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学案(人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学案(人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17 10:5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选修二:简述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比较其观点的异同。
课程提纲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历史纵横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主张,但没有得到答复。孙中山认识到,清政府已腐朽不堪,用和平手段,不可能挽救统治危机。孙中山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毅然走上民主革命道路。
(一)背景:
1、社会状况: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阶级状况:19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3、实践状况: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这些主张,都想在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但是,在无情的社会现实面前,这些方案屡屡碰壁。
历史纵横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他在《檀香山兴中会章程》中,痛陈中华民族所面临的危机局面:“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在中国人民面前树起了革命大旗。
(二)提出:
1、1895年,孙中山在广州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遭到通缉,被迫流亡海外。在英国,他一边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一边考察西方社会政治,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不久,他又在《民报 发刊词》上,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学思之窗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思 考
◎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这三种革命和三民主义是什么关系
答:孙中山已经意识到满清专制统治是中国处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源,通过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首先是为了结束满清专制统治。
这三种革命与三民主义是一种因果关系,或者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为了完成三种革命,提出与之对应的三民主义。
(三)内容:
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2、民权主义(核心):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四)理论来源: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实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后,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
历史纵横
孙中山曾经这样解释共和理论。“何为民国?美国总统林肯有言:‘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此之谓民国也。何为民权?即近来瑞士国所行之制: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复决法案之权”。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中最富特色、最具创意的部分,其思想内涵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启迪。他曾经把民生主义归结为“节制资本”和“耕者有其田”,并对“天下为公”十分赞赏,把“大同”视作自己的“理想国”。
孙中山还信奉进化论,欣赏美国亨利·乔治的“单税社会主义”思想,盛赞马克思的《资本论》。这些都说明孙中山的思想渊源于多元的人类文化优秀遗产,并在民主革命实践中不断融铸创新。
(五)评价:
1、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⑴三民主义特点
①孙中山把反对清朝统治同反对帝国主义瓜分的斗争进一步结合起来,指出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
②孙中山把“驱除鞑虏”的民族斗争同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政治斗争进一步结合起来,民族主义反对的不是整个满族,而是以皇帝为中心的满族统治者。
③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2、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⑴积极作用:①它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近代中国重大理论成果。
②三民主义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主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③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颁发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⑵局限: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一)辛亥革命:
1、过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2、意义: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1912年,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3、意义: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历史纵横
孙中山认为“民族革命”只能推翻清政府,却不能铲除“恶劣政治的根本”---君主专制政体。因此,他要求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在对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的规划中,他提出国民应享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选举产生,议会由国民选举的议员组成,宪法由议会制定,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三)维护共和:
1、背景: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帝制。
2、活动:孙中山开始了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他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历史纵横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一度以为民族、民权主义已经实现,只需专注于民生主义。随后因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及反袁、护国、护法斗争的相继失败,他萌发了“重新革命”的念头,却苦于革命党人对三民主义“信仰不笃、奉行不力”。就在孙中山苦闷、彷徨之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爱国运动的风暴给了他新的启示和希望,坚定了“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的信念。
(一)原因:
1、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都以失败告终。使他逐渐认识到,过去的办法行不通了,为救国必须寻求新途径、新力量。
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处于苦闷与彷徨中的孙中山看到希望。
3、他热烈欢迎十月革命,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也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
(二)提出: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三)内容:
1、民族主义: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3、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四)评价:
1、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2、新三民主义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3、孙中山思想的特点:融铸中西方思想文化精粹,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也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
4、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依据和体现这一思想理论体系所确定的重要政策原则。
在俄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 早5 月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中国共产党抽调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优秀共产党员到军校做教官,选派周恩来、熊雄等负责军校政治部工作,为军校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
1、康有为民主思想:
君主立宪。坚持渐进变革,强烈反对革命和建立共和政体。
2、梁启超民主思想:
君主立宪。兴民权(民权思想更突出)认为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新民”思想,认为提高国民素质,是走向民主政治的第一步。
3、孙中山民主思想: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主义,后来发展到新三民主义;把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发展为五权分立。
4、比较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观点的异同:
人物 不同 相同
康有为梁启超 目标(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手段(方式):主张保皇与改良。 都主张用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政体;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孙中山 目标: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手段:暴力革命。
本课要旨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在它的指引下,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民主义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新三民主义发展了旧三民主义,反帝反封建思想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三民主义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对中国民主革命起了什么作用
答:1、背景: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不同的改良方法,但都没有取得成功。⑵19世纪末,中华民族被瓜分的危险加剧,为了实现民族振兴,摆脱民族危亡,孙中山在学习西方政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理论。
2、作用: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它指导民族资产阶级推翻了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学习延伸】
材料一
(一)民族主义。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二)民权主义。……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三)民生主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它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工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渐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引导工人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
(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二)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阅读上面材料,请思考:新三民主义为什么能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与新三民主义有哪些不同
答:1、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纲领,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有相同之处,故此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
2、不同:它仍然承认财产私有,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中明确提出的铲除私有制度有着本质不同。
练习
1.《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象(见右图)的主要目的是
