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西地平线上教案 苏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西地平线上教案 苏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16 14:5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西地平线上教案 苏教版必修1 "
一.教材分析
《西地平线上》是新课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本第四个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的第一版块“谛听天籁”中的第二篇。
整个专题的内涵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审美韵味的把握中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突出了它的“唯美”特性。这种“唯美”使得“人文”目标得到完美的体现。高中教学重点应该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转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便应该把对学生细腻的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表达的培养作为重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篇文章所要教授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 而亲近大自然,是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途径。本课主要任务便是让学生欣赏与表述自然之美,并启发学生:自然之美来自于个人感情的直接参与,同时让学生了解想象、联想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
为了体现本专题研习的特色,为了达到教学目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分别是:
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对悲剧式美丽的感性体验;对英雄情感的体验与认同。培养学生欣赏与感悟自然美、悲剧美、英雄美的能力。
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
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从文中学会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对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研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整个教学目标中的“亮点”也是“难点”。我将引导学生去萃取、体验文本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做到既能进行审美体验,又能进行审美表达。具体的方法我将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体现出来。
四.教学重点
高中教学重点应该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转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便应该把对学生细腻的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表达的培养作为重点。
1)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的能力。
2) 体验几次日落内容的不同所反映的精神内涵。理解“大美”的含义。
3)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对联想内容的深层思考和解读。
五.教学难点:
1) 品味和评价文本由自然之美的表述转向人文思想表现的语言艺术。
2) 分析文中对罗曼罗兰塑造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一典故的使用所表现出来的思想。
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抒情性导入:今天带大家去一个地方,那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你们而言是个遥远而又神秘的地方;那里有着戈壁浩瀚、沙漠茫茫的死亡地带;那里也有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风情;也有着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美景;让人想起丝绸之路上洒落的串串悠长驼铃;想起遥远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那里是我们民族的源,文化的跟。那个地方就是——我们中国的大西北。
让我们带着对它的尊重和好奇一起走进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去感受那里的雄伟风景。
2.文本研习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全文。(教师板书课题)
让学生思考:
1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B层)
西地平线上三次落日
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全文:
2最能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是什么? (A层)
“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
3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哪两个字?(C层)
“震撼”
理清脉络,给文章分段。
这篇文章脉络清晰,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抒发他对“世间有大美”感受。 由此可将文章分段,迅速理清思路。(A层)
