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学案(人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学案(人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17 10:3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课标解读
明末异端思想出现的背景:明代晚期,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因循守旧。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竞相逐利。不少士人试图摆脱四书五经的不纯,追求个性解放,要求发展经济。
重点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
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自主学习提纲
一、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明清官方哲学:理学、心学占统治地位。明朝中后期 “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挑战“天理”学说;反对礼教的虚伪。
(一)明清时期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1、经济上:根本上说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衰落。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2、思想文化上:明清时期统治者采取在文化领域实行专制主义的高压政策,必然引起知识分子的反对。那时候,道学家(道学家是指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北宋以后,道学家把儒家经典鼓吹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理论,一些貌似圣贤而实际品行恶劣的人以此为幌子,为自己涂脂抹粉。)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扶天纲,立地纪”的神圣。
3、政治上: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八股取士导致了不务实际的学风。明清之际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尖锐;
4、民族关系上:清军入关后,掠夺奴役广大汉族人民,民族矛盾尖锐。
(二)主要代表人物:
1、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的经历和性格:为官二十多年,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他自称为异端。
(2)代表作: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
(3)李贽的思想主张:
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第二,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首先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
第三,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强调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谈仁义道德,主张人应该享受正当的私欲。
(4)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学思之窗
有一次,李贽寄住在朋友家,朋友的弟弟耿定向是位大官,李贽给他写过一封长达万字的信。信中尖刻地讥讽说:学问不论官的大小,不会因为官做得大,学问就一定高,要不然古代的孔孟就不敢开口了。还说耿定向与普通人一样,买田置地,读书考功名,做官求职,谋福于子孙。种种日常生活,都是为自己打算,没有一丝一毫是为别人考虑的。然而自己却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大家,忽而怜悯东家没饭吃,忽而想到西家没衣穿,等等。李贽揭露他言行不一,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还不如市镇田野的普通人。
思考:李贽给耿定向的这封信,说明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案提示:明清之际,程朱理学使得儒学日益僵化,人们只能按照程朱理学对儒家解释做学问甚至生活,任何不同的意见都会遭到社会的不容甚至道德的谴责。于是,读书人只能按照程朱理学的解释学习儒家经典,以谋取官职。读书人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社会风气虚伪,官场环境污浊。
当官的只为自己, 不为他人, , ,十分虚伪。
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黄宗羲的经历:①他在明亡后,投入抗清斗争;
②抗清失败后,致力于著书讲学。
③黄宗羲从明亡的历史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2)地位: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
(3)主张:①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③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4)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⑴背景: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也生活在明末清初。明末统治者日益腐败,朝政混乱。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顾炎武放弃科举,开始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
(2)主张: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他到过许多州县.
(3)代表作:进行实地考察,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4)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历史纵横
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中谈到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他说亡国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指整个民族的沦亡。他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就是说,维护一个王朝的政权,是统治者的事情;接着又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就是说,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则是天下人都有责任的事情。后人在传习和引用时,把后一句话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地位:与黄宗羲、顾炎武同时代的王夫之,也是一位进步思想家。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主张: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②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③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评价: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历史纵横
据说,有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山岩中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无关,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这个故事反映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王夫之则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他说:浙江有座山,我没有去过那座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提出了与王阳明针锋相对的观点。
二、明清进步思想家的共同特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归纳】
1、反传统、反教条。李贽反对孔孟教条,痛恨维护传统礼教的卫道士.对封建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也对传统的纲常礼教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2、反专制、倡民主。李贽主张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不应该被迫顺从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黄宗藏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众治”取代“独治”.黄宗羲提出建立“天下之法”,建立监督机构。
3、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李贽痛斥传统道德观念和“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提出人皆有私。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王夫之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他们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三、明清进步思想的影响: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积极: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这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具有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思想源泉。
(3)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二)局限: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现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得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要深蒂固。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四、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学思想创立及其发展历程
1、创立 春秋 孔子 “仁”、“礼”;为政以德;、教育思想
2、形成 战国 孟子 仁政;“人性本善”;“浩然之气”。
战国 荀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
3、发展完善 西汉 董仲舒 “大一统”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4、新儒学 宋明 二程、朱熹 “理”是世界本原,是万物遵循的普遍规律;三纲五常;格物致知
陆九渊、王阳明 心即理也,心是万物的渊源;“发明本心”;“致良知”
5、新发展 明清 李贽 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揭露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个性的发展。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
本课要旨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萌生的,对社会产生巨大冲击。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促进儒家思想发展的?
