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前方教案 苏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前方教案 苏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16 14:5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前方教案 苏教版必修1 "
一、教材分析
前方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第二板块《乡关何处》中的第一篇课文。“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本专题围绕“家园之思”这文学作品中的“永恒的主题” ,设计了《漂泊的旅人》和《乡关何处》两个板块,老舍“想北平”,韩少功“我心归去”,柯灵总结“乡土情结”,曹文轩的《前方》承接漂泊的旅人,叩问“乡关何处”,从一副摄影作品入手,阐述人类不可克制的离家的欲望,离家终究还是要归家,家,指的不仅仅是生我养我的那方热土,更是我们精神的家园、心灵的归宿。《前方》直指人类精神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揭示了人类,作为人生苦旅者的悲剧性实质。
二、学情分析
在知识建构上,学生没有接触过摄影散文,刚开始学习这种文体,应该就摄影散文本身应该做一定、具体的介绍。
在人生阶段上,学生处于青春时期,怀着理想,憧憬着前方,正走在求学的道路上,每两周回一次家,到了读大学就剩下寒暑假和十一假期,到了工作,也可能只剩下春节了。为此,我们要介绍摄影散文这种新文体的特征,引导学生深入认知我们的家、我们的精神家园。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解读文中内涵深刻的句子。
3.了解和探索“ 精神家园”的内涵。
四、教学重难点
1.解读文中内涵深刻的句子。
2.了解和探索“ 精神家园”的内涵。
五、教学流程
导入:
每到五一、十一长假还有中秋、春节,全国各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的车站都会人满为患,为什么呢?中国人的传统,每逢佳节倍思亲,届时只要是中国人,不管你在天涯海角还是在天南海北,都要不远万里,乘飞机坐轮船,赶回家;节后又浩浩荡荡的奔赴各地。这样浩浩荡荡的行动不是法律的约定,而是咱们几千年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这来去匆匆的人们是一种怎样的心理路程呢?这里面又包涵了怎样的人文内涵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曹文轩的《前方》来探讨一下。
补充:刘浪《心的漂泊》 从来没有港口 / ( http: / / www.21cnjy.com ) 空空的行囊 / 空空的手 / 等待你蓦然回首 / 我不去想是否能成功 / 既然选择了远方 / 我只顾风雨兼程
(一)相关知识介绍
关于作品:
定义:摄影散文是以摄影画面的内容为凭借,加上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联想,一般用来阐述人生哲理的一种散文。
特点:摄影散文一般由摄影照片切入,然后由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画面展开联想,最后再回到照片上来。文中的摄影画面展示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的是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途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关于作者: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主要学术性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红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其中有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 继2001年《红瓦》入选韩国中央日报网站“10本好书”之后,《红瓦》的第九章又被韩国“语文教师协会”编入“全国高中通用教材”。
(二)、诵读并感知课文
1、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正音
迁徙(xǐ) 袭(xí)击 按捺(nà)不住 憔悴(qiáo cuì) 颠簸(bǒ) 惶(huáng)惑 温馨(xīn)
2、形近字比较认读
迁徙——师徒 按捺——无奈 憔悴——樵夫 温馨——罄竹难书
3、总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在朗读的基础上,初步理清本文的脉络。可以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
明确:首先文章从摄影画面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笔,但并没有对画面进行具体的描摹,而是马上展开了联想——“他们正在路上”,他们正在离家或曾经离家,由此点出本文的中心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可以说是本文的文眼。
然后,作者对人为什么离家进行讨论。首先,如同动物一样,人类的祖先一直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其次,外面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人们,人在外面的世界中会获得生命的满足;再次,由于种种原因,由于外在压迫,人不得不离家;最后,人的理想决定着人要不断向前走。至此,作者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是理想的
召唤。
(2)请学生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话,作者又是如何围绕它展开叙述的?请在总结的时候落实到每一小节。
明确:“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第二节:特点反弹琵琶)
补充:反弹琵琶是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逆向思维法就是反过来想一想,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本单元是“月是故乡明”,说的是归家,是思乡,而本文讲的是离家,所以本文用的是“反弹琵琶”的写法。
第三节: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
第四节: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
第五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诱惑。
第六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二: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第七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诱惑,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
第八节:回到摄影作品上来。由“前方”到“路”到“汽车”,完成了从联想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过程。
(3)哪几节开始,作者转入对人生的思考?
明确:9-11节。
第九节由“路”着手,着眼于“路”与“家”和“前方”的关系,日常的生活场景转入对人生(命运与内心世界)的思考。
第十节:论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第十一节:论述人处于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中。(“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离乡与思乡似乎是个永恒的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4)文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如何?
明确:第一节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问。
(5)词语的语境含义
随着作者从摄影作品、日常生活场景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的反复转换,文中的关键词语时常具有特殊含义。这些词语有“路”“家”“旅途”“前方”等。
第九段中“路连着家与远方”人们借着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向前方流浪”“是命运把人抛在了路上”“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这些句子中的“路”“家”“前方”等有的是本义,有的是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简言之,凡与“命运”、“内心”有关的词都具有语境义。“无家可归”的“家”指心灵家园,“漫无尽头的路上”与“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指人生之路,“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第10段中的“旅途”也是如此。
(三)课堂小结
1、文章结构
明确:全文共12段,可分为三大部分
一、(1)由摄影作品引出“人们正在路上”的话题。
二、(2——11)写作者由摄影作品引发出来的感慨和思考。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8)阐述离家的原因;
第二层:(9——10)指出“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第三层:(11)分析人的悲剧性实质。
三、(12)照应开头,并引发读者的思考。
2、本文的写作方法
(1)联想。作者从摄影作品引出联想,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行文的过程中,作者的目光又几次落到摄影画面上,具体的画面与展开的想像与思考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补充):本文是一篇摄影散文,这种新的文体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体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开联想。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被摄影作品所束缚,不应该成为呆板的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这样才能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2)反弹琵琶。因为本单元是“月是故乡明”,这说的是归家,是思乡,而本文讲的是离家,所以本文用的是“反弹琵琶”的写法.
六、板书设计
前方(摄影散文)
曹文轩(作家、学者)
家(乡) 物质家园
(脚下的)路 人生的路
离家 前方 苦旅 精神家园
七、问题设计
读课文第11段,回答下列问题(C层)
1、找出人的悲剧实质是什么?用文章中的原话来回答。
答:①人的悲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②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受之中。
2、课文中提到很多古诗,请写出出处、朝代。(AB层)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 唐·崔颢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 唐·宋之问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长安春望》 唐·卢纶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未来莫还乡,还想须断肠。”——《菩萨蛮》唐·韦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