第一部分(第1节)总写落日印象。
第二部分(第2—23节)分写三次落日。
第三部分(第24节)结束全篇,照应开头。
重点赏析,深入探究文章主题。
理清了脉络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重点是三次日落的描写,然后对三次日落分别进行赏析。
请一位同学朗读2-----5节(B层)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找出第一次落日的地点,景象,感受,以及运用的手法。(A,B,C层)
教师明确:
第一次落日:(第2—5节)
地点:定西高原
景象特征:在苍茫的远方,弧 ( http: / / www.21cnjy.com )状的群山之颠,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赏析:从色彩和形状角度作静态的描写,还运用比喻,突出了它又红又大的特点。)
感受:柔和、美丽、安谧 惊呆了 恍若一场梦
依恋、慈爱、不愿离去
手法:比喻、联想、拟人
(板书)柔和、美丽、安谧
再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6-----16节,(B层)
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一边找出第二次落日的地点,景象,感受,以及运用的手法。(A,B,C层)
教师明确:
第二次落日:(第6—16节)
不难发现,第二次落日的描写最复杂,为我们展示了落日悲壮的美。是最值得深入学习的,
地点:罗布淖尔荒原
景象特征:
中午一过,太阳刚偏西,就变得不怎么显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冷冷地停驻在西边天空。(从色彩、形状、触觉的角度作静态描写,还运用了比喻。突出了落日毫无生气的特点。)
最辉煌的罗布泊的落日出现在黄昏。…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时,在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蓦地看见空旷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里。(从色彩的角度作静态的描写,写出了壮丽的感受)
西地平线上那一轮胭脂色的物什,终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我们的眼前魔术般消失,一切又重归于死寂。(从色彩角度进行描写,又由动态转入静态,运用比喻手法突出了落日奇幻的特点。)
感受:被震撼 辉煌 庄严 神圣 具有悲剧感
联想:罗曼·罗兰
最后请一位同学朗读17-----22节(B层)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找出第三次落日的地点,景象,感受,以及运用的手法。(A,B,C层)
教师明确:
第三次落日:(第17—22节)
地点:阿勒泰草原
景象特征:火烧云 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烤红了、烧红了(赏析:没有直接实写落日,而是通过火烧云来写落日,这是侧面描写、虚写的手法。好处:侧面描写起烘托作用,突出了落日灿烂、热烈、夸张的特点。虚写则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想象。)
感受:惊世骇俗 自己“多么卑微” “多么平庸”
联想:匈奴民族 成吉思汗
手法:侧面描写
(第二次落日的描写是比较复杂的,光赏析文本还不够,需要对文中出现的一些难以理解的语句进行重点研习:)
教师让学生划出以下句子,然后回答问题:
①这时我们的车停下来,包括陪同我们一起进罗布泊的“老地质”,都被西地平线上那辉煌的一幕震撼了。
追问:这样写起什么作用?(B层) ——侧面衬托了落日的辉煌。
②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泪来,我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啊!
问:你如何理解“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这句话?(A层)【点拨】你们看,起初落日毫无生机,在降落之前突然变得血红。
明确:落日让人想起人的生命走到尽头,人应当轰轰烈烈地辉煌地死去,而不应默无声息。这里,作者表达了对死亡的思考。
③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那么就不难得出第二次落日的感受:(C层)----------壮丽 庄严 圣神
④第三次落日之后,作者再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法压抑内心的情感,发出了第20段“我多么的卑微呀!我多么的平庸呀!”的感叹。问: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卑微”、“平庸”?(A层)——他由落日联想到曾经在西部土地上发生的历史,联想到成吉思汗创造了伟大的历史功绩,造福了后人,所以感觉到自己的卑微平庸。
追问:为什么要写成吉思汗而非平庸的人?(B层)
——使文章具有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文章的内容。成吉思汗是英雄,衬托出落日的雄伟。
那么这第三次的落日是:(C层)---------热烈、沧桑、厚重
三次日落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头尾两段写了什么。
让学生自由朗读首位两节,回答有何特点?并找出文眼是什么?(B层)
——照应、“世间有大美”。【板书】
对三次落日景象作者有什么总体印象或感受吗?(B层)
明确:“世间有大美”、“最令我震撼的”、“雄伟的风景”。
从而得出全文的思想主旨:
教师:我们领略到的三次落日之美,是西地平线之美,是西部风情之美,也是西部历史人文之美。我们从中领悟到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情怀。
3、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作者在观赏落日时,有了许多联想,找出来,说说与落日有什么关系。
《泰坦尼克号》音乐、约翰 克利斯朵夫形象、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在文中的作用。
两次写《泰坦尼克号》音乐,用意是否相同?(B层)
明确:不同。第一次渲染了死亡的气氛,悲凉的音乐与罗布泊的慌凉空旷以及太阳的灰白相谐调。
第二次渲染了庄严、神圣的气氛,由悲凉变为悲壮。
