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分层作业)
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
一选择题
1.殷周时代可能已经有“中国"意识,但只有到秦汉建立统一帝国....一个初步统一的“中国"才真正形成。以下属于其形成原因的有
①民心所向,人民渴望统一 ②经济发展要求打破割据
③采取正确的方针,远攻近交 ④历代奏王的雄才大略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2.秦王嬴政即位后,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下列关于秦灭六国时间表中空格①②处填写正确的是
A.晋、齐 B.晋、鲁 C.韩、齐 D.韩、鲁
3.“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
A.建立统—的封建王朝 B.坚持以法治国
C.促进民族交往的加强 D.推行小篆字体
4.《管子·任法》中说:明主(君主))之所操者六。生之、杀之、富之、贫之、贵之、贱之。此六柄者,主之所操也。有人说,秦王嬴政将""主之所操"这一理论推向了成熟。这里将“主之所操"推向了成熟,意图强调
A.皇帝制度的建立 B.三公九卿的设置
C.郡县制度的推广 D.思想文化的统一
5.下图为位于内蒙古的秦直道古遗址照片和秦直道路线图。由此推知,秦直道的建设
A.具有明确的国防意义 B.旨在加强民族交融
C.切实加强了南北联系 D.服务于赋税的征收
6、奏统一后关东地区奉儒学为政治根基。奏始皇四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系列文化活动,如泰山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此行为意在
A.不再以法家作为治国理念 B.加强法、儒家思想的融合
C.彰显秦朝的国力 D.强化统—国家的文化认同
7、统一货币(见如图)是奏始皇巩固统一所采取的重大措施。秦朝统一货币的名称是
A.布币 B.半两钱 C.蚁鼻钱 D.刀币
8.《群书治要》载:“昔夏、殷、周历世数十,而秦二世而亡。何则?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而莫救。”可见,该书作者认为秦朝灭亡是因为其
A.厉行严刑峻法 B.实行专制统治
C.背弃儒家思想 D.推广郡县制度
9.秦汉时期,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这些原始数据经核实后,朝廷会根据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也会根据结果编制财政预算。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
A.具有农耕文明治理特点 B.杜绝了吏治腐败
C.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D.抑制了豪强地主
10.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
A.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 B.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C.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 D.巩固国家政治统一
8.据下表所列评论, 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柳宗元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张居正 “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
梁启超. “其(秦始皇)武功焜耀众所共知不必论,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
A.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B.时代变迁决定评价差异
C.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无法定论
D.立场不同导致褒贬不一
12.众说秦始皇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秦始皇的评价即是—例
材料一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汉)贾谊《过桑论》
材料二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周王道穷也,其势必变而为桑,举前代之文制,一切铲除之,而独持之以法。
——(明)张居正
材料三在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述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述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翦伯赞(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上述材料中涉及了秦始皇哪些方面重要事迹
(2)材料二所说的周王道穷的主要表现是
A.华夷交融B.礼崩乐坏C.百家争鸣D.平王东迁、西周灭亡、东周开始
(3)材料三认为秦始皇"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谈谈你对当时“"中国历史发展倾向的理解"”。
(4)三则材料分别对奏始皇作出了怎样的评价
(5)为什么三则材料对秦始皇有不同的评价
培优第二阶——拓展培优练
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严格说来,到秦汉中国历史上才有正式统一的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商周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封建的统一”是指“大一统”的形成
C.材料中的“封建”指的是一种社会形态 D.郡县制是实现“正式统一”的制度基础
2.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曾立石刻:“尊卑贵贱,不逾次行。…端直敦忠,事业有常。”湖北云梦出上的秦简文书《为吏之道》要求官员“宽俗(容)忠信,和平毋怨”“以忠为干,慎前虑后”。这表明秦朝统治者
A.注重构建政治伦理秩序 B.强调君权至高无上
C.采纳儒家思想维系统治 D.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3.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外服异姓方国居多;西周“封邦建国”,大规模分封宗室子弟和功臣;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废分封、行郡县。这反映出商朝至秦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是
A.传统等级制度的瓦解 B.财产地域观念的淡化
C.政权组织的日趋严密 D.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4.如表摘录了一些春秋到西汉初期,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言论,可见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言论内容
春秋时期 “河山以东强国六..秦僻在雍州。”“秦与戎、翟同俗”
战国后期 “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无礼义之心”
西汉初期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仰上。
A.心理隔阂的消弭 B.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C.各族同源的认同 D.“大一统”政体确立
5.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曾立石刻:“尊卑贵贱,不逾次行。……端直敦忠,事业有常。”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文书《为吏之道》要求官员“宽俗(容)忠信,和平毋怨”“以忠为干,慎前虑后”。这表明秦朝统治者
A.注重构建政治道德秩序 B.在治国实践中突出君主独尊
C.传承先秦时期尊卑理念 D.试图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6.史家称:“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秦统—多民族国家建立
