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学案(人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学案(人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17 11:0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一)背景: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
(二)目的: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四)概况:1、含义: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特点:他还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3、成就:⑴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
⑵那时的文艺期刊也大量增加,仅1956年至1957年出现的文艺期刊就有18种,原有的刊物质量也有提高,扩大版面。
⑶ 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35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其中故事片有17部,如《五朵金花》《女篮五号》《青春之歌》《红日》《北国江南》等。这些影片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人物形象新颖,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这些影片还进入世界市场,受到各国观众的喜爱。新中国的电影创作步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
4、影响: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文化生活。
二、曲折的年代
(一)原因:1、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
2、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二)表现:1、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如,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都受到政治批判。
2、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学思之窗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彪、江青等污蔑建国17年来文艺战线上是修正主义“文艺黑线”专政,他们将改编后的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交响音乐《龙江颂》《杜鹃山》作为“样板戏”,推广到全国。一时间,全国各地京剧团只能演出样板戏,地方戏剧也移植样板戏,电影也以样板戏拍摄成的戏曲艺术片为内容,各单位还组织学唱样板戏,全国上下成了样板戏“一统天下”。
思 考:这种状况是否符合“双百”方针 对于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的中国合适吗 为什么
答:1、样板戏实际是强行推行文艺的一言堂,与“双百”方针的宗旨背道而驰。
2、不合适。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文艺形式多种多样,样板戏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同时,也大大束缚了文艺工作者的文艺创作,严重阻碍了文艺的繁荣发展。
三、文艺的春天
(一)原因:1、“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林彪、江青的极“左”路线,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2、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他还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加强纪律,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等,以“五讲”“四美”( “五讲”是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指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
4、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二)表现:1、“伤痕文学”:在这种形势下,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2、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3、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4、科学和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烈。
(三)前景: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学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四、“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的经验教训
1、经验:
⑴凡是坚持双百方针,广大科技和文艺工作者就会心情舒畅 、活力四射, 科技和文艺就会出现繁荣局面。
⑵实践证明, 双百方针符合科技和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科技和文艺 发展的 正确发展方针。
2、教训:
⑴凡是践踏“双百”方针, 科技、文艺及其工作者就会严重遭殃。
⑵必须正确处理科技、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不能将学术问题政治化。
本课知识网络
本课要旨
●“双百”方针的提出,使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文化大革命”导致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文革”结束,中国文艺再次呈现丰富多彩的繁荣局面。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结合史实说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答:1、1956年,“双百”方针实行后,出现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繁荣的局面。但是,
2、不久,由于政治运动扩大,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双百”方针无法贯彻,广大知识分子受到打击,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3、文革结束以后,“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再次繁荣。
练习
1.人名有时会带有时代的烙印。比如:文革时期许多人起名叫“卫红”、 “卫东”,以此类推,与“超英”这个名字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新中国成立 B.抗美援朝 C.大跃进 D.香港回归
2.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
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C.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
3.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4.“双百”方针是指
A.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B.在全国办好100所大学,建10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C.在全国重点帮助100个特困生,建100所希望学校D.文艺上“百花齐放”,科技上“百家争鸣”
5.双百方针提出的重要前提是
A.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社会主义社会仍存在各种社会矛盾
C.国家发展经济文化的需要 D.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下列文艺作品,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有
①《茶馆》 ②《蔡文姬》 ③《青春之歌》 ④《三里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7.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在
A.1949年 B.1953年 C.1956年 D.1966年
8.“双百”方针的一个很大特点是“自由”,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文学艺术在形式风格上可自由发展B.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自由争论
C.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D.可以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斗争的自由
9.下列对1956年“双百”方针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B.为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C.知识分子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也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D.提倡在文艺和科研领域,独立思考和自由辩论
10.下图是l957年周恩来总理观看绍剧《闹天宫》后,怀抱演员小六龄童的留影。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的一个缩影。出现这一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三大改造完成
B.周恩来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的推动 C.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高涨
11.在贯彻“双百” (“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方针过程中我们得到的认识不包括
