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1张PPT)
宝玉: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
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照不尽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薛蟠: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 ……一个蚊子哼哼哼 ,两个苍蝇嗡嗡嗡 。
刘姥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大火烧了毛毛虫。
这些诗歌都或多或少被改动,你是怎样看待的呢?和原诗相比,哪首更好?为甚?
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
口水直流三千尺,一摸兜里没有钱。
李白乘舟不给钱,船夫一脚踢下船。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知李白死没死。
我劝天公重抖擞,天公对我吼三吼,
天生我材必有用,老鼠儿子会打洞。
春天不洗澡,处处蚊子咬。
夜来大狗熊,看你往哪跑。
诗词的好坏在于有无境界
词话
人间
王国维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他“体素羸弱,性复忧郁”。幼年接爱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5岁考中秀才。青年时代在进步思潮影响下,努力学习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思想融合起来,成就了他主要的美学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
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yǒu),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于颐和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
王国维(1877—1927)
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1927年6月2日,于颐和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
①书香之家,读书奇才(20岁前)
1877年王国维生于浙江杭州海宁。王氏家族世代书香,家学渊源及学人辈出的海宁乡风,对王国维的成长和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童年、青少年时期主要是在海宁故乡度过的。他的读书生活,受到其父王乃誉的影响。王乃誉攻书画、篆刻、诗古文辞,博涉多才。王国维生活在一个富有文化修养的家庭里,从小聪颖好学。
1883年,七岁起接受塾师的启蒙教育,博览群书,涉猎了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并初步接触到近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维新思想,逐步形成了读书的志向和兴趣。1886年,王国维全家迁居城西南隅周家兜新宅(“西城小屋”),此处后成为王国维故居纪念馆。1892年参加海宁州岁试,考中秀才,成为“海宁四才子”之一。
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产生了追求新学的强烈愿望。1895年与莫氏成婚。
②求学上海,任教南通(20~30岁)
1898年正月,王国维由父亲王乃誉亲自陪送赴上海求学,入《时务报》馆。二月,入罗振玉所办东文学社。1900年12月赴日本东京学习,因病于次年返家养病。后在罗振玉办的《教育世界》发表了大量译作,介绍了大量近代西方学人及国外科学、哲学、教育学、美学、文学等领域的先进思想。
1903年,应张謇(jiǎn)先生之聘,任通州师范学堂教习,醉心哲学、文学。后又任教于江苏师范学堂等。三十岁以后,转治文学。他第一次全面地向国人介绍了托尔斯泰、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拜伦等外国作家诗人。同时,王国维还对美学、词学进行研究,写出了著名的《人间词话》,对中国戏曲史进行研究,撰有《曲录》等多部著作,为《宋元戏曲考》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1908年4月,携眷(潘氏)北上,赁屋于北京宣武门新帘子胡同。
③侨居日本,著书立说
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解体,王国维携全家随罗振玉东渡日本,侨居四年有余。在罗振玉的帮助下,有机会静下心来做学问,研究方向转向经史、小学。他与罗振玉一家相邻居,平时互相切磋,往返论学,协助罗氏整理大云书库藏书,得以尽窥其所藏彝器及其他石器物拓本,并与日本学者广泛交流。他治甲骨文字,始于此时。由于专力于研究新发现的史料,并能以古文字学为基础,研究古史,从古器物到古代书册、服装、建筑,所涉甚广,著述甚丰。此外,在戏曲研究方面亦有重大的突破,所著《宋元戏曲考》,被誉之为“戏曲史研究上一部带有总结性的巨著”。在日本期间,王国维有感于时局动荡和清王朝灭亡,结合人生体验,有诗作问世,编定诗集《壬癸集》。这一时期,生活颇安定,学术上也更有成就,他自述此间“生活最为简单,而学问则变化滋甚。成书之多,为一生冠。”
④效力溥仪,讲学清华
1922年年初,王国维允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讯导师,但没有接受酬金。1923年春,当时溥仪要选海内硕学之士,王国维经推荐,到北京充任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有幸得窥大内所藏,曾检理景阳宫藏书。1924年冬天,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1924年,胡适、顾颉刚等推荐他担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王国维推而不就院长职,仅任教职。以其精深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影响了清华学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同时,他自身的学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论殷周、释甲骨、释钟鼎,处处卓绝,语语精到,皆出自己心得、发明和独创,对古代历史古代地理等研究做出重大贡献,博得海内外学人的推崇和尊敬。
⑤长子病逝,遗书自沉
1925年2月,清华委任吴宓[mì]筹办研究院,并拟聘王国维为导师。王国维在请示溥仪后就任。此后,治学转入西北地理及元史。1925年9月14日,国学研究院普通演讲正式开始,王国维讲《古史新证》。1925年10月15日,加授《尚书》课程。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一说吴宓)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私塾弟子遍充中国史学界。
1925年,王国维虽然接受了清华学校的礼聘,名义上仍是溥仪的“南书房行走”,伴逊位天子读古书。1926年中秋刚过,长子潜明在上海病逝,王国维痛惜万分。
1927年6月,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五十之年
只欠一死
经此世变
义无再辱
殉清说
“殉清”说:王国维为清朝遗老,更对逊帝溥仪向有国士知遇之感——王国维以秀才身份,被溥仪破大清“南书房行走”须翰林院甲科出身的旧制,召其直入“南书房”——有此思想基础和遗老心态,逢“覆巢”之将再,以自杀而“完节”似乎也是情理之中。所以梁启超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比之,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和罗振玉、吴宓等均持此说。鲁迅在《谈所谓“大内档案”》一文中,称王“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可见也为此论。但反对此说者认为,王国维与罗振玉等人有别,罗等效命清室复辟,不惜委身于日本政客。而王国维却领清华职,心无旁骛,潜心学术。他虽“忠清”,却不充其鹰犬,以至“愚忠”至“殉清”程度。所以当时就有人说:“你看他那身边的遗嘱,何尝有一个抬头空格的字?殉节的人岂是这样子的?”
