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案(人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案(人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17 10:3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课程提纲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一)汉初的“无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3、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如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历史纵横
萧何是汉初一位很有作为的相国,他死后,曹参为相。曹参整日饮酒,无所事事。他对萧何定的规章制度一律照搬,不做任何改变。这引起惠帝的不满。曹参对惠帝说:陛下的才能比高帝如何?惠帝说:不如。曹参又说,我的才能也比不上萧何。那么他们制定的规章制度我们为什么要变更呢?惠帝表示赞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规曹随”的故事。曹参的做法,就是继续实行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
(二)变“无为”为“有为”
1、必要性: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2、可能性: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但是,社会也潜伏着危机。
3、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 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过程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的生平、历史地位及贡献:董仲舒,西汉时期广川(今河北枣强)人。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他上《天人三策》,受到重用。晚年辞职回家从事修学著书,著有《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汉武帝的用人政策:西汉前期,皇帝都能注意吸取秦亡教训,比较重视人才。汉武帝在位期间,多次在全国各地亲自选拔品行好又有才能的人入朝为官。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3、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 、智、信)。
4、影响
(1)政治: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 秩序。
(2)思想
①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
②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地位。
学思之窗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然而,汉武帝在实行统治的过程中,并不是纯粹都用儒家思想,也采纳了其他学派的一些思想,例如法家主张的重农抑商,以严峻刑法统治人民等思想,也被汉武帝纳入统治思想而实行。
思考: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答案提示: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③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二)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①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②政治方面: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他规定,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甚至还摧升平民、儒士为相。这样,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这明显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③教育方面: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西汉末年,太学生达到数千人,东汉时曾达三万余人。除太学外,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这样,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2、影响:
(1)汉武帝的这三点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2)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本课要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近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提示: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二、学习延伸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
——《春秋繁露·茶义》
材料二:夫仁谊①礼知②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祜,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答案要点提示: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④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
2、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有利于解决当时的社会危机?
(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解决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的王国问题。政治上的统一和思想上的统一是相互影响的。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神化并加强了王权,有利于巩固统一,解决王国割据问题。
(3)“三纲五常”:提出了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君权,另一方面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
练习: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皇帝下令烧毁所有《诗》《书》等诸子百家书,并且坑杀大批儒生的事件。
回答与这一现象相关的1-2题
1.这一事件表明儒家学派受到了来自政府的沉重打击,这一事件应该发生在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汉
2.这一事件发生以后可能产生的后果中,不正确的是
A.中国文化遭受一场浩劫  B.儒家学说重新创立
C.文化史家批判这一现象  D.儒学发展因此而进入低潮
3.以下历史现象是促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思想主张最直接的原因
A.西汉初年实行无为而治  B.西汉经历了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
C.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D.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不断
4.董仲舒是通过汉朝哪种选官途径进入官员行列的
A.经太学考试合格后   B.“举贤良对策”
C.依家族势力和声望而入官  D.科举考试中进士以后
5.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材料表达不出的历史信息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当时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C.要实行大一统     D.汉初各家学派仍很活跃
?6.董仲舒的上列言论是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时的对策,他
?A.批评了汉武帝的错误   B.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C.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D.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
7.董仲舒的上列言论产生了如下结果
①儒学处于独尊地位 ②“三纲五常”的提出 ③巩固君主的权力 ④百家指意趋同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
?8.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来长安投考太学,他作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
?A.《诗经》  B.《春秋》  C.《韩非子》  D.《礼记》
9.下列哪部著作是董仲舒的作品?
?
A        B          C           D
?10.今天的博士,是众多莘莘学子追求的高学位,但最初的博士是指
?A.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  B.儒家学派的弟子
?C.博闻广记、学问高深的士人    D.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的官员
?11.以下有关太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公元前124年,由汉高祖创立 ? B.太学中的博士弟子不须考试就可直接做官
?C.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的重要标志 D.与官员的选拔任用无关
?12.历史上开始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的目的是
?A.推行儒家教育   B.促进学术繁荣 C.与科学制度配套  D.推行义务教育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痒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同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李斯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
(3)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B3.C4.B5.B6.D 7.A8.C9.C 10.A11.C12.A
?
二、非选择题
?13.(1)私学兴盛,诸子百家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建议实行“焚书”政策,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主义。(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儒学教育,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3)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如能答出如下内容:都主张以一种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来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权力干预和控制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则可以加分。〉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 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