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共19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共19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30 18:5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 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贾谊(西汉)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 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贾谊(西汉)
概念解析
法治: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是“君权之上”、“国权至上”的法治。
礼教:即礼仪教化,礼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因其重视名份,又称名教,即以名为教。礼教思想统治影响中华民族两千余年。对名教系统的破坏行为称为"僭越"。
礼法之争
礼法结合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课标要求】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防范与惩处
教育与引导
相辅相成
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
1
先秦时期的法治与教化
2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3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一)夏商西周时期
夏商
时期
西周
时期
君王及奴隶主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夏:《禹刑》
商:《汤刑》
西周:《九刑》
建立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思想
法治思想的渊源—夏
德治思想的渊源—西周
材料: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
——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
公元前536年3月(阴历),郑国执政子产(“见不仁者诛之”)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这是中国最早的成文法。拉开了中华法系的序幕。
材料:叔向: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法律文件),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
子产:“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自损,吾以救世也。”
——摘编自徐喜良:《中国通史》
思考:
叔向和子产在争什么?
叔向为什么反对子产?
子产为什么要救世?
(二)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
1.第一次德法之争
(1)实质:是社会变革时期一场新旧势力的权力之争。
(2)影响:①成文法的诞生限制贵族特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②利于促进社会转型。
《左传》记载“昭公六年三月,郑人(子产)铸刑书”,遭到叔向的坚决反对;记载昭公二十九年冬,赵鞅 “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孔子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表明当时( )A.奴隶制走向瓦解封建制确立 B.限制了“临事制刑,不豫设法”的局面C.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D.成文法成为新势力反对旧势力的武器
D
材料: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名,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韩非子·有度》
材料:儒家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礼记˙曲礼》
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君主用法和刑治国。
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
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以礼治国。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孟子见梁惠王
商鞅见秦孝公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儒家与法家之争是德治与法治之争,实质是在春秋战国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情况下,诸侯国君们寻求理想治国道路之争。
二、引礼入法——大一统(秦汉至隋唐)下的法律儒家化
西汉
魏晋
隋唐
以经释律
引经入律
礼法合一
“误伤己父”案
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
“血亲复仇”案
谦之年数岁,所生母亡,昭之(父)假葬田侧,为族人朱幼方(伯)燎火所焚。同产姊密语之,谦之虽小,便哀戚如持丧……永明中,手刃杀幼方,诣狱自系。
“醉酒杀人”案
兴平县人上官兴,因醉杀人亡窜,吏执其父下狱。兴自首请罪,以出其父。
按法律断案:《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杀伤父母……枭其首市。”
按照法律断案:《晋律》“准五服以制罪。”
按法律断案:《唐律疏议·捕亡》“杀人者斩。”
实际断案:甲不当坐。 理由:董仲舒断,臣愚以父子至亲也……扶杖而救之,非所以诟父也。《春秋》之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
——摘编自《太平御览》卷六百四十
实际断案:世祖嘉其义,虑相复报,乃遣谦之随曹虎西行理由:杀一罪人,未足弘宪;活一孝子,实广风德。
——摘编自《晋书》卷五五
实际断案:诏许免死配流。理由:上官兴以其首罪免父,有光孝义。
——摘编自《旧唐书·王彦威传》
【思考点】为什么法律与儒家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展示你的风采!
儒家德治思想的治理价值
秦朝“一断于法”的教训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的思想
统治者的推崇
魏明帝设律博
唐朝提倡礼治
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记载:“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所以观德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江南谓世之常射,以为兵射,冠冕儒生,多不习此。别有博射,弱弓长箭,施于准的,揖让升降,以行礼焉。防御寇难,了无所益。”这表明当时的射箭活动(  )A.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承载了多重社会功能C.在江南地区逐渐衰落 D.受到世族儒生的轻视
唐代《续曹大家女训》有云“士族传写,行于时,妪媪孩提皆通晓”。宋代《袁氏世范》写道“以夫妇之所知能行者,语诸世俗,使田夫、幽闺妇女皆晓然”。这反映了唐宋年间(  )A.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B.士族家法学风的严明C.家训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D.三纲五常规范言行礼仪
B
C
三、礼法之和——理学时代(宋元至明清)的法律实践
(一)理学时代(宋元至明清)的法律的发展变化
宋朝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宋刑统》、《天圣令》。
元朝
对唐宋法律整体弃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
明朝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重视“例”,重修《问刑条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
清朝
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
1.多以《唐律》为蓝本,沿用唐朝的法律体系;
2.开创了律例合编新体例。
思考: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宋以后的法律制定有什么特点?
继承发展
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氏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酗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整理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二)礼法合流——乡约逐步带上强制性(以乡约教化乡里)
1.特点: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②重视规范乡民的道德行为(道德教化),强调互助互勉;③强调自治。
原因:①理学的形成;②科举制的推行;③知识分子进入国家政治体系;④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的增强。
2.社会价值:①宗族互助,和谐乡里;②教化百姓,移风易俗;③奖善劝诫,稳定秩序。
1.据材料一,简要指出《吕氏乡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
中国古代统治者用法律防范与惩处犯罪,用乡约制度教化乡里,规范行为。下表中体现明清教化与法律关系的是(  )
宋 明 清
法律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了《宋刑统》《天圣令》等法律。 以唐律为蓝本的《大明律》,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
教化 儒学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人士撰写乡约,兴办书院,教化乡里,规范行为。 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让百姓毋作非为。以《大明律》解释六谕,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 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引《大清律例》。
A.设律博士用儒家经典来解释法律 B.日常生活中教化在逐渐取代法律C.朝廷法律一直是教化的基本素材 D.教化逐渐被政府利用与法律合流
D
明清:乡约具有约束力,
与法律合流。


西周
春秋战国
成文法
德治与法治之争
秦朝
秦律
引经决狱
汉朝
以经入律
魏晋
唐律疏议

乡律合流
宋 元 明 清
法律儒家化
礼法分治
礼法合流
礼法相争
礼法融合
大变革
引礼入法
基层教化
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二者相辅相成(中国古代“法礼结合”)
中华法系的确立
武后本想遵循先例,贯彻儒家“父之仇弗与之共戴天”(《礼记·曲记》)的信条赦免复仇者。
官居八品左拾遗的陈子昂提出“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
百年之后,柳宗元重提此案认为“既诛且旌”乃“渎刑坏礼”,应遵循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
请你来断案
“下邽人徐元庆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元庆变姓名为驿家保。久之,师韫以御史舍亭下,元庆手杀之,自囚诣官。”
—— 《新唐书·孝友》
请你来断案
道德
法理
舆论反应:
讨论:你觉得应该怎么判决?依据何在?
情理结合
本课小结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先秦时期的治理
成文法的诞生
德治与法治(儒法之争)
秦汉的法律
魏晋的法律(律令儒家化)
隋唐的法律与教化
宋元至明清的法律
宋代的教化
乡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