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基础知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内容及实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背景,使学生初步形成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董仲舒及其思想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学生获取、阅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儒学思想成为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的原因所在,使其对封建思想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上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2)引导学生学习董仲舒严谨治学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引导学生认识任何时代都需要人才的出现,而人才是建立在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上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学情分析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中国政治、经济方面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史有了一定的学习,有较强的历史专业知识基础,并且有了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对古文的理解能力也有了提高,不够在看待历史问题的时候还不是很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要注意引导其回顾政治经济方面学过的知识,以鼓励为主。对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后探究儒家思想发展对现代人的影响等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设计
教学重点:1、秦汉时期的儒学的发展
2、董仲舒的新思想
3、汉武帝将儒家思想推为正统
教学难点:1、董仲舒的新思想新在哪里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分析历史史料,与教师互动的方式完成这节课的学习
二、课堂内容教学部分
(一)、导课部分
通过“孔子”、“孟子”以及“秦始皇”的图片,让学生们回顾先秦以及秦朝时期的儒家思想的发展,进而导入课程
同学们知道儒家思想在汉朝又有怎样的命运吗?那们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儒家思想在汉朝有怎样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部分
第一部分:从“无为”到“有为”
一、 汉初黄老之学
1、 简单回顾汉高祖刘邦建国之初的社会背景
2、 黄老之学,修养生息,为儒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
二、“有为”的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历史史实,分析虽然汉初政治、经济恢复,但社会仍然存在的三大问题,即土地兼并、王国威胁中央、南北边境不宁
得出加强中央集权成为必然,而政治上的统一需要思想上的统一与之相适应。
第二部分:董仲舒的新思想
三、 介绍董仲舒的生平以及代表著作
四、 通过史料阅读分析董仲舒的主要思想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得出董仲舒的重要思想之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二:
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公侯不能奉天子之命,则名绝而不得就位,卫侯朔是也
——《春秋繁露·顺命》
得出董仲舒的重要思想之二:君权神受,说明了君主的至高无上,主要解决王国问题。同时我们从材料中也可看出对君主权利也还是有一定限制的。
材料三:
“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
“塞兼并之路”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得出董仲舒的重要思想之二:董仲舒进一步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并在此处讲授其与孔子以及孟子对仁政的不同看法。孔子的仁只是停留在“仁者爱人”这样一个道德层面,孟子已经开始对仁政有了阐述,而到了董仲舒进一步将“仁”的思想运用到政治当中。
材料四:
“三纲五常”的理解
得出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时候,主要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容是重礼、讲仁、崇德。孔子讲礼,要求严格等级秩序,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而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表率作用)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三纲五常,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然而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
董仲舒还提倡“孝道”,现在新闻媒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报道的很多人道德沦丧,不赡养老人,不履行公民义务,看来我们还是应该取传统儒家文化的精华来充实当今的中国人,唤起大家的意识。
在此要注意董仲舒的思想是“新”的儒家思想,与最初的儒家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融合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
五、 对董仲舒的认识
1、董仲舒适应时代要求,采众家之长,对儒家思想加以创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2、对新儒学思想要辩证对待,认识其积极性和消极性,弃其糟粕,批判继承
第三部分、儒学成为正统
一、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 政治方面:大量启用儒士
2、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思想
3、教育方面:四书五经、太学
二、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
1、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3、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4、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的发展
总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有利于加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封建中央集权和封建大一统局面,因此,对维护上升时期的封建统治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同学们对汉后的儒家思想又怎样的认识呢?希望同学回去后进行思考,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人性格塑造的影响。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反思
对于董仲舒思想的认识,本身 ( http: / / www.21cnjy.com )并不是理解的很深入,有些问题只是照本宣科。对于部分环节的设置没有考虑到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讲课时间的掌握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