逼债说
“逼债”说:当年溥仪在其《我的前半生》中说:内务府大臣绍英委托王代售宫内字画,事被罗振玉知悉,罗以代卖为名将画取走,并以售画所得抵王国维欠他债务,致使王无法向绍英交待,遂愧而觅死。当时报纸还传,王曾与罗合作做生意亏本,欠罗巨债。罗在女婿(王长子潜明)死后,罗、王已生隙,罗令女居己家为夫守节,逼王每年供其生活费2000元。王国维一介书生,债务在身,羞愤交集,便萌生短见。
此说经郭沫若先生笔播,几成定论。但从王遗书对后事的安排看和事后其他一些证据表明,王国维生前并无重债足以致其自尽。
殉清说
“惊惧”说:1927年春,北伐军进逼北方,而冯、阎两军易帜,京师震动。有人认为,王国维自杀是怕自己这个前清遗老落入北伐军手中,蒙受耻辱;又王视脑后辫子为生命,当时传言北伐军入城后将尽诛留有发辫者,所以与其被辱,莫若自我了断。但这种说当时即多有人鄙而不取,以为不合王国维立身处世方式。
“谏阻”说:认为王国维投湖与屈原投江相类,是以“尸谏”劝阻溥仪听从罗振玉等人主意,有东渡日本避难打算,并认为王、罗两人最后决裂的原因也缘于此因。
“文化殉节”说
“文化殉节”说:与王国维同为清华导师,且精神相通、过从甚密的陈寅恪先是以“殉清”论王之死,后又认为:“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诸因素”:以一遗民绝望于清室的覆亡,以一学者绝望于一种文化的式微,一介书生又生无所据——当王国维徘徊于颐和园长廊,回想起“自沉者能于一刹那间重温其一生之阅历”的箴言,遂“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也许,这就是王国维自沉之“谜底”。
《人间词话》,青年们读得懂的太少了;肚里要不是先有上百首诗,几十首词,读此书也就无用。……我个人认为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一个人没有性灵,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
——《傅雷家书》
关于《人间词话》和王国维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作于1908~1909年,最初发表于《国粹学报》。该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全书融贯中西,承前启后,既有对传统词学的继承和突破,也有对西方理论的接受和融通。他运用的是中国传统词学的批评形式,却体现了现代的审美意趣和批评精神。
逐一把握作者观点
1.境界说;
2.造境与写境;
3~4.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5.有/无境界;
6.炼字;
7.“三境界”说;
8.胸襟说;
9.大家之作;
10.“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并高度概括境界的意义。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之故也。
第二则从什么角度谈“造境”“写境”的?二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第二则从什么角度谈“造境”“写境”的?二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从创作方法角度:
“造境”是“虚构之境”,“写境”是写实之境,二者相互渗透,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写实(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
第二则
(创作方法)
“造境”
“写境”
(虚构之境)
(写实之境)
并非是胡编乱造,而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植根于客观世界
并非是照搬自然,而必须用审美理想对生活加以提炼、改造。
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其主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
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客观自然描写而成,更贴近现实。
判断下面两首诗,哪首诗的境界是“造境”哪首诗是“写境”?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写境
造境
“造境”是作者极逞“创意之才”,充分发挥想象力,使万物皆为我驱遣,“以奴仆命风月”,这正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
“写境”则是作者极逞状物之才,能随物婉转,“能与花鸟共忧乐”,客观的真实受到高度的重视,这正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
将进酒 李白 (浪漫主义诗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zì)欢谑(xuè)。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夸张和想象)
春望 作者:杜甫(唐) (现实主义诗人)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造境:虚构(想象)
浪漫主义
写境:写实 (摹写)
现实主义
第二则的结构整理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与实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四类:
(1)神仙鬼怪世界或梦境
(2)已逝之景之境
(3)设想的未来之境
(4)从对方角度设想的情景
王国维根据其文艺观,把多种多样的艺术境界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王国维比较科学地分析了“景”与“情”的关系和产生的各种现象,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实”的问题。