A.社会主义的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双百”方针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
C.要正确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
D. “双百”方针适用的领域分别是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12.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文化领域贯彻“双百”方针的主要依据是
①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 ②宪法赋予人民的基本权利③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 ④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需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3.在1956年如果正确执行“双百方针”,以下现象应该被允许的是
①宣传唯心主义观点②批判唯心主义观点③批判斯大林的观点④宣传基督宗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15.下列关于古代文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殷商时代的甲骨上已有关于日食的文字记录B.殷商青铜器有屈原向上苍发出“天问”的图像
C.隋代烧制的陶器上有李白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诗句
D.宋代的诗文扇上有郑板桥所题“难得糊涂”之语
16.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②鞠躬尽痒.死而后巳③位卑未敢忘忧国 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7.下列诗文中含有“中国”别称的是
①楚失华夏 ②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③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④长夜难明赤县天 ⑤我欲因之梦廖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18.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19.从《上海县竹枝词》中,可以知道许多古代的节日习俗,其中与端午节相关的是
A.拜年未了接财神,爆竹通宵闹比邻 B.月饼堆盘月样圆,南园向最盛香烟
C.童儿接队放风筝,风卷纸钱灰满路 D.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
20.服饰有实用功能、标识功能、装饰功能等,以下古语能体现服饰装饰功能的是
A.“衣,依也 B.“衣,隐也”
C.“衣服,所以表贵贱也” D.“衣,身之章也”
21.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22. (25分)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札记》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E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 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4分)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4分)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5分)
解析:
本题立意是文明史观,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发展,着重考查在文明发展的历程中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的相互影响。思考角度应从现代化的角度入手,特别是第二问,分析家庭伦理观变化的原因时,需结合梁启超那个时代的背景,寻找经济、政治、思想现代化的具体因素即,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同时还要注意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即民族危机。第四问,则是凸现家庭观念的现实意义,通过设题引导考生认同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同时本题还考查了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
(1)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回答中国传统思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给分)。
(2)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
(3)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 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如果笼统回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最多给 2 分) 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
(4)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
2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在 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实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材料二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 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1840—1876,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三 1958你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 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你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
问题 :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4分)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5分)
(3)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形成的政治背景。。(4分)
(4)从 “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3分)
解析:
本题以“中国形象”为切入点进行命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发展的基本脉络的掌握情况,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第⑴问的“中国形象”的含义可以结合材料中的“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等文字加以归纳,而目的的归纳可以从启蒙运动的背景分析,特别是应注意其宣传的内在动力以及减少阻力的角度来把握;第⑵问从“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归纳“中国形象”的内涵,原因可以结合鸦片战争前西方对中国的鸦片输入的影响来分析;第⑶问可以从不同阶段的历史特征及其背景分析,如1937—1944可以联系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1949—可以联系新中国成立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影响等等;第⑷问的启示可以把材料与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归纳。
答案:
(1)① 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用道德治理国家,全国上下都注重以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中国因而长治久安。 ② 目的:启蒙思想家希望借“中国形象”,主张以人为本,以法治国,反对封建天主教会和君主专制。
(2)① 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中国民众吸食鸦片成瘾,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②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 1) 鸦片战争前西方国家走私鸦片,东南沿海民众出现吸食鸦片现象。 2) 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国家取得了鸦片的合法贸易地位,大量向中国倾销鸦片,中国南北方吸食鸦片的现象日益严重。3)一些官员、大商人为谋取私立,参与鸦片的买卖 。4)部分贪图享乐的官员、地主、商人带头吸食鸦片,被不明真相的民众效仿。 5) 部分民众认为鸦片是一种药品,由缓解病痛到吸食成瘾。
(3)① 材料三中的第④阶段形成的政治背景: 1937-1944年正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太平洋战场的主战场,中国抗战牵制了绝大部分的日军,缓解了美国的战争压力,所以当时美国对中国的总看法是“赞赏”。 ② 材料三中的第⑥阶段形成的政治背景:
1949年到1958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外交上一边倒,与苏联结盟,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使得与苏联争霸的美国对中国的总看法是“敌对”
(4)启示: ① 古代中国曾全面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并为西方社会的历史进步提供了某些借鉴。② 近代前期中国全面落后,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蔑视。③ 从抗日战争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西方大国更注重对华政策的调整。
总之,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是由民族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