问:为什么写约翰 克利斯朵夫?(A层)
追问:约翰 克利斯朵夫诞生于太阳,为什么写日落后紧接着写日出?(A层)
明确:日落是生命的消亡,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出则是生命的开始。罗曼罗兰是因为日出,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感。作者是因为日落,感受到死亡的庄严。由日落想到日出,这种联想是相称的。由此可知,人与自然从来都是血肉相连的,一个睿智的人可以从自然那里发掘,可以从自然那里获得启示。作者想告诉我们,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日落也代表重生。情感转为激昂。
教师:三次丰富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西部不仅有壮美的落日,还有深厚的人文历史。作者对这样的土地自然充满了热爱,所以文末再次提到“雄伟的风景”和“世间的大美”,与更多的人分享。
3.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a.写作技法
作者写三个落日的手法是不一样的,简要分析。并对全文的结构进行再次梳理。
第一次(第2—5节):正面描写,静态描写
第二次(第6—16节):正面描写和反面描写结合,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先抑后扬 。
第三次: (第17—22节)侧面描写,虚写
b.艺术特色
(1)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在每个大的部分和小的层次之间使用标志文脉的语句,使得行文的脉络清晰。
(2)在写景中穿插历史史实的记叙。文中有罗曼 罗兰文学创作的联想,也有成吉思汗西进的感叹。
简约质朴的语言在表现西部落日的雄浑苍劲时显得十分恰切。
4.课堂小结
《西地平线上》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秀美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突出表达的是人类与自然的紧密关系,作者以“日落”的描写为载体,主要要表达的是对“大西北”积蓄的人文历史的思考,这才是作者几番强调的“世间有大美!”。文章思想内涵从自然又升华到了对生命和历史的思考。故也要培养学生欣赏与感悟自然美、悲剧美、英雄美的能力。
由于文中运用了联想的方法,在对落日的描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中引进文学和历史文化典故,不仅仅是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更是对“对世间有大美”之深刻诠释。这点也需要学生好好把握。
此外,我希望同学们不仅学会作者写景的手法,还希望学生们也从此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如果能懂得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便是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七、板书设计
西 柔和 美丽 安谧 世
地 间
平 壮丽 庄严 圣神 有
线 大
上 热烈、沧桑、厚重 美
八.作业布置
一.大自然时刻向我们敞开爱与美的胸 ( http: / / www.21cnjy.com )怀,一个睿智的人,能从自然界发掘美,让生活更美好。请同学们选择你熟悉的风景,写出它的大美。(300字)(A,B,C层)
【提示】写景抓住特征,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运用联想和修辞。
二,课内练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C层
(1)惊骇( ) (2)垭口( ) (3)安谧( ) (4)攫来( )
(5)罗布淖尔( ) (6)混沌( ) (7)瘴气( ) (8)物什( )
(9)酝酿( ) (10)炫目( ) (11)成吉思汗( ) (12)贪婪( )
2.解释下列词语。
(1)惊骇:(2)诳语:(3)垭口:(4)安谧:(5)望乡:(6)关注:(7)混沌:(8)瘴气:(9)物什:
3.依次填人下面一段话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B层)
中亚细亚  的地貌,  的风光,  令我惊骇,叫我明白了“世间有大美”这句话,决不是一时  而发的诳语。
A.特有 秀丽 每每 偶尔 B.特有 奇伟 往往 偶然
C.独特 秀丽 往往 偶尔 D.独特 奇伟 每每 偶然
4.下列各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B,C层)
A.记得,罗曼.罗兰在构思他心目中的约翰 克利斯朵夫形象时,焦燥不安了半年。
B.一切都为雾蔼所取代,我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然若一场梦境。
C.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浑沌一片,灰濛濛的,……因此,太阳的存在甚至被我们遗忘了。
D.在那眩目的红光中,我看到一些匆匆的背影……
5.指出下面两个句子有毛病的地方。(A,B层)
(1)还有另外一位叫成吉思汗的英雄在那炫目的红光中,我也看到了他的背影正是在此钋,我脚下的这个地方,他召开了誓师大会……
(2)我不敢独享那一幕,所以将它诉诸于笔端,带给更多的人们。
参考答案
1.(1)hài(2)yà(3)mì(4)jué(5)nào(6)dùn(7)zhàng(8)shí(9)yùn niàng(10)xuàn(11)hán (12)1án 2.(1)惊慌害怕。 (2)骗人的话。 (3)两山问的狭窄的地方。 (4)安宁,安静。 (5)遥望故乡。也借指思乡。 (6)关心重视。 (7)①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②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8)热带或亚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从前认为是瘴疠的病源。 (9)杂物。泛指东西。 3.D 4.c(“浑”应为“混”,“漾漾”应为“蒙”。A.“燥”应为“躁”;B.“蔼”应为“霭”;D.“眩”应为“炫”)5.(1)第一个分句谓语残缺。 (2)“诸”为“之于”的合音,故句中“诸”字后面的“于”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