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4专题 西地平线上学案 苏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第4专题 西地平线上学案 苏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18 10:1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西省吉安县油田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学案 第4专题 西地平线上
问题导学
1.本文写景十分成功,三次落日虽各有不同却都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美,请结合课文,分析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对三次落日进行集中描写的。
2.作者三次看落日,在后两次的记叙中联想到罗曼·罗兰、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这些联想有什么作用?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3.西部带给人们的,不只是辉煌壮丽、令人震撼的落日,更重要的是它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主题的?
自主探究
1.作者在描写第二次落日时有一句话是这样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的:“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泪来,我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死亡为什么让人如此感动?
2.落日在人们的心中多具有惨淡的色彩,本文中的落日有何不同?如何理解本文所描写的三次落日?
文法导析
1.优美的画面描写。
本文描写了三次落日,三幅不同的画面,给读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是从西部拍摄的三张摄影作品。第一幅画面是那样“柔和、美丽、安谧”,“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不愿离去”,把落日离去时的依依不舍充分展现出来,落日被人性化了。第二幅画面“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像一位英雄退出历史的舞台,崇高感人。第三幅画面中的落日是惊世骇俗的,就像曾经的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在历史上创造的不朽的功绩一样。三次落日情景画面感极强,同时作者把历史与现实融汇在一起,把感情与景色交融在一起,铸就了这样雄伟的风景。
2.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且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每个大的部分和小的层次之间使用标志文脉的语句,使行文脉络清晰。文章在第一段总述之后,写三次落日,分三个层次,每两个层次间都有提示句。在第一次落日与第二次落日之间有“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一句;写第三次落日时,有“我要告诉你的第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一句。全篇结尾有“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的句子进行总结,与开头呼应,结构严谨。
3.多样的语言风格。
(1)极具民族地域特色。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所描绘的景物是西部的,所以语言也极具西部民族地域风格。例如:写第一次落日像勒勒车的轮子,写第二次落日提到了被斯文·赫定称为“凶险的鲁克沁小道”的那条道路,而写第三次落日时则提及欧亚大平原、成吉思汗等。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物、事、人构成了西部特有的文化。
(2)具有豪放之美。本文描绘三次落日均给人以壮美的审美感受,这和语言的豪放是分不开的。如“这时,眼界突然开阔起来,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这句话中,“开阔”“苍茫”“群山之巅”“血红的落日”“勒勒车的轮子”等词语无不给人以“壮阔”“雄浑”的美感。
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由实入虚,虚实结合
本文作者在写落日之美的时候,插入了对罗曼·罗兰因日出给他带来了创作灵感的叙述。又由火烧云映照的地方联想到了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并由此领悟到自己脚下普通平凡的土地曾经的惊世骇俗,在厚重的历史面前,顿觉自己的卑微与平庸。这些联想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告诉我们,联想是向读者坦露内心世界的方式。作者这种由实入虚、虚实结合的写法,极大地拓深了作品的人文内涵。请运用这种手法,选取你生活中所见的奇异景观写一篇短文,描绘刻画出它们的美。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1)《西地平线上》描写了三次落日之美,且多次使用“大美”“惊骇”“庄严”“神圣”等词表达对自然的崇尚、敬畏和赞美,并由此感受到自身的“卑微”“平庸”,以此进一步反衬出西地平线上的落日之美、风情之美、历史与人文之美。在西部独特的背景映衬和雄壮的历史气氛烘托下,每一次落日都能使人得到灵魂的震撼。
人是自然之子。人只有在云之彩、雨之舞、 ( http: / / www.21cnjy.com )雪之魂的自然风光里,用理性的头脑和感性的心灵去体味自然,才能使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让我们在回归自然、崇尚自然中感受日出的蓬勃、日落的庄严,与春花的灿烂、秋叶的静美,让心灵在一次次的震撼中得到升华。
本材料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2)“罗曼·罗兰在构思他心目中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时,焦躁不安了半年,有一天,他登上山顶,看见一轮太阳正喷薄而出,于是,罗曼·罗兰心目中久久酝酿的英雄在东地平线上出现了。罗曼·罗兰因此而热泪盈眶, ‘让我把你抓紧,亲爱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叫道。”
本材料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佳作片段
倾听自然
自然天成是柔美!春天,细雨滋润着柳 ( http: / / www.21cnjy.com )树新芽,惊诧中,可以听见嫩芽成长的声音。低下头,小草钻出土地的声音传来。这来自自然的新芽小草带有生命力的声音胜过任何江南丝竹。
自然天成是壮美!夏天,暴雨敲击着池中红莲,感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中,可以听见荷叶慈祥的问候。荷叶下,莲撒娇地躲进母亲的怀中。这来自自然的母爱有着天下所有的母爱那如出一辙的慈爱无私。
自然天成是凄美!秋天,凉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吹拂着梧桐落叶,遗憾中,可以听见叶儿凄凉的哭声。细思量,落叶的哀愁正如此刻心情。这来自自然的悲哀又勾起了多少有着相同遭遇的人无尽的相思泪?
自然天成是优美!冬天,雪花悄悄地落在地上,迷惘中,可以听见雪极轻盈的脚步。若聆听,空中密密的雪花里传来了歌声。这来自自然的精灵们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他们最后的一场演出中。
去倾听自然,去倾听你的最爱吧!
