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基础性——强调基础扎实
1.所谓“六部之上,更无领袖,而天子总其成”,指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哪一时期的中枢制度( )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2.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的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3.钱穆先生写道:“甚至皇帝嫌麻烦,自己不批公事,私下叫太监批。批红的实权,落到太监手里,太监变成了真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太监“变成了真皇帝”的根本原因是( )
A.处理天下事务太麻烦
B.太监掌握批红权
C.君主牵制六部的需要
D.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4.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郑和等人立碑写道:“及临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宣扬国威 B.寻求异域珍宝
C.寻找建文帝 D.加强海外联系
5.“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到了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时,擅权达二十余年之久,内阁的权力已经完全与从前的宰相一样了。”材料反映当时内阁( )
A.职权扩大加剧了内部矛盾
B.是法定的决策机关
C.一定程度上参与国家决策
D.受到宦官集团控制
6.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连载4天,以纪念这一年所发生的历史,供后人借鉴。下列事件发生在这一年的是( )
A.瓦剌入侵,土木之变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D.李自成起义失败
?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
7.《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宰相名耳!”由此可知,明代内阁( )
A.与唐代宰辅具有相同权力
B.具有最高决策权
C.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D.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
8.明朝宦官汪直统领西厂,每次出行,随从甚众。前呼后应、遮街塞巷,朝中公卿大臣遇之皆避其道,以至“今人但知汪直太监也”。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内阁议政功能开始丧失
B.皇帝权力日渐衰落
C.中央运行机制发生异化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9.明太祖专门留下“祖训”,禁止子孙对朝鲜、安南等周围十二国用兵;宣德三年(1428年),明政府主动废交趾布政使司,还政于黎氏,使之重建越南国。这表明明朝( )
A.开始实行“海禁”政策
B.全面防范西方殖民者入侵
C.全力应对倭寇之患
D.实行“以德怀远”的对外政策
10.内阁初设时,“入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但明代中叶以后,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类似汉唐宰辅。内阁权力的变化体现了明朝( )
A.宰相制度的再现发展
B.中枢机构的自我调节
C.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
D.专制皇权的渐趋衰弱
11.明代早期,巡抚、总督本是中央临时派遣到地方的监察官员;明代中期后,相继出现了总督某某等地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某某等府州县兼管河道的官名。这表明明代( )
A.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
B.地方监察体系更加完备
C.地方军政管理走向低效
D.地方机构权力趋向集中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三省权力互相制约。不论唐太宗如何的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为一种专制体制。只不过因为儒教的纪律,促使当今天子在内部制造了些许监督方式来警惕他本身……它代表着皇帝之意志力,乃是一种人身上的品德,而非组织结构之力量。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朱元璋最恨的就是胡惟庸的专权,因为他专权,即使他没有罪,也要把他杀掉。宰相的权力太大,杀了胡惟庸,如果再立一个宰相,仍然不免要与皇帝分享权力。于是,朱元璋干脆一劳永逸地取消宰相制度,就不会再有宰相与皇帝分权了。
——摘编自毛佩琦《胡惟庸腐案之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省分工并没有改变“专制体制”这一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的必然性。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君权与相权演化的认识。
?应用性、创新性——强调创新思维,体现应用价值
13.明代何乔远在《名山藏》中记载:“盖太监郑和与王景弘、侯显辈领之有岁。当是时,四夷君长,执赆献琛,顶踵相望。赐宴之日,有忭舞天日,稽首阙廷,叹未曾有……然而往来使送接伴赏赉,费亦不赀(赀:无从计量)。”这说明“下西洋”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财政负担沉重
C.边疆的局势紧张 D.沿海倭寇侵扰
14.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
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
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
15.有学者指出,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并不是单纯的对北方边患的消极防御,而恰恰是积极地完成中华与夷狄的统合,他背负着“超越忽必烈的宿命”。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
A.迁都加强了北方边境军事防御
B.明朝继承了元朝政权的正统地位
C.迁都能有效抵御蒙元残余势力
D.迁都对巩固多民族国家意义重大
16.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在遗嘱中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明朝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予以厚葬。这反映出( )
A.明朝政府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B.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
C.朝贡贸易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
D.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编自《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材料二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汉以后,废而不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坐为起,在舆为下。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设官之意既讹,尚能得作君之意乎?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
——摘编自《明夷待访录·置相》
阅读上述材料,体会明太祖与黄宗羲两人对废宰相做法的不同理解。你认为明太祖所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充分吗?黄宗羲又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废宰相之举的?
参考答案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已经废除了宰相,据此判断这一时期是明朝时期,故D项正确。
解析:选B 根据所学知识,无论是汉唐宰相,还是明朝内阁,都是皇帝的“助手”,只不过权力大小不同,故B项正确。
解析:选D 无论是宦官还是内阁,其权力大小都取决于皇帝,都是皇权的延伸,故D项正确。
解析:选A 材料信息“及临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体现了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故A项正确。
解析:选C 从材料中“擅权”“完全与从前的宰相一样”可以看出,当时的内阁虽然不是国家一级的法定机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决策,C项正确。
解析:选C 甲申三百年即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进入北京,明朝灭亡,后李自成败于入关的清军,退出北京城,C项正确;土木堡之变发生于1449年,排除A项: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排除B项;1645年李自成起义失败,排除D项。
解析:选C 材料“俨然汉唐宰辅”说明明代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故C项正确。
解析:选C 材料体现的是明朝宦官专权现象,这主要和司礼监秉笔太监掌握批红权有关,说明中央运行机制发生异化,C项正确。
解析:选D 材料“禁止子孙对朝鲜、安南等周围十二国用兵”“还政于黎氏,使之重建越南国”体现了明朝对周边国家的怀柔政策,故D项正确。
解析:选B 内阁设立之初并无实际权力,但是明代中叶以后,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类似汉唐宰辅,这是明代政治体制发展演变的结果,即中枢机构的自我调节所致,B项正确。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此时总督、巡抚的权力扩大,地方机构权力趋向集中,故选D项。
答案:(1)说明:尽管三省之间互相制约,但他们都共同对皇帝负责,没有改变皇帝大权独揽的本质;某个皇帝的优秀品德不能改变组织结构的固定性。
(2)必然性:封建社会晚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宰相制度的存在对君主专制构成一定制约,废除宰相制度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认识:宰相制度从一产生就对君权构成一定威胁,因此历代封建王朝都想方设法削弱相权,强化君权;最终君权战胜了相权,但也表明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
解析:选B 根据“然而往来使送接伴赏赉,费亦不赀”可得出因为朝贡贸易耗资巨大,造成了朝廷财政压力,因此不能长久,B项正确。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和中国的往来……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可知,当时的沿海地区确实有外国侵略势力的骚扰,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解析:选D 材料“并不是单纯的对北方边患的消极防御,而恰恰是积极地完成中华与夷狄的统合”强调的是明成祖迁都北京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D项正确。
解析:选D 材料“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说明当时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故D项正确。
答案:以一般人的眼光来看,都会觉得明太祖所阐述废除宰相的理由并不充分,近乎强词夺理。他把秦朝速亡的原因归咎于设置宰相,而且以“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将宰相制度粗暴否定,对于宰相的积极作用仅以“虽有贤相”一语轻轻带过,这都是难以服人的。黄宗羲对废宰相之举的批评则是有理有据。他首先强调“天下不能一人而治”的基本道理;其次肯定了宰相作为官僚机构首长对皇权的制衡作用;最后指出,由于皇位世袭,皇帝治国的素质要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