王国维还提出,“理想派”与“写实派”常常互相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创作方法。而用这种方法创作出来的艺术境界,则不能断然定为“理想派”或“写实派”。在这种境界里,“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自然与理想熔于一炉,“景”与“情”交融成一体。王国维认为,这是上等的艺术境界,只有大诗人才能创造出这种“意与境浑”的境界。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人赞赏这首诗说:短短四句,凄美之至,令人怅惘不已。请从虚实相生这一角度,说说这首诗是怎样把读者带入凄美意境的。
此诗短短四句,凄美至极,令人怅惘不已。“去年今日”是虚景,“今年今日”是实景。虚景“人面桃花相映红”,十全十美;实景空余“桃花依旧笑春风”,怅惘顿生。以虚衬实,把读者带进无限凄美的意境之中。
下列诗句哪些属“造境”,哪些属“写境”?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4)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6)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7)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造境:
写境:
2、5、7
1、3、4、6、8、9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第三则阐述了几层意思?
三层:
1.例举什么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2.二者的观物方式
3.二者的创造有难易之别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第三、四则谈论什么问题?
从主客体关系角度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什么是“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情在景上,寓景于情。
情在景下,寓情于景。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
一己之主观情感观物之境界
一己之情融于万物之理观物之境界
偏重情感的外显,主观性强
偏重理性的描述,客观性较强
以我观物
宏壮
优美
概括:
有我之境:情在景上,寓景于情。
重在感受——情感
无我之境:情在景下,寓情于景。
重在体悟——哲理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有我之境”偏重情感的外显,主观性强;“无我之境”偏重理性的描述,客观性较强。
有我之境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鹊踏枝》
独立黄昏、惜春伤逝的“我”,面对着雨横风狂、落花飘零的“外物”而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
泪眼问花,花儿也飞去,有情之人,无情之物都报以冷漠,反映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女子无人同情的怅然若失之态,所以移情到景上。
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料峭春寒、杜鹃啼血、夕阳西下之景,在羁旅漂泊的“我”看来,一切外物都渗透着孤独、寂寞、无限凄婉之意。
无我之境
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如何理解“无我”之说?这里不是明明有个悠然的诗人吗?
王国维所谓的“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无我”,而是指诗中景物不带作者任何的主观感情及个性特征。
元好问《颖亭留别》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诗人以寒波白鸟的悠闲反衬人事之仓猝。“寒波”二句寄托了诗人的向往之情,他希望自己也化作寒波、白鸟,融入那画面中去。这意境中也有诗人自我的个性。因为自己思归的心急切,就特别灵敏地感到“寒波澹澹”、“白鸟悠悠”了。元好问又何尝是真的“无我”呢?只是“我”没有直露而已。
清冽的河水静静地流淌着,只有微风偶尔掠过时,会在水面上激起淡淡的水纹;身着素羽的鸟儿悠闲自在地在天空中缓缓飞翔,轻轻滑落在长满青草的水渚。
下面诗句属“有我之境”的是:( )
属“无我之境”的是( )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E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F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G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H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I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J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ADEHIJ
BCFG
王国维认为这两种境界那种更高明?为什么?
(为什么创作“无我之境”更难?)
人莫不有七情六欲,观景赏物莫不带有主观上的一些色彩,形成文字,多表现为“有我之境”;
相对而言,灭绝掉主观情思,超然物外,达到物我浑然的境地,写出“无我之境”就比较难了。
问题研讨: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者是否有高下之分?
有创作难易之分
这是因为人很难完全忘却生活而达到静穆的状态。
但“优美”与“宏壮”是不同的美感,不必强分高下。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为什么说一“闹”境界全出?一“弄”字,境界全出?
炼字类题型的回答技巧
A:解释字词在诗词中的意思;
B:把该字词带入原句分析意境:一般格式为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C:表达效果:景语即情语,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为什么说一“闹”境界全出?一“弄”字,境界全出?
