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1 00:1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余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宋韵美学具有非唐的大国韵度。如果说唐代诗人的大量边塞诗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大国气度和多民族文化交融,那么,宋代艺术就不免刻意调低了此一音高,而以相对纯粹的中国品格凸显出来,它以婉约风格的宋词和经典色彩的天青色宋瓷为代表。又如果说唐人以气胜,那么宋人以韵胜。气更偏于自然,韵则偏于人化。不妨说,宋代文化终于脱胎换骨,形成了中华文明传统的新内核,它具有某些内敛又优美的品格,这些品格具有极度向内搜求的特点。似乎,近世感的获得是不需要历史连续性的,这就使得向历史回溯失去了必要性和动力。质言之,唐宋之际发生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基础性的意义上,我们说它的大国韵度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唐”的。
(摘编自张节末《论“宋韵”的美学向度》)
材料二:
关于宋代文化的特点,有不少学者作过探讨。著名宋史专家刘子健具体论证了宋代尤其是南宋文化的“内省”特点。傅乐成教授总结唐、宋文化“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唐代文化以接受外来文化为主,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宋代文化则在“民族本位”的基础上,转向“单纯与收敛”,到了南宋,由于道统思想的确立,其“民族本位文化益形坚固,其排拒外来文化的成见,也日益加深”。也就是说,宋代文化具有既单纯内敛又具有排他性的特点,这与刘子健的“内省说”有相同之处。宋代文化的确具有“内省”或“内敛”等特征,但如果作深入观察,也许可以发现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宋人在“祖宗家法”引导下,通过内省创造的所谓“宋型文化”,与“开放性”“复杂性”等特征并非对立。
与“四夷既服”、雄踞东亚的唐代不同,宋代版图狭小;而在五代十国的近一个世纪,北方少数民族的实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北宋就经常遭到西夏的侵扰;南渡后,更是只剩半壁江山。因此,宋人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不过,宋人的忧患没有导致颓废,而是在忧患中内省,在内省中寻找立身之本。邵雍说:“天学修心,人学修身。身安心乐,乃见天人。”这个“天人合一”便是宋人内省后形成的一种立身境界。范仲淹在内省中形成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忧乐观”,影响了整个宋代士人,至今依然。
从这个意义上说,宋人的内省不是“单纯与收敛”,更不是排他,而是“致广大”,即在广泛汲取人类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广博深厚、大气开放的气度。邵雍的“天人合一”,范仲淹的“忧乐观”,就体现了这一点。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又从广阔的宇宙空间与深远的历史时间中来确认人的社会角色。再如苏轼提出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与天地同在,无穷无尽,其广博大气世所罕见。
与唐人的粗犷雄放不同,宋人在广泛汲取人类知识的过程中,不仅精细入微,而且他们的文化活动也达到了精细化的境界。宋代理学融儒、道、释三家思想于一体。在融汇过程中,宋代不同学派虽有各自的主张与立场,但均以儒家思想为主,汲取释、道两家的精华,融合成体大思精的理学体系,形成了宋代文化的大脑与灵魂。在这个大脑的指挥下,宋人的生活,宋代的文学、艺术、陶瓷、建筑等文化作品,均具有精细化的特征,并于“尽精微”中,体现出丰富性与多元化。
“极高明而道中庸”体现了宋人自身的修养,“极高明”是指人在立身处世时达到既高大又光明的精神境界;“道中庸”则指通达中庸之道,是通向“极高明”的一种修养途径。它保证了和而不同的学派的形成,也促进了“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的展开,犹如“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一宋代文化意与韵的形成,离不开宋代“祖宗家法”的保障。宋代实施的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制度,这个制度又是以广大庶族即平民士人为基础的。反映在科举制度上,大量的庶族平民进入了政府的各级机构。其他一系列的“祖宗家法”又强化了士人经世济民的能量,以及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也从多方面激发了他们的文化自主、文化自断、文化自信的性格,造就了自先秦以来又一座文化高峰。
