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相关的文化常识。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两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氓》。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及表现的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比兴、情境交融、称谓的变化等方法赏析诗歌,体会《诗经》的经典魅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氓》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平等的爱情婚姻的向往。通过结合现代社会中的婚恋现象,引发学生对爱情的思考。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诗经》距今约三千年,语言、内容都有着极大的陌生感,加之
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所以疏通诗句,带着学
生进入诗的意境,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势必成
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建议: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风流百世诗三百,文采千秋事万千。翻开《诗经》,一条清澈的河流蜿蜒而过,无论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对心爱女子的思念追求,还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对爱情难得的惆怅迷茫,有名无名的河流旁,上演了一幕幕爱情的悲喜剧。追寻流水的足迹,穿越诗经的画廊,让我们走近《卫风·氓》,去探访远古的诗情与爱意,领略先贤的美丽与哀愁。
二、夯实基础
(一)诗经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代被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一。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并称为“风骚”。子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子日: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诗经》的六艺一风雅颂赋比兴。“风”即“十五国风”,共160篇,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臼歌词。“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初读诗歌,融入文本
1.生自由诵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并感知课文内容。
2.师检查字音字形,文言词语落实,并且PPT展示重点文言字词。
3.师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注意字音、断句、语速。
三、梳理情节
说故事: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述了男女主人公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最终走向决绝分离的故事。
这一环节,旨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检查学生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如果学生口头表达方面本身比较突出,理解能力较强,建议缩短本环节的教学时间,将其并入上一环节。
形象探究
自主思考:诗歌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男子: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心情急切、热烈。
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用情不专,没有责任心。
女子:
婚前:生活幸福———热情、温柔、纯真。
婚后:任劳任怨、受尽屈辱———刚烈、清醒。
艺术手法
合作探究:诗歌是怎样表现人物形象的?
比兴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通过桑叶的变化表达女子容貌的变化以及两人感情的变化。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为何会说斑鸠吃桑葚?桑葚是甜的,斑鸠吃多了会昏醉。原来它是要告诉女子不要沉溺在爱情里,男子沉溺爱情是很容易脱身的,女子一旦沉溺爱情就脱不了身。因为女子一旦坠入爱河,就会把自己的整个生命投入进去。这是一个感情受到挫折的女子内心沉痛的反省。
情景交融。
三次写到淇水: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表现女子内心充满爱恋。
第二次写淇水, “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汤汤”指水势很大的样子,表现女子的内心有波澜,起 伏不平。
第三次写淇水,“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这是比喻的用法,就是说,淇水再大也有个限度,而我的痛苦没有边际。 水和女子的感情始终交织在一起。
称谓的变化
氓——子——复关——尔——士——其
氓:陌生
清代学者马瑞臣在《毛诗传笺通释》中认为,古代女子对初次见面的男子称“氓”;约为婚姻称“子”;婚嫁后称“士”。据此,我们便可以很好地理解《诗经·卫风·氓》中女子通过对男子的不同称谓交代了二人之间的关系。诗歌一开始是“氓之蚩蚩”,用“氓”来称谓男子,表明男子和女主人公是初次见面,而不是有的资料依据“总角之宴”而认为的二人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伙伴。因为识人上的轻率,才导致其婚后的不幸。
子:仰望