答案提示: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同时,抨击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以及王夫之的唯物思想,都与程朱理学专注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封建伦理道德有很大不同,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发扬了先秦儒学的积极因素,使宋以来沉闷的儒学日益活跃,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二、学习延伸
近代戊戌变法的主将梁启超,以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警句自勉。他以忧国忧民的精神,参与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结合史实,查找资料,谈谈顾炎武和梁启超为什么会有同样的感受?
答案提示:顾炎武和梁启超生活的时代都处在国家危亡之际,不约而同地产生了救国救民的思想。建议同学们通过搜集资料,阐发自己的想法,各述己见。
练习
1.李贽说:“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此话的真实意图是
A.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应该继承 B.对儒家思想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C.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和否定 D.强调个性,主张人性的解放
2.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 君主立宪制
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李贽:
4.明代万历年间反对封建思想的著名思想家是
A.唐甄 B.李贽 C.陆九渊 D.顾炎武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中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思想的归纳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6.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7.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明清易代    B农民起义      C海禁和闭关    D君主专制强化
8.程朱理学成为明清反封建思想的斗争对象,是因为
A.其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 B.破坏传统文化
C.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 D.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9.李贽是反封建的思想斗士,思想特点主要是
①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②否定孔子的权威 ③批判传统的道德观念 ④主张个性自由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王、顾、黄:
10.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11.(周朝阳原创)“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朝东林书院对联)。对联反映了
A.明朝知识分子关心时政,倡导学以致用 B.王阳明心学倡导“以天下为家”
C.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反叛 D.统治者号召儒家知识分子关心政治
1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是
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对封建专制 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④反映商品经济发展时代的要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
13.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反对封建私有制 B.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C.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 D.反对君主专制集权
14.从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到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反映的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封建专制皇权的衰落 C.自然经济迅速解体 D.封建制度解体
15.“工商皆民之本”思想提出的根本原因是
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B.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D.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
16.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
A.经世致用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工商皆本 D.天下为主,君为客
综合:
17.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在于
A.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B.孔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
C.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
D.其它思想不能对儒家思想构成威胁
18.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依据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正确的评价是
A.都是进步思想 B.前者反动后者进步
C.都具有民主色彩 D.都有利于封建统治
19.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20.(周朝阳原创)《读书镜》中记载,宋太祖一日罢朝,俯首不言,久之,内侍王继恩问故。上曰:“早来前殿指挥(宋太祖做皇帝前任职)一事,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故不乐也。”这段材料最能体现的是
A.宋太祖对史官记载与前的失误过错耿耿于怀 B.古代中国,皇帝设立史官,力求自我约束
C.北宋时期,史官权利很大,可以制约皇帝 D.史官顶撞,惹怒宋太祖
21.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忠、孝、廉、节”
D.“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22.中国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演变历程中
① 逐渐理性化、思辩化 ② 逐渐神化 ③ 影响逐渐国际化
A.①②正确,③不正确 B.①③正确,②不正确
C.①②③都正确 D.①②③都不正确
23.玉石具有温润、坚硬的特点,我国古代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孔子提倡君子佩玉,主要是因为
  A.玉非常贵重,是财富的标志  B.玉石的特点与我国古代的道德规范相吻合
  C.玉石具有祛除疾病的功用   D.玉饰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4.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25.关于明清之际中国古代思想界发展状况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进步思想没有跳出传统旧儒学的藩篱
B.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
C.进步思想在同反动思想的斗争中占据了上风
D.进步思想极大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26.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27.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28.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共同点不包括
A.参加过抗清斗争 B.反对君主专制 C.代表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  D.思想批判的品质
29.下列对于李贽及其思想的评价,正确的是