宋代文化的意与韵,根植于其独到的理学即哲学。如果说,由各种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是一个人的骨骼支架,文学艺术作品是一个人的血脉肌肤,那么哲学就是一个人的大脑与灵魂,也是一个人的精神与信仰所在。宋人虽生于忧患、长于忧患,却善于内省,并在“祖宗家法”的保障下,个性得到了舒展和张扬,乃至通向“极高明”之境界。这是宋代文化更深层的意与韵,也是“致广大”与“尽精微”的根本所在。
(摘编自沈松勤《宋代文化的意与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的大国气度和多民族文化交融从其边塞诗中可以窥见,宋代艺术则以婉约词和天青色瓷器为代表。
B.对于宋代文化具有既单纯内敛又具有排他性的特点的说法,作者不赞同,但认为傅乐成和刘子健都赞同。
C.作者认为,宋人的内省是具有忧患意识的宋人在汲取人类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广博深厚、大气开放的气度。
D.“道中庸”指通达中庸之道,宋人可通过这一途径提高自身的修养,进而达到既高大又光明的精神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近世感的获得不需要历史连续性,所以宋文化没有继承唐文化,就发生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现了宋人乃至自宋之后中国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C.材料二引用邵雍和范仲淹的话,证明了宋人在内忧外患之中内省,在内省中寻找立身之本的观点。
D.材料二中的“祖宗家法”主要包括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度等,它保障了宋代文化意与韵的形成。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宋韵文化中“内省”特点的一项是( )
A.宋代瓷器,汝、官天青,定窑牙白,设色素雅、造型简约,却能引人进入“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B.从宋代开始形成了沿西湖堤岸种桃柳的特色景观,在宋韵文化的投射下,柳树已然成为西湖乃至杭州的精神符号。
C.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侣,下至商贾绅士、黎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
D.《梦华录》中的大宋美学令人惊叹,从钱塘到东京,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市井风情,仿佛一幅立体的《清明上河图》,在眼前徐徐展开。
4.材料一中说“宋韵美学具有非唐的大国韵度”,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非唐”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5.哪些因素促使宋代文化形成“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意韵?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海燕(节选)
峻青
五月的一个傍晚,我由定海乘船去嵊泗列岛。船在这宁静的粉红海洋里,像一匹在草原上撒欢奔跑的小马。林小燕站在舱外甲板上,默默地望着大海出神。她是刚分配到文工团的新演员。我轻轻地走到她身边,听到她在吟诵高尔基的《海燕》①,她整个身心都贯注其中。
“是为演出准备的吗 ”
“不是,”她笑了,“因为我想起一个人,一个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人。”
她抬起头来迅速地望了我一眼,说道:“她和我一样,是一个部队文工团的演员。不,她不是演员,是英雄,是真正的英雄!”
“说吧,小燕,我很希望听听这个英雄的故事。”
她点了点头,眼睛望着前面那一列在月光下迷迷蒙蒙的山影,神情回到了过去。
风怒吼着,大海里翻滚着雪白的浪花。一只小小的火轮呜呜地叫着离开定海码头,向着大海里驶去。那是1950年秋天的一个黄昏。
小火轮上只有二十几个乘客,全是当地居民,另有三个军人,其中一个女的长得非常漂亮,身上穿着一套草绿色军装。一双乌黑的大眼睛像闪电似的。
那时候,我正病得厉害,在厕所旁边一条狭窄过道上躺下,像个蜷缩的小狗。迷迷糊糊中,一股凉森森的冷开水涌进我的喉咙。我的神志渐渐清醒,睁眼一看,喂我水喝的正是那个穿草绿色军装的女同志。见我睁开了眼睛,她长长地嘘出一口气。她照顾我在一条长凳上躺下,我的泪唰唰地流了出来。
我把身世详细地告诉了她。我父亲是个渔民,我五岁时他出海打鱼遇上风暴再没有回来。母亲叫我到定海学戏,戏班里老板打骂虐待,最后把生了病的我赶出来。她流了泪,把她的出身历史也告诉了我,她叫蓝海燕,也是渔民的女儿。父母参加抗战双双牺牲了。她在部队剧团大,成了一个话剧演员。
那天夜里,她对我说了很多话。最后我疲倦了,依偎在她身边呼呼睡了过去。
突然一阵枪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我睁眼一看,啊!有两个商人打扮的“乘客”手里端着匣枪,把文工团的两个男同志打死了。还有两个拿枪的“乘客”把海燕大姐按在凳子上用绳子捆,海燕大姐在拼命挣扎。
我吃了一惊,忽地爬起身来。“不许动!”有人粗声地喊,“谁动,我打死谁!”