A.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问题 B.扩大了地方的统治范围和自主权
C.造成社会动荡二世而亡 D.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7.如图是考古发掘出的秦朝几方印章。根据下列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秦朝
A.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随葬品中必有官员印信 D.“焚书坑儒”,文化专制
8.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历史根源分别是
A.三公制、宗法制、皇帝制 B.皇帝制、宗法制、分封制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D.皇帝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9.下列史料出自《睡虎地秦墓竹简》,材料可用于研究秦朝
A.驿路传递的规则 B.森严的等级秩序
C.文书行政的管理制度 D.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10.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秦简,为研究《秦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在《法律答问》中有一条律文: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剃去髯发,表示犯罪)。这一规定
A.可以用来佐证秦律极其严苛 B.说明土地私有,严禁兼并
C.有利于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 D.有利于巩固统—多民族国家
11.古人对奏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
B.“四维(指礼义廉耻)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
C.“所以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
D.“内兴功作,外攘夷狄,以秦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二、材料解析题
12.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统治者在创新政治体制上的具体举措并分析其影响。
参考答案
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
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策略是远交近攻,因此③错误,ABC排除;①②④均属于秦统一六国的原因,D符合题意。故选D。
2.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灭六国采取了“远交近攻""先弱后强"的措施,六国灭亡的先后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
其中韩国亡于公元前230年,齐国亡于公元前221年,故C项正确,
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3.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灭六国,实现了统一;同时,秦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选择A项。
4.A
【解析】根据材料中“明主(君主)之所操者六。生之、杀之、富之、贫之、贵之、贱之。此六柄者,主之所操也"可知,管子认为君主掌握生杀大权和政治决策权。结合所学之,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将君主权力推向至高无上的地位,适应了大一统的国家,加强了封建统治,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指中央官制,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郡县制处理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秦始皇利用“焚书坑儒”强化思想控制,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解析】根据材料‘内蒙古的秦直道古遗址照片和秦直道路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修建直道便利了交通,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秦朝抵御北方的匈奴的能力,巩固边防,A项正确;B项是秦直道的建设带来的影响,但不是秦直道的建设目的,排除B项;
材料信息难以得知是否切实加强了南北联系,排除C项;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
6.D
【解析】材料"泰山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做法有利于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仍然以法家作为治国理念,排除;秦朝重视法家,排斥儒家,曾采取“焚书坑儒”的措施,排除B项;材料做法和彰显国力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将原来秦国的半两钱作为全国通用的货币,B项正确;布币是原来赵国和魏国的货币,不是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货币,A项错误;蚁鼻钱是原来楚国使用的货币,C项错误;刀币是秦朝统一前燕国和齐国使用的货币,D项错误。
8.B
【解析】 由材料“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而莫救”可知,该书作者认为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是其建立了君主专制,脱离了群众,最终导致国家灭亡,B项正确;ACD项都不是材料中所认为的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
9.A
【解析】 依据材料“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可知涉及的方面基本都和农业相关,A项正确;“杜绝”表述错误,排除B项;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豪强地主,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至咸阳与移民至北部地区,是为了强化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D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是巩固统治,不是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排除A项;移民北部可以促进边疆开发,豪富移民咸阳没有促进边疆开发的结果,排除B项;移民北部不是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解析】 根据材料“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可知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A项正确;材料里三者都认可了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而不是差异,排除B项;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无法定论,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里三者都认可了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没有体现褒贬不一,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⑴暴政;创制立法
(2)B
(3)春秋战国-秦朝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大变革、大动荡、大分裂、社会转型大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中央集权周天子势力衰微君主专制
