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30 22:3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1)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1.按生产力水平(劳动工具材质)分期
(1)旧石器时代1)含义: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代表:元谋人(约公元前170万年)、
北京人(约公元前70至20万年)。3)生产生活:渔猎和采集、学会用火、群居。4)社会组织:原始人群、穴居。
石器时代:原始社会
青铜时代:夏、商、周
铁器时代:始于春秋战国
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
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
信息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
初中知识点:
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
人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
初中知识点:
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4.生产状况:①采集狩猎 ②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地位:①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②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烧骨
烧石
灰烬
初中知识点:
山顶洞人
1.发现地点: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3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活特征:
①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例如骨针);②懂得人工取火;③有爱美意识、审美观念(项链);④过着集体生活
穿孔饰物
骨针
1.按生产力水平(劳动工具材质)分期
(2)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
1)含义: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代表
原始居民 半坡居民 河姆渡居民
距今年代
生活地区
房屋样式
生产工具
原始农业
原始畜牧业
原始手工业
距今约6000年
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磨制石器、制作骨器、角器等
种植粟
饲养猪、狗;打猎捕鱼
制作陶器(彩陶)和乐器;会纺织、制衣
距今约7000年
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
干栏式房屋
磨制石器,如骨耜;
种植水稻
饲养猪、狗和水牛
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人面鱼纹彩陶盆
碳化的稻谷
骨耜[sì]
猪纹黑陶钵
玉蟾岩出土的稻谷
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刻符龟甲和骨笛
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和黍
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高柄杯
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白陶鬶
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
3)生产生活:修建村落、定居生活。4)特征:①出现陶器;②从事原始农业,定居生活;③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④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5)特点:遗存数量多、分布广泛,逐渐朝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多元一体(概念解读)
(1)考古发现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西辽河流域、北方草原文化区,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呈现出多源性;
(2)中华文明起源又表现出统一性,以中原为核心的文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主干,对周边产生深刻影响。夏商西周早期王朝国家都是在这一区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拓展:文明的概念与起源(1)概念: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2)起源①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②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仰韶文化)姜寨遗址内有五组房屋,系五个大家族。大房子是族内举行集会议事的公共房子,中型房子供族长使用,小房子是各家庭使用。姜寨遗址有氏族公共墓地,各个墓葬随葬品不多,差别不大。
2.按生产关系(社会组织)阶段发展特征分期(1)原始人群(旧石器时代):群居生活。(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后期):母权制、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晚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4.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2)统治:夏王是最高统治者,夏朝社会仍是聚族而居。①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②部族: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族进行间接统治。(3)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历法《夏小正》。
1.商朝(神权统治)(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定都殷。(2)概况1)文化①甲骨文: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的文字。②青铜器。③天文历法,天象观测: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④干支纪日:商朝。2)政治①国家机构更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②内外服制: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3)版图: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汉江,北至燕山。
2.西周(以礼治国;血缘政治)(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3)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右)事(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
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1)分封制(春秋时期开始瓦解)①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同姓亲族是主体)。②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③主要封国:鲁齐燕卫宋晋。④分封内容: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⑤等级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⑥影响a.积极(前期):大大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消极(后期):受封诸侯在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2)宗法制(春秋时宗法血缘瓦解)①概念: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关系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②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与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③特点a.嫡长子继承制(核心);b.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强调远近亲疏;c.族权与政权相结合。④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补充:共和行政①原因: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②概况:周厉王出逃,由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一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是早期国家政治特点之一。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①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②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③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分封制是权利的分配。拓展:礼乐制度:是对人们日常行为规范的规定,是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4)中国早期国家的主要特征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等级森严,族权与政权合二为一;②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具有神秘色彩;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1)农业①生产工具:主要是木、石、骨、蚌等,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有公田、私田之分)。补充:井田制特点①层层分封,受封者要向天子承担义务,缴纳贡赋。②使用奴隶集体耕作。③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④一切土地归天子所有,诸侯、卿大夫和士对分封的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2)手工业:①青铜铸造;②丝织业: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拓展:史前史研究的主要资料和工具①实物资料(一手史料):因为其高度的真实性,考古发现是当今研究人类史前史的主要素材,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很多传说得到了印证。②古籍记载(二手史料):古籍撰写者距史前史较近,相对来说更加真实。但是,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和撰写者的主观性较强,其记载多存在偏颇,需要其他史料加以印证。③神话传说:神话传说是夹杂着人们想象的素材,其内容与真实的历史相差甚远。但是,这些传说也可能是基于一些真实发生的事件,因而也是研究历史的素材之一。④科学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运用于史学研究,对于判定历史时间、分析历史发展及地理环境的变迁等都有巨大的帮助,成为研究史前史的重要工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