舱门口高凳上站着一个粗黑的汉子,手握一支匣枪。啊!那是我老板的哥哥、我的仇人单耳虎!我心想糟了,遇上海匪了。
乌云低低地在海面翻腾,白花花的浪头一排接一排地向着轮船冲来,船在这茫无边际的海上摇晃着。
单耳虎向一个穿海员服装的老头儿喊道:“船长,开船。大陈②的方向。”
“什么?大陈?”老船长惊讶得瞪大了眼睛。全舱乘客也都叫喊起来。这不是一般的海匪,这是劫船逃跑!
老船长看看那黑洞洞的枪口,又看看那地上的尸体,脸上出现惊惧的神色。
船外风浪声突然增高了,风在呜呜地呼啸。
就在这万分紧张的关头,一个响亮的声音在我身旁响起:“船长,不要开船!”
我回头一看,啊,是蓝海燕!她高高地仰着头,挺着胸,眼睛里放射着闪电似的亮光:“坚决不开!记住,船长,你不能忘记一个海员的荣誉,不应该做祖国的叛徒!这儿是我们军队控制的区域。我们的巡逻艇随时都会来!”
海浪凶狠地拍打着船体,呼啸的海风吹开了窗子,涌了进来。天空乌云乱翻,电光闪闪。海燕的头发高高扬起,她简直就像一尊庄严的女神,立在那里,眼睛里闪着光。人们振奋起来了,立刻有四五个人从位子上站了起来。
枪声响了,接二连三有人倒下。舱里又沉寂了,乘客们缩回位上,绝望地望着海燕。她把乱发向后一甩,大声地说:“老乡们,我们坚持下去!他们逃不掉!”
“我不开!”老船长毅然点点头。他的脸上,惊惧的影子早已不见了。
沉默,紧张的沉默。风浪在大声地呼啸着,惊慌和紧张在匪徒们当中开始滋生。
突然,透过风浪的呼啸,远处海上传来一阵隆隆的响声。“巡逻艇!”站在舱门口的黑瘦子大声说,匪徒们更加惊慌。我的心里不禁一阵狂喜。
“小妹妹!”我回头一看,是海燕大姐。我立刻领会了她的意思,赶紧趁这时机溜到海燕大姐身后给她解开了绳子。
海燕抖掉身上的绳子,像一阵旋风似的冲向门口。乘客们轰地站了起来,随着她一齐奔过去。
“砰坪!”海燕大姐摇晃了一下,血从她的左肩涌了出来。后面的群众一拥而上,黑瘦子被踏成一团肉酱,匣枪落进了海燕大姐的手里。
暴风雨般的战斗爆发得很快,结束得也很迅速。四个匪徒受到了应有惩罚,却独不见了特务头子单耳虎。突然响起一声冷枪,海燕大姐身子一晃,跌到船板上。
船尾上有人喊:“快来呀,在水里!”大家一齐涌到船尾。朦胧的亮光中,水中一个黑色的影子。船上的人都气得不行,也急得厉害。
突然两声枪响,我回头一看,啊,是海燕大姐!只见她一手捂着满是鲜血的胸脯,一手擎着匣枪,威严地望着海里。海里的黑影不见了。船上响起一阵沉雷般的欢呼声。
斗争胜利了,我们又回到船舱。但是海燕大姐却再也没能睁开眼睛……
林小燕的故事讲到这里停住了。
月亮这时已经升得很高了。风轻轻地吹着,掠过银波闪闪的海面,带来周围小岛上的五月的花香。林小燕凝神望着这银色的海面,又低低地吟诵起那篇她心爱的《海燕》。
1959年10月20日 (有删改)
[注]①《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尔基创作的一篇散文诗。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高尔基通过对海燕形象的描写,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②大陈,大陈岛,隶属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位于椒江区东南52公里的东海海上。1955年1月,解放军攻克一江山岛,大陈岛失去外围屏障,国民党当局被迫实施“大陈撤退”计划,毁坏岛内设施,向台湾撤离,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大陈岛。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蓝海燕与林小燕都父母双亡,二人同病相怜,这是蓝海燕关心照顾生病的林小燕的原因之一。
B.蓝海燕同情林小燕的遭遇,且十分痛恨单耳虎等特务的行为,可见她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C.面对特务的凶残,老船长起初惊恐,后在蓝海燕的激励下变得勇敢,这衬托了蓝海燕的形象。
D.蓝海燕的英勇牺牲使林小燕深受革命精神洗礼,林小燕的形象与蓝海燕的形象相映生辉。
7.关于文中蓝海燕等人与海匪斗争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匪扮成商人混入乘客中,开枪打死了文工团的两个男同志,而蓝海燕也被捆起来了。
