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是否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学术界一直有争议。
平心而论,《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穿插了“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小振兴,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小说的悲剧性质,不过思想艺术整体上还是无法同前八十回相提并论,但第九十八回写黛玉之死,包括前一回写黛玉焚稿等,还是有前八十回的踪影,打动过不少读者。至于这后四十回是否掺杂有曹雪芹残稿,倒不必纠缠,应该在不预设谁是作者的前提下,应就文本本身的客观效果加以分析评价,这也是笔者分析黛玉之死描写的基本立场。
第九十八回写林黛玉之死,确实比较成功,红学家蒋和森的《林黛玉论》,就是从这里开头的。他写道: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是不寻常的一回,两个世纪以来,不知多少读者的感情,都要在这里突然像一道水流跌入万丈深渊似的激荡、回旋起来。
这话不能说没有事实依据。究其原因,一则,林黛玉的命运曾获得不少人的同情,前八十回有关黛玉的出色描写,已为这最后出现的凄婉欲绝一幕,做了充分的蓄势;再则,生命枯竭和心灵绝望的双重打击,更让读者一洒同情之泪。还有,林黛玉临终前挣扎着没有说完的“宝玉,宝玉,你好——”,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种想象,又通过黛玉去世后的一段景物描写强化:
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的描写,在“惟有”中凸显“没有”,似有《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那种怅然若失的效果,尽管悲伤的程度并不一致,而《红楼梦》这段文字也稍显套语化。
但令人感到吊诡的是,恰恰这种可被视为艺术成功的描写,又在很大程度上,跟小说没有进入更深层次的艺术境界紧密相关。小说写黛玉之死,同时也写了宝玉与宝钗成亲的大喜事,这是以空间并峙的方式展开的描写。空间把宝玉和黛玉分隔在两个不同的氛围里,宝玉神志不清下无法领略到大喜大悲,而黛玉因对宝玉的误会而产生的绝望情绪虽然强烈,却没有来自宝玉反馈的心灵冲击和碰撞。这样传递的悲喜对照和对峙,主要是停留在他人感觉的表面,回避了表现宝玉和黛玉心灵对撞。
让黛玉欲言欲止的描写,这一回中,共有两处。一处是黛玉对紫鹃说的话:
“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说着,又喘了一会子,闭了眼歇着。
还有一处,就是她临终前,说的“宝玉,宝玉,你好——”
可是,这种激发了读者想象力的描写,真的是一种艺术成功,还是作者在逃避描写的难题?这还真值得深入讨论。
也是在这一回,小说还写到,对于黛玉之死的消息,大家都没有告诉宝玉,只有薛宝钗顶着巨大压力、直接告知宝玉真相,使宝玉惊厥昏倒,后又慢慢恢复理智。这既符合宝钗做事大气的风格,也使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但让宝玉清醒的关键却是阴间神秘人的开悟。在表现心灵世界冲击和变化的复杂性上,即便在围绕着黛玉之死而呈现的较为出色的情节艺术描写中,也有着难以弥补的简单化的局限。
总之,艺术的出色与局限,其两面性就是那么鲜明地依存于黛玉之死的描写中,换句话说,如果艺术仅仅是用来回避表现的困难,那么艺术的策略常常就是一种走向情节表面新奇的套路。在解除一切艺术套路中,让黛玉和宝玉在心智健全的日常生活中直面对方和自己,表现出困难的克服或难以克服,这是《红楼梦》前八十回有关宝黛关系给予读者的反套路的示范。
(摘编自詹丹《黛玉之死的描写套路与反套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后四十回合乎曹雪芹悲剧基调设置,部分内容被认为可能是曹雪芹残稿。
B.“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的描写虽然简单,但是却把小说推入更深层次的艺术境界。