从“氓”到“子”的称谓变化,可以看出 女子对男子一见钟情,说明女子已经渐生情愫,认定了两人的婚约,关系比之前更进了一步,于是“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山一程,水一程,两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
“子”:意为“你”,对男性的尊称,带有明显的谦敬色彩,常见于书面语。“子”,是“我”在恋爱时期对氓的称呼。“子”的敬辞色彩同时也意味着两人之间的距离感。
这个阶段的二元关系中,“我”是以仰望的姿态看待和对待氓的,无法客观、全面地审视对方。殊不知,恰恰是这样的姿态蒙蔽了“我”的眼睛,未能及时洞察氓的庐山真面目。这既与后文形成了反差,又注定了“我”的婚姻悲剧。
复关:炽烈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里不用“子”而用“复关”来代指男子,既交代了男子的住地,又表明二人身处两地时,女主人公的心已经飞到男子居住的“复关”,将“复关”当做自己的家来看待了。这一“复关”的称谓,就将女子因距离遥远不得相见而日思夜想的痴迷之情刻画了出来。
随着二人交往时间的推移,女子对男子的情感越来越炽烈,才出现了由“氓”到“子”到“复
关”的外在的称谓变化。
尔:平视
“尔”是一个与“我”相对的称呼。双方平等对话,一般常用于同辈或关系密切的人。
从“子”到“尔”,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变化的是“我”对氓的情感。“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此时的“我”明显沉浸在对氓的爱恋之中,甚至到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一改之前的节制、矜持、理性的状态。同时,“尔”的代称也意味着两人情感的加深和关系的亲密。如果说之前氓还是高高在上的话,此时两人在二元关系中是平衡的两极。“尔”,成了“我”的另一极,也是“我”的另一半。
从“子”到“尔”,更是“我”在情感和婚姻之路上坚定迈出的第一步。这是主人公追求自主的爱情宣言,体现了“我”强烈的自我意识,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形象初露无遗。“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从“子”到“尔”的变化,实际上是“我”从被动到主动的变化,一方面说明了“我”在这份爱情中的主动,另一方面也为之后的婚姻悲剧埋下了不幸的种子。
前后两个时期的“尔”的内涵极具反差:如果之前的“尔”是甜蜜爱情、幸福婚姻的代称,那么婚后的“尔”则是“我”对氓的控诉与批判。“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我”在失败的婚姻和残酷的现实中终于看清楚了氓的真面目。也正因为如此,“我”身上的女性自主意识逐渐觉醒乃至强烈,所以才能够真正客观地审视氓,使得“尔”从“子”的高度真正地、彻底地堕入污泥。
士:俯视
“士”:意为“男子”,泛称,是一个群体性的概念。
在诗歌中,“士”是与“女”相对的称呼,但凡有“士”的地方几乎都伴随着“女”,如“于嗟女
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从局部的“尔与我”,转变为整体的“士与女”,诗歌显然由此及彼,将重心延伸扩展到了更大更广更抽象的范畴。
氓从“子”到“尔”再到“士”,其轨迹恰恰是女主人公“我”对爱情、对婚姻、对男人日臻成熟的思考和成长。主人公从自己的婚姻悲剧中不仅对“我”与氓有了清醒的认识,更难能可贵的是对两性关系及两性地位也有了进一步的反思。从一个普通女人(“这一个”)对婚恋遭遇的哭诉,上升为对女性(“这一类”“这一群”)社会存在的观照。“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已经不单单是“我”对氓的指责,更是“女”(女子)以俯瞰的视角对“士”(男子)的批判。作为主人公,此时的“我”已经超越个人的局限,在更高更广的立场上对两性有了更理性更深刻的省察。
其:决绝
到最后第六章,女子冷静之后用“其”称呼男子,说明女子对男子曾经炽热的情感慢 慢降到了零度,不愿再提及男子。由此可以看出女子情感变化的轨迹,也可以看出一个对爱情有自己的 坚守、从痴迷到自我觉醒的女性形象。
悟经典
交流讨论:诗歌流传至今的生命力在哪儿?
《氓》的主题之“新”:它讲述了一个并不完满的故事,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
这种对于“爱情”的始于蜜糖,终于砒霜的读解从一定意义上说其实更接近于“爱情”本来的面目。这一部分鉴于学生人生经历及认知的局限,教师可作适当的资料补充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元稹《莺莺传》里张生的“始乱终弃”,一代才女张爱玲乍见胡兰成时“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形象之“新”:《氓》中的女子身上有一种可贵的精神,那就是,无论何时,都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知。她大胆追求爱情,无论相思离别、怨恨恋慕,均能直言无隐。,《氓》中的女主人公在婚姻期间,她也倾尽全力经营婚姻,而在婚姻触礁时,她更勇于直面不幸,正视问题,及时止损。尽管我们民族在开蒙之初,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烈女”的形象,发出了唤醒女性意识觉醒的最强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个铁骨铮铮的女性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毕竟只是少数,少得我们几乎能数得过来 :卓文君、李清照、杜十娘……
一个聪明、果敢、有韧劲,无论是恋爱、结婚,还是最后的离婚,都能够时刻掌控自己命运的女人,永远都不会无所适从,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这样的女子,离婚于她而言,只是一次触底反弹,她值得更好的人生。
课堂总结
在我们刚刚提到过的这些文艺作品之中,有的是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的烙印,但是更多的应该是由于人性本身的复杂性,所以我们说 :时代变了,情爱的纠缠没有变 ;情节变了,爱情的真谛没有变 ;人变了,但人性没有变。”也许,这正是《氓》这样一首诞生于上古时代的“旧”诗歌,会打动一代代“新”读者的普世价值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