B.单耳虎要求船长开船,驶向大陈的方向,老船长对此非常惊讶,可见他们不的海匪。
C.在紧要关头,蓝海燕挺身而出,她告诉船长不应该做祖国的叛徒,又告诉老乡们要坚持下去。
D.巡逻艇的出现才让海匪们惊慌起来,四个匪徒受到了惩罚,蓝海燕在击毙单耳虎后牺牲了。
8.蓝海燕是文本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处的描写。
9.文本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林小燕吟诵《海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察罕,西域人也。魁伟颖悟,博览强记,通诸国字书。奥鲁赤辟为理问,政事悉委裁决,且令诸子受学焉。从镇南王征安南,师次泸江。安南世子遣其叔父诣军门自陈无罪,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世子举众逃去。从奥鲁赤移治江西。宁都民言:“某乡石上云气五色,有物焉,视之玉玺也。不以兵取,恐为居人所有。”众惑之,察罕曰:“妄也,是必构害仇家者。”核问之,果然。
成宗大德四年,御史台奏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广西妖贼高仙道以左道惑众,平民诖误者以数千计。既败,湖广行省命察罕与宪司杂治之,得其情,鞫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且焚其籍。众难之,察罕曰:“吾独当其责,诸君无累也。”以治最闻,擢河南省郎中。
武宗崩,仁宗哀恸不已。察罕再拜启曰:“庶民修短尚云有数圣人天命夫岂偶然天下重器悬于殿下纵自苦如宗庙太后何。”仁宗辍泣曰:“曩者大丧,必命浮屠,何益?吾欲发府库以赈鳏寡孤独若何?”曰:“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
尝以病请告,暨还朝,帝御万岁山圆殿,与平章李孟入谢。帝曰:“白云病愈邪?”顿首对曰:“老臣衰病,无补圣明,荷陛下哀矜,放归田里,幸甚,不觉沉疴去体尔。”命赐茵以坐。
初,察罕生于河中,其夜天气清肃,月白如昼。相者贺曰:“是必贵。”察罕天性孝友,田宅之在河中者,悉分与诸昆弟。昆弟贫来归者,复分与田宅奴婢,纵奴为民者甚众。故人多称长者。既致仕,优游八年,以寿终。
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四》,有删节)
10.对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镇南王征安南,师次泸江。 次:驻扎
B.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 数:列举罪状
C.平民诖误者以数千计。 诖:欺骗
D.既致仕,优游八年。 致仕:辞去官职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某乡石上云气五色,有物焉 置杯焉则胶
B.以治最闻 以其无礼于晋
C.其夜天气清肃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昆弟贫来归者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察罕明辨是非,善于察断。治理江西时,有百姓禀报发现“玉玺”一事,建议派人立即取回。但察罕制止了这种荒诞行为,认为是有人陷害仇家。
B.察罕善于言辞,明于事理。跟随征讨安南时,他怒斥安南王子,使者哑口无言;他劝说因丧父悲痛的仁宗以国事为重。
C.察罕善于政理,多被举荐。御史台奏请其为湖南省宪司事,中书省奏举其为武昌路治中。但丞相哈刺哈孙认为察罕不适合为御史,最终任命他为武昌治中。
D.察罕为政宽容,敢于担当。在处理广西高仙道妖术惑众一案时,他审讯得知实情,议定诛杀首恶几人,其余的全部释放。众人反对他的处理方式,他表示愿意一人担责。
1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庶 民 修 短 尚 云 有 数 圣 人 天 命 夫 岂 偶 然 天 下 重 器 悬 于 殿 下 纵 自 苦 如 宗 庙 太 后 何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宗辍泣曰:“曩者大丧,必命浮屠,何益?