C.黛玉去世前两次欲言欲止的描写,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但仍然不能摆脱套路化的嫌疑。
D.《红楼梦》中对黛玉之死的艺术描写陷入套路,这影响了对复杂的心灵世界的开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的争议谈起,可以尽量减少叙述,直入论题。
B.文章征引蒋和森的《林黛玉论》,论证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精彩之中有套路。
C.文章以“笔者”“这还真值得深入讨论“等语句进行表述,表明了作者的审慎态度。
D.文章结尾总结全文,也是上文内容的深入,提出了解决描写套路问题的思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谁这一问题,应从文本本身的思想艺术水平方面考虑。
B.《红楼梦》写林黛玉之死能感动读者,主要在于前八十回的描写很出色,蓄势充分。
C.宝钗把黛玉去世的消息直接告知宝玉,符合宝钗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是宝玉清醒的关键。
D.《红楼梦》前八十回有关宝黛关系的描述是反套路的,没有回避正常生活中的困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小题。(12分)
疾病与演化进程
【英国】理查德·道金斯
动物的躯体是一个精巧而且往往有效的自然防御系统,这个系统叫免疫系统。当身体感觉到危险的寄生虫时,它会激发起来,生成特殊的细胞,像战士那样乘着血液奔向战场,攻击那群特别的寄生虫。通常是免疫系统获胜,身体恢复健康。然后,免疫系统会“记住”它为那场特殊战斗生成的特殊分子武器,于是,以后任何相同寄生虫的感染,立刻就会被消灭在无形之中。因此,只要你得过麻疹、腮腺炎或水痘,就不大可能得第二回了。免疫系统认得死病菌或病原的感染,能提前武装起来,一旦疾病真的到来,它就能投入战斗。
摆在免疫系统前的一道难题是“决定”哪些是应该驱除的“外来的”,哪些是可以为身体所接受的。在妇女怀孕时,这可能是特别费心的。肚子里的宝宝是“外来的”,因为从遗传学看,宝宝与母亲是不同的,有一半的基因来自父亲。但免疫系统是不能攻击宝宝的,在哺乳动物的演化中,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它解决了——毕竟,那么多宝宝在子宫里活下来而且出生了。但也有很多流产了,这说明演化遇到了困难,而解决不是很彻底。
免疫系统出错的另一种情形是对假想的“攻击者”打击太狠了。过敏就是这么回事儿:免疫系统不必要地、过分地、甚至破坏性地伤害了无害的东西。例如,空气里的花粉通常是无害的,但有些人的免疫系统会对它产生过激反应——那是你会得所谓的“花粉症”:打喷嚏、流眼泪,浑身不舒服。
有时过激反应的免疫系统竟然会对本人过敏!这引起所谓的自体免疫性疾病,如秃头症(头发成片脱落,是因为你的身体会攻击毛囊)和牛皮癣(过激反应的免疫系统在皮肤上引起鳞片状斑块)。
免疫系统不时产生过激反应。因为有时该进攻而没能进攻,有时不该进攻却进攻了,免疫系统摇摆在两者之间,就像走钢丝一样。羚羊看见草动时,是不是该逃跑呢?它遇到的是同样的问题:那是潜伏的美洲豹还是清风在吹着牧草沙沙作响?是危险的细菌还是无害的花粉颗粒?这类“平衡”问题简直太普通了。它可能对“风险规避”太机警,每看一次风吹草动都危险,对无害的花粉甚至本人的组织都释放出浑身的免疫反应。它也可能太“齐心”而对真危险毫无反应,或者在真正危险的寄生虫出现时不能产生免疫反应。在钢丝上行走是困难的,不论偏向哪边,都会遭到惩罚。
癌是坏事的极端情形,一个很奇异的例子,但很重要。癌是我们体内的一群细胞从它们本来要做的事情中脱离出来,并且扩增,然后变成了寄生者。癌细胞通常聚集在“肿瘤”里,肿瘤无限制地长大,吞噬部分身体。接着,最坏的癌会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叫癌细胞转移),最终毁坏整个身体。如此扩展的肿瘤叫恶性肿瘤。
癌如此危险的原因是,它们的细胞是直接从我们身体的细胞里衍生出来的。它们是我们自己的细胞,只是略有改变。这意味着免疫系统很难将它们判别为外来者。那还意味着很难找到杀死癌细胞的方法,因为你能想到的任何方法——如毒药——都可能杀死你的健康细胞。杀死细菌很容易,因为细菌的细胞与我们自己的不同。能杀死细菌细胞而不伤害自己细胞的毒药叫抗生素。化学疗法能毒死癌细胞,但也能毒死我们自己的其他细胞,因为他们太相似了。如果过量运用毒药,也许能杀死癌细胞,不过先已经把可怜的患者杀死了。
