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前方》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前方》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16 14:0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江省临海市第六中学高中语文《前方》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一、学习目标
1、与文本直接对话,了解和探索人类的“精神家园”。
2、通过这学习这篇课文,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4、激情投入课堂,做学习的主人。
二、重点、难点
1、解读文中内涵深刻的句子。
2、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掌握作者“反弹琵琶”的写作手法。
3、虚实结合的写法。
三、预习导引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迁徙(  )  袭击(  ) 按捺不住(  ) 憔悴(  )
惶惑(  ) 温馨(  ) 水中之屑(  ) 抛锚(  )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予以改正。
焦燥(  )  篇副(  )  磐香(  )
巅簸(  ) 陡鞘(  ) 山涯(  )
3.请辨别下列多音字的读音:
反省 提防 干事
省事 提高 干涸
4.再读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1)迁徙
(2)按捺不住
(3)索然无味
四、精讲点拨
(一)走进作者
曹文轩 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主要学术性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 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红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其中有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 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 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
(二)文体知识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 ( http: / / www.21cnjy.com )摄影和文字构成的。这种新的文体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开联想。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成为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这样才能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三)探究合作
1.为什么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释原因的?
2、如何理解第7段中“人的眼中、心里,总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前方”?这个“前方”指的是什么?课文题目“前方”指的又是什么? 文中这样虚实结合的词语还有那些?
3、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实质”这个词可以去掉吗?
4、人的“悲剧性”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文本中的语言回答。
5、前面强调“人有不可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里却说归家,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
五、典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题目。
流浪与回归
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要告诉人们的,恐怕是说爱情像“城堡”,外面的想进去,进去的想出来。这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寓言”。其实,推而广之,我们对于许多事物的态度,大抵破口止匕。有一首歌唱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对于困守一隅的人来说,这句歌词的魅力太大了, ① 人们往往不大清楚外面世界的真情。凭着想象绘出许多精彩的色块,常常羡慕那些流浪者的生活,心里总有一个“出去”的念头。② 面对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自然要生出厌倦的情绪。
他们在心底自语:既然外面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界很精彩,何不出去走走看,也不枉一世的时光。于是,有从婚姻的城堡纷纷走出去的,有从熟悉的故土纷纷走出去的,有从乏味的工作中纷纷走出去的,甚至有从生命这头走向了死亡……人们态度坚定,义无反顾,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气概。我想,这是人类的一个大悲剧,一种深刻的厌倦情绪无从排遣的必然结果一一人类的大迁徙,大流浪。
一个人,当他对身边的一切深感厌倦无聊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命也就失去了光彩,意义和价值荡然无存。改变生活困顿的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冒险”。而“流浪”正是“冒险”的具体行动。我们知道的许多大冒险家,往往是流浪者。分析他们的行为,固然可以找出不少对社会有意义的因素,但根本点都是为了摆脱生命的厌倦情绪。 ③
我们看到了很多行色匆匆的流浪者,也看到了很多面色憔悴的心灵的流浪者。那么,流派者的情形如何呢 又有一首歌唱道:“我想有个家。”这个“家”不是日常概念的字,它的涵盖面很大,是所有流浪者想回来的一个托词,一个沉甸甸的恋旧“回归”, ④ 但是,在经历了许多陌生和新奇之后,兴奋消失了,深感脚跑累了,骨架松弛了,心灵劳累了,厌倦情绪再度油然而生。于是,久存于心底总不敢窥顾的一个铭心刻骨的词冒出来了一一“家”。心头一惊。原来,无论走到哪里也找不到可依恋的归宿,只是随便走了走,看了看;原来,我们只是世间的一个匆匆过客!“我想有个家”,这句低沉而嘹亮的呼唤从遥远的地方传来,震撼着流浪者的心魂。回去吧,我从哪里来,便回哪里去。对从前嫌弃厌倦的一切又生出一种巨大的亲切感,土也可亲,城也可恋,人也可爱,梦里总是从前的人和物。“回去”又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想头,并构思着一步步具体化的行动。最后,终于“回来”了。出去又回来,回来又出去。人生就是这样反反复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和“我想有个家”。这两首歌为什么使我们百听不厌 就是因为在我们的心底和骨头里与生俱来地存着一个信念一一流浪与回归。
1.第1段说“我们对于许多事物的态度,大抵如此”。
(1)“此”指代什么 (不超过14个字)
(2)为什么说“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寓言”’ (不超过30个字)
