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陆游的生平;(2)背诵并默写全诗。
2.能力目标:(1)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感受、理解诗人的情感;(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方法。
2.难点:对比、巧用典故等手法的运用。
【课时建议】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年少时,意气风发,决心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中年时,壮志凌云,可谓“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
晚年时,壮志难酬,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临终时,心念恢复,嘱其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位命途多舛的诗人是谁呢? (生:陆游)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陆游在62岁时所作的一首诗《书愤》。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初读诗歌
1.学生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2.教师指导诵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 “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3.学生范读。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英雄情怀
诗人出生两年后汴京沦陷、北宋灭亡,在随家人逃难的过程中饱尝流离失 所、家国破碎的痛苦。少年时他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为了实现报效祖国的理想,他奋力读书,还读兵书,学剑术,时刻盼望杀敌立功。
英雄才干
①北伐献策,志在恢复
1164 年春,他为朝廷出师北伐建言献策。4 月,“隆兴和议”将签成,陆游 上书东西两府。
②投笔从戎,亲临战场
46 岁时,陆游应时任宣抚使的王炎之邀到南郑。除献上《平戎策》外,还积极练兵,检阅部队,甚至冒着严寒、踏着冰雪出去视察,在视察时,还曾与敌人 发生过遭遇战……
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62,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因种种原因,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三、“愤”什么
一愤“世事艰”。
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二愤“空自许”。
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除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插入分析第二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在《书愤)这首诗领联中,作者形象面简要地列举了两次振奋人心的战斗:一次是“楼船夜雪”,一次是“铁马秋风”。但这两次却未能挽数大宋的命运。在这两次战斗中,虽然宋军有过光辉的战绩,但终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作者的理想。于是在这首诗作中,通过两次战斗“胜利"与残酷现实的对比,把作者心中的另一种愤懑又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通过这两次胜利,不仅使读者感悟到宋军并非不堪一击,而且也感悟到作者的理想,即“击狂胡雪国耻"也并非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追求。所以,作者在此回忆楼船夜雪"“铁马秋风”,既是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又是在打发对往事的无奈。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 “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有些奇特,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让读者联想到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生动、画面壮阔。这种表现手法,之前极其少见,之后则较为常见, 如元代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
三愤“鬓先斑”。
诗人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百姓依然受难,自己岁月蹉跎,年华空老 ,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四愤“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出《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陆游既追慕诸葛亮业绩,流露出对 他的羡慕之情,渴望自己也能名传后世;又强烈谴责了主和派小人排挤打压爱国志士的卑劣行径。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的根源,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 含“悲”,“愤”而 生“凉”,“愤”而 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放的风格。
四、拓展延伸
这彪炳千秋的“亘古男儿”的人生际遇,无疑是充满悲剧色彩,这种悲剧是 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的作品看看。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 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
——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这群英雄真是“等闲,白了少年头”呀!鲁迅先生曾说过:“一个没有英雄 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却不懂得敬重和爱戴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民族。”南宋,一个屈膝求和、苟且偷安的朝代,就这么任一群英雄老去,大志难伸,难怪这个王朝最后终结在异族的铁蹄之下。所庆幸的是这群失路的英雄在被闲置的时候能奋笔抒写心中的豪情,让我们能跨越千年去感受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书愤》;
2.以“陆游,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