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学案
【预习与疑问】
预习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腻烦( ) 平仄( ) 揣摩( ) 胡诌( ) 蘅芜苑( )
害臊( ) 诧异( ) 穿凿( ) 怔怔( ) 暖香坞( )
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填空。
(1)《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 ,又名 。全书 回,前八十回的作者是 ,后四十回的作者是 ,他们生活的年代都是 。
(2)《红楼梦》一书以 、 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 、 、 、 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3)写出文中涉及的几个重要人物的一个故事:林黛玉 ;薛宝钗 ;贾宝玉 。
默写出文中涉及的诗歌及作者。
(1)大漠孤烟直, 。 ( )
(2) ,古砚微凹聚墨多。 ( )
(3)暧暧远人村, 。 ( )
(4)渡头余落日, 。 ( )
(5)日落江湖白, 。 ( )
针对下列疑问,预习课文,并做圈点批注。
阅读全文,划出文中描写香菱学诗如痴如醉的语句,简析这些描写的传神之处。
阅读课文1——3自然段,概括黛玉是如何具体指导香菱学诗的。
阅读课文4——8自然段,划出侧面描写香菱“苦志学诗”的句子,说说这种写法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通读全文,概括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练习与探究】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味”你已得了。
三味:
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地灵人杰:
(香菱)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鳏鳏:
下面对香菱试作的第三稿(即“梦中所得”那一首)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首联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寒和月亮形态的美,美得难以掩饰。
颔联写月下之景,这两句诗活用了唐诗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和“鸡声茅店月”的诗句,把月下之景写的动人、动情。
颈联还是写月下之景,同样活用了古诗词中的句子,给人的感觉是热闹、喜悦。
尾联归结全诗主旨,用嫦娥自问,想团圆,点明本诗的主旨是写离别之情,诗歌的立意极出色。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教,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请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 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 ,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濯,因仅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④段横线处写一句话,使文章结构完整。
在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文中〔甲〕〔乙〕处抽出来的,它应放在哪一处?为什么?
本文题为“从香菱学诗谈起”,在文中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谈?谈了什么观点?
用“‖”划分本文的结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文中列举了许多名人的事例,如果把第⑤节和第⑥节的例子交换一下,可不可以?为什么?
【拓展与选择】
1.《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睛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广泛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礼仪、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2.与课文相关的情节
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处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3.活动建议
课文详细叙述了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她的学诗经过让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呢?你在学习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请你联系自己的经历,或谈一下这样苦心学习的价值,或谈一下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或仿照格式,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写一个做事时如痴如醉的片断。
参考答案
一、
nì zè chuǎi zhōu yuàn sào chà záo zhèng wù
(1)《红楼梦》 《石头记》 曹雪芹 高鹗 清代 (2)林黛玉 贾宝玉 贾 史 王 薛 (3)如:林黛玉葬花、进贾府 薛宝钗扑蝶、出闺成大礼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等。
(1)长河落日圆 王维 (2)垂帘不卷留香久 陆游 (3)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 (4)墟里上孤烟 王维 (5)潮来天地青 王维
二、略
三、1.本是佛教用语,这里借指事物的关键。
2.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3.“鳏”本是一种大鱼,性喜独行,其目常睁不闭。这里形容忧愁失眠的样子。
四、C
五、1.怎样才是虚心好学呢?(怎样做才算是虚心好学呢?)(意思相近即可)
2.谦逊(谦虚、虚心);雅量 3.乙处 与上下文衔接,过渡自然。
4.从“不耻下知 不耻下问 不耻相师”三方面来谈。要“虚心好学”。
5.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6.不可以,因为马克思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不耻下知”的道理的,贾思勰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不耻下问”的。
《香菱学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重难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学法指津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浅近,人物形象鲜明,因此本文以自学为主,让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合作交流来分析人物鲜明的个性,欣赏作品塑造人物的高超的方法。进一步明确鉴赏人物的方法。
资料链接
?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受尽欺辱、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作者写她学诗,也可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3]》)之一,属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清乾隆帝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在此之前,此书一般都题为《石头记》。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作者曹雪芹。最初的《红楼梦》是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只有前八十回(学者研究实为79回,今存第80回本是79回后半,后人割裂以足八十整数;另有学者认为今本79、80二回均为续作混入)。 此后,《红楼梦》续作纷纷出笼,据统计,《红楼梦》续书种类高达百余种。最为红学界关注的版本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现通行的续作是由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种种不调和的矛盾。
教学过程 :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初三压力较大,不如我们先听一首歌来轻松一下,好不好?(播放《红楼梦》主题曲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生答:《红楼梦》)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主角不是贾宝玉,也不是薛宝钗,而是香菱。
二、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预习了这篇文章,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明确: 香菱向林黛玉学作诗。
香菱如痴如醉地学习作诗。
2、品读一下,你对香菱写的三首咏月诗怎么评价?
(学生讨论,完成练习,然后交流。)
明确:第一首:
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
缚住Fùzhù 捆住
第二首:
黛玉道:“这一首过于穿凿了。” Chuānzáo 非常牵强地解释,硬说成具有某种意思
宝钗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
穿凿:Chuānzáo 非常牵强地解释,硬说成具有某种意思
第三首:
众姐妹称赞说:“这首诗不但写得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意趣:yìqù意味和情趣
三、问题引领,自主学习:
1、第三稿写成后,众姐妹称赞说:“这首诗不但写得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见,香菱作诗成功了。那么,香菱作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生边默读边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明确:①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香菱有学习兴趣——乐学,
讲究学习方法——善学,
有可贵的学习精神——苦学。
②有一位好老师——林黛玉
? 善于鼓励
? 让香菱多读
? 要求严格
? 讲究讨论
2、大家眼光都很犀利,很善于发现!讨论到现在,香菱成功的原因已比较明确了,两个人物形象也渐渐鲜明了吧?请各用一句话评论香菱、黛玉。
明确:香菱是一个乐学、善学、苦学的人,黛玉是一个善于教导的人。
香菱是一位勤奋用功的学生,黛玉是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
香菱是一个聪明勤奋的学生,黛玉是一位学识渊博、循循善诱的老师。
3、香菱学诗的精神感染了我们,相信大家也是欲欲跃试吧,这里老师给大家
出一幅上联,大家结合本文内容对下联如何?
上联:黛玉循循善诱乐授徒;
(学生思考,并做练习)
下联: 香菱如痴如醉苦呤诗
四、延伸阅读、探究练习(二选一)
1、香菱学诗取得了成功,你和她是否有过相同的经历, 能说一说,和大家分
享一下吗?
2、你认为学习或做事成功,还需要哪些条件,能举自己或名人的事例来证明一下吗?
五、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六、达标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平仄(zé) 三昧(wèi)
墟(xū)里 相(xiàng)公
B.请柬(jiǎn) 胡诌(zhōu)
画缯(zēng) 解(jiè)元
C.鳏(guān)夫 措(cū)词
诧(chà)异 害臊(sào)
D.暧暧(ài) 芜苑(yuán)
摩诘(jí) 古砚(yàn)
2.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填空。
(1)《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 ,又名 。全书以 和 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 、_____、 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2)请分别写出文中涉及的几个重要人物的一个故事:林黛玉 ;薛宝钗 ;贾宝玉 。
(3)课文中提到的“李青莲”是指唐代诗人_________,请写出他任意连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本文中选取一个人物对出对联。
上联:梦寐以求范进终中举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探究】
4.你认为香菱学诗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各阶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觉得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林黛玉是如何论写诗的?对此,你有哪些感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外文段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