①“弄”有抚弄、戏弄的意思(释字义)。
②作者用一“弄”字,不仅使人觉得明月朗照下花移影动的活泼有趣,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的娇媚可爱,在静谧的月夜中,袅袅盛开,翩翩舞动(描景象)。
③把云托月、花弄影的静谧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点作用)。
“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释字义)。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 (描景象)。
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点作用)。
第五、六则从作者感受、作品表现的角度谈“境界”。包含三层含义:
1.写真景、真情:
景真,写出自然神韵,不只求形似;
情真,发自肺腑,诚挚深切,而非虚情假意,无病呻吟。
2.出境界需情景交融。
3.除了以上内容、形式两方面之外,还需炼字的技巧。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种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遂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昨天夜里秋风萧瑟,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遥望那消失于天涯尽头的道路。”晏殊此词,意在通过高楼独望刻画主人公的望眼欲穿,描绘的是恋人间的离愁别恨。
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
王国维引用这句话,用以表达一个“立”字。即:只有不畏孤独与艰险、敢于登高望远者,才能在漫漫天涯路上找到前进的方向。在这第一境界中,王国维强调,成功的第一步是立志、是下决心、是找准目标和定位。
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必须高瞻远瞩,视野开阔,明确目标与方向,耐得住寂寞孤独,而有所追求,有目标。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我虽日渐消瘦却决不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柳永此词,意在表达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对爱情的忠贞,言辞间既有万般柔情,又可见主人公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
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王国维引用这句话,用以表达一个“守”字。即:为了达成目标、实现理想,必须做到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即便因此劳神伤身,也不后悔、不放弃,坚持到底。
成大事业、大学问者,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废寝忘食,孜孜以求,具有不怕艰难险阻,不惜殚精竭虑无怨无悔的献身精神。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在人海中寻找了她千百回,不曾想不经意间一回头,却在灯火零落处发现了她。”辛弃疾此词,意在刻画出一位孤高美丽的女子,描绘苦苦追寻心上人的痴情人,终于得偿所愿。
绘了灯如海,花如潮的无宵节,情人约会的情景。经过千百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喜,极度幸福、欢欣。
王国维引用这句话,用以表达一个“得”字。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虽然可能会长期努力却一无所获,但只要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定然会在某个瞬间恍然大悟,收获成功。
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终于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
第七则以形象化的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把“境界说”与人生体验结合起来 。
第一步,要志存高远,广泛涉猎,吸取前人的经验,独辟蹊径;
第二步,要苦思苦想,孜孜以求,无怨无悔;
第三步,才是在上下求索中顿悟,犹如在人海中突然找到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般豁然开朗,在艺术上或学术上做出独有的贡献。
王国维的三境界理论之所以堪称经典,其绝妙之处便在于巧借宋词名句,用以表达枯燥的治学理念和人生哲学,将美丽“皮囊”与深刻“灵魂”完美结合在一起,可谓是独具匠心,惊艳百年。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换言之就是:
悬思(立)——苦索(守)——顿悟(蓦然)
三者先后为序,缺一不可,先有明确目标,
再去坚持追寻,最后才能达成所愿。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例,指出苏词之所以好,在于超旷的襟怀;辛词之所以好,在于豪放激荡的气度。从中肯定了创作者内在的胸襟气度对诗词境界的决定作用。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苏轼 〔宋代〕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词自成一家,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与人品一致,以诗为词,诗词一体,重在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苏轼虽历经宦海沉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宋代〕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的词作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
作者怎样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呢?
开阔的胸襟和卓越的见识
“大家”之作
沁人心脾——情深而动人
写景豁人耳目——景物特征分明,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辞脱口而出——言语的自然真切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惟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周邦彦(1057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北宋文学家,宋词“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今存《片玉集》。
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南宋文学家。他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姜夔晚居杭州西湖,卒葬西马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王国维认为诗人对自然人生要做到:
(重视外物与轻视外物的统一)
入乎其内,即重视外物:才能获得丰富的创造材料,细致体察感受外物,作品才有生气。
出乎其外,即轻视外物:跳出自然人生之外,才能纵观生活的整体,作品才能内容深刻,情致高远。
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统一
整体把握
第一则:总纲,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并高度概括境界的意义。
第二至六则: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第七至十则:谈论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重点知识回顾——境界的分类
“造境”与“写境:
“造境”是“虚构之境”,“写境”是写实之境,二者相互渗透,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写实(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
重点知识回顾——境界的分类
“有我之境”: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内心不宁静或喜或悲)观察外物,并把这种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景物披上明显的情感烙印,情显在景上。
“无我之境”:作者的心境完全融入客观景物之中(内心宁静平和),为外物所吸引达到忘我的境界,外物以本来生机勃勃的面目呈现在诗人眼底,情隐于景下,景物上没有明显的情感烙印 。
谈谈你对王国维所说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的理解。
拓展延伸
1.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必须高瞻远瞩,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孤独,而有所追求,有目标。同时认清前要走过的道路,理清前人已有的成果。
2.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坚定执著,具有不怕艰难险阻,不惜殚精竭虑无怨无悔的献身精神。
3.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终于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