(2)老臣衰病,无补圣明,荷陛下哀矜,放归田里,幸甚,不觉沉疴去体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河湟①
杜牧
元载②相公曾借箸③,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④,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①河湟是湟水与黄河合流处的一片地方,安史之乱后,驻守河西、陇右的军队被抽调去平叛乱,吐蕃乘机占领了河湟地区。②元载:字公辅,唐代宗时宰相,曾上书朝廷,对西北边防措施多所筹策,后因事被捕下狱,诏令自杀。③借箸:《史记》中,张良在刘邦吃饭时进策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后用这一词表示代人筹划。④衣冠就东市:指汉景帝时晁错任御史大夫,对于削藩有好建议,却因皇帝听信谗言,仓促错杀,“衣朝衣,就东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河湟”地名为题,十分醒目,寓主旨于诗歌中,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B.前四句全部叙述事件,不着议论,但要表达的是非鲜明的爱憎情感却溢于言表。
C.颈联写河湟百姓的浩然正气,在一抑一扬中传达出作者对朝廷收复失地的信心。
D.整首诗写得劲健而不枯直,阔大而亦深沉,有鲜明的对照,亦有强烈的讽刺色彩。
16.后人评价此诗“于含蓄曲折处矫时弊”,请结合全诗谈谈对此评价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节选)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等四部委印发《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
五年过去了,__________①___________?我们看到:上海戏剧学院“416女团”用戏腔唱古风歌曲的视频风靡全网;游戏《原神》中糅合了戏曲元素的“神女劈观”唱段甚至引起国内戏曲界各个剧种众多艺术家下场翻唱,在视频网站动辄百万播放量,成为时尚的校园文化……
随着“戏曲进校园”政策不断推进、深化以及国家对美育、戏曲教育越发重视,__________②___________,他们不仅是“戏曲进校园”的受益者,有机会接触、认识戏曲,更自发成为传统戏曲的传承者、传播者甚至是研究者。
“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戏曲多演绎历史故事,讲述中华儿女的家国大义,《牡丹亭》《西厢记》等不乏清丽典雅、韵味悠长的戏词……可以说,戏曲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舞美、服饰、武术、杂技等多种艺术。”戏曲既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在理念,__________③___________,同时还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观念。戏曲是进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的一个很好的入口。”文艺评论家胡一峰认为,很多青少年戏迷,对戏曲的爱如同投石于传统文化之湖,泛起层层涟漪,引发他们对更广泛的传统文化的兴趣。
“鉴今证古,舞台小天地;继往开来,天地大舞台。”听戏、唱戏的青少年,有了文化自信,自发地在天地大舞台中做传统戏曲的传承、传播者,将传统戏曲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8.下面各项与语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B.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C.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D.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天文学是进行科学教育最好的切入点。它从远古时代就激发着人类的好奇心,且天文学作为六大基础学科中唯一未进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的学科,可以不受已有学科教育范式的束缚。
“比宇宙更大的是什么?”“太阳为什么不会掉下来?”“火星上有植物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在云南做科普报告时,遇到纳西族小学生的连环追问。这些 ① 的问题,武向平已回答了多次,他说:“小孩子是 ② 的,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也有很多 ③ 的想法。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保护这份好奇心,通过科学教育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理念告诉他们,在他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火种。”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不要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而是让每一个孩子们都成为科学家。