我们又回到了和前面一样的平衡问题:攻击真正的敌人(癌细胞)而不误伤朋友(我们自己的正常细胞),这也就是羚羊在草地里遇到的问题。
自体免疫性疾病是否可能是无数代祖先们为了抵抗癌细胞而展开的演化战所传下来的副产品?免疫系统在与癌变之前的细胞的战斗中赢得了多场胜利,使它们来不及变成恶性的。我的想法是,因为免疫系统对癌变前的细胞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也许偶尔会误伤无害的组织,攻击自己的细胞——我们就说这个是自体免疫性疾病。自体免疫性疾病也许证明了生命在演化进程中不断生成对抗癌变的有效武器,会是这样的吗?
(选自《自然的魔法——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真的》,李泳译,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动物的躯体是一个有效的自然防御系统,也就是免疫系统,这个系统能受到激发生成特殊的细胞以维护身体健康。
B.免疫系统具有“记忆”功能,能“记住”杀死寄生虫的特殊分子武器,所以得过麻疹、腮腺炎、水痘的人就不会再次被感染。
C.免疫系统不仅能针对病毒感染,也能对人类的生育遗传产生重大的影响,哺乳动物在这方面的演化并不是十分成功。
D.癌危险的原因仍和免疫系统有关联,癌细胞是从我们身体里衍生出来的、略有改变的细胞,免疫系统难以辨别它们。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免疫系统会对假想的“攻击者”打击过狠,如面对无害的花粉而产生的过激反应,这是免疫系统对本人过敏反应的极端体现。
B.免疫系统常常会在“进攻”和“不进攻”之间处于摇摆状态,自然界也存在类似现象,这种摇摆出现任何差错都会遭到惩罚。
C.癌细胞实际是从正常细胞变异而来的,它们通常聚集在肿瘤之中,然后这些肿瘤就变成恶性肿瘤,最终会危害整个身体的健康。
D.免疫系统能轻松辨别并杀死外来者,然后借助化学疗法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杀死健康细胞,使患者产生整体上的伤害。
6.有人评价《自然的魔法》这本书“将带你去未来,给你更广阔的世界观”,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简要阐述。(6分)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7-9题(15分)
杨子荣同志现在已是满脸青灰,头发长长,满脸络腮胡子,看来真叫人害怕。这是他为了全部使自己像个土匪,特别是要使自己像他所扮演的那个角色,要使自己的习惯、作风、气派都与那人毕肖。他已经做了三天的艰苦的演习。为了去掉他五六年的人民解放军老战士的习惯,他不得不狂练着土匪的习气,竟像一个着魔的人,比手划脚,晃头甩臂,哼着淫调,嘟哝着暗语黑话。总之,他一心只想着他的任务:“从现在起你不是杨子荣同志,而是惯匪胡彪。”
他现在已在向着他的目的地前进。
他骑着许大马棒的那匹马,通过一带灌木林:“我也需要吃饱一点好应付可能发生的一切。这一切很可能在今天就要开始。”想着,他从饭袋里,掏出冻得像石头一样的高粱米饭团。也没有生火烤,喀嚓喀嚓地啃起来。啃两口饭团,再吃两口雪团,他一面咀嚼一面想,忽然扑哧一声笑开了。原来他瞅着他这身全套的土匪装束,又联想到多日没洗没刮的脸,心想一定也难看得一塌湖涂。
突然正在吃着草料的马,一阵乱声嘶叫,接着便是乱刨乱踢。它两只恐怖的眼睛直望着西北方丛林,频频地回头望着杨子荣,好像求救似的。接着它四腿弯弯,抖颤得站立不住了,看看就要绝望地倒下去。
突然一声巨吼,灌木丛中扑出一只大个的东北虎,张着利牙,竖着尾巴,一冲一冲地向马扑来。虎尾扫击着灌木丛,刷刷乱响,震得雪粉四溅。马被吓得不刨也不踢了,垂着头两眼死盯着扑来的恶敌,从鼻子里发出低沉的哀鸣。
杨子荣还是头一次看到活老虎,离得又这么近。又是来吃他的马,这突然来的惊恐,使他气喘不安,心怦怦地乱跳,手中的枪也随着他的心有些抖颤。
虎一冲一冲地向马扑过去,离得已经很近了。“得赶快下手,这匹马不仅是我的快腿,主要是我的身份证,失了它就等于失掉了身份证。”想着他用力地把身体贴紧树干,把匕首用力向树上一插,把枪架在匕首上,克服了枪身的抖动,他压住了紧张的呼吸,从虎的侧面,瞄准了虎头。他满有把握地一扣扳机,糟极了,一颗臭子儿,没打响。杨子荣刷的一声抽出大肚匣子,向虎哗的一梭子。老虎只是一惊,在地上打了个滚,显然又没打着。它发现了树背后的杨子荣,便来了一阵凶狂的示威,吼声震得全山回响,尾巴像条巨大的鞭子,打得地下雪尘四扬,连蹦两个高,显得更凶恶,向杨子荣直扑过来。
