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课程提纲: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一)措施:
1.扫盲教育:新中国建立后,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扫盲教育。
2、建立人民教育事业:⑴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⑵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⑶这就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3、制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4、学校教育制度建设:为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青年们强烈的求学欲望,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
学思之窗
见课本P100“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思 考: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 为什么得到较快发展
答: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主要是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取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二)意义:
1、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新中国教育的浩劫
(一)原因: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二)表现:
1、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2、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只要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以上大学,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3、“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一)原因: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
(二)措施:
1、恢复高考制度:他充分肯定新中国前17年的教育工作,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历史纵横
1977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
1977年冬天,全国有570多万考生参加了考试。考生年龄参差不齐,最小的只有十三四岁,最大的则有三十六七岁。迄今为止,这是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经过这一次以及1978年夏季的招生考试,全国有40多万人走进大学校门。
2、科教兴国”发展战略:1995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资料回放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
3、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⑴、义务教育是普及青少年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
目前我国已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大战略目标。
⑵、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⑶、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4、教育投资: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历史纵横
1989年10月,共青团中央推出了“希望工程”,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帮助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完成小学学业,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希望工程”得到了广泛响应,很多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涌现了孩子捐出压岁钱、老人捐出退休金的感人事例。到2006年5月,“希望工程”共接受社会捐款超过30亿元,捐建希望小学12559所,救助农村失学儿童289万名。
5、边远和落后地区教育: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国家还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本课要旨
●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
●“文革”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中国教育重新获得生机。“科教兴国”战略极大推动着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我们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答:①历程:曲折发展
②经验和教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基本国情出发;第五,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③启示: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文革”之前:各类教育初具规模 → 造就大批建设人才
“文革”期间:教育遭受严重破坏 → 人才断层,损失巨大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迅速 → 成就巨大,举世瞩目
练习
1.某校的门口曾张贴过下列口号,出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是
A.“打倒反动学术权威!” B.“教育也要大跃进!”
C.“不学数理化,照样干革命”! D.“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 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在科教文化领域进行大力整顿,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②恢复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③恢复“双百”方针为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④把扫盲教育作为教育的中心工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A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 “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 “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 “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5.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6.右图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赴校证,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A.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
B.《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
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C.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
D.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影响
7.新中国教育发展的轨迹应是
A.开基创业→出现偏差→进行调整→严重破坏→健康发展
B.开基创业→进行调整→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健康发展
C.开基创业→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全面整顿→健康发展
D.开基创业→健康发展→出现偏差→严重破坏→进行调整
8.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教育方面提出的指导方针是:
A.优先发展教育 B.尊师重教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科教兴国
9.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
A.1978年 B.1985年 C.1992年 D.1995年
10.以下各项体现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位置的有
①大量增加教育投资 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制定《义务教育法》④启动了“希望工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1.某校的门口曾张贴过下列口号,出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是
A.“打倒反动学术权威!”
B.“教育也要大跃进!”
C.“不学数理化,照样干革命!”
D.“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主要意义是:
A.基础教育发展到新阶段 B.高等教育发展到新阶段
C.我国教育走上法制化轨道 D.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最终确立
13.(周朝阳原创题)右边图示教材最有可能出现在我国
A.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 B.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
C.“十年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14.下列现象与对应时代(年代)不一致的可能是
A.1954年 张爱国参加人大代表选举
B.1958年 农村少年李解放放学后,到公共食堂免费吃饭
C.1968年 李解放根据《人民日报》广告,买到了“中华牌”铅笔
D.1977年 李解放参加高考,通过考试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15. 1977年,停止多年的高考制度开始恢复,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高考制度恢复的背景是
A.改革开放急需新型人才 B.邓小平复出后主持教育工作
C.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 D.思想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6. “×××,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A.“教育大革命”对该人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该人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该人成为教授至关霞要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该人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17.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与以前的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相比,成为社会发展主要动力的应该是
A. 资本的积累 B. 知识的创新 C. 工具的革新 D. 土地的利用
18.(07广州二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教育方针体现了
①重视全面发展 ②重视德育 ③教育要面向世界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9. 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高度重视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此,他
①提出“双百”方针 ②恢复高考
③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④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下列标语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阶级斗争一抓就灵”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③“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④③①②
21.能反映中国已然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一组事物或现象的是
A.两单一星、“三下乡”活动、义务教育、股票
B.上山下乡、扫盲教育、“双百”方针、互联网
C.科教兴国、城镇化、载人航天、流行服饰
D.股份制企业、样板戏、装修热、“教育大革命”
2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为了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方针而采取的措施有
①学校将德育放在重要位置 ②提出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③倡导两种教育制度 ④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以培养教育骨干为首要任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23.邓小平复出后,在教育工作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为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②整顿恢复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③组织编写教材 ④启动“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④
24.我国把基础教育放在更重要的战略地位的做法有
①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②推动农村义务教育
③加快课程教材改革 ④着手实施“211工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