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5.《阿Q正传》《边城》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5.《阿Q正传》《边城》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30 21:4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探寻人性之路
——鲁迅《阿Q正传》、沈从文《边城》
知 人 论 世
《阿Q正传》(节选)选自《呐喊》。小说共九章,本文节选的是第二、三章。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无名无姓、无家无业的贫苦雇农阿Q短暂的一生。课文节选的二、三两章描述的是阿Q的若干生活片段,精练地刻画出阿Q的“精神胜利法”,塑造了一个具有时代典型意义、不朽的文学形象。
《阿Q正传》(节选)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阿Q正传》(节选)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鲁迅以小说创作起家。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影响深远。其后,鲁迅连续发表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代表作有《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故乡》等。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阿Q正传》(节选)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边城》,选自《沈从文选集》,《边城》以湘西小城茶峒为背景,围绕着靠摆渡为生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描绘了湘西特有的风土人情,歌颂了人性的纯净美好,也展现出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与悲凉。小说共21章,本文节选的是第三至第六章。第三章描写的是当地端午节的风俗,第四章是插叙,追述了翠翠与傩送两年前端午节相识的场景。第五、六章接着记叙“当下”的故事,情节在时光的流淌中缓慢发展着。
《边城》(节选)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年-1988年),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人。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边城》于1934年创作完成,是“田园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边城》(节选)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他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边城》(节选)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学习活动一:研读“一方水土下的一方人”
活动导入:
“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地域生存的人们思想观念、人文历史和文化性格特征的不同。就像江南的和暖与烟雨的朦胧,孕育了南方人的细腻柔情;北方的苍茫与辽阔,雕琢出了北方人如白酒般浓烈的豪情。鲁迅的《阿Q正传》和沈从文的《边城》将故事根植在不同的“农村土壤”,才有了作品中典型、立体又不失真实的人物形象。
小组合作探究:
鲁迅和沈从文各自塑造了小说主要人物的生长生存环境——“未庄”与“边城”,研读文中与环境描写相关的段落或语句,分析两个环境的不同之处,合作完成下面表格。
(提示: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内容 总体特征
边城
未庄
交流探讨: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边城的人们,你会用哪一个词?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阿Q,你又会用哪一个词?说出你是从哪一事件或人物语言中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的边城人
______________的阿 Q
学习活动一:研读“一方水土下的一方人”
第二章 优胜记略
(第2段)“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第4段)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他又很鄙薄城里人……可笑!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呵……
(第11段)“你还不配……”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癞头
疮了。
人物形象——阿Q
——妄自尊大
(第12段)“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第16段)“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第28段)被别人打后通过打自己的嘴巴消除被打的耻辱。
(第29段)他睡着了。
——自欺欺人
——自轻自贱
——麻木健忘
愚昧无知
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
(第27段)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
人物形象——阿Q
(第17段)王胡子以络腮胡子的缺点,向来只被他奚落,从没有奚落他,更不必说动手了。而他现在竟动手,很意外,难道真如市上所说,皇帝已经停了考,不要秀才和举人,因此赵家减了威风,因此他们也便小觑了他么?
(第19-40段)对待“假洋鬼子”和小尼姑不同的态度;被“假洋鬼子”打时,分辨自己说的是近旁的一个孩子;欺负完小尼姑后得意的样子。
——奴性十足
——欺软怕硬
——愚昧无知
人物形象——阿Q
姓名
籍贯
职业
住址
家庭成员
外貌特征
爱好
基本信息表:
性格特征:
妄自尊大
愚昧无知
自欺欺人
自轻自贱
麻木健忘
奴性十足
恃强凌弱
阿Q
不详
无固定职业,只做短工
未庄土谷祠

癞头疮
押牌宝、喝酒
人物形象——翠翠
(四、第21段)翠翠误会了邀他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心里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
(四、第33段)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就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四、第34段)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但是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六、19—21段)“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哩。”
“人老了才应当守船。”
“人老了应当歇憩!”
——天真纯洁
原来傩送的话不自觉地扎根到了翠翠心里!
——娇嗔可爱
——善解人意、情窦初开的少女
——孝顺懂事
人物形象——傩送
√ 诨名“岳云”
√ 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一个人在河边,于是主动询问;在素昧平生的情况下,还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等;被翠翠骂了以后,也不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
√ 他吓唬翠翠说“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英俊潇洒
——淳朴善良 古道热肠
——幽默风趣
人物形象——爷爷
——善良、替他人着想
——忠于职守
——热心助人
淳朴憨厚
(四、第2段)祖父心想:“时间还早,到收场时,至少还得三个时刻。溪边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轻人的热闹,回去一趟,缓缓地位还赶得及。”
(四、第5段)人既醉倒后,无从入城,祖父为了责任又不便与渡船离开,留在河边的翠翠便不能不着急了。
(六、第8—11段)
祖父就说:“嗨,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
翠翠说:“全还给他了吗?”
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闭上一只眼睛,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送给翠翠。且说:“礼轻仁义重,我留下一个。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筸城!
____________的边城人
______________的阿 Q
学习活动二:品味不同的“人性世界”
善良、真诚、友善、热情、纯洁、淳朴、生活惬意……
自尊自大、可笑、自欺欺人、麻木不仁、让人厌恶、可怜可恨……
课堂交流:两部作品都成书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民正处于内忧外患、水深火热之中。民族存亡之际,敏感而有良知的作家大多会积极地对人性进行思考和反思。那么,你更喜欢哪部作品中呈现出的“人性世界”呢?说说理由。
人性之美
人性之丑
猜一猜:在当时作家所处的时代,鲁迅和沈从文谁的文学作品更加盛行?
以《阿Q正传》为代表的批判性文学作品
以《边城》为代表的田园牧歌式文学作品
人性之丑
人性之美
小结: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需要的主流文学,但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总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终会散发耀眼的光芒!批驳人性的丑陋,也是为了呼唤人性美的回归。写作风格的呈现与作家的生平经历、个人特质等都是密不可分的,但是追求美,是文学不变的宗旨。


“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
说道“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用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资料链接
文学上的殊途同归——沈从文抒情笔调、诗意湘西,引起人们对人性美的向往!鲁迅杂文笔法、冷峻深刻,引起人们摒弃人性丑陋,追求美的良知!
黑格尔曾经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幸好,我们还有文学世界。文学家会把世间的丑与恶尽收眼底,以期用文字带给世间以反思;文学家也会把世间的美与善尽藏心间,愿以文字带给世间以爱和希望。即便是以笔代戈的鲁迅,也是改造国民性中的逆行者,坚韧地追寻着人性中的“诚”与“爱”!希望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们都能够在文学的时空中找到人生之美的追求,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生命体验,阅读着,思考着,成长着!
结语:
假如在一次文学沙龙中,鲁迅和沈从文相遇,你觉得就《阿Q正传》和《边城》他们会聊些什么呢?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写一篇短文,角度不限,300—500字。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