老虎把前爪向地下一按,准备它最后的一扑。“好机会!”杨子荣当的一枪,打中了老虎的一只前腿。这一扑它没有扑到应有的距离,可是离杨子荣只有三四步远,老虎一声狂吼,直立两只后腿,张开血盆似的大嘴,迎面扑向杨子荣。杨子荣就在这一瞬间,枪口对准了虎嘴,当的一枪,枪弹通过口腔,从脑盖骨穿过,老虎仆卧在雪地上,只有一条尾巴乱绞了一阵,死去了!
杨子荣一阵轻松的喜悦,擦了擦额上的冷汗,得意地自言自语道:“有意思,要去威虎山,半路上又过了个‘景阳冈’。”但他又想,“这个虎怎么处理呢?送回小分队吗?已是不可能的事:带到威虎山去吗?这只大虎又太笨了。我这次虽是去献礼的,可是所有礼物的一分一毫也不能为匪徒所得,我给予他们的只是他们的覆灭。怎么办呢?只有埋起来,深深地埋在雪底下,等剿完座山雕【注】再取下山去。”
想到这里,他一股分外的高兴涌上心头,顿时全身涌出了力气。他正要弯腰去拖虎,忽然在西北虎来的方向,传来了叽叽咕咕的说话声。杨子荣最初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是过度紧张后发生的耳鸣。可是这语声越来越近,他便蹲下身子,顺树空向语声处窥望,发现在林深处有五个人向这里走来,他顿时心一翻腾。“这一定是威虎山的匪徒了,他们是撵虎而来呢,还是听到我的枪声而来呢?”一阵激烈的思索,使他全身有些紧张。他极力让紧张的肌肉松缓下来,内心对自己作了一个尖锐的批评:“太不沉着,太胆小!这是一种畏惧的表现,这简直太危险,这种表现分明是向敌人招供,承认了自己不是胡彪,再愚蠢的敌人也会把你识破。快!快镇静下来,斗争瞬间就要开始了!我不是杨子荣,我是胡彪。”想着,他哼开了小曲,溜溜达达,缓步向马走去。
(节选自曲波《林海雪原》)
【注】座山雕,威虎山的匪首。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要假扮胡彪骗取座山雕的信任,所以杨子荣接到任务后立刻改变先前养成的解放军战士的习惯。
B.“他现在已在向着他的目的地前进”,一语双关,表面上是说“他在向着威虎山进发”,又隐含着“他正在完成任务的征途之中”的意思。
C.看到老虎出现,杨子荣的动作、心理无不显示出他内心的异常紧张不安,这也是让读者感受情节真实的原因所在。
D.经过和老虎的斗智斗勇后,杨子荣终于将老虎打死,他欣喜之余,也为这半路上冒出的“景阳冈”吓出了一身冷汗。
8.节选部分为什么用较多笔墨描写杨子荣骑的那匹马的恐惧表现?请简要分析。(6分)
9.有评论说:曲波笔下的杨子荣形象高大而并不浮夸,智慧但并不神秘。这一评论在节选部分的末段有何具体表现?(6分)
二、文言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10-13小题。(19分)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尝谓所亲曰:“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瞭,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
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照邻有文云: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耳。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 ”思邈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霓,此天地之常数也。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①,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症发乎面,变动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初,魏征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睹。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
(选自《旧唐书 孙思邈传》,有删改)