井田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百家争鸣华夏认同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4)评价:材料一认为秦始皇实行暴政,彻底否定秦始皇;材料二认为秦始皇创立法制,稳定社会秩序,给予充分肯定;材料三:从唯物史观角度认为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5)时代背景、身份、立场、个人经历、主张、意图目的、主观动机、看待问题的角度(视角)等
培优第二阶——拓展培优练
1.D
【解析】 根据材料“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商周时期最高统治者没有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封建的统一”是指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没有实现大一统,排除B项;材料中的“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解析】 依据材料“尊卑贵贱,不逾次行。…端直敦忠,事业有常”、“以忠为干,慎前虑后”可知注重构建政治伦理秩序,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权至高无上,排除B项;秦朝是法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解析】 从商朝的内外服到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体现出权力不断集中的趋势,政权组织的日趋严密,C项正确;等级制度仍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与财产地域观念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只涉及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没有完善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解析】 根据材料“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仰上。”可知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因此,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认识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大一统”政体确立,D项正确;心理隔阂的消弭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各族同源,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秦始皇强调“不逾次行”,意思是不能僭越等级:(为吏之道)要求官吏“忠信”“以忠为干”等,都是要求他们忠于君主.服从君主权威,结合时代背景可知,秦朝统治者往重政治道德秩序的构建,A项正确;君主独尊强调皇帝独特性,排除B项;尊卑观念与题无关,排除C项;当时已经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的统一促进了当时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D项正确;周代的宗法制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问题,排除A项;分封制扩大了地方的统治范围和自主权,排除B项;秦朝建立后实行的暴政造成社会动荡二世而亡,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解析】依据材料中“皇帝”、“右丞相”"“御史丞"和"南郡"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废分封实行郡县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此B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的内容,A选项错误;C选项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并未体现文化专制的内容,D选项错误。故选B。
8.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权制的特点是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家长制的纽带是宗法血缘关系;官僚政治体现的是中央集权制度,政府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三公制属于官僚政治的表现,AC选项排除;无皇叔制的说法,B选项排除。
9.C
【解析】根据材料“必以书,毋口请,毋得(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盛(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可知史料体现了秦代对文书管理的严格,不按照规定的要受到法律的处罚,C项正确;史料主旨强调秦朝对文书的严格管理,没有体现驿路传递的规则,排除A项;对文书的严格管理不代表森严的等级秩序,排除B项;史料主旨强调秦朝对文书的严格管理,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解析】根据材料中"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可知,秦朝的律令旨在维护土地私有,C项正确;材料反映秦律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没有体现秦律极其严苛,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排除B项;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内兴功作,外攘夷狄,以秦半之赋,发闾左之戍"反映的是赋税的沉重、赋役繁多、体现了秦朝的暴政,是秦亡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指的是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以使百姓变得愚蠢,并非最接近史实的原因,A项错误;“四维(指礼义廉耻)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指的是没有树立礼义廉耻的规范,导致人民不归附,并非最接近史实的原因,B项错误;“所以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的意思是秦朝举国覆灭而投降受辱,就在秦国灭六国不久之后,并非秦朝灭亡的原因,C项错误。
12..(1)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特点:等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中央权力尚未集中。
(2)具体措施:在中央行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影响:对秦朝:巩固了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后世的政治制度在秦朝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 权力的统一与集中成为后世王朝的总体趋势。
【解析】
(1)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信息“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分封制和宗法制。
特点:依据所学知识从等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中央权力尚未集中等角度分析。
(2)具体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朝在政冶制度上的创新主要有在中央行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影响:可从对秦朝和对后世两方面进行分析。 对秦朝:巩固了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后世的政治制度在秦朝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 权力的统一与集中成为后世王朝的总体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