A.非议孔子,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B.“离经叛道”,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异端分子
C.“敢倡乱道,惑世诬民”是李贽的主张 D.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30.黄宗羲和韩非子对君主专制制度所持的观点几乎截然相反,其决定性原因是
A.所持的阶级立场不同     B.接受外来思想影响的程度不同
C.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D.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不同
31.我们称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主要是因为他主张
A.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B.精神依存于形体,“人死不为鬼”
C.“制天命而用之”      D.世界因为心灵的感受而存在
32.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
A.封建王朝的更替 B?国家危难和整个民族的沦亡
C.统治者不施仁政,民不聊生 D?统治阶级内部纷争,国家分裂
33.明清时期出现带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的根源在于
A.先秦儒家思想的影响  B.封建专制制度的迫害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资产阶级思想的熏陶
34.下列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言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35.下列思想家中,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并且生活个性十分鲜明的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二、材料综合运用题
36.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问题:(8分)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3分)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2分)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3分)
解析:
第一问从题意中的“明清之际”可以判断此时的“一些最敏锐的心灵”的思想家是指明末清初的反封建民主思想家,进而答出他们的名字即可。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因从明亡清兴的世事变迁的角度来分析。第三问实际上是要求答出他们的主要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将其最主要的、最有代表性的观点答出即可。
答案要点:
(1)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受时势的刺激,检讨明朝灭亡的原因。
(3)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或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明君贤相”(或答“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王夫 之:主张实学,让富民放手经营工商业。如将三者的主张概括回答也给分。
37.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 别
材料
结论
东汉组
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的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
——据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
佛、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宋代组
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法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地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 ——据朱熹《近思录》
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
晚清组
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据孙家鼐等《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1896年)
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中学比西学重要。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1分)
晚清组。(1分)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5分)
①东汉组、宋代组。(1分)②考生可从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每组2分,共4分。
东汉组的结论可修改为“东汉桓帝受道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比较大”。宋代组可增加其它朝代学生尊师典型事例、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尊师思想等。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8分)
东汉:佛教和道教成为某些帝王的治国理念,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被动摇,佛教、道教产生了较大影响。(3分)
宋代:程颐吸收佛教的某些修习方法和思想,与其它思想家一起创立的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占主流地位的思想。(3分)
晚清:某些官员的教育思想受到西学影响,西学对中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儒家思想仍占主流地位。(2分)
二、非选择题
38.阅读下列材料
予性好高,好高则倨傲而不能下。然所不能下者,不能下彼一等倚势仗富之人耳。否则稍有片长寸善,虽隶卒人奴,无不拜也。予性好洁,好洁则狷隘不能容。然所不能容者,不能容彼一等趋势谄富之人耳。
请回答:材料是哪位思想家的言论?说出你判断的依据。
答:李贽;依据:从“好高则倨傲”、“好洁则狷隘不能容”中判断他具有“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3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他又说:“气者,理之依也。”
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他的独到之处是什么?
答:王夫之;独到之处:用“气”和“理”来比做物质实体与是客观规律,(或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强调物质是普遍存在的(或物质是第一性的),这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2)材料二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他提出了哪两者之间的区别,后人是如何高度概括他的这种主张的?
答: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0.阅读下列材料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了,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君主和天下百姓实际上是一种什么关系?透过材料,作者以为君主和天下百姓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能否为他找到先秦儒学思想里的来源?
答:是一种主客之间的矛盾冲突。(放宽要求,也可以答统治和被统治、盘剥和被盘剥的关系。)作者认为君主当是客,百姓才是主。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认为君为舟民为水。
(2)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倾向?
答: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是天下不得安宁的根源。具有反封建专制的倾向。
(3)结合所学,简述黄宗羲思想的进步之处及其局限性。
答: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具有民主色彩,反映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思想要求,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他未能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只是限制君权,“公其是非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