注释:①容卫:中医名词,荣指血的循环,卫指气的周流。
10.下面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是(3分)
A.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
B.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
C.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
D.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
11.下面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
A.弱冠,古代指人们二十岁时行冠礼,标志着成年,但此时,身体还稍显弱小,还比较年少,故多称“弱冠”。
B.百家,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纵横家、兵家和墨家等。
C.谏议大夫,古代的官职,专掌议论,唐代的谏议大夫有权利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D.牲牢,古代特指祭祀时使用的牲畜,一般包括牛、羊、猪,因此又叫“三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思邈年轻时就很有才气,学富五车。他喜欢谈论老子、庄子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并且喜爱佛经。
B.孙思邈不仅懂医学,而且学通数术。卢照邻认为他就像古代的庄子和当今的维摩诘圣僧。
C.孙思邈隐逸行医,从未考虑过功名。他拒绝了多位皇帝授予的官职,说明他对功名没有追求,不屈服于朝廷。
D.孙思邈历经数朝,犹如神化。他谈起北周、南齐年间的往事,如同亲眼所见,乡里人都说他有几百岁。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10分)
(1)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瞭,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
(2)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9分)
鹊①
韩偓
偏承雨露润毛衣,黑白分明众所知。
高处营巢亲凤阙②,静时闲语上龙墀。
化为金印③新祥瑞,飞向银河旧路岐。
莫怪天涯栖不稳,托身须是万年枝④。
注:①诗人曾任唐朝兵部侍郎,本诗作于后梁乾化二年,当时诗人隐居福建南安。②凤阙:汉代宫阙名。③化为金印:《搜神记》卷九:“常山张颢,为梁州牧。天新雨后,有鸟如山雀,飞翔入市,忽然坠地,人争取之,化为圆石。颢椎破之,得一金印,文曰:‘忠孝侯印。’颢以上闻,藏之秘府。后议郎汝南樊衡夷上言:‘尧舜时旧有此官,今天降印,宜 可复置。’颢后官至太尉。”④万年枝:此处指年代久远的大树,喻指唐王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偏承雨露润毛衣”表层意思是鹊经雨承露而羽毛润泽的姿态,暗寓自己受帝王恩泽。
B.“黑白分明众所知”写鹊的羽毛有明显的黑白两种颜色,暗喻自己有爱憎分明的品行。
C.“凤阙”是汉代宫阙名,诗中指皇宫、朝廷。“高处营巢亲凤阙”暗喻自己曾在朝为官。
D.颈联下句化用喜鹊为牛郎织女在银河上架桥的传说,表达仕途多舛、思念家人的悲苦。
15.本诗尾联有何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
(1)韩愈在《师说》中以孔子从师的例子证明了“______________”的观点,而郯子等人道德学问不如孔子又与后文“______________”的观点相照应。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因为行事草率,最终“______________”,未能像西汉名将霍去病一样“______________”,建立伟业。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米还要多。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表达(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11分)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告诫人们听从忠言;“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提醒大家不要轻易议论他人。因此,古人常用 ① 等成语告诫人们要知晓不恰当语言的危害。