近年来,很多中小学校采购天文观测设施,开发校本课程,组织天文活动,一些相关教育机构也推出了各类观星活动与天文研学活动,在天文科学普及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开展天文科学教育,可以培育一片深厚的土壤,让天文学不再“曲高和寡”,让科学之树枝繁叶茂,让具有好奇心和创新能力的青少年不断“冒”出来。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画曲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写作,鲁迅先生曾说过这12个字,“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其实,岂止写作应如此,做人做事又何尝不应如此。
请联系材料,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B 2.A 3.A 4.①唐人美学偏向于自然,而宋人美学偏重于人化。②唐人文化以接受外来文化为主,复杂而进取;宋人文化则以民族本位为基础,复杂而内省。③唐人文化粗犷雄放,宋人文化精细入微,丰富多元。 5.①宋人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②宋代理学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体,形成宋代文化的精髓。③宋代“祖宗家法”的保障,大量的平民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官场,同时士人经世济民的能量和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得以强化。④根植于宋代独到的理学,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与感悟。
6.A 7.D 8.①海浪凶狠,海风呼啸,乌云乱翻,电光闪闪,环境描写写出了此时海上环境的恶劣,渲染了形势的紧张,烘托了主人公蓝海燕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②“海燕的头发高高扬起”“眼睛里闪着光”是动态描写,“简直就像一尊庄严的女神”是静态描写,动静结合(通过外貌、神态描写),既写出了蓝海燕的神采,又表现出了蓝海燕的威严、镇定和不可动摇的形象特点。 9.①《海燕》与蓝海燕同名,林小燕时常吟诵《海燕》,体现了林小燕对蓝海燕的想念,永远无法忘怀她。②林小燕吟诵高尔基的《海燕》,热情歌颂了蓝海燕临危不惧、坚强无畏和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也体现了林小燕自身的成长和进步。③文本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林小燕吟诵《海燕》。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10.C 11.A 12.C 13.庶民修短/尚云有数/圣人天命/夫岂偶然/天下重器悬于殿下/纵自苦/如宗庙太后何 14.(1)仁宗停止哭泣说:“以前国君去世,一定要修建寺庙,有什么用处呢?
(2)老臣我体弱多病,对陛下(已经)没有益处,蒙受陛下的怜悯,能让我告老还乡,就很庆幸了,久治不愈的病也不知不觉中好了。
15.C 16.诗人借助典故和对比倾吐满腔抑郁不平之气:如使用张良、晁错的典故,写出了元载相公提出收复失地建议而未被采纳的故事,突出了作者想收复失地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如运用黄帝乘龙升仙的典故,写宪宗之死,表达了收复失地无望的痛心;如白发丹心的“汉臣”与沉迷歌舞的“闲人”对比,而此“闲人”又与前四句中有安边之志的元载、宪宗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当朝统治者醉生梦死,不关心国事的讽刺。
17.(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3)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8.B 19.①成果(成效)如何呢
②学生与戏曲之缘也越结越深(学生与戏曲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③也呈现传统文化的外在形式
20.①千奇百怪(稀奇古怪)
②天真烂漫;
③天马行空(异想天开、出人意料) 21.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科学家,而是要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22.①运用比喻,将打下天文知识学习的基础比作培育一片土壤,把高深的天文知识比作高格调的乐曲,把科学的发展比作大树枝繁叶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文科学教育的作用。
②运用排比,三个“让……”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天文科学教育对天文学、科学、青少年带来的积极影响。
试卷第2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