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30 18:2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城子 记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吟唱感知,体会幽美凄凉的整体氛围。
2.围绕情境任务,从三个活动入手,层层深入,解读文本。
3.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教学重难点】
围绕情境任务,从三个活动入手,层层深入,解读文本。
一、导入新课
在很多同学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个豪放旷达的“人而仙者”,用胸襟超越了苦难,在人生的困境里突围。但无情未必真豪杰,这样洒脱不羁的苏轼,也有他深情执着的一面。比如这首《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以下简称《江城子 记梦》),就是苏轼为亡妻王弗所写的一首婉约之作。
王弗,四川眉州人,十六岁嫁给苏轼,当时苏轼十九岁,他们是一对恩爱知心的少年夫妻。在相伴了十年光阴之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王弗卒于汴京,千里归葬眉山。此后因为新旧党争,苏轼的仕途多舛,待到十年后,他外放密州为官,有一天夜里,梦见了暌违十年的亡妻。这一场“相会”,跨越了十年的时间,甚至跨越了生与死的鸿沟,醒来之后,苏轼心中百感交集,将哀思化入笔墨,便有了我们今天读到的这篇《江城子 记梦》。
二、吟唱感知
教师播放歌曲《江城子 记梦》,学生欣赏歌曲,感受诗歌的情感。
学生和唱,熟悉曲调之后师生合唱。
(设计思想:这首词文字浅显平易,大家耳熟能详,字面上并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于是我想用另一种方法带着大家去体会感受。有道是“词为倚声”,词这一文学体裁,原本就是用来配乐演唱的。所以我选择了歌曲《江城子 记梦》进行演唱,希望借助音乐营造的意境,帮助学生进人词境之中。)
三、情境创设,设计展板
情境任务:东坡公园即将举办“东坡文化月”活动,其中一个项目是苏轼诗词作品展,请你协助主办方布置《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一块展板。
活动一:定苏词基调,着展板色彩
请结合《江城子》的内容,说说你认可的展板色彩方案,并说出理由。
这一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情感基调,体会苏轼对王弗的深切思念。在此基础上再深入分析意象、意境和情感。
预设1,我认为展板应该是暗色的,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晚上的梦境,而且给人的感觉非常悲伤,暗色调既契合了时间,也契合了人物暗淡悲伤的心情。
预设2,我认为整体应该采用冷色调。这首词写的是晚上的梦境,词中写到了“夜来幽梦”“明月夜”“短松冈”等语句,给人一种清冷、孤寂的感受。而且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正月二十日,大家都沉浸在春节和元宵节的欢乐祥和氛围中,唯有词人想起了已故的妻子,在本就寒冷的冬天更加伤感,因此这块展板整体应该是冷色调的。
预设3,我觉得并不一定都是暗色的,可以加上一抹亮色。比如词中写到“小轩窗”“明月夜”“短松冈”等语句,这都是亮色的意象。王弗当年对着小轩窗梳妆,这一场景给苏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他的梦境中出现的是王弗年轻美好的样子。然而醒来却发现自己孤身一人,这样的今昔对比,其实是以乐景衬哀情,更能显现出当下的悲痛万分。
活动二:赏苏词意象,绘展板图案
展板要求图文并茂,请结合《江城子》的内容,给展板配上文字和图片(图案、元素),并说说你的设计意图。
预设一:画面上是梦中苏轼和王弗相逢时的场景
配文1: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无言”的原因并不是不知道说什么,恰恰是情感太饱满丰沛,反而不知从何说起。正如杨绛《走在人生边上》中的一段话:“我想我大概是要走了,可是没有悲哀,因为我会见到我死去的女儿和丈夫。可是我又开始害怕,我应该用什么样子去见钱钟书 ”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沉默与眼泪中自有万语千言,就像柳永在分离时感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徐志摩写《再别康桥》依然有类似的表达:“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是中国人在表情达意时固有的含蓄婉转,于沉默中收藏万语千言,于眼泪中蕴藏心意无限。
配文2: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思考:“纵使相逢应不识”,可否换成“已不识”?