先哲告诉我们,判断人品,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平凡的世界》中在洪水灾难中采访的田晓霞,因工眼睛、脸部严重受伤的孙少平,《老人与海》中只身同厄运搏斗的老渔夫圣地亚哥,《大卫·科波菲尔》中历经磨难、不屈不挠、获得成功的科波菲尔,“言”少“行”多。 ② 的慷慨陈词不等于身体力行、埋头苦干,巧言令色的吹嘘追捧更不等于心悦诚服、亦步亦趋。
刘基说:“惟能灼见利害之实者,为能辨人言之忠与邪也。”对于利害有他人口中的利害和现实中真切存在的利害即刘基所说的“利害之实”两种理解。如何透过云遮雾罩的语言烟幕,灼见事实真相,明了事件的 ③ ,通晓利害就成为重中之重。“灼见利害之实”就成为辩言、辨人的“试金石”。当真相、利害了然于胸,语言的烟幕就会散去,言说者的真面目就暴露在我们面前:真诚虚伪、君子小人……判然而别。当然,要获得“灼见利害之实”的能力恐怕非一日之功,需要切身体会、终生修行。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原为自己受用, ① ,多读也不能算作荣誉。少读如能深思熟虑,必能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② ,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③ ,就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低级趣味。
20.下列选项中双引号与文中划线句子的双引号用法一样的是(3分)
A.“一带一路”倡议,为帮扶沿线国家提高粮食生产提供强大助力。
B.每年9月到次年5月,这里的田间地头会出现一群追逐阳光的“候鸟”,他们是从事南繁工作的科技人员。
C.“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天已经有2000多年了。
D.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无论是慷慨赴难的刘和珍还是从容就义的“左联”五烈士,都在国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50周年,九一八事件9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辛亥革命110周年。每一串数字,见证着每一段风雨兼程的历史,铭记着他们的付出与精神。铭记是为了永不忘却,铭记是为了蓄积精神力量,铭记是为了走得更远,铭记是为了不忘来时路。人生易老,岁月悠悠。无论是人生旅途还是一个民族的发展,我们都会在前进的路上丢失一些东西,但有些东西必须铭刻在心。
对此,你有什么认识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自己和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泸州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2.B 3.D 4.B 5.B 6.①有效地传播科普知识,让普通读者从科学的角度了解疾病及其演化过程。②为医学工作者提出了研究方向,从而解决动物免疫系统的“平衡”问题。
③倡导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激发读者热爱科学的情感。
7.A 8.①营造出恐怖紧张的氛围。②暗示将有异常的情况发生,推动情节的发展。③反衬杨子荣打虎的英勇,突出人物形象的特征。 9.示例:①末段写杨子荣考虑好要将死虎暂时埋起来,回头交给小分队处理,一心想着组织和集体,形象高大并不浮夸。②末段写杨子荣听到说话声后,很快推断出对方是威虎山的匪徒,体现出他过人的智慧,却并不让人感到其神秘。③末段详写杨子荣确定匪徒身份后由紧张到镇定到主动迎击的心理变化过程,让人感到杨子荣的英勇和胆识,其中也无浮夸的成分。