答案:[问题导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二次落日,以时间为顺序,采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写出了落日的壮丽辉煌。到了黄昏,出现了无比辉煌的景象。“空旷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里”,“刚才那死气沉沉的”黑戈壁,一下子生动起来,《泰坦尼克号》的音乐此时也变得“适当其时”,“充满庄严和尊严”。
第三次落日,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太阳,而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黄昏的火烧云作为挥毫泼墨的对象,通过描写火烧云,间接地描写落日的辉煌。
2.提示:罗曼·罗兰创作《约翰·克利斯朵夫》时看到的日出情形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感。作者则是因为看到落日,感受到了死亡的庄严。因为落日比日出更庄严、神圣,更具有悲剧感。由落日想到日出,这种联想是相称的。由此可知,人与自然从来都是血肉相连的,一个睿智的人可以从自然那里发掘力量,可以从自然那里获得启示。
作者由火烧云映照的地方想到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想到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他勇敢地走进辉煌,走进历史的长河,造福后人,与太阳把它的余热献给火烧云很相似。作者突然领悟到自己脚下普通平凡的土地曾经惊世骇俗,在厚重的历史面前,顿觉自己的卑微与平庸。这些联想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告诉我们,联想是向读者坦露内心世界的方式。
丰富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部不仅有壮美的落日,还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作者对这样的土地自然充满了热爱,所以文末再次提到“雄伟的风景”和“世间有大美”,与更多的人分享。
3.提示:作者始终执着地审视西部、拥抱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部、描绘西部、推崇西部,将西部的雄浑辽阔、苍凉旷远等展示给读者。作者关注的是西部,更关注的是生命,是人类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繁衍不息,是历史刻在这块土地上的充满崇高感和苦难色彩的记忆,是走失在历史迷宫中的远去的背影。
一条生命的河流,自古至今源源不断地流淌着。看那些“匆匆的背影”,有“在东北亚草原上游荡过许多年的匈奴民族”,有率兵西征的成吉思汗。这里突出了那个能征善战的民族的强悍,他们奋斗着,直到挺进欧洲。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他们的力量与雄心、刚强与坚定。这种精神与火烧云一样,壮阔而有激情。这一切都是活的,闪耀着生命的光彩,向人们讲述着西部的历史。总之,自然之景富于历史文化内涵,提升了文章的思想,拓展了文章的境界。
[自主探究]
1.提示:观点一:之前的落日,给作者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苍白荒凉之感,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加上荒凉的罗布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是低沉的;而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活力的体现,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更显得重要,至少给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励。
观点二: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会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正如文中,落日由灰白色突然变得血红血红的,虽然终归下山,但毕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
2.提示:本文中的落日带有悲壮的特点,是一道雄伟的风景。文章三次描写落日,虽不尽相同,但次次浓墨重彩,震撼人心,而且作者由落日联想到了中外历史上带有悲壮色彩的人物,更增添了些许悲壮。
落日在平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在西地平线上,在西部新疆这一特定地域,却有其特异之处。在定西高原、罗布淖尔荒原和阿勒泰草原上的落日都有各自的特点:第一次落日在定西高原上,它先柔和、美丽、安谧,后跳跃颤抖,是一种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第二次落日则在罗布淖尔荒原上,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它充满庄严和尊严,具有悲剧感;第三次落日在阿勒泰草原上,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原来在落日下,历史里竟有那么多让人惊骇的故事,它使平庸的火烧云灿烂、热烈。三次落日都显示了自然的伟大壮美,都使荒凉空旷的西部变得生机勃勃,令人由衷地热爱、赞美。三次落日并非一般的落日,它们是西部壮美的代名词,虽然不同地方的落日各有不同,但它们表达的感情是相同的。
这篇课文,还启发我们若要发现自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美,一定要带着一颗赤诚的心,用心去感受所观察的事物,只有心中充满爱——爱生活,爱生命,爱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心里才会充满感动,才能发现美。
[技法导练]
创意激活
世间有大美:日月星辰、山河沟谷、云海瀑布 ( http: / / www.21cnjy.com )、潮起潮落、日落日出、平原大漠、荒滩戈壁等。它们皆可入笔。运用虚与实的手法,就得借助于联想和想像,将眼前景和相关历史人物、故事、传说等结合起来,这样才会丰富文章的内容。
范例展示
海滨落日
走在海滨长廊,欣赏落日。天似穹庐,“白日”即将“依山尽”。山水相连,与夕阳相接,浑然一体。忙碌了一天的太阳有点疲倦,没有了咄咄逼人的光芒,却增添了温柔憨厚的笑意。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云霞簇拥在太阳周围,给在地上的人们表演她们那轻盈的舞姿,其乐融融,又仿佛在共庆这美好而短暂的时光。真是“夕阳无限好”啊!在夕阳底下,我看到了欢快的鸟儿,哼着小调,准备归巢。在夕阳底下,我想到了勤劳的人们,载着丰收的喜悦,走在回家的路上。啊!这不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吗?我终于体会到了!我忽然想起了元曲作家马致远的《秋思》。古人对落日都有几许苍凉悲伤的感慨,总与事物的衰败、生命的归宿联系起来。难怪马致远写出了“断肠人在天涯”,寥寥数语,勾画出一幅“深秋落日图”,传达了天涯游子那孤寂、凄凉的心境,令人心酸。啊,时代不同,夕阳也不同了。我喜欢的还是眼前这美丽的夕阳,和谐的夕阳。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1)大自然之美 人与自然 倾听自然·感悟自然·崇尚自然 自然与心灵 生命·自然·美
(2)走进自然,于不经意间收获人生 灵感来源于不懈的思考和瞬间的触发
文本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