明确:不能。“应不识”是一种揣测推想的口吻,这份不确定源于双方经年的别离,一如“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应”字在表现出距离感的同时,更有因之而生的小心翼翼。这样怀着期待又畏惧的心情,忐忑而彷徨的相见,被苏轼的妙笔写出了无限缱绻情味。苏轼十载宦海沉浮的不得意,时光摧折消磨的“鬓如霜”,对妻子的相思一日未曾淡忘,却在惨淡的现实里漂沦老去……所以此时此刻,他们再次相见,心里有多少期待,就有多少彷徨。
预设二:画面上苏轼正在月下思念妻子
配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问题1,“十年生死两茫茫”,如果换成“十年生死意茫茫”,会有什么区别
明确:“两”就是两个人,所以这不仅是苏轼一个人对亡妻的牵挂,而是两个人相互的呼应。不独“我”在世间辗转漂泊茫然若失,相信九泉之下的“你”也一样为我黯然神伤,我们虽然阴阳两隔,却一同面对着人世的风雨与黑暗。
问题2.“自难忘”,如果换成“永难忘”,有何区别
明确:“自难忘”表现这种情感发自内心,油然而生,不能释怀。平时课上教师得常常提醒学生,明天要默写,后天要考试,生怕学生忘记了,因为这多半不是学生主动的意愿。而如果你有了个心仪的人,是不需要任何人提醒的,即便他坐在教室的一个角落,你的眼神、你的关注也自然而然就飘过去了一这就是“自难忘”。苏轼对妻子的思念,从来不需想起,因为每一刻都没有忘记,这就是情动于衷。
预设三:画面上是梦中王弗对镜梳妆
配文: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一个“忽”字,表现出倏忽迅速,苏轼与王弗之间,阴阳两隔,但倏忽之间,他就站到故乡她的“小轩窗”外,便知是梦非真。
“小轩窗,正梳妆。”短短六个字,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王弗在苏轼心中永恒的印象,尽管世事变迁,但她在苏轼眼里永远是最美好的模样。这首词表达的就是这样深沉、厚重的情感。
预设四:画面上是现实中的场景,明月照在矮小松树的山冈上
配文: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词人想象妻子会年复一年地为思念丈夫而肝肠寸断,其实是自己难抑怀念亡妻之情。更加突出词人对亡妻的思念。
追问:为什么是一轮明月,而不是残月、缺月、冷月?
明确:明月夜是静谧美好的,短松冈则是苏轼安葬妻子的地方。苏轼希望照着短松冈的月亮一直是明月,因为从前他就曾经在月下和妻子一起饮酒赏花,妻子留给苏轼的都是美好的回忆。而此刻苏轼自己却经历着宦海沉浮、独在异乡。回忆里的月亮越圆满,故乡的月亮越明亮,就越能反衬出他的孤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当人处在分离的时刻,满心酸楚,月亮看起来却那么圆满无瑕?就像人们常常在最繁华的时候感觉到荒凉,苏轼也常常在明月下照见自己的孤寂。那么,就把圆满留给王弗,留给故乡, 而自己继续在这个世间漂泊流浪。唯此月圆,偏照人缺。
小结:苏轼《江城子》全词如何“以情动人”?
1.直接抒情——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
2.虚实映情——夜来幽梦忽还乡,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3.细节传情——“小轩窗,正梳妆”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情景。
4.借景抒情——“千里孤坟”“明月夜,短松冈”。
活动三:品苏词意境,写展板文字
请为《江城子》这块展板写一段推荐语,100字左右。
这一活动旨在总结这节课的感悟与思考,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实现“读写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在写作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并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融合在这一活动中。
示例:
千百年前的一声叹息,叹出了才子佳人的遗憾。
似真似幻的一段奇梦,见证了至死不渝的浪漫。
生死相隔只得梦中相会,相顾无言只得无声对泣。
一段跨越生死的爱情,一场金风玉露的离散,
一篇传颂千古的悼词,一个历经坎坷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