2.分别写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和“我想有个家”这两首歌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3.“行色匆匆的流浪者’’和“面色憔悴的心灵的流浪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4.“外面的世界确实很精彩,充满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奇,有新的朋友,新的山水,新的生活,魅力无穷。”这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应复原于哪个位置 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5.下列各项内容中,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两项是( )
A.“心灵流浪者”指常想着“流浪”,但未能实现的人。
B.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世间的匆匆过客,因为人是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家”的。
C.在人们的心目中,“流浪”与“回归”是一对矛盾的存在。
D.产生“回忆”的心情,是因为对从前的一切又生出了一种亲切感。
E.“出去又回来,回来又出去”含有不安于现状的消极因素,是不值得肯定的
六、归纳小结
本文思维导图:【明确】照片切入--联想(思考)--回到照片。
联想部分谈了三个内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文章虚实结合,从现实中的家、路出发,扣住心灵远游、寻找精神家园来写,表明人在寻找精神家园时的漂泊感和对理想的追求。(离家和归家都是人内心的一种愿望——寻求精神的寄托。但是人对理想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不可能实现所有的理想,人们只有不断走向前方,前方才是永远的精神栖息地。因此注定了人生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作者揭示的正是人类精神与理想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
七、当堂检测
1、下列各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文中的“前方”更多的并不是指一种空间上的概念,而是指理想,是理想的召唤。
B、文章思辨的色彩很浓,“家”“路”“流浪”“旅途”等等都是一些双关的词语。
C、作者试图揭示的是一种精神上“苦旅”,所以他才会说,那些境遇舒适的人心情并不一定比在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要好。
D、这段文字作者所要表达的是有些人天性喜欢浪迹天涯,并在不同的旅行途中感受到生活的不易。
2、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含义
⑴ 路边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
⑵ 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八、作业布置
小练笔:模仿本文的写法,在课本页自选一幅图片,写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前方答案
(三)合作探究
答案:
【明确1】 ①先前的习性与欲望没有寂灭。(3-4)(欲望习性)
②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5)(外界诱惑)
③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他受着家的压迫。(6)(无奈压迫)
④前方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7)(理想召唤)
【明确2】“前方”在第七段中更多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具有了一种象征性,象征人的理想,是理想的召唤。 课文题目前方既实指路的前方,旅途的前方,又虚指人的理想,理想的召唤。虚实结合。“家”“路”“流浪”“旅途”“在路上”
【明确3】 皮肉之苦:拥挤不堪 坑洼不平 颠簸 东歪西倒
惶惑 茫然 不安 无奈 焦躁不宁 索然无味
精神之苦:人“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不能删去。苦旅具体的说是境遇之苦和精神之苦,文中说在路上也并非都是苦旅,有人坐的是豪华的游艇,有人坐的是舒适的汽车或飞机,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理想上的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所以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
【明确4】①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②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离家-想家)
③人无法还家;(无法还家)
④即便还了家,依然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还家-无家 )
【明确5】离家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归宿,归家也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表面上两者是不一样的,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精神寄托。人离开家总想回到家,而回到家却又找不到真正想要的家,所以又想离家,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离家、归家的循环中过来的。(家-出发点,前方-召唤,追求理想-离家,精神家园-归家,在“离家”与“归家”的进出中,我们有了精神追求,寻觅着精神家园。)我认为人最终还要有归属,人们总想找到精神的归宿,归家是永恒的追求。立意上运用了“反弹琵琶”的写作手法。正是这种逆向思维使文章显得非常新奇。“家”是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息之所.“前方”是理想,是精神的目的地;“路”是人生的征途,是追求理想的过程。
五、典题训练
1、(1)外面的想进去,进去的想出来。 (2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过一个爱情故事,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故事’’或‘‘借助……故事…‘用……故事”不可缺;“普遍意义”不可缺)2、(1)人们面对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生出厌倦的思绪。 (2)在经历了许多陌生和新奇之后,兴奋消失了,厌倦情绪再度油然而生。 3、(1)对身边的一切深感厌倦无聊,感觉生命失去了光彩,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荡然无存。 (2)已走出原有的环境 对外面的环境还只停留在心向往之的阶段4、D 5、B E
七、当堂检测
1、D
2、答案:(1)人们通过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继续走向前方,但人们就仿佛是一个流浪汉,因为前方到底如何,没有人清楚。答案: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家,更需要精神的家园。
(2)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不断地寻找这种精神家园,但这条道路和人类走向前方的道路都是漫无尽头,因此,人们自然会产生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