。二程训“格”为“至”,认为“格物”就是“穷理”,朱熹也视“格物”为“即物而穷其理”,“格物”是八条目的起点,“格物”就是要考究外物,它是获得知识的前提,也是“修身”直到“平天下”的基础,而且还是一种方法。
生5:我认为“诚意”最重要。诚意:诚,真实;意,对事物流露的情态。我们要对事物要有自己的看法与原则,真诚实意的去期盼去热爱!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真诚修己、真诚对待他人都是内圣外王的必需态度。
生6:我认为“治国”最重要。刚才有同学说“齐家”是推己及人,但我认为,和“治国”相比较,“齐家”的对象毕竟是和你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还是怀有私心的仁爱之道;而“治国”,面对的是天下百姓,境界高下,自是不可相提并论。我就是渴望能为国效力,这也是我“格物”“致知”的动力。
生7:我认为“致知”最重要。这里的“知”,不仅仅是指知识,而是指良知(人天生的判断能力、认知能力、明觉、道心),也就是你内心那面映照外物的镜子,也就是客观地认知事物的能力(不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王阳明学说的重心也在于“致良知”。比如孟子说看到小孩快掉到井里时,人不需要想太多,自然会想去救。如果这时你还在思前想后各种利益判断,那就不是良知了,而是被蒙蔽了良知。这里的“良知”不仅是道德判断力,更是一种更基本的、人天生就有的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简言之,就是限制、阻挡、驾御外物、杂念、私欲等对本心的干扰,从而感受自己的本心、良知,从而更好的认知和处理一切。这是修心的根本。
生8:我认为“修身”最重要。因为外王以内圣为本,“修身”是外王的起点,“修身”也是内圣诸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目的。“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从良善之人到治国平天下之人,中间的关键都离不开“修身”。
三纲八条目的关系
1.所以,“修身”是八条目中承上启下的桥梁。那么,八条目与三纲领有什么关系呢?
明确:“修身”以下诸条目对应的是“明明德”,以上的条目对应的是“亲民”,它们最后统摄在“止于至善”的境界之中。(投影展示全篇结构图。)
五、联系现实
《大学之道》影响了许多大学院校文化和城市文化,你都知道哪些呢?
明确:长沙外国语学校“格致楼”,湖南师大“至善楼”,清华大学“明德路”,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明德楼”,香港大学“格物致知”校训,美国的顶级文理学院“明德学院”。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参考阅读崔大华《〈礼记〉的思想》,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和青年的使命,探讨新时代青年所肩负的使命和应具备的个人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