A提倡民主自由 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 D反对帝国主义
【解析】 中山先生在《民报》创刊号,把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的民族主义指的就是“驱除鞑虏”,指的是满洲贵族。
2.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
【解析】 “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是指孙中山想在政权建立后,企图解决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制度后出现贫富分化的的弊端。这就是他所设计的资本主义经济纲领,也就是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
3.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所指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
A.顽固派和洋务派 B.洋务派和维新派 C.维新派和革命派 D.同盟会和共产党
4.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第九》)孙中山说:“军人之精神,为智、仁、勇三者,为三民主义奋斗。”上述材料说明
A.孙中山篡改了孔子主张 B.孙中山照搬孔子主张
C.孙中山大力宣传儒家文化 D.孙中山继承发扬了传统文化精髓
5.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将为期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
6.(08梅州一模)“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马克思的这个观点不适用于
①洪秀全的“拜上帝教” ②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③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④文艺复兴运动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关于孙中山民权主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推翻封建帝制 ②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③政治革命的根本 ④建立民主共和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孙中山说 :“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新三民主义 B.三大政策 C.三民主义 D.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9.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实质意义是
A.反清复明 B.反满兴汉 C.反对民族压迫 D.反对封建统治
29.(08全国卷Ⅱ,15)在清末,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
A.对西方列强的态度       B.是否实行“平均地权”
C.政体变革的方式和目标     D.应否推行议会制度
解析:C 在中国近代化运动中,革命派与维新派都追求民主政治,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没有根本分歧,而分歧主要在于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和目标上,即暴力与改良,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选项AD为两派共同点,B为革命派主张,维新派没有提及,答案选C。申明,题干用“根本”一词本人认为不妥,改为“主要”较宜。
评价:
10.革命派的民权主义和维新派的“兴民权”相比,进步意义体现在
A.国家的阶级实质不同 B.国家政治体制的变化
C.反对帝国主义压迫 D.反对封建土地制度
11.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最重要的意义是
A.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奠定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C.促成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兴起和发展
D.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方向
12.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中国的君主制度已被推翻
B.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关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
D.孙中山对中国革命对象和依靠力量有了新的认识
13.新三民主义最能体现时代潮流的是
A.有了明确的反帝内容
B.中国人民的民主权利问题
C.最终归宿是社会主义
D.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人民民主革命、世界革命相结合
14.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根本区别在于
A.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问题 B.中国人民的民主权利问题
C.对待工农革命的态度问题 D.民主革命胜利后的前途问题
15.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实质意义是
A.反清复明 B.反满兴汉 C.反对民族压迫 D.反清政府统治
16.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的共同点是
  A.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主张暴力革命
  C.主张改良主义    D.主张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17.新三民主义发展了旧三民主义,主要表现在
A.号召反对帝国主义 B.彻底否定封建土地制度
C.强调反对国内民族压迫 D.提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18.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最突出体现在
A.没有提出反封建的土地纲领 B.没有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要求
C.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主张 D.没有提出推翻君主专制
19.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
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0.孙中山在1906年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而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表明当时孙中山
①正确揭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②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种族复仇思想
③认为推翻清朝反动统治具有双重意义④坚持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指导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1.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出:“所以倡导民生主义,就是因为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已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兄弟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依材料分析,不符合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观点的是
A.土地国有政策 B.收买地主土地 C.夺取地主土地 D.国家核定地价
22.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
①属于民生主义思想 ②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纲领
③主张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④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与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3.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要
①废除君主②实行暴力斗争③兴民权④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4.孙中山对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贡献是
①推翻了封建帝制 ②建立了中华民国
③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④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5.毛泽东特别强调“新三民主义”必须是“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其本质上,是强调新三民主义必须
A.符合社会主义革命特点 B.具备反帝反封的原则
C.代表广大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 D.符合中共的最高革命纲领
26.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主要“新”在
A.完善了民族主义 B.提出了国民一律平等的要求
C.提出了平均地权的要求 D.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7.三民主义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所起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①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推动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③指导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制定 ④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8.20世纪初,民主共和思潮取代维新思潮成为当时社会最主要思潮之一,下列关于其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A.启蒙思想的影响 B.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C.新文化运动兴起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持
29.下列思想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民主与科学④民族、民权、民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30.史学界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称为近代化运动,因为它们都要求
A.学习西方文化 B.发展资本主义民族经济
C.摆脱民族危机 D.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31.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孙中山新的思想主张是
①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②提出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③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④民生主义涉及工农的普遍要求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④
31.中国近代史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激烈的新旧思想的交锋,这些思想交锋在历史作用方面的相同点是
A.都发展为思想解放运动 B.都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
C.都促成了社会性质的变革 D.都导致教育制度的变革
33.(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 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孔子家语 观思》
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三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回答下列问题: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4分)
答:分析: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2分)
评价: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2分)
(2)根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5分)
答:特点:社会福利制度化,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3分)
思想根源:继承了儒家的“仁”的思想(大同思想),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4分)
答:发展: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经济来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明确提出了通过政府调节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答对一个要点得2分,该问得分不超过4分。)
第 4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