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宋明理学 学案(人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宋明理学 学案(人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17 10:3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基本内容。
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自主学习提纲
一、三教合一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1、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佛教吸收儒学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历史纵横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动荡和民族大迁徙时期。北方各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也大力崇儒兴教,如羯族建立的后赵和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北魏孝文帝时期大兴儒学。史书称当时儒学之盛况,“比隆周汉”。这样,经过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儒学不仅是汉族的正统_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二)隋唐时期,儒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1、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一)原因
1、理学的兴起与宋代政治特点密切相关。隋唐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纲常松弛,道德式微,显然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因此,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而形成。理学的产生,出于儒学家革除时弊,拯救文化,整顿人心,重树人伦与儒家价值,重建儒学道德形上学的主观努力。理学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2、理学的兴起与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宋代一统政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哲学本来就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基础,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理学的兴起与思想史自身进程密切相关。理学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果实。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形成一个重要转折,韩愈倡儒学道统,辟佛、道,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宋代儒学为了与统治建设相适应,儒学道统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理学也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注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
(二)理学的产生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三)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1、二程:程颢、程颐被称为“二程”,他们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同时,“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2、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四)理学的认知论:
1、“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他们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认为“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
2、朱熹更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二字,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五)评价:
1、实质:把儒家的伦理道德神圣化。
2、作用:
(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特别是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得更紧了。
3、影响:
(1)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2)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学思之窗
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就是说,格就是深刻探究、穷尽,物就是万物的本原。关于“格物致知”的 ,就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贯通处”。朱熹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功夫,格一物,理会一 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而进。
思考: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方法有什么启发?
答案提示:对我们学习的启发是: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历史纵横
《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后人因而称《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四书。
宋朝书院讲学之风盛行。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因朱熹和学界名流陆九渊等曾在此讲学或辩论,这里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
认识:理学也是儒学,以朱熹理学为核心内容的儒家思想于16世纪传入欧洲之后,正合了欧洲复兴“理性主义”的历史符节,从而作为助力推动了欧洲进入了“哲学时代”或“理性时代”。此后法国的启蒙运动和18世纪的唯物主义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建,朱熹的理学都起到了导索和酵母的作用,以至于融贯于欧洲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之中。我们今天充分挖掘和认识朱熹哲学的这种世界历史作用,对于中国社会在今天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凝聚民族精神、复兴民族文化,豪迈地走向21世纪,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意义。
三、陆王心学
(一)陆九渊与“心学”
1、时代:南宋时期。
2、思想主张:(1)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2)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所以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3)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二) 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
1、历史原因: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3)同时也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创立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所以,这一学派也被称为“陆王心学”。
2、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
(1)内容①“心即理”。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②“致良知”。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③“知行合一”。 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2)影响: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课要旨
○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提示:①“天理”是万物的本源。②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③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更好地理解天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
二、学习延伸
进行一次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又有哪些内容不科学和不正确?可以各抒己见。
思路引领:(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练习
1.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2.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3.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4.宋明理学的积极意义有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答案】C
5.右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干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解析】《三教图》是清朝丁云鹏的作品,反映了自唐宋以来“三教合一”的潮流,文化艺术反映社会现实。
【答案】A
6.北宋时期的新型儒学是
A.玄学 B.道学 C.理学 D.心学
7.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
A.董仲舒 B.程颐 C.朱熹 D.王阳明
8.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观念 D.天人感应理论
9.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主张和贡献是
①著有《四书章句集注》②提出“理气论” ③提出“心性论” ④提出“致良知”学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国内某重点大学的校训取自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该思想家应该是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11.宋代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是
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 B.封建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C.提倡个性解放的作品减少 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
12.宋明理学的积极意义有
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
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 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13.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
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14.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哪些重大发展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 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