10.B 11.A 12.C
13.(1)等到太宗李世民登上帝位,征召他到京城,孙思邈已经老了,但耳聪目明,皇帝要授给他爵位,他坚决谢绝。
(2)高明的医生用药物疏导,用针灸治疗。圣人用最高尚的道德来调和,用人情事理来辅助。
参考译文:
孙思邈,京兆府华原县人。他七岁入学,一天能背诵一千多字的文章。20岁时,就擅长谈论老子、庄子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并且喜爱佛经。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到他后赞叹说:这是一个神童啊,只是遗憾他本领太大,假如在我这小小州衙就难以施展。北周宣帝时,由于王室经常发生变故,他就隐居到太白山中。隋文帝杨坚辅佐北周朝政,征聘他担任国子博士,他推说生病没有出任。曾经对他的好友说:五十年后,会出圣人,那时我才帮助他治理天下。太宗李世民登上帝位,征召他到京城,他已经老了,但耳聪目明,皇帝要授给他爵位,他坚决谢绝。显庆四年,高宗李治召见他,授予他谏议大夫官职,又坚决谢绝。
高宗上元元年,孙思邈因病请求回乡,高宗特地赐给他骏马,安排他住进鄱阳公主封地的庄园别墅。当时的著名诗人学者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人,按照孝敬老师的礼仪侍奉他。卢照邻有文章说:孙思邈思想贯通古今,学术穷尽天文、历法、占卜。他阐述世界万物永恒不变之根本的高超见解,就像是古代的庄子;研究精深的学问专心致志,就像是当今中国的维摩诘圣僧。卢照邻患有痛苦难治的疾病,医治不好,就问孙思邈:高明的医生治好人的疾病,他凭的是什么 孙思邈说:我听说会谈自然规律的,一定要用人情事理作为依据;会谈人情事理的,也要以自然法则为根本。大自然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冷热交替,就是它循环运行的规律,平和就下雨,激奋就刮风,凝滞就结霜落雪,扩展就出彩虹,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正常现象。人有上下四肢、脾肺肾肝心五脏,起床睡觉,呼气吸气,精神元气时衰时旺,通畅就生气血,显现就是神色,振动就有声音,这些就是人的正常现象。从显露的表象,看隐蔽的实质,这是研究自然和人体的共同方法。一旦阴阳失调,地气升腾就发烧,天气阻隔就发冷,充塞就长疱疖,匮乏就生脓疮,奔跑就会喘息困乏,干渴就会焦黄枯燥,症状显露在面容,病情改变着形貌,如此类推,自然现象也是这样。高明的医生用药物疏通,用针灸治疗。圣人用最高尚的道德来调和,用人情事理来辅助,那么人体疾病有的可以治好,自然灾害有的可以消除。他又说:治病胆要大心要细,考虑要周密行动要坚决。
孙思邈自己讲他出生于隋文帝开皇辛酉年,到今年九十三岁了,问他的乡亲,都说他是几百岁的人,他谈起北周、南齐年间的往事,分明如同亲眼所见,以此验证,他不止一百岁了。当初,魏征等人按照太宗的指示编纂南齐、南梁、南陈、北周、隋朝的历史,担心遗漏,多次询问他,孙思邈口述起来,宛如亲眼看见。孙思邈于高宗永淳元年去世。遗嘱要求从简安葬,不要陪葬器物,不用羊牛猪等祭祀牲畜。死后一个多月,脸色外貌没有变化,抬起遗体入棺,轻得好像只是拿着空空的衣服,人们为之惊异。
14.D 15.尾联意思是说自己如今栖身天涯,迁徙不定,能够托身的只有唐王朝。抒发了诗人去国怀乡之痛和不忘君恩、是非分明的爱国情怀。
16. 圣人无常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赢得仓皇北顾 封狼居胥 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17.①众口铄金(人言可畏、三人成虎、祸从口出) ②天花乱坠 ③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18.示例:所谓利害,或是他人口中的利害,或是现实中真切的利害,而后者是刘基所说的“利害之实”。 19.示例: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出现了喻体“烟幕”;以此比喻掩盖真相或本意的言语;形象地凸显了语言蕴藏的巨大影响力;暗示人们要透过语言烟幕,灼见事实真相,明了事实。
20.C 21.①少读不能算是羞耻
②多读而不求甚解
③读书如果只追求数量
22.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